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獎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高蕾)
2023-06-02 03:18:18 2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獎項?【人物名片】高蕾,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系主任曾發表專著及論文等研究成果二十餘篇,參與國內外各項學術會議、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北京市教工委以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各級科研項目的研究,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獎項?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獎項
【人物名片】
高蕾,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系主任。曾發表專著及論文等研究成果二十餘篇,參與國內外各項學術會議、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北京市教工委以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各級科研項目的研究。
【思政金句】
思政課不是冷冰冰的照本宣科,不是沒有生命和乾巴巴的,而應該是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課,給學生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激起學生對理論問題的思考,喚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復興的責任感。
貿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學系主任高蕾。 受訪者供圖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一名戰士聳立在陣地上,說道:「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在搜捕與槍聲之下,一名學生舉起右拳堅定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
這不是電視劇裡面的場景,而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以下簡稱「貿大」)思政課學生實踐微電影優秀作品中的情節。從2013年起,貿大就決定改變思政課程「一卷定成績」的做法,以拍攝微電影、紀錄片等方式考核學生們對當下國家熱點話題的理解。
貿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學系主任高蕾參與了學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負責《思想道德與法治》等課程教學,嘗試通過新方式、新實踐,實現思政教學的入腦入心。
「今年是我入職的第9年,這9年裡我為了吸引同學們對思政課程的興趣,一直努力堅持創新。按照的說法,就是要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高蕾說。而9年的思政教學經歷也讓高蕾對思政課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認為,思政課不是冷冰冰的照本宣科,不是沒有生命和乾巴巴的,而應該是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課,給學生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激起學生對理論問題的思考,喚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復興的責任感。
【對話】
拍攝微電影,讓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理論灌輸
新京報:你通過哪些方式讓學生對思政課感興趣?
高蕾:要吸引學生興趣的前提是要了解並尊重這些學生的特點。現在的大一新生已經是00後,他們的成長環境、物質條件已經與以前大不相同。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信息獲取的渠道,相對來講,知識面也比較廣。以前那種灌輸式教育已經不適合現在這批孩子,所以說一定要了解00後整體的性格特徵,然後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他們感興趣,進而喜歡思政課。
為了讓學生對思政課感興趣,我們在課程的實踐設計上下了些功夫。以前我們的課堂互動僅限於問答或小組討論,可能不能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後來在2013年,我們開展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改革,由以前的「一本課本 一張試卷」,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
2013年短視頻剛剛興起,我們老師也不太確定效果怎麼樣,而且全國在思政課教育教學領域也幾乎沒有這樣的先例,我們就想著大膽嘗試一下,給學生展示自己才能和思想的機會。
我們教師會根據每年的重大事件,設置一個大主題,比如去年就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為主題。學生在這個大主題之下,以10人為1組,通過討論、調研、查閱資料等頭腦風暴過程確定他們自己小組的小主題,並最終拍攝成微電影、紀錄片、宣傳片等。
新京報:哪一年的微電影拍攝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高蕾:最讓我難忘的還是2013年拍微電影的過程。當年的拍攝主題是「每一個平凡人的中國夢」,老師們和學生們都有很高的積極性。我們一起討論選題和劇本,租最便宜的服裝道具,到各個地方取景,一起看書了解歷史,然後由同學們自己去扮演角色,如革命先烈、不同時期的優秀共產黨員等,同學們都做得很不錯。那年的微電影拍攝給我們之後整個教學改革發展開了一個好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堅定了我們繼續改革創新的信心。
新京報:拍攝微電影給學生帶來哪些影響?
高蕾:拍微電影有一個優點,就是需要學生自己寫劇本、做導演、當演員,有時為了更好的藝術呈現,他們還要學習各種技術,這鍛鍊了他們的審美、動手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選題背後的理論基礎、社會背景、故事前因後果等。我們發現,很多同學在拍攝前後有很大的變化。以前我們苦口婆心講了很多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的案例和理論,以及革命前輩的故事,他們也就是聽一聽,但是如果讓學生們真正加入自己的情感,把這些人物的心理、行為、精神演繹出來,對他們的震撼非常大。
很多同學認為這樣的實踐給他們帶來了很多收穫。尤其在精神上,他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條被動接受理論灌輸的「鹹魚」,而是真的覺得思政課是有價值的,並讓他們主動思考,也收穫了成長和進步。
不過拍攝微電影的方式主要還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我們的根本目的還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旋律正能量的內容入腦入心。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們通過了解世情、國情、黨情,了解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實踐創舉,了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脈絡,以及涉及到每一位中國人的民生政策等內容,循序漸進地提高理論水平、思想覺悟和政治認同。我們要引導學生們跳出特別狹窄的小圈子,真正地擁有大愛精神,去觀察社會,跟祖國的發展同頻共振。
「穿越」時空的思政課,拉近學生和理論之間的距離
新京報:你認為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是什麼?你是如何解決的?
高蕾:思政課老師面臨很多挑戰,其中一個是理論學習方面的與時俱進。我們需要緊緊跟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歷史節點,例如去年召開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作為思政課教師,我們要先學一步,學深一步,然後再把一些新提法、新內容提煉出來及時融入課堂,向學生們講解和介紹。
今年秋季將迎來「二十大」的召開,我們也要做深入準備,把會議精神及時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中。總之,對思政老師來說,就是一直要保持一個學習的狀態,而且不僅要學習,還要學透。因為我們只有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把這些理論更好地傳達給學生們。
有時候思政課的理論可能會比較枯燥。同學們年紀比較小,社會經驗不夠豐富,他們可能會覺得理論產生的環境跟他們的實際生活有點遠。為了拉近學生和理論的距離,前幾年在穿越劇比較火的時候,我們在課堂上把學生分幾個組,由他們選擇要穿越回哪個時間、地點,並成為哪個人物,有時候我也會讓他們用某個人物的口吻寫一封家書,這些方法會讓他們試著去了解當時的環境、時代特點等。他們的生活閱歷尚不足以讓他們完全做到感同身受,但他們可以通過查找資料、調研、討論的方式去逐步拉近和理論之間的距離。
另外,有些學生可能會對思政課了解不深刻,也不願意與老師交流,更不會講述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疑惑或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了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在時間允許的範圍內,我一般會提早到教室。比如下午1點30分上課,我可能12點左右就到教室,去找學生聊天,問他們最近比較關注的話題等。一來二去,師生之間的情感就拉近了,很多學生也願意和我傾訴他們的問題。
我願意從學生的角度想,我在他們這個年紀的時候最關心的是什麼問題,最迷茫的是什麼。我的做法就是,先充分了解現在學生關心的問題、困惑和期待,然後我再結合自身的一些經驗去給他們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
新京報:你覺得思政課的意義是什麼?它會給學生帶來哪些影響?
高蕾: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我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未來30年,我們培養的人要能夠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偉業。這就是教育的歷史責任。
我們教的這些學生都要長大,他們將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會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的實踐者。他們有什麼樣的思想水平、對文化有多大的認同感、對社會有多大的責任感,我覺得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性、基礎性問題。
我希望能夠給學生們傳授一些人生追求、理想信念、先進的價值理念等。現在的學生們有時會比較迷茫困惑,就是他們太重視「有用之用」,而忽視「無用之用」,只追求成績、證書等具體成果,而把一些抽象的思想和理論放到最後,甚至不予考慮。其實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覺得,思政課教師應該讓學生們認識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人要有一定的價值追求和一定的精神高度,這樣的話,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新京報:你為什麼想成為一名思政課教師?
高蕾:2013年,我從復旦大學博士畢業,同年8月進入到貿大,成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教師。選擇做一名思政課教師的首要原因是,我希望用自己所學所知為教育事業添一份力,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產生一些影響。課程的內容與我的專業內容相一致,也是我從事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基礎。
另一方面,我覺得成為一名老師能夠收穫成就感,在和學生的相處過程中我也能獲得一些新的啟發。每當學期結束時,有學生會和我表露,在這門課上有很多收穫,我會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和價值感。而在整個思政課的教學過程當中,自己的理論水平也在教學相長中逐步提高。我跟同學們交流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新問題,引發我的深入思考,慢慢地,我對自己的事業有更深的理解,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過程。
採寫 新京報記者 吳蘋蘋 編輯 繆晨霞 巫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