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14:31:16 2
一種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為鑄造成型懸置支架;所述側懸支架包括支架本體和內襯管;所述支架本體為類似倒Y形結構,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為一體結構,其上設置有螺栓孔;所述下支架為開檔結構,兩側形狀不相同,其中靠近變速箱的一側設置有兩個螺栓孔,遠離變速箱一側設置有一個安裝孔;開檔尺寸與襯套襯管尺寸相適應;所述安裝孔內設置有所述內襯管;所述內襯管為圓管狀結構;所述內襯管與所述安裝孔為過盈配合。
【專利說明】一種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汽車懸置系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
【背景技術】
[0002]變速箱下方懸置支架其作用主要是連接抗扭拉杆以及變速箱殼體,抗扭拉杆2其一端為襯套襯管3,因此懸置支架I需要有開檔結構與襯套相適應。為方便裝配,開檔尺寸一般大於抗扭拉杆襯套襯管尺寸,同時,裝配過程中需要通過螺栓軸向壓緊力,使支架產生變形,保證懸置支架I與襯套襯管3連接可靠,如圖1所示。
[0003]此結構的支架由於要求支架裝配變形,因此,一般該支架為衝壓件,成型簡單,製造工藝簡單,成本低。但由於衝壓件對零部件結構、形狀限制較多,因此,若成熟車型新搭載成熟變速箱時,由於抗扭拉杆位置無法更改,且成熟變速箱其懸置支架安裝點不能滿足要求,無法設計懸置支架,此種情況下,一般常採用變速箱殼體變更方法。
[0004]現有技術通常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比如SUV車型其六速手檔變速箱下側方採用抗扭拉杆2與懸置支架I配合,如圖1和圖2所示。襯套襯管3長度一般為L(-0.1mm, -0.3mm),懸置支架I開檔尺寸4 一般為L(+0.3mm, +0.8mm),S卩,該配合公差能夠保證裝配方便性。要保證螺栓連接強度,則需要克服兩者間間隙,因此,裝配時,在螺栓軸向壓緊力作用下,懸置支架I產生變形消除裝配間隙。
[0006]現有技術的缺點是,若想在此車型上新搭載五速手動變速箱,其變速箱懸置安裝點,無法進行懸置支架(衝壓件)設計,需要通過更改變速箱殼體,但殼體變更成本高、周期長。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現有技術基礎上,不變更變速箱殼體,而是採用鑄造成型懸置支架,並在懸置支架的螺栓孔內設置可變形結構,能夠適應於不同的變速箱。
[0008]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9]一種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為鑄造成型懸置支架;所述側懸支架包括支架本體和圓管狀結構的內襯管;
[0010]所述支架本體為類似倒Y形結構,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為一體結構,其上設置有螺栓孔;所述下支架為兩側形狀不相同的開檔結構,,所述下支架靠近變速箱的一側設置有兩個螺栓孔,遠離變速箱的一側設置有一個安裝孔;開檔尺寸與襯套襯管尺寸相適應;
[0011]所述內襯管設置於所述安裝孔內;所述內襯管與所述安裝孔為過盈配合。
[0012]所述內襯管的外徑大於螺栓法蘭面的直徑,所述內襯管的內徑與螺栓的外徑相匹配。
[0013]所述內襯管的長度大於所述安裝孔的深度。
[0014]所述內襯管的長度與所述安裝孔的深度差大於1mm。
[0015]所述內襯管的軸向設置有切口。
[0016]所述內襯管的切口寬度為1mm。
[0017]所述開檔尺寸大於襯套襯管的長度。
[001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
[0019]該技術方案能夠在出現由於機艙空間限制、懸置支架安裝位置限制,無法設計懸置支架,需要更改變速箱殼體的情況時,通過鑄造成型懸置支架與內襯管配合使用,從而保證螺栓連接強度,使成熟車型搭載新成熟變速箱,避免變速箱殼體變更,減少開發周期及開發成本。同時,該方案可提高懸置支架固有頻率,防止支架高頻共振現象,消除異響,提高舒適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現有側懸支架與抗扭拉杆裝配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現有側懸支架結構示意圖;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側懸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4為本實用新型內襯管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5為本實用新型側懸支架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來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以下實施例僅為示例性的,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
[0026]本實用新型是在現有技術基礎上,懸置支架採用鑄造件。鑄造成型的側懸支架,其成型簡單且強度滿足要求,但鑄件的開檔結構,在螺栓軸向壓緊力作用下無法使之產生變形,易造成開檔結構部分與襯套襯管存在間隙,產生異響。因此,在懸側支架的安裝孔內設置一個內襯管,裝配時,螺栓軸向壓緊力使支架一側上的內襯管發生相對位移,消除裝配間隙,可保證螺栓的連接強度。
[0027]圖3至圖5為本申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以下結合【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和優點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8]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為鑄造成型懸置支架,側懸支架包括支架本體31和內襯管35。選擇鑄造成型的側懸支架,是因為其成型簡單且強度滿足要求,有效避免衝壓件對零部件結構、形狀限制較多的不足。
[0029]支架本體31類似倒Y形結構,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上支架為一體結構,其上設置有螺栓孔33;下支架為開檔結構,兩側形狀不相同,其中靠近變速箱的一側設置有兩個螺栓孔34,遠離變速箱一側設置有一個安裝孔32 ;下支架的開檔尺寸與襯套襯管尺寸相適應。在本申請的其他實施例中,支架本體的厚度可根據機艙空間限制、懸置支架安裝位置限制及支架的強度要求而設置成不同的厚度;螺栓孔的個數和位置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和緊固力來設計。
[0030]為了解決鑄件的開檔結構在螺栓軸向壓緊力作用下無法使之產生變形,易造成開檔結構部分與襯套襯管存在間隙,產生異響的不足,在本方案中,在懸側支架的安裝孔內增加設置了一個內襯管,內襯管與安裝孔為過盈配合。
[0031]本實施例中的內襯管為圓管狀結構,其外徑大於螺栓法蘭面直徑,其內徑與螺栓外徑相配合。內襯管35軸向設置有切口 36,切口的寬度為1_。此結構的設計能夠使內襯管安裝省力,且能保證內襯管與安裝孔為過盈配合,同時減少因製造誤差導致內襯管壓入力過大,造成螺栓連接強度不足,產生異響。內襯管長度大於安裝孔的深度,在本實施例中內襯管長度比安裝孔深度大1.5mm。在本申請的其他實施例中,內襯管長度至少大於安裝孔深度I mm以上。此結構的設計有利於螺栓軸向壓緊,使支架一側上的內襯管發生相對位移,消除裝配間隙,保證螺栓連接強度。內襯管壓入懸置支架本體時,其壓入力一般控制在1KN-3KN 之間。
[0032]懸置支架開檔尺寸(內襯管距離懸置支架本體裝配面尺寸)以及抗扭拉杆襯套襯管公差與現有技術的技術方案保持一致,即襯套襯管長度為L(-0.1mm, -0.3mm),所述內襯管距離懸置支架本體裝配面尺寸L(+0.3mm, +0.8mm)。
[0033]裝配時,在螺栓軸向壓緊力作用下,內襯管與懸置支架本體產生相對移動,消除襯套襯管與懸置支架本體之間的裝配間隙,保證螺栓連接強度。
[0034]對比現有技術方案,該方案能夠使成熟車型搭載新成熟變速箱時,在出現由於空間限制、變速箱懸置支架安裝位置限制,無法設計懸置支架(衝壓件),需要更改變速箱殼體的情況時,可通過使用鑄造成型懸置支架,避免變速箱殼體變更,減少開發周期,以及開發成本。同時,該方案可提高懸置支架固有頻率,防止支架高頻共振現象,提高舒適性。
[0035]本實用新型同樣適用於動力總成懸置系統。
[0036]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為鑄造成型懸置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側懸支架包括支架本體和圓管狀結構的內襯管; 所述支架本體為類似倒Y形結構,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為一體結構,其上設置有螺栓孔;所述下支架為兩側形狀不相同的開檔結構,所述下支架靠近變速箱的一側設置有兩個螺栓孔,遠離變速箱的一側設置有一個安裝孔;開檔尺寸與襯套襯管尺寸相適應; 所述內襯管設置於所述安裝孔內;所述內襯管與所述安裝孔為過盈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內襯管的外徑大於螺栓法蘭面的直徑,所述內襯管的內徑與螺栓的外徑相匹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內襯管的長度大於所述安裝孔的深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內襯管的長度與所述安裝孔的深度差大於1_。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內襯管的軸向設置有切口。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內襯管的切口寬度為 Imm0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箱下方側懸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開檔尺寸大於襯套襯管的長度。
【文檔編號】B60K17/06GK204020553SQ201420469423
【公開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9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9日
【發明者】彭宜愛, 張棟傑, 王方, 張家彬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