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無暇赴死中邦德去誰的墓地(電影裡的邦德死了)
2023-06-03 21:33:08 2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今年三月下旬,遠在大西洋中心的法羅群島為詹姆斯·邦德立了一座墓碑。此舉顯然是在致意去年公映的《無暇赴死》結局。這也是在007電影誕生六十周年之際,之於這一綿延半個多世紀最成功的商業系列片,所衍生出的迷影文化最新的註腳。
《無暇赴死》電影海報
2021年秋天公映的第25部007電影《無暇赴死》片尾:身負重傷的詹姆斯·邦德,得知自己被基因武器感染,此生都無法和親人相見相親後,最終放棄了逃生的努力,他和大反派所在島嶼上的製毒「軍工廠」同歸於盡。
是的,第六任邦德飾演者丹尼爾·克雷格在最後一次出演該角色時,「殺」死了007。雖然片尾字幕階段照例打出的「JAMES BOND WILL RETURN」字樣,昭示江山代有才人出——總會有下一位演員接過這個代號,在大銀幕上繼續飾演邦德。但就克雷格一任而言,那個過往幾乎刀槍不入、片葉不沾身,那個總能逢兇化吉、遇難成祥,每每託福大Boss「話癆」而逃出生天的「不死英雄」,終究在大銀幕上以死亡謝幕,破天荒頭一遭。
恰如曾經的《來自俄羅斯的愛情》(1963)片尾字幕,「THE END, NOT QUITE THE END」(結束,但不是終結)所示。《無暇赴死》在正式公映僅數月後,迎來了二輪復映。今年三月底,片中取景地之一的法羅群島,還為詹姆斯·邦德立起了一塊墓碑。之於這一綿亙了半個多世紀的系列電影而言,此舉無疑是將其相關的迷影文化表達推向了極致,亦足見邦德在全球萬千擁躉心目中的「不死」地位。
Kalsoy島上,當地村民為詹姆斯·邦德立下的墓碑。
墓碑悼文,「人的一生應該去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
法羅群島(法羅語:Føroyar,丹麥語:Færøerne,英語:Faroe)是北歐國家丹麥的海外自治領地。地理位置介於挪威海和北大西洋中間,處於挪威到冰島之間距離一半的位置。其中的卡爾索伊島(Kalsoy)是組成法羅群島的十八個島嶼之一,常住人口僅14人。《無暇赴死》正是在這個島上取景拍攝。
《無暇赴死》劇照,詹姆斯·邦德站在Kalsoy島上。
今年三月間,當地的村民自發為邦德立起了墓碑,以紀念這位著名的諜報特工。墓碑材質取自法羅群島特有的玄武巖,由Skopun村一位遠近聞名的石匠切割、打磨而成,然後運至卡爾索伊島黑色玄武巖的峭壁之上安放。墓碑的造型設計簡約而肅穆,碑體包括尖頂曲線都同《天幕殺機》(2012)中出現的邦德父母的墓碑大體相似。
光潔的墓碑正面,是由黑灰色的金屬字母鑲嵌組成碑文「紀念詹姆斯·邦德(1962-2021)」,並配以電影中軍情六處負責人M為下屬誦讀的悼詞,「The proper function of man is to live, not to exist.」(人的一生應該去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該句出自美國作家傑克·倫敦。007原著小說作者伊恩·弗萊明在《你只活兩次》一書中也使用了這句話,作為在邦德被認為已經死去時訃告的一部分。
Kalsoy島上,當地村民為詹姆斯·邦德立下的墓碑。
此次《無暇赴死》的官方認證拍攝地為挪威、英國、義大利和牙買加,在片尾字幕致謝時也出現了「The King of Kalsoy」字樣,指的便是當時在卡爾索伊島上的村民 Jóhannus Kallsgarð,他的主要營生是在島的北端陡峭山丘上放牧750隻綿羊,併兼職做這裡的導遊。電影拍攝期間,他曾盡地主之誼協助60人的龐大攝製組。
電影中,這座島嶼被劇情設定為處於日本和俄羅斯領海間某處廢棄的軍用島嶼(同《天幕殺機》中出現過的日本端島又名軍艦島類似,制景師在島上隱約刻畫出蘇聯時代意識形態標誌的遺存)。後期特效工作師則在保留卡爾索伊島著名峭壁風光的同時,將此處臨海盆地中的村落完全渲染成一處野獸派工業風的大反派基地,邪惡的薩芬在此處生產足以毀滅人類的基因武器——這與法羅島民在電影中看到自己祖國鏡頭時所感受到的自豪與喜悅絲毫無涉。當地旅遊局早早便宣布,這裡是「迄今為止,最偏遠的詹姆斯·邦德電影拍攝地」。
Kalsoy島上的村落實景照,電影中這裡被電影特效渲染為大反派的製毒工廠。
法羅群島為一位虛擬的電影英雄立碑的消息,在當地旅遊局官網https://guidetofaroeislands.fo/上可以查閱。該介紹同時被以一條綠色的綬帶顯著標註為「OFFICAL 007 TOUR」。是以此舉自然不脫為當地在疫情前本就全球知名的旅遊業助力的意味,但毋庸置疑,這也是007系列電影發展至今,經常出現的007電影道具展、道具拍賣,原著小說重印、植入廣告、衍生品售賣之外,最新且極具迷影文化氣質的一次自發致敬。這也是繼2018年,在電影《幽靈黨》(2015)取景地,奧地利海拔3000多米的索爾登Gaislachkogl山頂,007電影博物館(官網:https://007elements.soelden.com/home.html)正式落成開放後,又一處與電影相關的永久性地標。
蘇珊·桑塔格曾哀嘆,「也許沒落的不是電影,只是人們的電影迷戀(cinephilia)。」此處墓碑的矗立,顯然昭示著文藝批評家目之所及外的破例與反動。起碼之於007電影系列,之於詹姆斯·邦德現象,世間依舊有一種世俗化時代的新宗教在焉,007系列電影的「迷影人」(cinéphile)依然在尋找,並召喚著那位「新的世俗的神」。
死亡,是丹尼爾·克雷格一任邦德的宿命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風習習,風景壯麗。由墓主的生卒年月1962—2021說開去,為何要將邦德出生的年份設定為1962年?這顯然同原著小說並不相符,應和的卻是1962年公映的第一部007電影《諾博士》——2022年,正是這一系列電影誕生六十周年。
當地時間3月27日,第9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洛杉磯杜比劇院如期舉行。致敬單元中,一段近兩分鐘的007電影六十周年特別視頻,表達了學院對這一系列電影的肯定:片頭60周年紀念的「槍標」logo閃過,首先出現的是肖恩·康納利在《諾博士》中的亮相,之後便是丹尼爾·克雷格首度出演007電影《皇家賭場》中落地哈瓦那,走出機艙的鏡頭——考慮到六十年間,先後有六位演員飾演這一角色。作為「末代」飾演者,克雷格在短片中的出境番位,昭示了他之於007系列電影舉足輕重的地位。
007系列電影六十周年紀念logo
這段致敬視頻的BGM,是1973年公映的《生死關頭》的同名主題曲《Live and Let Die》,前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特尼演繹的曲風哀婉詭譎,顯然也是在致意《無暇赴死》中邦德的無畏犧牲。視頻片尾,則是《量子危機》(2008)結尾處,朱迪·丹奇飾演的M對丹尼爾·克雷格說,「Bond, I need you back.」後者回首答道,「I never left.」
《皇家賭場》劇照,朱迪·丹奇飾演的M,才是007心中最在乎的「邦女郎」。
其實,「死亡」可謂是出現在007系列電影片名中的高頻詞彙——除了《生死關頭》、1998年的《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2002年的《擇日而亡》(Die Another Day),及至最新這部《無暇赴死》(No Time to Die),四部邦德電影片名均有涉及。而在1967年公映的《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中,則首次表現了007的死亡:肖恩·康納利飾演的邦德,在中國香港同華人女演員周採芹飾演的邦女郎春宵一度後,被突然闖入的槍手開槍射殺。隨後趕來的港英政府警察看著癱倒在床上的007,說了句略帶調侃的臺詞,「至少他是因公殉職。」
在《雷霆谷》裡,英國《標準晚報》刊載了007殉職的訃聞。
邦德的訃聞報導,出現在香港當地發行的《標準晚報》(這份小報,現實中創刊於1827年)頭版,標題是《英國海軍軍官被謀殺》,並附上一張邦德身著中校制服的戎裝照。而在停泊於港島外海的一艘英國軍艦上,正為身蓋米字旗的邦德遺體舉行隆重的海葬。艦長兼職隨軍牧師,念念有詞:「我們不是人人都要長眠,而是都要被改變。這件慘案發生在一剎那,眨眼之間。最終的號角已經吹響……當號角聲響起,逝者將復生並不朽。我們都會被改變,此刻將他的軀體交還給大海……」隨著禮兵集體鳴槍,被白布包裹成「木乃伊」狀的邦德遺體被傾倒進大海。
這是第五部007電影開篇的一幕。劇情發展,邦德當然沒有死,這只是軍情六處為了掩人耳目安排的「詐死」環節——隨後他便被潛水員救回潛艇,摘掉氧氣罩,立馬生龍活虎起來。這場戲也成為之前、之後「邦德不死」預期的最好註腳,觀眾都知道,007的世界危機四伏,但就像是觀賞魔術師水櫃逃生,他總有辦法全身而退。
《雷霆谷》劇照,肖恩·康納利飾演的007,在經歷了海葬後,被潛水員託運回潛水艇中「復活」。
這一刻板印象,在丹尼爾·克雷格一任的007電影中得到了扭轉,電影不僅增強了暗黑的現實主義風格,縱觀他出演的五部007系列電影,「死亡」也可謂如影隨形:《皇家賭場》(2006)中他第一個真正愛上的女人維斯帕·琳德就慘死在他的面前;《量子危機》(2008)中,邦德不僅因為莽撞導致一名調查局同行橫死,復出協助他查案的老同事馬西斯也死在了他的懷裡;《天幕殺機》(2012)開篇就是邦德被同事錢「誤殺」,軍情六處負責人M為他撰寫悼詞「An exemplar of British fortitude(英國人堅忍不拔的榜樣)」……M更在片尾殉職;《無暇赴死》雖然增添了不少搞笑的橋段,但悲傷的氛圍從片頭他去墓園祭奠維斯帕便開始營造彌散。
《皇家賭場》劇照,伊娃·格林飾演的維斯帕·琳德是007心中永遠的痛。
梳理丹尼爾·克雷格一任007系列電影中死亡意象和情節鋪排的草蛇灰線,邦德最終在「毒島」上喪命的結局便不僅不顯得突兀,更有些宿命味道的順理成章。在最後一次出演這一角色時,他終於完成了「殺死」007,重塑詹姆斯·邦德的任務。
《無暇赴死》劇照,邦德在「毒島」上執行任務。
走筆至此,不妨再聽一遍薩姆·史密斯為2015年公映的《幽靈黨》獻唱的主題曲《Writing's On The Wall》,歌名出自《聖經》中的一個典故:寫在牆上的厄運預言最終會實現,用來徵示某種不祥徵兆的開始。歌詞有道:
I'm prepared for this
我已經為此準備好了
I never shoot to miss
從未失準
But I feel like a storm is coming
但我感覺到暴風雨正在臨近
If I'm gonna make it through the day
如果我必須正視與之晝夜周旋
Then there's no more use in running
又何須隱遁逃亡
This is something I gotta face
這就是我必須面對的一切
(本文劇照海報取自007電影官網,涉及法羅群島照片來自當地旅遊局網站「法羅群島指南」。)
責任編輯:程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