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柴油機油路電控放氣裝置製造方法
2023-06-03 11:15:41
一種柴油機油路電控放氣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柴油機油路電控放氣裝置,包括供油泵系統、安裝於供油泵系統上的進油螺栓以及回油螺栓,進油管一端連接於進油螺栓的進油口,其另一端設置於燃油箱的底部,進油管上依次安裝有帶電動泵的粗濾器、輸油泵以及細濾器,回油螺栓上設置有當油壓過高時溢流的溢流裝置以及排氣裝置。按動開關,通過控制電線束使帶電動泵的粗濾器和回油電磁閥同時導通。帶電動泵的粗濾器可以快速將燃油箱裡面的燃油通過進油管吸到輸油泵裡面,再經過細濾器由進油螺栓進入到供油泵系統裡面。同時油路裡面的空氣會從回油螺栓上的排氣裝置經過電磁閥和燃油一起回到回油管,並最終回到燃油箱裡面。這時,油路和油泵裡面沒有了氣阻,燃油可順利供給燃油噴射系統。
【專利說明】一種柴油機油路電控放氣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柴油發動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柴油機油路電控放氣裝置。【背景技術】
[0002]車輛在剛生產下線啟動時或者在燃油管路相關件損壞(如粗濾器損壞)更換新件後以及起動長時間停止工作的柴油機時,柴油機燃油供給系統的管路和油泵裡面可能進入一定的空氣。由於空氣具有很大的可壓縮性和彈性,其在油路中會降低管路內的真空度,使燃油的吸力減弱,甚至發生斷流。在混入空氣較少的情況下,油流仍可維持,並由輸油泵送往供油泵系統,發動機啟動可能會比較困難。正常啟動後,供油泵系統回油螺栓裡面的溢油閥達到額定壓力正常開啟,油路裡面少量的空氣會隨多餘的燃油一起回到燃油箱。
[0003]但是油路和油泵中混入的空氣量較多時,就會導致數缸斷油或噴油量顯著減少,會使柴油機啟動後維持不久便自行熄火或根本無法啟動。
[0004]目前上述問題的解決辦法需要人為地去擰開供油泵系統回油螺栓上面的排氣螺絲數圈,然後長時間的用手按壓輸油泵上面的手油泵至排出的柴油連續,通暢無氣泡,發出「吱吱」的聲音為止,然後擰死螺絲,將手油泵按壓回至原位,車輛才能正常起動。這樣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很大,不但耽誤了生產效率和車輛的運行時間,而且空氣被排出的時候燃油也會被排出,灑落到柴油機機體及地面上,造成了環境的汙染和燃油的浪費。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以上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自動排除油路和油泵中空氣的柴油機油路電控放氣裝置。
[0006]本實用新型克服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7]本柴油機油路電控放氣裝置,包括供油泵系統、安裝於供油泵系統上的進油螺栓以及回油螺栓,進油管一端連接於進油螺栓的進油口,其另一端設置於燃油箱的底部,所述進油管上依次安裝有帶電動泵的粗濾器、輸油泵以及細濾器,所述回油螺栓上設置有當油壓過高時溢流的溢流裝置以及排氣裝置,所述溢流裝置連接於回油管,所述排氣裝置經電磁閥連接於回油管,所述回油管的尾端設置於燃油箱的底部,所述帶電動泵的粗濾器以及電磁閥經控制電線束電連接於開關。
[0008]上述排氣裝置包括旋合固定於供油泵系統上的空心螺栓1、沿軸線方向設置於空心螺栓I內的進油孔I以及設置於空心螺栓I上且與進油孔I相導通的回油孔I,所述回油孔I通過電磁閥連接於回油管。
[0009]上述溢流裝置包括旋合固定於空心螺栓I下方的空心螺栓I1、沿軸線方向設置於空心螺栓II內的進油孔I1、活動設置於進油孔II內的鋼球以及固定於空心螺栓II底部的彈簧座,所述進油孔II內且位於鋼球與彈簧座之間設置有彈簧,當鋼球被彈簧頂至上死點位置時,進油孔I與進油孔II不導通,所述空心螺栓II上且位於鋼球的下方設置有與進油孔II導通的回油孔II,所述回油孔II連接於回油管。[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按動開關,通過控制電線束使帶電動泵的粗濾器和回油電磁閥同時導通。帶電動泵的粗濾器可以快速將燃油箱裡面的燃油通過進油管吸到輸油泵裡面,再經過細濾器由進油螺栓進入到供油泵系統裡面。同時油路裡面的空氣會從回油螺栓上的排氣裝置經過電磁閥和燃油一起回到回油管,並最終回到燃油箱裡面。這時,油路和油泵裡面沒有了氣阻,鑰匙開關打到起動檔,燃油可順利供給燃油噴射系統,使發動機起動。起動正常後,關閉控制開關即可。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回油螺栓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3]圖中,1.燃油箱2.帶電動泵的粗濾器3.輸油泵4.細濾器5.進油螺栓6.回油螺栓6.1空心螺栓I 6.2回油孔I 6.3回油孔II 6.4彈簧座6.5空心螺栓II 6.6進油孔I
6.7鋼球6.8彈簧6.9進油孔II 7.供油泵系統8.進油管9.回油管10.電磁閥11.控制電線束。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1、附圖2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0015]本柴油機油路電控放氣裝置,包括供油泵系統7、安裝於供油泵系統7上的進油螺栓5以及回油螺栓6,進油管8 一端連接於進油螺栓5的進油口,其另一端設置於燃油箱I的底部,進油管8上依次安裝有帶電動泵的粗濾器2、輸油泵3以及細濾器4,回油螺栓6上設置有當油壓過高時溢流的溢流裝置以及排氣裝置,溢流裝置連接於回油管9,排氣裝置經電磁閥10連接於回油管9,回油管9的尾端設置於燃油箱I的底部,帶電動泵的粗濾器2以及電磁閥10經控制電線束11電連接於開關。當油路和輸油泵中混入大量空氣導致柴油機啟動後維持不久便自行熄火或根本無法啟動時,通過按動開關,通過控制電線束11使帶電動泵的粗濾器2和回油電磁閥10同時導通。帶電動泵的粗濾器2可以快速將燃油箱I裡面的燃油通過進油管8吸到輸油泵3裡面,再經過細濾器4由進油螺栓5進入到供油泵系統7裡面。同時油路裡面的空氣會從回油螺栓6上的排氣裝置經過電磁閥10和燃油一起回到回油管9,並最終回到燃油箱I裡面。這時,油路和油泵裡面沒有了氣阻,鑰匙開關打到起動檔,燃油可順利供給燃油噴射系統,使發動機起動。起動正常後,關閉控制開關即可。發動機正常起動並關閉控制開關後,對於供油泵系統7中的剩餘燃油,其達到額定壓力時,會通過回油螺栓6上的溢流裝置經回油管9流回燃油箱I內。操作簡單方便,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同時不會造成環境的汙染以及燃油的浪費。
[0016]排氣裝置可以為如下結構其包括旋合固定於供油泵系統7上的空心螺栓I 6.1、沿軸線方向設置於空心螺栓I 6.1內的進油孔I 6.6以及設置於空心螺栓I 6.1上且與進油孔I 6.6相導通的回油孔I 6.2,回油孔I 6.2通過電磁閥10連接於回油管9。當油路和油泵中混入大量空氣導致柴油機啟動後維持不久便自行熄火或根本無法啟動時,通過按動開關使電磁閥10打開,此時油路裡面的空氣可以依次經進油孔I 6.6流入回油孔I 6.2,再通過回油孔I 6.2從回油管9中流回燃油箱1,實現空氣的排空,結構簡單,節省了燃油。
[0017]溢流裝置可以為如下結構其包括旋合固定於空心螺栓I 6.1下方的空心螺栓II6.5、沿軸線方向設置於空心螺栓II 6.5內的進油孔II 6.9、活動設置於進油孔II 6.9內的鋼球6.7以及固定於空心螺栓II 6.5底部的彈簧座6.4,進油孔II 6.9內且位於鋼球6.7與彈簧座6.4之間設置有彈簧6.8,當鋼球6.7被彈簧6.8頂至上死點位置時,進油孔I 6.6與進油孔II 6.9不導通,空心螺栓II 6.5上且位於鋼球6.7的下方設置有與進油孔II 6.9導通的回油孔II 6.3,回油孔II 6.3連接於回油管9。當供油泵系統7中壓力過大時,燃油流入進油孔I 6.6中,油壓推動鋼球6.7向下運動,並壓縮彈簧6.8,此時燃油經油孔I 6.6流入進油孔II 6.9中,並經回油孔II 6.3流入回油管8中,最終流回燃油箱1,實現了自動卸荷,結構簡單運行可靠。
【權利要求】
1.一種柴油機油路電控放氣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供油泵系統(7)、安裝於供油泵系統(7)上的進油螺栓(5)以及回油螺栓(6),進油管(8)—端連接於進油螺栓(5)的進油口,其另一端設置於燃油箱(I)的底部,所述進油管(8)上依次安裝有帶電動泵的粗濾器(2)、輸油泵(3)以及細濾器(4),所述回油螺栓(6)上設置有當油壓過高時溢流的溢流裝置以及排氣裝置,所述溢流裝置連接於回油管(9),所述排氣裝置經電磁閥(10)連接於回油管(9),所述回油管(9)的尾端設置於燃油箱(I)的底部,所述帶電動泵的粗濾器(2)以及電磁閥(10)經控制電線束(11)電連接於開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機油路電控放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氣裝置包括旋合固定於供油泵系統(7)上的空心螺栓I (6.1)、沿軸線方向設置於空心螺栓I (6.1)內的進油孔I (6.6)以及設置於空心螺栓I (6.1)上且與進油孔I (6.6)相導通的回油孔I(6.2),所述回油孔I (6.2)通過電磁閥(10)連接於回油管(9)。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柴油機油路電控放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溢流裝置包括旋合固定於空心螺栓I (6.1)下方的空心螺栓II (6.5)、沿軸線方向設置於空心螺栓II(6.5)內的進油孔II (6.9)、活動設置於進油孔II (6.9)內的鋼球(6.7)以及固定於空心螺栓II (6.5)底部的彈簧座(6.4),所述進油孔II (6.9)內且位於鋼球(6.7)與彈簧座(6.4)之間設置有彈簧(6.8),當鋼球(6.7)被彈簧(6.8)頂至上死點位置時,進油孔I (6.6)與進油孔II (6.9)不導通,所述空心螺栓II (6.5)上且位於鋼球(6.7)的下方設置有與進油孔II(6.9)導通的回油孔II (6.3),所述回油孔II (6.3)連接於回油管(9)。
【文檔編號】F02M37/20GK203822509SQ201420218412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30日
【發明者】孟維信, 李文然, 張效勳 申請人: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動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