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的詳細介紹(從前有個地方叫做上海縣)
2023-07-03 04:19:17 1
首部閔行簡史《本來閔行》近日舉行新書發布,該書用簡樸的語言對閔行人文歷史特色亮點作生動描述,選配大量珍貴老照片和原創視頻,全景再現閔行的歷史發展軌跡,被認為「深刻勾勒出了地方歷史文化的精要」。即日起閔行區融媒體中心圖文並茂連載發布,輔以精心製作的音頻節目,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閱讀體驗,溫潤心靈,撫慰鄉愁。
閔行,從何而來?
關於閔行的「行」,不是本地人,初次讀的話,往往會讀岔,把它讀成,行走的行,其實作為地名,它的正確讀音應該為 ,行業的行。
要捋清閔行的前世今生,必須要從上海縣說起。
很多生活在上海的人,哪怕是本地的90後們,對「上海縣」其實是很陌生的,有的甚至都沒有聽說過。上海不是個「市」嗎,怎麼還有「縣」?
其實,上海縣作為一個行政建置名詞,從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正式亮相,存在了整整700年,只是在30年前才退出歷史舞臺。1992年9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上海縣與原閔行區「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閔行區,於是「上海縣」便成為了歷史,而以「310221」開頭的身份證序列號就此結束。
自從出現了上海縣行政建置後,其700年的成長、發展史,非常豐富複雜、奇異多變。
要說上海縣高光時刻,一言以蔽之:它是上海「建置之本」。「先有上海縣,再有上海市」,直到1927年7月7日之前,「上海縣」可以說就是上海的全部。
而曾經的閔行,長久以來只是當年上海縣下轄的一個地方。雖然「閔行」的歷史也很悠久,但在行政上,卻始終被「上海縣」所管轄。
「上海」之名的由來
上海縣當然不是一夜之間變為縣的,自然有個成長的過程。歷朝歷代對立縣都比較嚴格,且依據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戶籍數量、軍事作用等標準劃分等級。元代時期,縣分上中下三等。
上海地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上溯到距今數千年前的夏商周。春秋時,吳王壽夢在今松江西部設名為「華亭」的村鎮。西晉後,這裡出現了最早的築城:「滬瀆壘」,又名「蘆子城」。而後來上海簡稱為「滬」,則同當時漁民的捕魚工具「扈」有關。捕魚時將扈插入水中,魚隨潮水進扈內,潮退時魚就被扈攔住了。這種捕魚方法曾在上海地區廣泛使用,因此這一帶地方也叫「扈瀆」或「滬瀆」。
「滬」這一古老漁具的名稱,演變為上海的簡稱
隋唐時期,上海地區發展為「南吳壯縣」。唐天寶十載(751),上海地區第一個單獨設置的縣——華亭縣誕生,以崑山、嘉興、海鹽各一部分合併而成。而「上海」還在孕育之中。
直到北宋天聖元年(1023),官府在華亭東北設立一個叫「上海務」的衙門,管理附近地區的酒類買賣和榷稅。通俗地講,就是收酒稅的。
為什麼叫「上海」?很簡單啊,是因為它產生在一條叫「上海浦」的小河邊上。它是吳淞江下遊的一條支流,岸邊因漁民、鹽民、農民等常在此交換商品,飲酒聚會,而逐漸形成聚落。上海務的出現,標誌著上海從一個以農業和漁業為主的自然村落,向有商業活動和官方稅務機構的集市轉變。城市形態開始萌芽。
鑑於這裡內外貿易、交通運輸興盛,宋熙寧七年(1074),朝廷在原「上海務」機構的基礎上設置上海鎮。不要小看這個鎮,卻已是「蕃商雲集」的濱海港口。市舶司、商稅局、萬戶府(海運漕糧)、太平倉(貯放漕糧)、酒務、商務、巡檢司、水驛、急遞鋪等官方機構一應俱全。街市上榷場、酒肆、軍隘、儒塾、官署、佛宮、仙館、氓廛、賈肆鱗次櫛比。可謂人煙稠密,商業繁盛,富甲一方。
不過,當時的上海鎮,從地域位置上相當於在今黃浦區小東門十六鋪的岸邊,跟現在的閔行似乎沒啥關係。
直到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統轄華亭縣的松江知府僕散翰文奏請元朝中央政府分設上海縣。
「吵」出來的一個縣
說來有趣,堂堂上海縣,當年竟是「吵相罵」吵出來的。這倒真不是戲說,明代《弘治上海志》中有確切記載。
元至元十四年(1277),華亭縣升格為府,次年改稱為松江府,隸屬於嘉興路。一天,嘉興路一位官員帶著人來到松江府視察,此人自以為官大一級,見松江知府僕散翰文不來恭候,而只派府監前來應酬,便破口大罵。他覺得自己是堂堂的四品官員,而當時松江知府品階比他低,這真是太不給自己面子了。府監一時情急直言頂撞。兩人越吵越兇,越罵越僵。這位四品官員扭頭回了嘉興路,而府監也怒衝衝向知府稟報。僕散翰文知情後,藉機以「華亭地大,民眾難理」為由上疏,請求在上海鎮基礎上設置上海縣,並將松江府直隸江淮行省。按元朝的制度規定,江淮以南凡3萬戶以上的地區可立縣,而當時的華亭這裡已達7萬多戶。因此這份奏議很快得到江淮行省的支持,並上報朝廷,當年就獲得批准。
至元二十八年(1291),松江府劃出東北長人鄉(今浦東地區)、高昌鄉(今浦西地區)、北亭鄉(蟠龍江一帶)、新江鄉(今青浦東部)、海隅鄉(今青浦西部)等5鄉26保分設上海縣。翌年(1292)閏六月,正式宣布設立上海縣。主簿郗將仕當年到任,首任縣尹周汝楫姍姍來遲,直到1294年才就任。
上海立縣後,經濟發展迅速,元朝在全國設有七個市舶司負責沿海貿易,其中有一個就在上海。到明朝初年已有114300戶,人口53萬餘,儼然成為江南人口最多的縣份。清朝康熙年間,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設立海關,其中在上海設立了江海關,管轄江蘇沿海24個出海口所有船舶的稅收、航政、船政以及貿易等事務。很多人以為江海關是外國人來了以後才有的,實際上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就已設立。所以說,在開埠之前,上海是「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已經有一個相當發達的縣城了。19世紀初,屬於松江府的華亭、上海、青浦、婁縣(後撤銷)、奉賢、金山、南匯七縣和川沙撫民廳,屬於太倉州的嘉定、寶山、崇明三縣,基本形成了沿續至今的上海地區(包括市郊)的格局。
當時的上海縣區域面積竟然有2000平方公裡,包括今上海市中心城區、閔行區和青浦、南匯、川沙等地。後來,上海縣建置地域幾番變遷,越縮越小。經歷了700年,到最終撤銷時,就幾乎等同於現在的閔行區了。
因此,誰也不能否認,「大上海」是在上海縣的母體內孕育誕生的。
縣治搬遷有些忙
上海立縣700年間,縣衙(府)所在地曾經歷過九次大搬遷。「搬家」如此之忙,從全國範圍來講,也是極為少見的,這裡面既有政治和戰爭因素,也有行政區域調整而引起的變動。
上海縣治最初是在上海鎮,後來被稱為南市的地方,也就是人們口中的上海老城廂,縣衙設在榷場,即十六鋪這裡。後來又搬至曲家灣,歷經元、明、清三代數百年。這段時間儘管朝代更易,時有戰亂,但縣治所在地一直沒動。直到民國四年(1915),遷至楊家橋,即現在蓬萊路171號。
民國十六年(1927)7月7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設置上海特別市,直隸中央,拉開了「縣市分治」的序幕,上海縣治所在的南市地區劃歸上海特別市。上海縣治並未遷移,屬於「寄居」在上海特別市的地盤。但這不是長久之計,於是開始到處尋地方,終於選定位於上海西南的北橋鎮(今屬閔行區顓橋鎮),並開始建設辦公場所。1933年1月,正式遷入。
可是好景不長。1937年,抗戰軍興,上海淪為「孤島」,上海縣府也被日軍佔領,上海縣政府名存實亡。1945年抗戰勝利,由於縣府破壞嚴重,接收上海縣的官員只好借上海縣三林鄉(今浦東新區三林鎮)的一家康姓私宅辦公,而後又搬到閔行鎮北廟。直到1948年7月,縣府修復完畢,終於又回到北橋原址辦公。
1949年5月15日,北橋解放。舊政權被新政權取代,北橋舊縣府大樓成為上海縣人民政府的辦公所在地,一直沿用到1954年4月,遷往閔行鎮建設路1號,1958年搬到西郊哈密路1330號辦公,不過半年後的1959年2月,又搬回了閔行鎮建設路1號。是年12月,上海市因城市和經濟發展需要,劃出閔行鎮和吳涇地區,成立閔行區(即為原閔行區),但上海縣人民政府並沒遷移,寄居閔行區。一年後,即1960年12月,才遷至莘莊鎮張家花園(現莘建路201號)。莘莊鎮作為縣治所在地,長達32年之久。
1959年閔行鎮南北大街
1992年11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在馬橋鄉召開幹部大會,正式宣布撤銷上海縣、原閔行區,建立新的閔行區。新的區政府設在莘莊上海縣政府原址。1993年11月遷至滬閔路6258號(莘莊地鐵站北,滬閔路水清路口西北側)至今。
文字:吳玉林
製作:劉帆
播講:陸纓
實習編輯:楊霞
出品:閔行區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 閔行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請註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