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底色高中議論文800字
2023-07-03 14:40:46 1
畫畫前要先上一層底色,底色的好壞往往影響整幅畫的效果。孔子也說:「繪事後素。」我想這話在當今社會必然被不少家長追捧,以之作為依據和動力,來拼盡全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贏在起跑線上」的人生底色。於是英語班、鋼琴班、擊劍馬術班拔地而起,童年的周末從此被廢除,「中產階級教育焦慮」的文章靜靜地被轉發過萬。我卻要說:這是對底色的誤讀。
底色不在於「術」的培養。紀實報導有這樣的細節:母親為了守住孩子的「底色」,規定「不許和沒有英文名、只看國產動畫的小朋友玩」——如此育兒,縱使將來口語流利演奏得體,我們又怎期待他成為有情懷、有擔當的真正「精英」而非「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技能和特長不過是表象,《紅樓夢》裡會詩詞歌賦行酒令的是少爺小姐,最終憑樸實底色重整家業搭救巧姐的卻是「吃個老母豬不抬頭」的劉姥姥。「文革」時郭沫若空有一腔文採,只拿去歌功頌德;司馬相如筆下生花,只用於遊戲人間;甚至當代藥家鑫奏琴如有神,仍減不去那一瞬間惡的心性。只營「術」,觸及不了真正的底色。
底色在於「道」的守護。子幹來問政,孔子不答具體指導,只說「慎言慎行」,便已「祿在其中矣」。比從外界試圖包裝自己更重要的是擁有一顆「潔己以進」的內心,即使是未受恩寵的「犁牛之子」,若是由內生發「騂且角」,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心中有對詩詞的熱愛,沒上過中文系的快遞小哥也可登頂奪冠;沒受過專業寫作訓練,天天逛菜市場見人殺活雞活狗,沈從文心中反而激出一股動蕩之美,同樣作品流芳。「教育就是學過了的都忘記之後,還剩下的那些東西。」底色便如此,與其看重「具有」,不如著眼於「選擇」,若是魚竿在手,釣到魚也不過是早晚之事。
因此無論人們往「底色」一詞上塗上多少顏色,我總還堅定地認為它屬於我們自己。知識爆炸的時代,更莫要本末倒置,在知識技能之前,我們首先還有一層心性的底色要塗。只知「術」之底色,只會長成一座美麗的瑚璉,終究是器;有了「道」之底色,才真正世界為我所用,可作翱翔九天的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