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改善二尖瓣功能的方法和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19:16:46 1
專利名稱:用於改善二尖瓣功能的方法和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大體上涉及外科方法和裝置,更具體地涉及用於改善二尖瓣功能的外科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二尖瓣修復是醫治所有病原性二尖瓣回流的手術選擇。利用當前的外科技術,可以修復70%到95%之間的回流二尖瓣。目前已經很好地證明了二尖瓣修複比二尖瓣更換更具優勢。這些優勢包括能更好地保護心臟功能,並減少與抗凝劑相關的出血、血栓栓塞和心內膜炎的風險。
在當前的實踐中,二尖瓣手術需要進行極具侵害性的處理,其包括切開胸壁、心肺旁路、心肺停搏以及切開心臟本身,以便能夠接觸到二尖瓣。這種手術與高發病率和死亡率聯繫在一起。由於與這種手術相關的風險,許多身體很弱的病人無法享受到二尖瓣回流的外科醫治的潛在好處。另外,無法在早期對具有中度症狀的二尖瓣回流病人進行幹預,並且只能在心臟的官能不良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能進行外科醫治。
二尖瓣回流通常發生在心衰病人身上,並且是這些病人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在心衰的病人身上發生二尖瓣回流是由左心室、乳頭肌和二尖瓣環體的幾何構型變化造成的。這些幾何構型的變化導致二尖瓣小葉在心臟收縮時不能完全接合。在這種情況下,只通過縫線或通過縫線與支撐環的組合來使二尖瓣環體形成褶皺,便可醫治二尖瓣回流,從而減少擴張環體的圓周,並且恢復二尖瓣環體的原始幾何構型。
更具體地說,目前用於二尖瓣修復的外科實踐通常要求通過外科手術打開左心房,然後將縫線或更普遍地將縫線與支撐環的組合固定在環體的內表面上,從而減小二尖瓣環體的半徑;這種結構用於以荷包口縫合的方式將環體系緊至較小的半徑,從而通過改善小葉的接合而減少二尖瓣回流。
二尖瓣的這種修複方法通常稱為「瓣環成形術」,其有效地減少了心衰病人的二尖瓣回流。這又緩解了心衰症狀,改善了生命質量並提高了壽命。然而遺憾的是,二尖瓣手術的侵害性和所伴隨的風險導致大多數心衰病人只有少數可進行外科手術。因此,可提高小葉接合性並因此減少心衰病人中的二尖瓣回流的更少侵害性的方法可以使這種療法適用於絕大多數病人。
二尖瓣回流還發生在約20%的身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身上。另外,在急性心肌梗塞的復原中,在約10%的發展成嚴重血液動力不穩定的病人中,二尖瓣回流是心原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患有二尖瓣回流和心原性休克的病人具有約50%的醫院死亡率。消除這些病人中的二尖瓣回流極有好處。然而遺憾的是,患有嚴重二尖瓣回流並有急性心肌梗塞作為併發症的病人是特別高危的外科手術對象,因而不是傳統瓣環成形術的良好手術對象。因此,在這些極其病弱的病人身上實現二尖瓣回流的暫時性減少或消除的無創式方法可為其提供從心肌梗塞或其它嚴重威脅生命的病症中康復的時間,並使其成為更佳的醫療、幹預療法或外科療法的手術對象。
發明概要因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改善的方法和裝置。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無創式方法和裝置。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和裝置,它們可以永久性地(例如用於心衰病人)或臨時性地(例如用於患有二尖瓣回流和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配置使用。
通過本發明可實現這些及其它的目的,其包含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改善的方法和裝置。
在本發明的一種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
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裝置適合於使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變直,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裝置適合於使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向前移動,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裝置適合於減小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的度數,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裝置適合於增加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半徑,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裝置具有遠端、近端和中間部分,該裝置構造成當裝置定位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時,遠端和近端將對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後的作用力,而中間部分將對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尺寸,使得當該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相對於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設置,使得當該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不同的結構,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尺寸,使得當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其包括具有遠端、近端和中間部分的本體,該本體構造成當本體定位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時,遠端和近端將對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後的作用力,而中間部分將對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以便向前移動二尖瓣的後部環體,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其包括
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其適合於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使得當將該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使其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其包括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其適合於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相對於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構造,使得當該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不同的結構,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其包括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其適合於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使得當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使其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裝置適合於使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變直,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該裝置包括細長本體,在將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之前,其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比冠狀竇的曲率度數更小的曲率度數,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裝置適合於使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向前移動,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該裝置包括細長本體,在將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之前,其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比冠狀竇更平直的結構,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裝置適合於減小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度數,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該裝置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較平直結構的細長本體,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裝置適合於增大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半徑,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該裝置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較平直結構的細長本體,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裝置插入到位於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裝置具有遠端、近端和中間部分,該裝置構造成當其定位在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時,遠端和近端將對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後的作用力,而中間部分將對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該裝置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較平直結構的細長本體,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插入到病人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這種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使得當該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從而改善小葉接合;該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大致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插入到病人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相對於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構造,使得當這種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不同的結構,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該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較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使得當這種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從而改善小葉接合;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大致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其包括具有遠端、近端和中間部分的本體,該本體構造成當本體定位在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時,遠端和近端將對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後的作用力,並且中間部分將對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以便使二尖瓣的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該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較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其包括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其適合於插入到病人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使得當該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使其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該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大致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其包括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其適合於插入到病人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相對於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構造,使得當該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不同的結構,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該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大致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其包括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其適合於插入到病人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使得當這種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使其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該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大致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該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其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裝置適合於將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進行轉化,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其中所述裝置包括杆件以及與所述杆件相連的穩定支架。
在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其包括細長本體,其適合於插入到病人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該裝置適合於將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進行轉化,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其中所述裝置包括杆件以及與所述杆件相連的穩定支架。
重要的是,可通過無創的方式永久性地或臨時性地來實施本發明,以便減少二尖瓣回流。
附圖簡介通過以下結合附圖來考慮的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更完整地公開或披露了本發明的這些及其它目的和特徵,在附圖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的零部件,其中
圖1是人體血管系統的一部分的示意圖;圖2是人體心臟的一部分的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來形成的優選系統的示意圖;圖4-7是顯示了採用圖3所示系統來減少二尖瓣回流的一組圖;圖8顯示了輸送導管的一種備選形式;
圖9顯示了柔性推桿的一種備選形式;圖10顯示了本發明的另一備選形式;圖11顯示了本發明的另一備選形式;圖12-14顯示了構成本發明的一種形式的細長本體的備選構造;圖15顯示了根據本發明而形成的備選系統;圖16顯示了在配置使用系統的細長本體的期間圖15所示系統的構造;圖17-19是細長本體的其它備選實施例的側視圖;圖20是作用在本發明組件的操作部分上的作用力的示意圖;圖21是本發明的另一備選形式的示意圖;圖22是顯示了配置在冠狀竇中的圖21所示結構的示意圖;圖23是本發明的另一備選形式的示意圖;圖24是顯示了配置在冠狀竇中的圖23所示結構的示意圖;圖25是正常二尖瓣的示意圖;圖26是回流二尖瓣的示意圖;圖27和28是顯示了插入到冠狀竇中的細長本體的示意圖,其中該細長本體包括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中央部分;圖29和30是顯示了插入到冠狀竇中的另一細長本體的示意圖,其中該細長本體包括彈性的中央部分和末端部分;圖31和32是顯示了插入到冠狀竇中的另一細長本體的示意圖,其中該細長本體具有沿其長度為可變的彈性。
圖33是顯示用於兩種材料即鎳鈦合金和不鏽鋼的作用力變形曲線的示意圖;圖34和35是細長本體的其它備選實施例的側視圖;圖36是細長本體的另一備選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7是顯示了與穩定支架協同式接合的圖35所示細長本體的示意性側視圖;圖38是配置在圖37所示的穩定支架中的臺階的示意性剖視圖39是顯示為處於冠狀竇中的圖37所示細長本體和穩定支架的示意圖;圖40是本發明的另一形式的示意圖;圖41是沿著圖40中的線41-41的剖視圖;圖42是本發明的另一形式的示意圖;圖43是沿著圖42中的線43-43的剖視圖;圖44是本發明的另一形式的示意圖;圖45是沿著圖44中的線44-44的剖視圖;圖46是顯示了配置在冠狀竇中的圖40-45所示構造的示意圖;圖47是本發明的另一形式的示意圖;圖48-51顯示了用於將細長本體和穩定支架相結合的備選構造;圖52是圖51所示的細長本體和穩定支架的組合的示意性透視圖;圖53是具有從中伸出的肋的細長本體的透視圖;圖54是圖53所示細長本體和肋組件的頂平面視圖;圖55是細長本體和穩定支架的另一組合的示意性透視圖;圖56是細長本體和穩定支架的組合的示意透視圖,其中穩定支架的結構包括多個細長本體部件;圖57是完全由穩定支架構件構成的細長本體的示意性側視圖;圖58是顯示了根據本發明而形成的細長本體和穩定支架的另一組合的示意性側視圖;圖59是顯示了配置在病人冠狀竇中的圖57所示穩定支架的示意性側視圖;圖60是顯示了配置在病人冠狀竇中的圖57所示細長本體和穩定支架的組合的示意性側視圖;圖61是顯示了根據本發明而形成的細長本體和穩定支架的另一組合的示意性側視圖;圖62是顯示了配置在病人冠狀竇中的圖60所示穩定支架的示意性側視圖;和圖63是顯示了配置在病人冠狀竇中的圖60所示細長本體和穩定支架的組合的示意性側視圖。
優選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冠狀竇是人體心臟中的最大靜脈。在其進入房室溝內的大部分過程中,冠狀竇通常延伸到心臟左心房附近的約5到10釐米距離之處。重要的是,冠狀竇的一部分長度、例如通常約為7-9釐米的一部分大致延伸到二尖瓣環體的後部周界的附近。本發明利用了這一事實。更具體地說,通過將一種新穎裝置配置在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就可對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進行修改,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以便改善小葉接合,從而減少二尖瓣回流。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這種新穎裝置包括具有大致平直結構的細長本體,該細長本體的長度製成為當細長本體定位在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時,細長本體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比較平直的結構,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可以經皮式地接觸到冠狀竇,例如,可通過頸靜脈或通過左鎖骨下靜脈而將細長本體引入病人的血管系統內,向下傳送到上腔靜脈,穿過右心房,之後進入冠狀竇並設置在那裡。或者,可通過在心臟上切開小切口或者經由某些其它切入到病人血管系統中的切口而將細長本體引入到冠狀竇中。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通過以下方式將細長本體導入到冠狀竇中的合適位置(i)將其穿過預定位的導管,和/或(ii)在預定位的導線上傳送細長本體,和/或(iii)以無引導的方式(例如在可操縱輸送工具的末端上)將其傳送到外科手術部位處。
一旦配置好,該新型裝置便可永久性地留在合適位置(例如在身患與心衰有關的二尖瓣回流的病人的情況下),或者只是臨時性地將這種新型裝置留在合適位置(例如在身患與急性心肌梗塞有關的二尖瓣回流的病人的情況下)。
可通過螢光透視法、超聲波心動描記術、血管內超聲波、血管顯微鏡、實時磁共振成像等來實現手術過程的可視化。可通過超聲波心動描記術來確定手術過程的療效,然而其它成像方式也是適用的。
現在來看圖1,其顯示了病人心血管系統3的各方面。更具體地說,心血管系統3大體上包括心臟6、上腔靜脈9、右鎖骨下靜脈12、左鎖骨下靜脈15、頸靜脈18和下腔靜脈21。上腔靜脈9和下腔靜脈21與心臟右心房24連通。冠狀動脈口27通向冠狀竇30。在冠狀竇30的遠端31(圖2)處,脈管結構通向垂直下降的前室間靜脈(AIV)32(參見圖1和2)。對於本發明的目的而言,通常可以方便地認為用語「冠狀竇」指在冠狀動脈口27和AIV 32之間延伸的脈管結構。
如圖2所示,在冠狀動脈口27和AIV 32之間,冠狀竇30大致延伸到二尖瓣36的環體33的後部周界附近。二尖瓣36包括後部小葉39和前部小葉42。在二尖瓣產生回流的情況下,後部小葉39和前部小葉42在心臟收縮時通常將無法正確地接合,從而留下允許發生不利回流的中間間隙45。
接著參見圖3,圖中顯示了包括本發明一個優選實施例的系統100。更具體地說,系統100大體上包括導線103、輸送導管106和推桿109。
導線103包括具有遠端115和近端118的柔性本體112。導線103的遠端115優選包括彈性頂部121,例如當導線103穿過病人的血管系統時,其允許導線103的遠端無創式地穿過脈管結構。
輸送導管106包括具有遠端127和近端130的柔性本體124,並且優選連接有可調閥133。中央腔管136從遠端127延長到近端130。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提供緊固機構,用於將輸送導管106的遠端127固定在脈管結構內。作為示例而非限制性意義,將可膨脹的氣囊139定位在柔性本體124外部的周圍,剛好靠近遠端127,並且使膨脹腔管142在氣囊139和膨脹接頭145之間延伸。
推桿109包括具有遠端151和近端154的柔性本體148。在柔性本體148上靠近遠端151之處形成了具有各種不同長度的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在細長本體157和近端154之間設有可動的近端加勁杆(或手柄)160,以便促進手工地夾住柔性本體148以實現推進或收回目的。
系統100可如下所述地使用以減少二尖瓣回流。
首先將導線103的遠端115向下穿過病人的頸靜脈18(或左鎖骨下靜脈15),下至上腔靜脈9,穿過心臟的右心房24,之後沿冠狀竇30延伸。參見圖4。應當理解,隨著柔性導線103向下傳送至冠狀竇30中,由於導線的柔性,導線將傾向於呈現出冠狀竇的自然彎曲形狀。當操縱導線103就位時,導線的不會引發創傷的彈性頂部121將有助於保證對脈管結構造成的創傷最小。
接著將輸送導管106的遠端127定位在導線103的近端118之上,並沿著導線向下傳遞,直到輸送導管106的遠端127定位在冠狀竇30中。參見圖5。還應當理解,隨著柔性輸送導管106向下傳遞到冠狀竇中時,由於輸送導管的柔性,導管將傾向於呈現出冠狀竇的自然彎曲形狀。
一旦將輸送導管106定位在冠狀竇中,就除去導線103。參見圖6。在去除導線103之前或之後可使氣囊139膨脹,以便將輸送導管106的遠端127固定在冠狀竇30中。
接著將推桿109向下傳送至輸送導管106的中央腔管136中。隨著推桿的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穿過輸送導管106的中央腔管136時,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將迫使輸送導管106在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當前所處的位置處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圖7)。隨著推桿109沿著輸送導管106向下推動,氣囊139將起作用,從而將輸送導管106的遠端127固定在冠狀竇30中。
可根據需要利用近端手柄160來將推桿109沿輸送導管106向下推動(圖3),直到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定位在二尖瓣36的後部環體33附近。參見圖7。在發生這種情況時,輸送導管106中的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存在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30在這點上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使得二尖瓣36的後部環體33被向前擠壓。這將導致二尖瓣的後部小葉39也向前移動,從而改善二尖瓣的小葉接合,並因此減少(或完全消除)二尖瓣回流。關於這一點應當理解,後部環體可向前移動,從而實現或試圖達到解剖學上可能的小葉-小葉接合或小葉-環體接合的程度(例如在左心室畸變而束縛住小葉的情況下)。在本文中使用用語「改善的小葉接合」和/或「增強的小葉接合」等來涵括這兩類接合或目標接合。使用標準的可視化手段(如超聲波心動描記術和/或螢光透視法)可調整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確切位置,從而減少(或完全消除)二尖瓣36中的回流。
在這方面應當理解,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尺寸優選加工成比位於冠狀動脈口27和AIV 32之間的冠狀竇的長度略小。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尺寸加工成使其延伸到冠狀竇30之外並進入右心房24。
此外還應當理解,系統在配置期間為用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觸覺反饋。更具體地說,當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被推出右心房24而進入冠狀竇30時,通常將遇到相當大的阻力;之後阻力將通常隨著本體157移動穿過冠狀竇而下降;並且之後隨著推桿109的遠端151(圖3)和/或本體157的前末端接近冠狀竇的遠端31,阻力通常將再次顯著增大。這樣,當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定位在冠狀動脈口27和AIV 32之間的冠狀竇中時,就存在某些觸覺「有效點」,該觸覺「有效點」有助於用戶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正確地定位在冠狀竇30中。
在手術過程中的此刻,例如通過關閉導管的可調閥133(圖3)便可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鎖定住,並且使氣囊139放氣。
系統100(無導線103,其已經被除去)保留在這個位置上,直到其不再需要時為止。在某些情況(例如在身患與急性心肌梗塞相關的二尖瓣回流的病人的情況)下,這可能意味著系統100將在此位置中保留幾小時、幾天或幾星期的時間。在其它情況(例如在身患與心衰相關的二尖瓣回流的病人的情況)下,系統100基本上是永久性的。如果要去除系統100,則從輸送導管106中取出推桿109,然後從病人身上取出輸送導管106。
因此可以看到,利用本發明,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大致通過壓配合進入到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通常彎曲的部分內。通過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長度相對於病人解剖結構的固有曲率進行正確的尺寸加工,並且通過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正確地定位在病人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36的後部小葉39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這種作用又會使二尖瓣的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並因此減少二尖瓣回流。因此,通過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插入到二尖瓣36的後部小葉39附近的冠狀竇30中,可對二尖瓣的環體33進行有效的操作,使其呈現出增大的半徑曲率。
如上所述,通過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長度相對於病人解剖結構的固有曲率進行正確的尺寸加工,並且通過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正確地定位在病人的冠狀竇中,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36的後部小葉39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由此驅動二尖瓣的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並因此減少二尖瓣回流。為此,推桿109優選作為成套工具的一部分來提供,該成套工具具有多個不同的推桿109,每一推桿對應於不同尺寸的細長本體157,這樣,醫生可為特定的病人解剖結構選擇和設置尺寸合適的細長本體157。此外,如果在設置時發現(例如通過超聲波心動描記術和/或螢光透視法)需要不同尺寸的細長本體157,那麼可用具有所需尺寸的細長本體157的第二推桿109來替換第一推桿109。
在本發明的一種優選形式中,為了一開始就確定適用於特定的病人解剖結構的細長本體157的恰當長度,可以首先將診斷用推桿109插入到病人的冠狀竇中;同樣,為了確定細長本體157的優選尺寸,可將一系列不同尺寸的診斷用推桿109順序地插入到病人的冠狀竇中。之後,可將合適尺寸的治療用推桿109插入到冠狀竇中,以便改善小葉接合,從而減少二尖瓣回流。
此外,在將診斷用推桿109插入到病人的冠狀竇中之前,醫生可以對冠狀竇的尺寸進行初步評估,從而確定診斷用推桿109的細長本體157的初始估計長度。這可在螢光透視法中利用具有不透射線標誌的導線103、或者通過使用具有不透射線標誌的輸送導管106、或者將具有不透射線標誌的另一裝置(如柔性元件)插入到冠狀竇中、或者利用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所知的其它方式來完成。利用不透射線標誌,醫生可對冠狀竇的尺寸進行初步評估,以便確定診斷用推桿109的細長本體157的初始估計長度;之後根據需要交換診斷用推桿109,直到確定細長本體157的合適長度為止,此時用治療用推桿109來替換該合適尺寸的診斷用推桿。
還已發現,通過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插入到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還可以重塑(remodeling)病人的左心室,從而有助於緩解充血性心衰。
尤其要注意的是,根據本發明,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遠端和近端會在冠狀竇30的壁上施加向後的作用力(例如圖7中箭頭P所示),而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中間部分會在冠狀竇30的壁上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例如圖7中箭頭A所示)。
在某些情況下,可利用標準病人護理方法如膠帶、荷包口縫合線、縫皮釘等將輸送導管106的近端130(圖3)固定在病人的外皮上。在其它情況下,輸送導管106的近端130可包括縫線套,從而可通過縫合將輸送導管固定在病人的組織上。例如參見圖8,圖中顯示了縫線套166連接在輸送導管106的近端130上。如果需要的話,可在可調閥133的附近提供元件169,以便使柔性推桿109在不使用可調閥133(圖3)的條件下快速傳送至輸送導管106。作為示例,元件169包括可將柔性推桿109固定在輸送導管106上的可捲曲元件,例如利用縫線套166可將輸送導管106固定在病人身上。如果需要的話,例如在永久性植入的情況下,可將組件的近端埋設在病人的皮膚之下。
如上所述,在將推桿109推入到輸送導管中之前,將輸送導管106的遠端錨固在冠狀竇中是有幫助的。當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在右心房內翻轉並進入冠狀竇中時,這種設置將使輸送導管保持在合適位置。在未進行這種錨固時,推桿可能驅使輸送導管下滑到下腔靜脈21中。更具體地說,當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遇到初始阻力而在冠狀竇中翻轉時,通過將輸送導管106的遠端固定在冠狀竇30的壁上,便可使導管穩定下來而不會轉向到下腔靜脈21中。氣囊139是實現這種錨固的一種方式。然而,還可以利用其它類型的緊固機構如彈簧夾、肋等來將輸送導管106的遠端127錨固在冠狀竇30中的合適位置。
如果需要,推桿109的遠端151本身可設有末端錨固器,例如圖9所示的末端錨固器172。推桿109上的這種末端錨固器有助於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保持在冠狀竇30中的適當位置處。
在沒有將輸送導管106的遠端錨固在冠狀竇的壁上的條件下,也可以防止輸送導管106向下轉到下腔靜脈21中。更具體地說,現在參見圖10,圖中顯示了一種由比輸送導管106的柔性本體124更剛硬的材料形成的支撐導管173。支撐導管173構造成當推桿109向下穿過輸送導管106時,可使其遠端174定位在冠狀動脈口27中,之後其側壁174A可將輸送導管106支撐在下腔靜脈21的附近,以便防止輸送導管106向下轉到下腔靜脈21中。圖10還顯示了位於頸靜脈18的入口處的插入導管174B。
在上面討論的系統100中,推桿109描述成可通過輸送導管106而推進到外科手術部位處,並在外科手術處保留在輸送導管106中,並且當要取出推桿109時,可先取出推桿109,然後取出輸送導管106。然而如果需要的話,一旦將推桿109配置在外科手術部位處,就可取出輸送導管106,在外科手術部位只留下推桿109。例如參見圖11。
還可將推桿109直接推進到外科手術部位,而不必通過導管進行傳送;在這種情況下,推桿109可通過室間脈管結構自行前進,直到配置在冠狀竇30中時為止。
如上所述,當推桿109推進到二尖瓣的後部環體附近的區域中時,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將使冠狀竇的固有結構變形,使其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雖然這種作用可誘發所需的二尖瓣重塑,但是其也可能在冠狀竇的壁上、尤其是在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遠端和近端處引發極大的應力,在這些地方將產生應力集中(參見圖7中的箭頭P)。為此,可對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構造進行修改,使這些應力能夠更好地分布。
更具體地說,接下來參看圖12,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遠端和近端包括相對柔性的部分175,其有助於施加在冠狀竇的壁上的應力更好地分布。作為附加和/或另選,應用於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的遠端和近端上的任何錐體可以是細長的,如圖13中的標號178所示,從而使所施加的應力更好地分布在冠狀竇的壁上。在本發明的一種優選形式中,現在參見圖14,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包括具有相對細長錐體178的相對較長且相對柔性的部分175。如果需要的話,各個包括相對細長錐體178的相對較長且相對柔性的部分175可與細長本體157的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中間部分一樣長,或者更長一些。
接著來看圖15,圖中顯示了包括本發明的另一優選實施例的系統181。更具體地說,系統181通常包括導線103、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以及推壓套管187。
導線103如上文所述。
以各種不同長度提供的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包括遠端188和近端190。中央腔管193在遠端188和近端190之間延伸。中央腔管193可容納導線103。
推壓套管187包括遠端194和近端196。中央腔管199在遠端194和近端196之間延伸。中央腔管199可容納導線103。
系統181以下述方式使用以便減少二尖瓣回流。
首先將導線103的遠端115穿過病人的頸靜脈18(或左鎖骨下靜脈15),向下至上腔靜脈9,穿過心臟的右心房24,並沿冠狀竇30延伸。應當理解,當柔性導線103穿過冠狀竇30時,由於導線的柔性,導線將趨向於呈現出冠狀竇的自然彎曲形狀。導線的無創式彈性頂部121將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減小隨著導線前進到恰當位置時對脈管結構所造成的損傷。
接下來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的遠端188定位在導線103的近端118上,並沿導線向下傳遞一段較短距離。然後將推壓套管187的遠端194定位在導線103的近端118上,之後沿著導線向下推進推壓套管187。隨著推壓套管187沿著導線推進,其遠端194推擠位於其前方的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參見圖16。
隨著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傳遞至冠狀竇中,其將迫使冠狀竇在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當前所處的位置處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可根據需要沿著導線向下推動推壓套管187,直到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定位於二尖瓣的後部環體附近時為止。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在冠狀竇中的存在將導致冠狀竇在該點處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從而使二尖瓣的後部環體受到向前壓迫。這將導致二尖瓣的後部小葉也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並因此減少(或完全消除)二尖瓣回流。利用標準可視化手段(如超聲波心動描記術和/或螢光透視法)可調整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確切位置,從而減少(或完全消除)二尖瓣中的回流。
如果需要的話,推壓套管187可設有可釋放的連接接口(例如抓緊器),從而使其可釋放地對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的近端190進行固定。這種特徵將允許為了定位或取出的目的而將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拉回到冠狀竇中。
因此可以看到,根據本發明,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基本上通過壓配合進入到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通常彎曲的部分內。通過相對於病人解剖結構的固有曲率來正確地加工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的長度,並且通過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正確地定位在病人的冠狀竇中,這種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就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36的後部小葉39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這種作用又使二尖瓣的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並因此減少二尖瓣回流。這樣,通過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插入到二尖瓣36的後部小葉39附近的冠狀竇30中,可對二尖瓣的環體33進行有效的操作,使其呈現出增大的半徑曲率。
如上所述,通過相對於病人解剖結構的固有曲率來正確地加工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的長度,並且通過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正確地定位在病人的冠狀竇中,這種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就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36的後部小葉39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這又會驅使二尖瓣的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並因此減少二尖瓣回流。為此,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優選作為成套工具的一部分來提供,該成套工具包括多個不同的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它們均帶有不同尺寸的細長本體184,這樣,醫生可為特定的病人解剖結構選擇和配置尺寸合適的細長本體184。此外,如果在配置時發現(例如通過超聲波心動描記術和/或螢光透視法)需要不同尺寸的細長本體184,那麼可用具有所需尺寸的第二細長本體184來替換第一細長本體184,從而達到所需的治療效果。
在本發明的一種優選形式中,為了一開始便確定適用於特定的病人解剖結構的細長本體184的恰當長度,可以首先將診斷細長本體184插入到病人的冠狀竇中;同樣,為了確定治療細長本體184的優選尺寸,可將一系列不同尺寸的診斷細長本體順序地插入到病人的冠狀竇中。之後,可將合適尺寸的治療用細長本體184插入到冠狀竇中,以便改善小葉接合,從而減少二尖瓣回流。
此外,在將診斷用細長本體184插入到病人的冠狀竇中之前,醫生可以對冠狀竇的尺寸進行初步評估,從而確定診斷用細長本體184的初始估計長度。這可在螢光透視法中利用具有不透射線標誌的導線103、或者將具有不透射線標誌的另一裝置(如柔性元件)插入到冠狀竇中、或者利用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所知的其它方式來完成。利用不透射線的標誌,醫生可對冠狀竇的尺寸進行初步評估,以便確定診斷用細長本體184的初始估計長度;之後根據需要交換診斷用細長本體184,直到確定診斷用細長本體184的合適長度為止,此時用治療用細長本體184來替換該合適尺寸的診斷用細長本體184。
同樣如上所述,當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推進到二尖瓣後部環體附近的區域中時,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將使冠狀竇的固有結構變形,使其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雖然這種作用可誘發所需的二尖瓣重塑,但是其也可能在冠狀竇的壁上、尤其是在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的遠端和近端處引發極大的應力,在這些地方將產生應力集中(參見圖7中的箭頭P)。為此,可對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的構造進行修改,使這些應力能夠更好地分布。
更具體地說,接下來參看圖17,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的遠端和近端可包括相對柔性的部分188A,190A,其有助於施加在冠狀竇的壁上的應力更好地分布。作為附加和/或另選,應用於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的遠端和近端上的任何錐體可以是細長的,如圖18中的標號188B,190B所示,從而使所施加的應力更好地分布在冠狀竇的壁上。在本發明的一種優選形式中,現在參見圖19,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84包括具有相對細長錐體188B,190B的相對較長且相對柔性的部分188A,190A。如果需要的話,各個包括相對細長錐體188B,190B的相對較長且相對柔性的部分188A,190A可與細長本體184的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中間部分一樣長,或者更長一些。
在先前的討論中,細長本體157(或184)通常描述成是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帶有或不帶有相對柔性的部分175(圖12)(或188A,190A,圖17)和/或錐體178(圖13)(或188B,190B,圖18)和/或伸長的相對柔性的錐體部分175,178(圖14)(188A,188B,190A,190B,圖19)。然而應當理解,用語「大致平直」、「大致剛性」、「相對柔性」等應在涉及解剖組織的上下文中進行理解,而不應在絕對意義上進行理解。
大體上說,細長本體157(或184)構造成使得(1)其中間部分在冠狀竇的壁上施加了向前的作用力(例如圖7中的箭頭A所示),以及(2)其遠端和近端在冠狀竇的壁上施加了向後的作用力(例如圖7中的箭頭P所示)。相反,通過二尖瓣環體在細長本體157(或184)的中間部分上施加了較高的中心載荷L1(圖20),而冠狀竇的後部部分在細長本體157(或184)的遠端和近端上施加較小的末端載荷L2(圖20)。
通過使用細長本體157(或184)尤其可以產生這種影響,其中,(1)與二尖瓣環體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部分的固有曲率相比,細長本體157(或184)更平直(但不必完全平直),(2)與由所配置的細長本體157(或184)移動的解剖組織相比,細長本體157(或184)更具剛性(但不必為完全剛性)。
如上所述,為了使載荷更好地分布在冠狀竇的近端部分上,細長本體157(或184)的遠端和近端具有相對柔性的部分175(圖12)(或188A,190A,圖17)和/或錐體178(圖13)(或188B,190B,圖18)和/或細長的相對柔性的錐體部分175,178(圖14)(188A,188B,190A,190B,圖19)。此外,這些部分175(188A,190A),178(188B,190B)和/或175,178(188A,188B,190A,190B)的柔性可沿其長度而變化;因而,細長的相對柔性的錐體部分175,178(圖14)(188A,188B,190A,190B,圖19)隨著其朝向其外端延伸而變得更具柔性。
的確,在本發明中並不要求細長本體157(或184)的中間部分是絕對剛性的;實際上,只要其基本上對二尖瓣環體所施加的較高中心載荷L1(圖20)有一定抗性,即可起到令人滿意的作用。通過使細長本體157(或184)的遠端和近端對由冠狀竇的後壁所引導的較小末端載荷L2(圖20)形成較小的阻力,還可進一步改善設計。這樣,利用一種沿著其長度具有剛度梯度的裝置便可實現令人滿意的設計,其中最高剛度位於或靠近中心,而較低剛度位於或靠近其兩端(或者相反,該裝置具有沿其長度的柔性梯度,其中最低柔性位於或靠近中心,而較高柔性位於或靠近其兩端)。這可通過使細長本體逐漸變細;和/或通過改變其成分和/或材料屬性;和/或通過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根據本公開而清楚的其它技術來實現。或者,可利用一種沿其整個長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柔性的裝置來實現令人滿意的設計;這種柔性可隨著長度而變化,或者沿細長本體157(或184)的整個長度都是大致恆定的。
因此,如上所述,利用細長本體157(或184)可以實現令人滿意的設計,其中,(1)與二尖瓣環體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部分的固有曲率相比,細長本體157(或184)更平直(但不必完全平直),以及,(2)與由所配置的細長本體157(或184)移動的解剖組織相比,細長本體157(或184)更具剛性(但不必為完全剛性)。
在其它備選的實施例中,細長本體157,184可由兩個或多個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部分R組成,這些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部分R由一個或更多柔性部分F連接在一起。例如參見圖21和22,其顯示了這種構造。通過改變部分R和F的相對長度,並通過改變大致剛性部分R相對剛度和改變柔性部分F的相對柔性,便可實現良好的環體移動,從而更好地減少二尖瓣回流。
圖23和24顯示了另一種優選構造,其中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157,184包括多個部分S1,S2和S3,其中部分S1構造成具有所選程度的柔性,部分S2構造成具有比部分S1更低程度的柔性,而部分S3構造成具有比部分S1更高程度的柔性。部分S1,S2和S3可相互形成一體,或者通過接頭連接在一起。由於這種構造,部分S1將承載重構二尖瓣環體的載荷,部分S2將該載荷向外側轉移到部分S3,而部分S3將該載荷向外側擴散到冠狀竇的側壁上。在本發明的一種優選形式中,部分S1構造成具有一定程度的柔性,這種柔性可支撐二尖瓣環體的重塑,同時允許部分S1在接合點處與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弧線大致相符;部分S2構造成具有足夠低程度的柔性,使得基本上所有由二尖瓣環體的重塑引起的載荷將被傳遞到部分S3上;並且部分S2具有足夠長的長度,以便使作用在冠狀竇的壁上的向後作用力(例如圖7中的箭頭P所示)基本上施加在瓣膜連合的近端和遠端上。通過這種方式,純粹拉直的作用產生向外的壓力,其使心臟基底的纖維狀連續部分張緊,而非在其中這種作用力會引起回流的瓣膜連合之間張緊。其中,這種構造成形成為使自身在後部小葉周圍的區域中自然地對中,並且與後部小葉的曲率自然地相符。如果需要的話,這種「五區域式」的細長本體可由一種材料形成,其中利用不同的直徑來形成不同的本體區域。
因此可以看到,在各種備選實施例中,細長本體157和/或184至少沿其一部分長度是柔性的。區域性的柔性和區域性的剛性可使冠狀竇的所選位置變直,並且對應於後部二尖瓣環體的位置。這可導致二尖瓣環體的區域向前移動,從而在小葉接合中形成區域性改善。另外,細長本體可由細絲連接在一起的兩個端部形成通過相對於解剖結構來錨固這兩個端部並拉緊細絲,可將冠狀竇的自然彎曲的壁調直,以便使後部二尖瓣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減少二尖瓣回流。
通過改變細長本體157,184的剛性,可對二尖瓣帶來一定範圍的解剖結構上的變化。更具體地說,圖25顯示了小葉39,42充分接合的正常二尖瓣36,而圖26顯示了小葉39,42未充分接合的產生了回流的二尖瓣36。
在細長本體157,184的中央部分相對於解剖結構而言較大且明顯更具絕對剛性,並且細長本體157,184的兩端終止於相對柔性的部分(例如圖14和19所示的構造)的情況下,解剖結構的移動基本上如圖27和28中所示。
在細長本體157,184具有在其中心S1和其兩端S3處具有一定柔性而在連接部分S2處相對來說不可彎曲的杆件(例如圖23和24中所示的結構)的情況下,可將其製成可提供用於支撐環體並與冠狀竇的壁形成輕微接合的柔性吊帶,例如圖29和30所示。在本發明的一種優選形式中,細長本體157,184具有沿其長度定製的柔性,使其可與自然環體的幾何形狀緊密相符,以便使後部環體(以及後部小葉)朝向前部小葉移動,同時保持後部環體處於其固有曲率下,如圖31和32中所示。
在一種優選構造中,細長本體157,184具有定製的幾何形狀和柔性,使得作用在冠狀竇的壁上的向後作用力(例如圖7中箭頭P所示)將分別主要應用於前、後連合的遠端和近端的位置上。例如參見圖30和32,其顯示了所示構造如何將其作用力施加到病人的解剖結構上,即中間部分在冠狀竇的壁上施加向前的作用力(如箭頭A所示),而遠端和近端在冠狀竇的壁上施加向後的作用力(如箭頭P所示)。通過將向後作用力P施加在瓣膜連合的區域中,就可最大限度地減少連合區域中的側邊噴射,並獲得性能良好的小葉接合。
除前述之外,應當理解,作用於二尖瓣環體上的作用力總量是細長本體157,184的尺寸和幾何形狀以及其柔性的函數。在本發明的一種優選形式中,細長本體157,184的尺寸、幾何形狀和彈性優選使得有較高的作用力(如約2-5磅的作用力)施加在二尖瓣環體的中央部分上,由此當將細長本體157,184插入到冠狀竇中時,通常將立刻實現基本上完全的二尖瓣重塑。在本發明的另一優選形式中,細長本體157,184的尺寸、幾何形狀和彈性優選使得有明顯更小的作用力(如約1-3磅的壓力)施加在二尖瓣環體上,由此當將細長本體157,184插入到冠狀竇中時,通常將只立刻實現部分的二尖瓣重塑;然而,通過由足夠柔性或優選超彈性的材料如鎳鈦合金形成細長本體157,184,那麼即使在解剖結構響應於載荷而開始動作的情況下,細長本體也將之後持續對二尖瓣環體施加重塑作用力,從而逐漸實現所需的完全重塑。
在細長本體157,184由彈性材料形成並且所需的二尖瓣重塑將隨時間逐步實現的後一種情況下,經常需要使細長本體157,184所施加的作用力隨時間保持相對恆定。為此,某些材料可能會比其它材料更好。更具體地說,接下來參見圖33,其顯示了用於兩種材料即鎳鈦合金和不鏽鋼的作用力變形曲線的示意圖。如圖33所示,當鎳鈦合金在最初植入期間發生變形然後在隨後的組織重塑期間弛豫時,其對組織施加了相對恆定的作用力;然而,當不鏽鋼變形然後弛豫時,其對組織施加了變化很大的作用力。因此,細長本體157,184通常需要至少部分地由鎳鈦合金或其它超彈性的材料形成。
除前述以外,細長本體157和/或184可具有各種沿其長度為非平直的形狀。例如,細長本體可以是波浪形、螺旋形、或沿其整個或部分長度為彎曲的形狀。作為示例,細長本體157和/或184可具有一種能夠轉換冠狀竇的固有曲率的彎曲結構,即,使其朝向前部環體彎曲。或者,細長本體具有沿其長度的複合形狀,例如,其可具有一種「w」形狀,其中「w」的中心指向前部環體。任何這些或其它備選形狀都可實現後部環體的向前移動,這便導致了二尖瓣回流的減少。
接下來參見圖34-36,可以看到,細長本體157和/或184設有從細長本體157,184徑向向外延伸的環形肋200(圖34和35)。肋200與輸送導管106的壁相接合,或者在不使用輸送導管106或已經取出輸送導管106的情況下與冠狀竇30的壁相接合,以便減輕細長本體157,184隨時間的位移。肋200還由細長本體157,184中的環形凹槽202(圖36)限定,在這種情況下,肋200的周向面204與本體周向面205重合。肋200設有大致平直的周邊206(圖34和36)或大致截頭錐形結構的周邊207(圖35)。在後一種情況下,優選某些肋200的邊緣207的斜面208朝向近端方向,而其餘肋的斜面208朝向遠端方向(圖35)。在細長本體157,184包括柔性部分175(圖12)(或188A,190A,圖17)和/或錐體178(圖13)或(188B,190B,圖18)和/或細長的相對柔性的錐體部分175,178(圖14)(或188A,188B,190A,190B,圖19)的情況下,也可在這些結構上形成肋200。
在圖37中顯示了結合圖34中所示細長本體157,184來一起使用穩定支架210的備選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穩定支架210包括放置在與之相接合的冠狀竇中的大致圓柱形梁架,並且牢固地錨固在冠狀竇的壁上,之後將細長本體157,184(和其上的肋200)放在穩定支架210中。細長本體157,184的肋200與穩定支架210的一些部分相接合,使得細長本體牢固地錨固在冠狀竇30中的合適位置上。例如,在穩定支架210包括處於其框架梁之間的開孔的情況下,肋200可與框架梁和開孔相互作用,以便幫助將細長本體157,184鎖定在穩定支架210上。
更具體地說,利用本發明的這種形式,可將穩定支架210牢固地錨固在冠狀竇的壁上(例如通過向外膨脹,和/或通過滲透到支架孔中的組織,和/或通過支架所攜帶的倒鉤等),並且將細長本體157,184(與其上的肋200)牢固地錨固在穩定支架210上(例如通過肋-支架的接合),從而(1)幫助固定細長本體157,184以免縱向移動,以便提供可維持的二尖瓣回流減少,和/或(2)幫助在最大載荷L1(圖20)作用於冠狀竇的點處支撐冠狀竇30,和/或(3)幫助將細長本體157,184的集中末端載荷L2(圖20)分布在冠狀竇的較大區域上,以便最大限度地減小對宿主血管造成的損傷,和/或(4)有助於限制血管斷面響應於作用在血管內面上的載荷而發生的形態變化,以便保證可靠的血液流動並最大限度地減小血管損傷。在這方面應當理解,冠狀竇沿其長度通常具有不同的特徵(例如,直徑、壁的堅固性等),並且可相應地將穩定支架210設計成沿其自身長度呈現出不同的特徵。作為一個非限制性的示例,穩定支架210可具在其遠端處具有較小的直徑而在其近端處具有較大的直徑,以便對應於冠狀竇的典型幾何形狀。作為另一非限制性的示例,可將穩定支架210設計成在冠狀竇的近端(此處靜脈總是相對較軟)處提供較大的支撐,而在冠狀竇的遠端(此處靜脈總是相對較堅固)處提供較少的支撐。
在細長本體157放置在冠狀竇30中的穩定支架210內的本發明的一種形式中,如上文所述,首先將導線103推進到冠狀竇中。將具有穩定支架210的支架配置用導管212(圖38)沿導線103推進到冠狀竇中。當穩定支架210處於冠狀竇中的所需位置時,跨置在導線103上的緩衝器214與穩定支架相接合,並且將支架配置用導管212拉回到足以配置穩定支架210的程度,之後隨緩衝器214一起撤除,留下穩定支架210和導線103處於冠狀竇30中的合適位置上。然後沿導線103傳遞輸送導管106,直到導管的遠端處在冠狀竇和穩定支架中為止。一旦將輸送導管106定位在冠狀竇和穩定支架中,就可去除導線103。然後經由輸送導管106的中央腔管136來傳遞推桿109,直到細長本體157定位在二尖瓣36的後部環體附近並位於穩定支架210中為止。然後撤回輸送導管106,使得本體的肋200與穩定支架相接合,如上所述,推桿109留在合適的位置,並且細長本體157鎖定在穩定支架210中。
在其中細長本體184放在冠狀竇中的穩定支架210內的本發明的另一形式中,如上文所述地將導線103推入到冠狀竇中。在其內帶有穩定支架210的支架配置用導管212安裝在導線103上,並推進到冠狀竇30中。之後利用緩衝器214將穩定支架210保持在合適位置,並將支架配置用導管212拉回到足以配置穩定支架210的程度,之後將其隨緩衝器214一併撤回,而將導線103和穩定支架210留在合適位置。然後在導線103上推動本體184和推壓套管187,直到細長本體184設置在穩定支架210中為止。之後將推壓套管187和導線103一併撤回,而將細長本體184和穩定支架210留在合適位置,並將細長本體184鎖定在穩定支架中。
參見圖39,可以看到,作用在細長本體157,184和穩定支架210上的最大載荷(L1)位於其中間部分處,這便減小了穩定支架的位移,並因此減小了本體157,184向遠端或近端的位移。
接下來參見圖40和41,還可以看到,細長本體157,184可具有比穩定支架210的直徑明顯更小的直徑。在這種情況下,穩定支架210可設有用於接受細長本體157,184的導軌211。作為示例,導軌211包括形成於穩定支架210內壁上的空心管,導軌211的尺寸適合於接受細長本體157,184,並將其相對於穩定支架210進行固定。如果需要的話,穩定支架210可短於細長本體157,184的末端而終止,例如圖40,41中所示。作為備選,穩定支架210與細長本體157,184的末端同步終止,例如以圖42和43中的所示方式,或者,穩定支架210可延伸到細長本體157,184的末端之外,例如以圖44和45中所示的方式。
在一種使用圖40,41或圖42,43或圖44,45的穩定支架210和細長本體157,184的優選方法中,首先利用支架配置用導管212和緩衝器214來配置穩定支架210,這與圖38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將導線103修改成偏心的,以便以圖46所示方式延伸穿過穩定支架的導軌211。穩定支架210首先以上述方式進行配置,並使用導線103來將細長本體157,184裝入到冠狀竇中的合適位置,包括穿過穩定支架的導軌211。
現在參看圖47,在另一構造中,當將穩定支架裝入到支架配置用導管212中時,可將細長本體157,184預裝入穩定支架的導軌211中;利用這種構造,可在冠狀竇中同時配置穩定支架210和細長本體157,184。
如圖48所示,細長本體157,184可成形為穩定支架210的一部分,該組合的穩定支架部分位於細長本體157,184的中間部分處,在這裡冠狀竇施加了最大的載荷L1,它是因治療而移動的冠狀竇的載荷。同樣,穩定支架210可短於細長本體157,184末端而終止(圖48),或者穩定支架210可與細長本體157,184末端同步地終止(圖49),或者穩定支架210延伸到細長本體157,184的末端之外(圖50)。
在圖51和52所示的另一實施例中,細長本體157,184和穩定支架210的組合包括兩個或更多個支架部分,例如部分210A和210B,其中部分210A設置在該組合的中間部分,而部分210B延伸穿過部分210A並從其末端中伸出來,限定了具有更大彈性的末端部分。本體157,184固定在位於本體157,184的中間部分內的大致圓柱形支架部分210A上,並固定在半圓柱形的支架末端部分210B上。中間部分210A是細長本體和穩定支架的組合中最堅固的部分,它是用來承載最大載荷L1的那一部分。
在圖53和54中顯示了一個備選實施例,其中在細長本體157,184上固定有一組兩行肋形式的肋215。如圖54所示,肋215的行優選彼此偏離,使得位於細長本體157,184一側上的肋並不與細長本體另一側上的肋相對。這可使肋215朝向相對側彎曲而不會與相對的肋接合。肋的彎曲允許肋被壓縮而布置在導管中。
在圖55中顯示了與圖54相似的一個備選構造,然而其顯示出肋215與脊狀件216相連,該脊狀件216是中空的,以便在其中接受細長本體157,184。
在圖56中顯示了細長本體和支架組件的備選組合,其中穩定支架210包括形式為與支架集成在一起的杆件的細長本體部分157,184。在圖56所示的實施例中,至少一個本體部分157,184從組件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而另一個本體部分157,184隻延伸到組件的中間部分。因此,組件的末端部分比其中間部分的剛性更差。
參見圖57可以看到,本體157,184隻包括穩定支架,例如可伸縮地設置的穩定支架210′,210″和210,這樣,中間部分包括所有三個穩定支架210′,210″和210,剛好位於中間部分外側的部分包括穩定支架210″和210,而末端部分只包括穩定支架210。因此,本體157,184的中間部分對移動的抵抗性最大,而末端部分的抵抗性最小,穩定支架210″的區域產生比中間部分更少的阻力,但其阻力大於末端部分。
接下來參見圖58-60,圖中顯示了細長本體和支架組件的備選組合,其中細長本體包括圖23和24所示的五區域式細長本體157,184,而支架包括三個支撐支架,每個均如圖40-47所示,即,具有用於接受細長本體157,184的導軌211。更具體地說,該五區域式細長本體157,184包括多個部分S1,S2和S3,其中部分S1構造成具有所選程度的柔性,部分S2構造成具有比部分S1更低程度的柔性,而部分S3構造成具有比部分S1更高程度的柔性。由於這種構造,部分S1將承載重構二尖瓣環體的載荷,部分S2將該載荷向外側轉移到部分S3,而部分S3將該載荷向外側擴散到冠狀竇的側壁上。在本發明的一種優選形式中,部分S1構造成具有一定程度的柔性,這種柔性可支撐二尖瓣環體的重塑,同時允許部分S1在接合點處與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弧線大致相符;部分S2構造成具有足夠低程度的柔性,使得基本上所有由二尖瓣環體的重塑引起的載荷將被傳遞到部分S3上;並且部分S2具有足夠長的長度,以便使作用在冠狀竇的壁上的向後作用力(例如圖7中的箭頭P所示)將施加在瓣膜連合的區域中。支撐支架210定位在冠狀竇30中,使得一個支架210容納了部分S1,一個支架210容納了一個部分S2,還有一個支架210容納了另一部分S3。細長本體157,184可與支撐支架210同時進行配置,或者在配置了支撐支架210之後進行配置。部分S3優選能夠在支架導軌211上滑動,尤其當細長本體157,184設計成在較長時期內逐步實現組織重塑的情況下。其中,這種構造成形為可使其自身在後部小葉周圍的區域中自然地對中,並與後部小葉的曲率良好地相符。如果需要的話,這種「五區域式」的細長本體可由一種材料形成,其中利用不同的直徑來形成不同的本體區域。
還應當理解,支架210具有伸展式結構,或具有如圖53和54所示的肋狀結構。
接著參見圖61-63,圖中顯示了一種細長本體和支架組件的組合,其類似於圖58-60中所示,不同之處在於,導軌211在每個支架區域之間延伸,從而形成具有三個與冠狀竇的壁相接合的區域的單個支架結構。
這樣,可以提供不同的穩定支架結構以防止該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產生位移,還可提供各種本體和穩定支架的組合以類似地防止或減輕這種位移。
應當理解,本發明決不限於此處所公開和/或在圖中示出的這些具體構造,而是包括權利要求範圍內的所有改型或等同構造。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所述裝置適合於使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變直,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裝置包括細長本體,在將所述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之前,其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比冠狀竇的曲率度數更小的曲率度數,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細長本體在無應力狀態下是大致平直的。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細長本體在無應力狀態下是至少部分彎曲的。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細長本體在插入到冠狀竇中之後是大致平直的。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細長本體在插入到冠狀竇中之後是大致彎曲的。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細長本體包括由中間部分連接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並且所述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在所述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之後是大致彎曲的,並且所述中間部分在所述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之後是大致平直的。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細長本體包括由中間部分連接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並且所述中間部分包括由中央區域連接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區域,所述中央區域和所述第一及第二末端部分在所述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之後是大致彎曲的,並且所述第一及第二區域在所述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之後是大致平直的。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中央區域、所述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區域具有一定的長度,使得所述細長本體對大致鄰近二尖瓣後部小葉的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並對大致鄰近二尖瓣連合的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後的作用力。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細長本體至少部分地由彈性材料形成。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細長本體可在較長時期內以連續的方式實現二尖瓣重塑。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細長本體至少部分地由超彈性材料形成。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結合在所述細長本體上的穩定支架。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之前將所述穩定支架插入到所述冠狀竇中。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的同時將所述穩定支架插入到所述冠狀竇中。
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細長本體是與所述穩定支架分開的。
16.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細長本體與所述穩定支架選擇性地相連。
17.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穩定支架與所述細長本體形成一體。
18.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穩定支架包括其中具有開孔的圓柱形框架。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穩定支架包括連接到所述圓柱形框架上以用於在其中接受所述細長本體的導軌。
20.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穩定支架包括多個肋。
21.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肋連接在所述細長本體上。
22.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肋連接在脊狀件上。
23.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脊狀件包括尺寸適於在其中接受所述細長本體的腔管。
24.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所述裝置適合於使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向前移動,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裝置包括細長本體,在將所述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之前,其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比冠狀竇更平直的結構,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細長本體上的穩定支架。
26.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所述裝置適合於減小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度數,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裝置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平直結構的細長本體,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細長本體上的穩定支架。
28.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所述裝置適合於增大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半徑,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裝置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平直結構的細長本體,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29.根據權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細長本體上的穩定支架。
30.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所述裝置具有遠端、近端和中間部分,所述裝置構造成當裝置定位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時,所述遠端和近端將對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後的作用力,而所述中間部分對所述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裝置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平直結構的細長本體,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31.根據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細長本體上的穩定支架。
32.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包括將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所述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使得當所述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平直結構的細長本體,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33.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在插入到病人中之前是大致平直,並且在插入到病人中之後是大致彎曲的。
34.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杆件上的穩定支架。
35.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包括將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插入到位於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所述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相對於所述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構造,使得當所述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形成不同的結構,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36.根據權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剛性高於處在所述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但仍然是可彎曲的。
37.根據權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杆件上的穩定支架。
38.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包括將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所述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使得當所述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39.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在插入到病人中之前是大致平直的,在插入到病人中之後是大致彎曲的。
40.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但仍然是可彎曲的。
41.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杆件上的穩定支架。
42.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經皮式地插入到冠狀竇中。
43.根據權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通過將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引入病人的頸靜脈,向下穿過上腔靜脈,經過右心房且之後傳送至冠狀竇中,從而將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
44.根據權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通過將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引入病人的左鎖骨下靜脈,向下穿過上腔靜脈,經過右心房且之後傳送至冠狀竇中,從而將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插入到冠狀竇中。
45.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通過病人心臟中的切口而插入到所述冠狀竇中。
46.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通過使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穿過預定位的輸送導管而將其引入到合適的位置。
47.根據權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通過將導線插入到冠狀竇中,在所述導線上傳送輸送導管而進入冠狀竇,並且去除所述導線,然後沿所述輸送導管向下傳送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從而將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引入到合適的位置。
48.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通過使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在預定位的導線上傳送而將其引入到合適的位置。
49.根據權利要求4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通過將導線插入到冠狀竇中,然後沿所述導線向下傳送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從而將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引入到合適的位置。
50.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方法還包括從冠狀竇中去除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後續步驟。
51.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在可視化的情形下進行插入。
52.根據權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可視化通過利用選自螢光透視法、超聲波心動描記術、血管內超聲波、血管鏡和實時磁共振成像中的手術過程來實現。
53.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方法包括評估手術效果的額外步驟。
54.根據權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可在不使用導管和導線的條件下將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引入到合適的位置。
55.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包括具有遠端、近端和中間部分的本體,所述本體構造成當所述本體定位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時,所述遠端和近端將對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後的作用力,而所述中間部分將對冠狀竇的壁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以便使所述二尖瓣的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相對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56.根據權利要求55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還包括與所述杆件相連的穩定支架。
57.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包括適合於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的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所述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使得當所述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使其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大致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58.根據權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在插入到病人中之前是大致平直的,並在插入到病人中之後因與解剖結構之間的被動式彈性相互作用而是大致彎曲的。
59.根據權利要求57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杆件上的穩定支架。
60.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包括適合於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的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所述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相對於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構造,使得當所述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不同的結構,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大致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61.根據權利要求60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但仍然是可彎曲的。
62.根據權利要求60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杆件上的穩定支架。
63.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包括適合於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的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所述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長度相對於所述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來定製,使得當所述大致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定位在冠狀竇中時,其將導致至少一部分冠狀竇在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呈現出大致平直的結構,以便增加二尖瓣環體的曲率半徑,使其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所述本體包括在無應力狀態下具有大致平直結構的杆件,並且所述裝置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組織,使得所述裝置在冠狀竇中的布置將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並且改善小葉接合。
64.根據權利要求63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大致平直的細長本體在插入到病人中之前是大致平直的,而在插入到病人中之後是大致彎曲的。
65.根據權利要求63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剛性高於處在裝置和二尖瓣之間的解剖結構,但仍然是可彎曲的。
66.根據權利要求63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包括連接到所述杆件上的穩定支架。
67.根據權利要求63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還包括適合於定位在病人冠狀竇中的輸送導管,所述柔性輸送導管由柔性材料形成,使其將大致呈現出冠狀竇的結構,所述輸送導管適合於在其中接受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
68.根據權利要求67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安裝在杆件上,所述杆件由柔性材料形成,使得所述杆件將呈現出冠狀竇的結構,並且所述杆件的尺寸適合於安裝在所述輸送導管內。
69.根據權利要求63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還包括用於將所述輸送導管定位在冠狀竇中的可去除導線。
70.根據權利要求63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還包括適合於定位在冠狀竇中的導線,所述導線由柔性材料形成,使其將大致呈現出冠狀竇的結構,並且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是中空的,以便套在所述導線上。
71.根據權利要求63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遠端和近端中的至少一個包括柔性部分,用於在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設置在冠狀竇中時減輕施加在冠狀竇上的應力。
72.根據權利要求63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的遠端和近端中的至少一個呈錐形,用於在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設置在冠狀竇中時減輕施加在冠狀竇上的應力。
73.根據權利要求63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具有不超過處於冠狀動脈口和AIV之間的冠狀竇部分的長度。
74.根據權利要求67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裝置還包括支撐導管,用於在所述平直且大致剛性的細長本體穿過所述輸送導管時防止所述輸送導管轉向到下腔靜脈。
75.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包括將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所述裝置適合於轉化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以便使所述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其中所述裝置包括杆件和與所述杆件相連的穩定支架。
76.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裝置,包括適合於插入到病人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的細長本體,所述裝置適合於轉化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以便使所述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其中所述裝置包括杆件和與所述杆件相連的穩定支架。
全文摘要
本文提供了一種用於減少二尖瓣回流的方法和裝置。這種裝置插入到病人二尖瓣的後部小葉附近的冠狀竇中,所述裝置適合於使二尖瓣後部小葉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冠狀竇的固有曲率變直,以便使後部環體向前移動,從而改善小葉接合併減少二尖瓣回流。
文檔編號A61F2/24GK1829485SQ200480021525
公開日2006年9月6日 申請日期2004年5月26日 優先權日2003年5月27日
發明者J·M·羅爾克, J·R·利迪科爾特, D·C·泰勒, W·E·科恩 申請人:維亞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