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濾鏡旅遊(從濾鏡景點到)
2023-07-03 05:08:01 1
10月17日,小紅書因用戶吐槽其「濾鏡景點」一事登上熱搜並致歉,承認其部分用戶存在過度美化筆記的情況而陷入「照騙」風波,但記者調查發現,在不少平臺上的網紅打卡點仍然在掛羊頭賣狗肉,網紅點逐漸淪為消費者的「殺豬榜」。
圖源於小紅書公眾號
儘管小紅書表示今後將嘗試推出踩坑榜,但網友們仍喝倒彩。
圖源於微博評論區
曾是清流,卻屢因整改登上熱搜
營銷著「普通人幫助普通人」的口號的小紅書,在過去幾年利字當頭的網際網路中成為一股清流,用真實原創的內容、無流量的日常吸引了眾多用戶,也成功在網際網路立足,但走紅後的小紅書卻玩起了「流量密碼」,逐漸的商業化令其優質內容失真。
此前小紅書社區曾多次對外強調 「真實有用是社區的生命線」,並在2021年4月上線《社區公約》,倡議社區創作者在分享內容時應遵守申明利益相關、抵制炫富、反對偽科學、避免過度修飾等分享原則。
但在7月底小紅書卻又因「下架」一事登上熱搜,當時網友們便猜測是由於小紅書因之前爆出的各種負面新聞而被下架整改:從4月份就有媒體報導小紅書上有大量的菸草軟文,後續也爆出了小紅書在其當時用戶人數就已高達2.2億人、月度活躍用戶達八千多萬的情況下,仍存在涉嫌未經用戶同意收集用戶隱私的事件。
而以種草聞名的小紅書,其內容品類已經擴大到美食、出行、泛知識等諸多領域。其中出行已成為社區頭部品類,也是增長最快的品類之一。
「種草」還是廣告?美照背後藏著巨大利益鏈
在出行筆記內容中,「種草」與廣告的界限很難分清,在小紅書眾多筆記中廣告與內容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消費者只能親自踩點辨別。記者翻閱小紅書平臺廣州區域頁面發現,不少網紅打卡地依舊美輪美奐,評論區域卻現不少真實評價。在某博主的廣州神秘大峽谷的筆記下,廣州驚現「丹霞」地貌,但有已經打卡過此景點的網友卻評價,「哪裡什麼丹霞大峽谷,其實就是個工地!」還有網友評論表示,「如果不會拍照修圖就別去了,花時間專程去根本不值得」,記者查閱了此打卡地地址,發現此打卡地並沒有地名,也稱不得景點,是屬於麥田莊園附近的一塊荒地,但此打卡地卻依舊有大量博主發筆記推薦。
圖源於小紅書截圖
圖源於網友評論
網友吐槽
除此之外,大量網友也紛紛打假網紅打卡地,曬出無濾鏡圖片打臉網紅景點。
網友打臉濾鏡景點
網友打臉濾鏡景點
網友打臉濾鏡景點
網友打臉濾鏡景點
當文藝大片感咖啡店變市井角落咖啡攤,宮崎駿電影感的風卷草原變橋下河灘小草地,這些「毀情調」的網紅美照是否能真的促進消費?
其實,流量推廣的模式早已不鮮見,但消費者巨大的落差感的背後卻是一條灰色產業鏈。記者了解到,不少小紅書博主都會接商業流量推廣,然而推廣的並非真實評價,「收錢辦事」的軟文硬廣才是主要內容。在旅遊餐飲業,大量博主都有著一套具體的公式,「目的地 賣點 價格 衣食住行 時間點」,以及配套文藝的體驗式語句,比如「來旅行一定要打卡的點!一定要和朋友去一次的地方」等,而用戶結構大量為女性的小紅書用戶很容易被此類標題吸引。
對於商家而言,「打卡地」標籤也有著不同的意義,有咖啡店店員告訴記者,如今大部分咖啡店都是靠流量「打卡」來宣傳,不然很難推廣出去,這也是門店吸引客源的主要方式之一。
不僅咖啡店,大量行業靠「打卡」的線上推廣來穩定經營。
從素人流量到一鍵代發
優質內容分享魚龍混雜,網際網路大環境下小紅書絕非個例,美團、微博都曾是網紅打卡的主力軍,不過微博打卡水分一直被消費者詬病,美團也一直以商業化著稱,一直以真實評價為主打的大眾點評,卻被吐槽越來越像小紅書,在真實內容與商業的流量互搏下,大眾點評也不再大眾,甚至首頁也推出了和小紅書界面模式一樣的「探店達人」板塊,曾經的用戶真實打分軟體也變成了商家們的流量廣告之地。和小紅書類似的是,大眾點評同樣看中「素人流量」的價值,通過營造真實性拉近用戶距離從而實現流量變現。因此也催發了不少「打卡達人」「探店達人」來刷分幫助商家上榜,真實性在流量變現面前早已不堪一擊。
記者發現在豆瓣上出現數條關於小紅書代發的帖子,帖子聲稱大量招募小紅書代發,價格在10-20元一篇,僅需學會發筆記即可。也就是說,無論什麼產品什麼打卡地,在沒有使用沒有實際到達的情況下均可在消費者心中「種草」。
圖源於大眾點評截圖
這樣「代發」如同當初的淘寶刷單一樣形成一條灰色的產業鏈,不少人參與其中,其中還有網友宣稱,因有小紅書素人資源,對接品牌方在小紅書做圖文直發並從中獲利一千多元。
圖源於豆瓣截圖
品牌方除了找網紅流量博主,其它大量推廣都是找的代發來引流,不少代發甚至被打包成一個項目,內容都準備好,只需要代發者直接點擊發送即可。對於消費者而言,刷分上榜、探店踩雷尚還有商業化的說辭,但「一鍵代發」的行為毫無真實性,也沒有任何的消費保障與品牌保障,極大地誤導消費,這樣的行為是否太越過底線呢?
圖源於豆瓣截圖
圖源於豆瓣截圖
律師:「濾鏡景點」涉嫌商業欺詐
北京煒衡(廣州)律師事務所的王家恆律師表示,「濾鏡打卡地」是誤導消費者,無論是網紅打卡地還是探店或是產品推廣,都屬於商家的推廣行為,網紅博主與平臺作為一個類似「中介」的存在,在促成消費後,而消費者發現其推廣與實際不符合時,這類行為實質上已經構成了商業欺詐!
「不止商家,平臺,博主都有責任」,王律師稱,依據有關法律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據此,認定為欺詐行為應當符合以下要件:一是經營者有欺詐的故意。經營者有欺騙他人並且希望通過欺騙行為獲利的明知而為之的主觀心態。二是經營者有欺詐的行為。經營者作出通過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式使事物表象與客觀真相不符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而這類消費者感受到欺騙的「打卡引誘」大多隱瞞了其真實情況,在法律的界限內已經屬於欺詐行為,具體責任還需要具體案件分析。
王律師還表示,即使是幫忙代發推廣文也是構成欺詐行為的一種,只是表現形式不同,本質上仍是欺瞞行為。目前,該產業還處於灰色地帶,監管的餘地還很大,但法律應該制止,因為此現象並不利於經濟長期發展,呼籲相關部門能夠大力整頓。
值得注意的是,發生此類事件的消費者對於構成欺詐的行為認定不明確,大部分消費者仍不知自己的被誘導「踩雷」屬於欺詐,又因商家此舉有一定的隱秘性,消費者往往只能忍氣吞聲。王律師還介紹,大多數消費者覺得自己只消費了幾百元,不願因此打官司,覺得法律成本過高而默許了此現象,個案往往發展成了集體欺詐。以消費者個人角度來說因此打官司確實費時費力又麻煩,但這樣的消費者群體相對龐大,還是需要以整頓市場來解決。
【記者】項仙君
【實習生】李麗珍
【作者】 項仙君
南方探針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