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門禁代客預約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11:17:46 2

本發明涉及雲平臺信息交互技術,尤其涉及一種門禁代客預約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的門禁,無論是寫字樓還是社區,都需要訪客到達入口,接受繁瑣的檢驗登記手續,或者受訪人親自下來迎接才能進入,物業工作繁重,訪客和受訪人的用戶體驗不好。
目前的智慧社區智慧寫字樓系統沒有解決上述問題,他們會通過網絡提供數字式對講功能,但需要受訪人實時應答,而且受訪人無法操作對門禁的開鎖授權,現在無論何種解決方案,都需要訪客到達現場,通過人力介入才能獲得門禁開鎖授權,浪費了時間和人力資源。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出一種門禁代客預約系統。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門禁代客預約系統,包括
門禁雲平臺,所述門禁雲平臺包括多個調用接口、業主信息登記模塊、管理處模塊、導航系統、訪客登記模塊和門禁訪客身份識別系統;其中所述調用接口用於連接支撐系統和前端應用;所述業主信息登記模塊用於登記業主信息;所述管理處模塊用於管理業主信息和門禁資料;所述導航系統用於來訪者獲取受訪者所在物業位置和出入口信息;所述訪客登記模塊用於受訪者登記來訪者信息;所述門禁訪客身份識別系統用於識別來訪者身份;
消息通知推送系統,所述消息通知推送系統用於涉及來訪者預約和進出時,以微信、APP應用消息推送或簡訊的方式通知操作者和關聯者;
門禁管理系統,所述門禁管理系統連接所述門禁雲平臺和門禁硬體,用於對門禁系統的硬體設備進行管理;
離線人工應急處理系統,所述離線人工應急處理系統用於當門禁斷網、來訪者身份識別出現錯誤時,向所述門禁雲平臺發送對應的人工處理動作。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系統包括但不限於JSON、Web服務和Socket服務,所述前端應用包括但不限於Android、iOS、Windows Phone、微信和支付寶客戶端。
進一步地,所述業主信息包括但不限於業主/聯繫人姓名、住址、聯繫方式、微信號碼、家庭成員情況、家庭成員聯繫方式和家庭成員系統操作授權有效期。
進一步地,所述管理處模塊連接有電腦/手機客戶端,所述電腦/手機客戶端對業主信息和門禁資料進行管理。
進一步地,所述所述門禁資料包括但不限於門禁電磁鎖、門禁控制器及其相關控制參數、門禁位置和授權通行信息。
進一步地,所述來訪者信息包括但不限於來訪者姓名,聯繫方式和身份信息,到訪時間,來訪人數和來訪預計結束時間。
進一步地,所述門禁系統的硬體設備包括但不限於門禁電磁鎖、門禁控制板和密碼鍵盤、可視化攝像頭、LED屏幕,條形碼掃描器,二維碼掃描器,NFC讀卡器,ID/IC卡讀卡器,身份證讀卡器,指紋識別硬體,瞳孔識別硬體,人臉識別設備和聲音識別設備的一種或其組合。
更進一步地,所述門禁訪客身份識別系統用於識別來訪者身份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數字、字母、條形碼、二維碼、NFC、身份證、指紋、瞳孔,人臉圖像和人聲音的一種或其組合。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物管對受訪人授權,讓其通過雲端對訪客進行一次門禁準入授權,而且該授權信息會同步到物管端,物管可以清晰訪客的進出情況,而且這種授權只是一次有效,不會被濫用產生風險;而訪客自行身份認證的方式,既不會因受訪人疏忽或者繁忙無法核實來訪人信息導致的長時間等待,大大減少了物管的工作量,受訪人也不用擔心訪客來訪受阻門禁登記,提升了訪客和受訪人的用戶體驗;受訪者通過簡單的操作,直接代客預約門禁一次有效開鎖授權,並且把預約信息通過簡訊、微信、郵件等各種手段推送給訪客,訪客根據預身份識別系統自動識別進入門禁,同時受訪者可以收到訪客進場消息,這樣給訪客一個自行通過門禁的解決方案,受訪者又可以清晰訪客到達時間,彼此都有很好的用戶體驗。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門禁代客預約系統結構圖;
圖2是本發明門禁代客預約系統部署結構圖;
圖3是本發明中業主代客預約使用流程圖;
圖4是本發明中來訪者使用流程圖;
圖5是本發明中管理處使用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請參見圖1和圖2,本發明一種門禁代客預約系統,包括
門禁雲平臺,所述門禁雲平臺包括多個調用接口、業主信息登記模塊、管理處模塊、導航系統、訪客登記模塊和門禁訪客身份識別系統。
所述門禁雲平臺向各支撐系統提供統一的調用接口(例如JSON、Web服務、Socket服務等),前端應用(例如Android、iOS、Windows Phone、微信、支付寶、銀行等平臺的應用程式)通過接口在線調用雲平臺系統的相關服務。
業主可以通過所述業主信息登記模塊,在門禁雲平臺中登記業主/聯繫人姓名,住址,聯繫方式,微信號碼,家庭成員情況,家庭成員聯繫方式,家庭成員系統操作授權有效期相關資料。
業主登記相關信息後,由物業管理處使用管理處模塊功能,對業主輸入的信息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後,給業主相關系統操作授權。
業主獲得管理處授權後,可在所述訪客登記模塊中,進行訪客信息登記。
所述訪客信息,包括來訪者姓名,聯繫方式和身份信息,來訪時間,來訪人數,來訪預計結束時間。
所述身份信息可以是數字、字母、條形碼、二維碼、NFC、身份證、指紋、瞳孔、人臉圖像、人聲音等的一種或者混合方式。
在訪客登記模塊中,可對異常狀態的訪客向業主和管理處進行告警。
所述異常狀態訪客,指超過到訪時間一個時間段內還沒來訪的客人;超出來訪預計結束時間一定時間段還沒離開的客人。
當業主登記訪客信息後,相關信息,包括物業地址、出入口位置、聯繫電話、門禁識別信息將會以微信消息、APP應用推送和簡訊消息等方式通知來訪者。
來訪者使用本系統不需要事前註冊。當來訪者收到對應來訪信息後,通過所述導航系統用於獲取受訪者所在物業位置和相關出入口信息,使用地圖導航直接到物業入口。
來訪者到達物業入口時,通過門禁訪客身份識別系統進入門禁。
所述門禁訪客身份識別系統,通過驗證訪客身份信息識別訪客身份從而打開門禁。
訪客身份信息驗證方式有,通過業主自編數字、字母或組合的密碼,發送給訪客,由訪客輸入相同的數字、字母或組合進行驗證;由門禁雲平臺系統根據業主輸入的信息生成條形碼或者二維碼,發送給訪客手機接收,訪客進入門禁時向門禁的條形碼掃描器或二維碼掃描器出示對應的條形碼或二維碼,從而通過驗證;由門禁雲平臺系統根據業主輸入的信息生成特殊信息,發送給訪客手機接收,訪客手機需支持NFC功能,把特殊信息解釋為NFC對應信息,當通過門禁時,把手機NFC功能打開並放到門禁的NFC讀卡器上,由門禁系統讀取手機NFC的信息並通過驗證;由業主輸入訪客身份證號,訪客進入門禁時,把身份證放到門禁的身份證信息讀取模塊上,讀取身份證信息進行驗證;由訪客自己首先採集自己的指紋/瞳孔/人臉圖像/人聲音信息,發送給業主,業主在系統中輸入,訪客進入門禁時,由對應的指紋採集硬體/瞳孔比對硬體/人臉圖像識別/聲音識別軟硬體進行驗證;以上方法的混合。
當業主登記訪客信息,訪客入場、出場,等等涉及訪客狀態改變的操作時,消息通知推送系統都會以微信消息、APP應用推送和簡訊消息等方式通知對應操作者及關聯者,包括管理處。
當門禁斷網、訪客身份識別出現錯誤時,通過離線人工應急處理系統,可向門禁雲平臺發送對應的人工處理動作。
本發明則通過物管對受訪人授權,讓其通過雲端對訪客進行一次門禁準入授權,而且該授權信息會同步到物管端,物管可以清晰訪客的進出情況,而且這種授權只是一次有效,不會被濫用產生風險;而訪客自行身份認證的方式,既不會因受訪人疏忽或者繁忙無法核實來訪人信息導致的長時間等待,大大減少了物管的工作量,受訪人也不用擔心訪客來訪受阻門禁登記,提升了訪客和受訪人的用戶體驗。受訪者通過簡單的操作,直接代客預約門禁一次有效開鎖授權,並且把預約信息通過簡訊、微信、郵件等各種手段推送給訪客,訪客根據預身份識別系統自動識別進入門禁,同時受訪者可以收到訪客進場消息,這樣給訪客一個自行通過門禁的解決方案,受訪者又可以清晰訪客到達時間,彼此都有很好的用戶體驗。
請參見圖3,業主在終端(例如APP、網站、微信端等)進行註冊。業主可以是物業持有人,也可以是物業租戶。註冊需要管理處進行資料審核,審核通過後,可使用訪客登記模塊相關功能。業主進行訪客信息登記後,相關信息發送到訪客手機上。訪客到來、離開都會收到信息推送。當有訪客狀態異常時,管理處會第一時間通知業主。
請參見圖4,用戶在終端(例如APP、網站、微信端、簡訊等)接收到來訪者信息後,可選擇在註冊,也可以不需要註冊。通過導航定位到達物業入口,根據來訪者信息指示,進行來訪者身份驗證。身份信息可以是數字、字母、條形碼、二維碼、NFC、身份證、指紋、瞳孔、人臉圖像、人聲音等的一種或者混合方式。通過驗證後,進入門禁。同樣地,通過驗證離開。
請參見圖5,管理處使用「管理處模塊」,包括業主身份信息審核模塊,對業主/租戶身份信息進行審核;物業信息管理模塊,例如物業地址、聯繫電話、出入口經緯度(導航用)、實地圖片;來訪情況查詢模塊,查詢訪客相關信息;來訪異常處理模塊,對狀態異常的訪客進行查詢、告警。
當業主登記訪客信息後,訪客的相關信息,包括訪客姓名,聯繫方式和身份信息,來訪時間,來訪人數,來訪預計結束時間會被雲平臺進行標記。並且訪客的身份信息將會立即被下發到門禁管理系統中。
包括數字、字母、條形碼、二維碼、NFC、身份證、指紋、瞳孔、人臉圖像、人聲音等的一種或者混合方式都可以實現訪客身份識別。當訪客到達門禁時,通過以上一種或多種組合的驗證方式,通過身份驗證後,門禁系統放行,並通過雲平臺通知受訪者。若身份驗證不通過,進入異常處理流程。同理,訪客離開物業時進行相同處理。
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