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的霸道律師題材偶像劇(披著精英律師的皮)
2023-05-28 01:02:03 1
作為最近觀眾主推的律政題材職場劇,《精英律師》相當於是新麗影視製作公司的一次全場總動員。
動用了旗下最有人氣的演員和近期最具話題度的演員來參與整體製作,靳東與劉敏濤挾著一路從《偽裝者》,《琅琊榜》積累下來的觀眾基礎,添加了《甄嬛傳》裡的藍瑩盈,《慶餘年》裡王啟年扮演者田雨,甚至請動了根紅苗正,用一直缺乏足夠辨識度角色的朱珠,來構建最基本的主題演員框架。而後用強大到無朋的客串陣容,來擴大自己吸引觀眾眼睛的目的。
但是,不可避免的,國內的職場劇總會變成職場愛情故事。進行到第十五集,前期構建的職場精英終於開始蛻變成日常卿卿我我的家庭倫理,還有即將可能實現的職場宮鬥題材,再一次成功將主題帶入了家庭倫理領域,使得自己的口碑終於跌破了及格分,成了一出華麗而空洞的偽精緻職場劇。
我們用現今所呈現出的劇情來總結一下,《精英律師》是怎樣用自己那種俗套的平民思維,一點點把自己擺弄到「精英」與「律師」兩個階層的對立面的!
職場劇的編劇很體現水平,他必須是這一行業沉浸多年的老油條級別的人物。知道這個行業哪些東西可以拿來做笑料給觀眾調侃,哪些東西必須作為鐵律,正顏厲色讓觀眾知道這個行業的忌諱與規避風險的方面。
而且,還有考驗功力的一點,讓從事這個行業的就業者,落實到一個也要吃喝拉撒卻同時要與大眾有不同職業素養的矛盾體。你可以讓他不融合與大眾,但是你不能把他弄得跟招貼畫一樣過於完美而缺乏真實感!
而《精英律師》暴露出當前影視劇產業裡編劇的兩極分化問題。雖然是新麗影視這一檔國內算是數得上名號的影視劇製作公司的編劇,依舊是要麼專職寫作,根本沒有機會了解民間疾苦,要麼是住著出租屋,抱著筆記本打字賺錢的苦逼一族。這兩邊的共通之處在於——高收入的編劇或者低收入的編劇都沒有沉浸到一個行業去臥底醞釀的履歷。
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快速便捷的通過文字介紹去了解一個行業,然後,用普通群眾的情感與道德意識去衡量這個行業的種種規則。所以,他或者她的潛意識裡已經預設了一個立場——根本上還是對精英律師這個敘事主體,以及這個主題所面對的收入高的受眾人群,懷有敵對心理的。
骨子裡編劇佔據了一個道德制高點的自我定位,說白了就是自我代入了戴曦這個角色的所謂原始道德觀,從不同的階層地位,來評判很多的法律層面上的東西!
而且,在創作的過程裡,為了突出情感共鳴,為了和觀眾意識拉近距離,於是將戴曦的人物設定和觀眾的期待等值化,定位為對於任何一個法律事件的發生與處置,都是沒啥收入和社會地位的人會下意識選取的道德立場和情感站位,而不是通過他們應該掌握的法律法規以及所衍化出來的行為模式該有的職業素養!
而講法律普及者經歷的職場劇,《精英律師》這樣的設定,從根子上否定了自己主人公工作的正當性和職業道德!
《精英律師》其實有美劇作為發展母題,來自於一部很小眾但是極端專業的法律專業劇《金牌律師》。
但是因為國家廣電系統那六條細則,不能細說這樣的模仿與嫁接的淵源與合理性。我就只能說把外國成功的影視作品嫁接,不,平移到我國現實環境裡那種的不接底氣,以及隨後那些太過於像PPT展示的情節細節上所造成的水土不服了。
雖然《精英律師》為了貼近原著那種高轉速,高工作量和高度發達的法律運轉體系,將故事的發生地設定在帝都上海。而且故事發生的律師事務所也設計成面向頂層公司和富豪的高檔機構。
可問題是,編劇沒有搞清楚國內的法律體系與美國法律體系的根本性不同,用大陸性法制制度和海洋性法制制度強行替換,還添加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樸素居民道德觀,自然而然,把一出就事論事的法律職場劇,又活生生的演成了《律師樓裡的家長裡短的愛情故事》!
(圖中藍色區域為使用大陸法律系統制度區域,紅棕色區域為海洋法律系統制度區域。)
而且《精英律師》的發生地雖在北京,但是他的敘事和理念為了迎合如今的群眾基礎,對自己本該硬氣的根基進行了閹割!
在我國現階段的底層居民心裡,很多法律法規還是處於懵懂狀態,在觸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還是偏重於用傳統道德來衡量,而非用法律法規來為這些行為和利益衝突來劃清責任。最本質的一點,道德情理的責任劃分,基本是靠情面,而律師法規,可都是要花錢的!
在法制宣傳為基礎的專業職場劇的創作背景下,自己不能貼合塑造的主體去進行情節塑造,反而自己先預設了一個訴訟人的道德立場,將自己置於受害者的預想位置上,以「付了錢就是上帝」,「法理上不佔優勢卻要在情理上佔據優勢」的賣慘嫌疑去推動劇情,從根本上,對於敘事主體就是不公正的。
編劇的思想或者說他想調動觀眾認同的思想,還處於律師該像海瑞或者包拯這樣,一心為民的青天大老爺的封建禮教制度下,用一種受害者的定位和「誰弱誰有理」的混不吝心態,去面對新世紀的法制社會發展軌跡。
可現實告訴我們,包拯清廉是因為朝廷給的俸祿豐厚,足夠他秉公斷案不受當事人資金利益的牽扯。至於海瑞那些在江南的判案官司,現在看來全是在自己的道德預判裡的徇私枉法,打擊富戶的利益來平復底層農戶的階級衝突,之所以得到推行是迎合了朝廷打擊大型田產兼併者保持小農生產模式的潛臺詞,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按律處置!
而且,他在混淆一個概念,律師是法律的引申者和辯護者,而非包拯,海瑞那樣的法律裁決者。律師的工作是利用自己對法律法規的了解,為民眾提供規避法律界限的行為方向,而非執法者那樣,利用法律法規為民眾裁定行為底線!
所以,《精英律師》在這種以情代法的社會基礎上,還要強行用美國那種海洋性執法制度來預設各種案件的發展與處置,用一種扭曲了的法律基礎來判斷現實案例的審核機制,這種把觀眾往溝裡帶的方式,可比靠煽情來強行圓滿事態的普法欄目劇更失之偏頗了!
雖然開場就被專業人士提出了無數的邏輯錯誤,但是《精英律師》不卑不亢,自顧自的往下發展著自己都難以自圓其說的把法律普及事業往溝裡普及的情節發展趨勢。
它的節奏很快,表面上是為了營造一種律師行業工作負擔大,運作速度快的職業效果。但骨子裡,其實是在用大量快節奏的情節轉換,巨量的臺詞衝突和情感衝擊,來麻痺觀眾知覺,忽略他們的每一件案子其實都是在結尾採取了模糊化處理來糊弄觀眾的事實!
每次過程裡,戴曦從普通群眾的情感上來分析案情,羅檳用律師的職業角度來評斷案件的法律程序,在過程裡福寧府強調兩方面的合理性。但很多時候,最後案子會用煽情來淡化處理結果如何。
《精英律師》自身在用煽情來掩蓋自己法律法規運用的缺失,雖然設定了戴曦能夠將所有法規倒背如流,但是,根本上每件案子的結果都沒有理清而明確最後適用於哪一條法律法規,而是靠著煽情,糊弄了幾乎所有的案件結局!
說不破,其實骨子裡《精英律師》還是一出家庭倫理劇。到了十多集以後,羅琦夫妻倆關於孩子撫養權的爭奪,藍紅的出現以及對於羅檳的窮追猛打,慄娜父親的出現後沒啥父女情誼的兩人重新找回和諧的父女關係,以及看透羅檳與慄娜關係的顧捷大姐,對慄娜戳心窩子的那一句:「他不會娶你的。」
而後,戴曦和麥飛兩個人分屬敵對的兩家律師事務所,因為一件案子的利益雙方各自代理造成了生活裡的分歧,然後,加上之前戴曦和羅檳的某些過於親密的傳言,兩人之間感情的決裂,形成了一個撲朔迷離,用力把戴曦與羅檳往一起湊的態勢。於是,所有線索湊到一起,律師樓裡的生態不出所料的延伸到了律師生活的那些雞毛鴨血裡去了。
那麼,之前它營造的那些專業和職業的特質,你完全就可以無視,就當作一出找錯漏的時裝偶像劇來看,如果你不嫌棄它主演年紀都有點大的話!
額外說一點法律專業的題外話。
現實勝於雄辯——律政界,在全世界範圍裡,都是講門第出身的,你的畢業院校是什麼,你的老師是誰誰誰,你的校友誰誰誰,或者你的老爸是誰誰誰,所以,不要太相信什麼勤奮能夠補足天分,努力能夠帶來機遇的鬼話。
有些事情決定了,你是在羅馬城裡,還是去羅馬的路上,甚至窮一生的時間,依然看不到羅馬的城牆。
而《精英律師》讓觀眾看到的只是羅馬城的最漂亮的風景。他還要反覆強調自己已經站在了羅馬的鎮中心,並且準備徹底摧毀羅馬城腐朽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