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盤及使用該底盤的四輪車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13:29:31 6

本發明涉及汽車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底盤及使用該底盤的四輪車。
背景技術:
全地形車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駛的車輛,在普通車輛難以機動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國俗稱沙灘車。因其結構與摩託車十分相似,且許多部件與摩託車通用,所以也有人稱其為「四輪摩託車」。該種車型具有多種用途,且不受道路條件的限制,在北美和西歐應用較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現有的四輪車,如:沙灘車,在轉向時主要求依靠方向盤或車把來實現轉向,存在可玩性及操作性較差的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底盤及使用該底盤的四輪車,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四輪車在轉向時主要求依靠方向盤或車把來實現轉向,其可玩性及操作性較差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底盤,包括前獨立式懸架、後獨立式懸架及車架;所述前獨立式懸架包括左前懸架和右前懸架;所述後獨立式懸架包括左後懸架和右後懸架;
左前懸架與所述車架之間形成一能夠發生形變的四邊形結構;所述右前懸架與所述車架之間形成一能夠發生形變的四邊形結構;所述左後懸架與所述車架之間形成一能夠發生形變的四邊形結構;所述右後懸架與所述車架之間形成一能夠發生形變的四邊形結構;
所述左前懸架與所述車架之間的鉸接軸、所述右前懸架與所述車架之間的鉸接軸共軸線;所述左後懸架與所述車架的鉸接軸、所述右後懸架與所述車架的鉸接軸共軸線。
進一步地,所述車架包括第一中梁和第二中梁,所述第一中梁與所述第二中梁上下間隔設置,且所述第一中梁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第二中梁的長度方向相互平行。
進一步地,所述前獨立式懸架為雙橫臂懸架,所述後獨立式懸架為雙橫臂懸架。
進一步地,所述前獨立式懸架為雙叉臂懸架,所述後獨立式懸架為雙叉臂懸架。
進一步地,所述左前懸架的上擺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一中梁鉸接,所述左前懸架的下擺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二中梁鉸接;所述左前懸架的上擺臂的另一端與所述左前懸架的下擺臂的另一端之間通過左前轉向節連接;所述左前轉向節的軸徑用於與左前輪連接;
所述右前懸架的上擺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一中梁鉸接,所述右前懸架的下擺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二中梁鉸接;所述右前懸架的上擺臂的另一端與所述右前懸架的下擺臂的另一端之間通過右前轉向節連接;所述右前轉向節的軸徑用於與右前輪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左後懸架的上擺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一中梁鉸接,所述左後懸架的下擺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二中梁鉸接;所述左後懸架的上擺臂的另一端與所述左後懸架的下擺臂的另一端之間通過左後轉向節連接;所述左後轉向節的軸徑用於與左後輪連接;
所述右後懸架的上擺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一中梁鉸接,所述右後懸架的下擺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二中梁鉸接;所述右後懸架的上擺臂的另一端與所述右後懸架的下擺臂的另一端之間通過右後轉向節連接;所述右後轉向節的軸徑用於與右後輪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左前懸架的下擺臂與所述車架之間設置有減震器;所述右前懸架的下擺臂與所述車架之間設置有減震器。
進一步地,所述左後懸架的下擺臂與所述車架之間設置有減震器;所述右後懸架的下擺臂與所述車架之間設置有減震器。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中梁與所述第二中梁之間通過支撐梁固定連接。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四輪車,包括所述的底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明提供的底盤,將底盤的前後懸架均採用獨立形式的懸架後,再使左前懸架與車架之間、右前懸架與車架之間、左後懸架與車架之間、右後懸架與車架之間均形成一個四邊形結構,並使左前懸架與車架之間的鉸接軸、右前懸架與車架之間的鉸接軸共軸線;左後懸架與車架的鉸接軸、右後懸架與車架的鉸接軸共軸線;這樣便使得整個底盤具有形成一個可以發生形變底盤,在轉彎或轉向時,通過操作方向盤或車同時,人體向左或向右傾斜,便使得底盤的四邊形結構發生形變,從而使得車輪也相應的同時向一個方向傾斜,利用車輪傾斜時,其弧線形的運動軌跡,實現順利轉向,從而提供高了四輪車的可玩性及操作性能。
本發明還提供的四輪車,包括所述的底盤,基於上述分板可知,本發明還提供的四輪車具有較高的可玩性及操作性的特點。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底盤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底盤右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一中左前懸架與右前懸架通過車架連接在一起的結構示意(俯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一中手把式轉向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1-第一中梁;102-第二中梁;103-支撐梁;104-左前懸架;105-右前懸架;106-上擺臂;107-下擺臂;108-球鉸;109-右後懸架;110-減震器;111-軸徑;112-方向把;113-轉向管柱;114-轉向橫拉杆;115-轉向盤;116-鉸座;117-鉸耳;118-固定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實施例一
參見圖1至圖4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了一種底盤,包括前獨立式懸架、後獨立式懸架及車架;前獨立式懸架包括左前懸架104和右前懸架105;後獨立式懸架包括左後懸架和右後懸架109。
左前懸架與車架之間形成一能夠發生形變的四邊形結構;右前懸架與車架之間形成一能夠發生形變的四邊形結構;左後懸架與車架之間形成一能夠發生形變的四邊形結構;右後懸架與車架之間形成一能夠發生形變的四邊形結構。
左前懸架與車架之間的鉸接軸、右前懸架與車架之間的鉸接軸共軸線;左後懸架與車架的鉸接軸、右後懸架與車架的鉸接軸共軸線。
具體而言,以汽車或沙灘摩託車的頭部為前側,以汽車或沙灘摩託車的尾部為後側,左前懸架和右前懸架均位於前側,且左右對稱設置,左後懸架和右後懸架均位於後側,且左右對稱設置。該實施例中,四邊形結構,也就是說,左前懸架、右前懸架、左後懸架、右後懸架,該四個懸架與分別與車架形成一個能夠發生形變的平行四邊形。底盤前後均採用獨立式懸架,在一邊的車輪發生跳動時,另一邊的車輪不受影響,兩邊的車輪可以獨立運動,提高了汽車或沙灘摩託車的平穩性和舒適性。
本發明提供實施例一提供的底盤,將底盤的前後懸架均採用獨立形式的懸架後,再使左前懸架與車架之間、右前懸架與車架之間、左後懸架與車架之間、右後懸架與車架之間均形成一個四邊形結構,並使左前懸架與車架之間的鉸接軸、右前懸架與車架之間的鉸接軸共軸線;左後懸架與車架的鉸接軸、右後懸架與車架的鉸接軸共軸線;這樣便使得整個底盤具有形成一個可以發生形變底盤,在轉彎或轉向時,通過操作方向盤或車同時,人體向左或向右傾斜,便使得底盤的四邊形結構發生形變,從而使得車輪也相應的同時向一個方向傾斜,利用車輪傾斜時,其弧線形的運動軌跡,實現順利轉向,從而提供高了四輪車的可玩性及操作性能。
該實施例可選的方案中,車架包括第一中梁101和第二中梁102,第一中梁與第二中梁上下間隔設置,也就是說,第一中梁位於第二中梁的上方。第一中梁的長度方向與第二中梁的長度方向相互平行。第一中梁與第二中梁之間通過支撐梁103固定連接;支撐梁的數量為多根。
該實施例可選的方案中,前獨立式懸架為雙叉臂懸架,後獨立式懸架為雙叉臂懸架。通過採用雙叉臂懸架,能夠讓車輪在上下運動時能自動改變外傾角並且減小輪距變化減小輪胎磨損,並且能自適應路面,輪胎接地面積大,貼地性好。
需要說明的是,該實施例中,前獨立式懸架還可以為雙橫臂懸架,後獨立式懸架還可以為雙橫臂懸架。
該實施例可選的方案中,左前懸架的上擺臂106的一端與第一中梁鉸接,左前懸架的下擺臂107的一端與第二中梁鉸接;左前懸架的上擺臂的另一端與左前懸架的下擺臂的另一端之間通過左前轉向節連接,具體的說,左前轉向節的上擺臂連接杆與左前懸架的上擺臂之間通過球鉸108連接,左前轉向節的下擺臂連接杆與左前懸架的下擺臂之間通過球鉸108連接;左前轉向節的軸徑111用於與左前輪連接。
右前懸架的上擺臂106的一端與第一中梁鉸接,右前懸架的下擺臂107的一端與第二中梁鉸接;右前懸架的上擺臂的另一端與右前懸架的下擺臂的另一端之間通過右前轉向節連接,具體而言,具體的說,右前轉向節的上擺臂連接杆與右前懸架的上擺臂之間通過球鉸108連接,右前轉向節的下擺臂連接杆與右前懸架的下擺臂之間通過球鉸108連接;右前轉向節的軸徑111用於與右前輪連接。
該實施例可選的方案中,左後懸架的上擺臂的一端與第一中梁鉸接,左後懸架的下擺臂的一端與第二中梁鉸接;左後懸架的上擺臂的另一端與左後懸架的下擺臂的另一端之間通過左後轉向節連接,具體的說,左後轉向節的上擺臂連接杆與左後懸架的上擺臂之間通過球鉸連接,左後轉向節的下擺臂連接杆與左後懸架的下擺臂之間通過球鉸連接;左後轉向節的軸徑111用於與左後輪連接。
右後懸架的上擺臂的一端與第一中梁鉸接,右後懸架的下擺臂的一端與第二中梁鉸接;右後懸架的上擺臂的另一端與右後懸架的下擺臂的另一端之間通過右後轉向節連接,具體而言,具體的說,右後轉向節的上擺臂連接杆與右後懸架的上擺臂之間通過球鉸連接,右後轉向節的下擺臂連接杆與右後懸架的下擺臂之間通過球鉸連接;右後轉向節的軸徑111用於與右後輪連接。
具體而言,左前懸架的上擺臂、右前懸架的上擺臂、左後懸架的上擺臂、右後懸架的上擺臂,該四個上擺臂與第一中梁的鉸接軸的軸線共軸線。左前懸架的下擺臂、右前懸架的下擺臂、左後懸架的下擺臂、右後懸架的下擺臂,該四個下擺臂與第二中梁的鉸接軸的軸線共軸線。左前懸架的上擺臂、右前懸架的上擺臂兩者之間通過鉸座116和鉸耳117連接在一起,且第一中梁穿過鉸座上鉸孔及鉸耳上鉸孔。對於左後懸架的上擺臂與右後懸架的上擺臂、左前懸架的下擺臂與右前懸架的下擺臂、左後懸架的下擺臂與右後懸架的下擺臂也均採用鉸座116與鉸耳117連接在一起,其不再具體闡述。通過採用鉸座和鉸耳能夠保證兩個連接在一起的擺臂的大小一致,從而保證底盤整結構的穩定性。
該實施例可選的方案中,左前懸架的下擺臂與車架之間設置有減震器110;右前懸架的下擺臂與車架之間設置有減震器110;左後懸架的下擺臂與車架之間設置有減震器;右後懸架的下擺臂與車架之間設置有減震器。
需要說明的是該實施例中,左前懸架、右前懸架、左後懸架及右後懸架與車架的連接方式均為對稱結構。
具體而言,車架還包括橫梁(未示出),橫梁與第一中梁固定連接,還與第二中梁固定連接,橫梁的長度方向與第一中梁的長度方向相垂直。左前懸架的下擺臂與橫梁之間通過減震器連接,右前懸架的下擺臂與車架之間通過減震器連接;左後懸架的下擺臂與車架之間通過減震器連接;右後懸架的下擺臂與車架之間通過減震器連接;這樣通過設置橫梁用於承載車身,還用於與減震器連接,這樣減震器便能一方面起到本身的減震作用,還能夠限制懸架與車架的之間的平行四邊形的變形量。
該實施例可選的方案中,底盤還包括發動機和前轉向驅動橋,或發動機和後驅動橋,也就是說,實現汽車或沙灘摩託車的驅動,而發動機、前轉向驅動橋、後驅動橋均採用現有技術,對其並未改進,因此不再具體闡述。還需要說明的是,該實施例中,底盤的四個車輪(未示出),還可以均採用輪轂電機實現驅動。
該實施例可選的方案中,底盤還包括手把式轉向機構或方向盤式轉向機構。
參見圖4所示,進一步地的,該實施例中,底盤採用手把式轉向機構。手把式轉向機構,包括方向把112、轉向管柱113、兩根轉向橫拉杆114;方向把與轉向管柱固定連接,轉向管柱上固定連接一轉向盤115;其中轉向橫拉杆的一端通過轉向盤轉向管柱鉸接,其中轉向橫拉杆的另一端與左前轉向節的固定臂118連接,另一轉向橫拉杆的一端通過轉向盤與轉向管柱鉸接,另一轉向橫拉杆的另一端與右前轉向節的固定臂118連接。通過使方向把轉動,從而帶動轉向管柱轉動,轉向管柱轉動帶動左前轉向節及右前轉向節運動,從而實現車輪的轉向。
該實施例可選的方案中,方向把上設置有電加熱裝置,這樣在天氣冷的情況下,手不會感覺到冷。電加熱裝置包括發熱體、第二隔熱層和接觸層;發熱體、第二隔熱層和接觸層均呈筒狀,且第二隔熱層、發熱體和接觸層依次套設於方向把上;發熱體位於第二隔熱層和接觸層之間,接觸層用於與用戶的手直接接觸;第二隔熱層用於使發熱體的產生的熱量向用戶的手的方向傳播;發熱體為石墨烯碳晶電熱膜或石墨烯電熱膜,第二隔熱層為玻纖布;接觸層為矽膠或pet,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採用其它的導熱耐高溫且無毒毒害材質。發熱體與電加熱裝置的充電電池電連接,方向把上還設置有加熱開關,用於控制發熱體的通電或斷電,發熱體與加熱開關之間還設置有溫度調節開關,用於調節發熱體的發熱溫度。石墨烯碳晶電熱膜或石墨烯電熱膜一方面具有快速加熱,升溫快,能量轉化率低的特點,另一方面具有環保節能、耗能低、無汙染的特點。需要說明的是,還可以在發熱體與接觸層之間設置溫度傳感器,並通溫度顯示裝置顯示溫度,這樣便於調節和查看溫度。
實施例二
本發明實施例二提供的一種四輪車,包括實施例一提供的底盤。該四輪車為微型四輪車或四輪沙灘摩託車。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此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理解,儘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實施例包括其它實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徵而不是其它特徵,但是不同實施例的特徵的組合意味著處於本發明的範圍之內並且形成不同的實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權利要求書中,所要求保護的實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組合方式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