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稻和水生植物全程地膜覆蓋栽培方法
2023-05-28 03:14:36 1
專利名稱:一種水稻和水生植物全程地膜覆蓋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作物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水稻及水生植物全程地膜覆蓋的栽培方法。
在本發明做出以前,國內外不少學者專家多年來進行過不少的艱苦探索,提出了多種治理和改造低產水田的措施,其主要方法和措施包括對我國南方濱湖田、冷浸田、爛泥田、高山寒冷田實施以開溝排水、墊土抬田等工程措施,或者對現行的耕作方式進行改良,開展了諸如水田壟作,增施磷鉀肥等農業措施;對於高坡旱崗田,北方缺水田,實施以挖塘蓄水和打井灌溉等工程措施。從耕作制度改良的主要措施有推廣水改旱。以上這些措施對於改造低產水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由於我國低產水田面積大,改良難度也大,加上受到資金、人力和技術配套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這些工程和農藝措施尚難以在全國大面積迅速推廣應用。
在各種作物上進行地膜覆蓋栽培是農業上的一次革命,已成為國外和我國旱地作物增產增收的一項關鍵農業技術措施。由於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具有增溫保溫,節能保水、保肥,減少雜草危害,較大幅度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等綜合效益而受到農民的歡迎。目前國內外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僅在旱地作物上推廣使用,尚未見在水稻和水生植物應用的報導。
我國有數以萬計的濱湖田、冷浸田、爛泥田、高山寒冷田、旱崗田和缺水田,由於受到特殊的地理生態環境條件的制約和傳統耕作方式的影響,長期存在著「低溫」和「缺水」兩大矛盾,尤其在早春低溫和夏季乾旱的年份這一矛盾更為突出,使水稻等水生植物長期處在低產徘徊局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北方乾旱缺水,南方降水存在著時空分布不均勻等特點,水稻和其他水生植物是需水較多的植物,長期以來採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進行耕作,既不科學,又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因此如何提高上述低產田中水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產量是當前生產上及待解決的難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水稻和其他水生植物全程地膜覆蓋栽培的新方法,以解決低產田水稻和其他水生植物高產穩產問題。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本發明的方法主要包括將被種植的水稻或水生植物進行全程地膜覆蓋栽培,分廂種植,一次性施足基肥,開出廂、圍溝,保持溝中有水,進行溼潤灌溉,收穫前一段時間適當控水的綜合栽培技術,改變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在自然狀態下生長為覆膜保護狀態下生長,改變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傳統淹水條件下度過全程為溼潤條件下完成一生。由此優化水稻等水生植物土、肥、水、光、熱、氣環境。顯示出巨大的增溫早發、抗旱節水、改土保肥、隔氧除草、省工節本,減輕病蟲、降低汙染和增產增效的綜合效益,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水稻和水生植物正常生長的低溫和乾旱兩大障礙因子。其技術簡化,容易普及推廣。
本發明的具體細節是
1)選0.005mm厚,170cm幅寬的聚氯乙烯超微塑料薄膜,作為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的覆蓋材料,然後2)在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進行水稻催芽播種,培養30-35天,育成帶1-2櫱的大壯秧苗,然後3)將農家肥施入田中,灌水耕耙,排水平田,然後4)製作標準廂面,廂幅165cm,開寬度和深度各25cm的廂溝,圍溝,使廂面保持140cm幅面,使廂、圍溝互相配套,灌排水方便,然後5)在所述的廂面上施入氮磷鉀化肥,然後6)將所述的薄膜平鋪在廂面泥土上,使其四周入泥壓實,按預定的株行距打孔,然後7)在所述的膜孔上栽植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的幼苗,視秧苗移栽時的氣溫情況在移栽後及時灌淺薄水,保持溝中有水,廂面無水,進行溼潤管理,然後8)視秧苗生長情況適時追肥,然後9)至作物生長的後期適當控水並排水,及時收穫並清除殘膜。所述的其他水生植物,例如蓮藕、荸薺、茭白或芋頭的全程地膜覆蓋栽培方法與水稻全程地膜覆蓋栽培方法相似。具體方法是,選0.005mm的超微膜,幅面寬度不限(依作物種類不同和株行距而定),精細平整好水田,一次性施足農家肥和氮、磷、鉀化學肥料,排水平田,開好廂溝、圍溝,廂面寬度依作物種類而定,將所選的地膜嚴實地覆蓋於廂面上並與泥土相貼,膜面用打孔器打孔,膜的四周用泥壓實,然後將幼苗移栽其上孔中,保持圍溝和廂溝一定界面的水,至作物生長後期再排乾水,以利收穫。
與8)所述的步驟,水稻秧苗移栽時若出現暴曬天氣,栽秧後應及時在膜面上淺灌一天薄層水,以後則保持溝中有水,廂面無水,進行溼潤灌溉。
本發明的實施例如下以水稻為例,品種選用雜交中稻,在湖北省十堰市海拔800米以下山區選用長組合品種,在海拔800-1000米山區選用短組合品種。
地膜選用厚0.005mm超微膜(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幅寬170cm,每畝用膜3.3-3.5公斤。
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時對稻穀進行催芽播種。低山平川區3月下旬播種,中高山地區3月底至4月初播種,秧齡為30-45天,培育出帶1-2櫱的壯秧,待用。
將4000-5000公斤\畝的農家肥作底肥施入田中,灌水耕耙,排水平田,整成廂面為165cm的廂田,配套布置深、寬各25cm的廂溝和圍溝,每畝按50公斤純氮,25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氯化鉀的化學肥料均勻施於廂面上,然後按照前述的方法覆膜、打孔和移栽秧苗。其他田間管理均按照前述方法。
對後期脫肥的田塊,較輕的,每畝噴施3-4%的尿素水80公斤,脫肥較重的灌淹膜4cm的水,每畝撒施尿素5公斤。
由於採用地膜覆蓋保溫栽培,秧苗的移栽時間一般比露地傳統栽培可提早8-11天。本發明的多點試驗中的結論表明,中稻的插秧時間在湖北省十堰市的中低山區為4月中旬開始,4月底插完;高山區在5月上旬插完。
栽植密度是每一廂面栽植6行。低山區每孔按單本移栽,高山區按每孔1-2本移栽,每畝基本苗1.6萬株,寒冷、貧瘠田每畝基本苗為2萬株。
本發明單位在湖北省十堰市多年多點試驗、示範結果表明,採用全程地膜覆蓋栽培的雜交中稻,平均畝產達到489.8-552.3公斤,比對照增產15.82-29.90%,尤其是在早春低溫和大旱之年,地膜水稻更顯示出巨大的增產潛力。見表1所示表11996年水稻地膜覆蓋栽培方法實施效果湖北十堰(10點平均)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用在蓮藕、荸薺等水生植物上也取得了明顯的增溫、節水、增產效果。例如山東省東營市地處黃河三角洲地區,蓮藕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規模大,產量高,品質好。但近幾年來黃河水豐枯不勻,給蓮藕生產造成很大困難,為解決這一難題,運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連續兩年效果都十分理想,一般每畝增產30%以上,節水40%以上,並能提早排藕,促進生長,抑制返鹽,提前上市,且產量高,品質好,在黃河水豐枯不勻的條件下是蓮藕高產栽培的重要途徑。
本發明與已有技術相比的積極效果一是增溫效果顯著。據觀察記載,全生育期地下5釐米處積溫,水稻覆膜栽培比對照增加113.9-360.2℃,平均225.2℃,日平均增溫1.5℃。覆膜後,前70天日平均增溫近3℃,使高、低山水稻分櫱始期分別提早10天和5天左右,人為地營造了一個早發、快發、壯發的營養生長條件,隨著早發快發,促進了早抽穗、早成熟。
表2 水稻覆膜栽培與露地常規栽培低、中、高三個海撥層次地下5釐米處全生育期溫度變化情況平均值觀察表(日/月)
二是節水功能巨大。據管水水流量計算,灌水整田到退水覆膜,水稻覆膜栽培比對照每畝平均節水42.7立方米,中後期因海拔不同,每畝平均減少水分蒸發30-40立方米。該技術一般全程可節水60-80%。以地摸覆蓋阻止土壤水分蒸發,從而降低田間的溼度為例,予以說明。
表3 中後期田間相對溫度值表
三是保肥作用明顯。水稻等水生植物覆膜栽培,一次性施足低肥,且肥料集中施用在佔全田面積85%的廂面上,改大水串灌為溼潤溝灌,可避免養分流失。由於覆膜增溫,溼潤管理,不僅提高了投入肥料的利用率,而且也促進了土壤自身潛在養分向有效養分的轉化。見表4所示表4 地膜覆蓋栽培水稻不同施肥水平土壤養分變化表單位畝、公斤,ppm 四是除草性能良好。由於地膜平鋪泥面,形成膜泥之間斷氧層,加之陽光輻射,可窒息殺死雜草幼草,減少了田間雜草爭光,爭肥、爭水危害。據調查,除草率高達91.4%。見表5所示表5 地膜覆蓋栽培水稻的殺草效果對比表單位畝、m2,萬株、鮮重公斤 由以上四大突出效果,帶來了三大變革1、耕作制度的改革。水稻等水生植物覆膜栽培使冷浸爛泥田耕作制度由過去的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使旱崗望天田由過去的只能種旱糧變為可以種水稻等水生植物,並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效應,使耕作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2、品種的適應範圍擴大。本發明可以使雜交水稻長組合在山區的種植的海拔高度提高300米左右,緯度可向北推移2-3度,水稻品種的種植範圍更廣了。
3、低產田治理途徑的變革。本發明使低產田得到了治理,一舉解決了過去長期不能解決的根本問題,使當季水稻等水生植物和下季作物均能獲得高產。地膜覆蓋栽培水稻等水生植物既保護了水土,增強了作物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又對農業生產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條件。
權利要求
1.一種水稻和水生植物的栽培方法,包括整田、施肥、播種、灌溉管理,其特徵在於,採用全程地膜覆蓋對所述的水稻和水生植物進行栽培,分廂種植,一次性施足基肥,開出廂、圍溝,保持溝中有水,進行溼潤灌溉,收穫前一段時間適當控水,排水,其步驟是1)選0.005mm厚,170cm幅寬的聚氯乙烯超微塑料薄膜,作為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的覆蓋材料,然後2)在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進行水稻催芽播種,培養30-35天,育成帶1-2櫱的大壯秧苗,然後3)將農家肥施入田中,灌水耕耙,排水平田,然後4)製作標準廂面,廂幅165cm,開寬度和深度各25cm的廂、圍溝,使廂面保持140cm幅面,使廂、圍溝互相配套,灌排水方便,然後5)在所述的廂面上施入氮、磷、鉀化學肥料,然後6)將所述的薄膜平鋪在廂面泥土上,使其四周入泥壓實,按預定的株行距打孔,然後7)在所述的膜孔上栽植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的幼苗,視秧苗移栽時的氣溫情況在移栽後及時灌淺薄水,保持溝中有水,廂面無水,進行溼潤管理,然後8)視秧苗生長情況適時追肥,然後9)至作物生長的後期適當控水並排水,及時收穫並清除殘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和水生植物的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氮、磷、鉀化學肥料的施量要求為,每畝按50公斤純氮,25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氯化鉀將化學肥料均勻地撒施廂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稻和水生植物的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水生植物,例如蓮藕、荸薺、茭白或芋頭的全程地膜覆蓋栽培方法與水稻全程地膜覆蓋栽培方法相似,具體方法是選0.005mm的超微膜,幅面寬度不限(依作物種類不同和株行距而定),精細平整好水田,一次性施足農家肥和氮、磷、鉀化學肥料,排水平田,開好廂溝、圍溝,廂面寬度依作物種類而定,將所選的地膜嚴實地覆蓋於廂面上並與泥土相貼,膜面用打孔器打孔,膜的四周用泥壓實,然後將幼苗移栽其上孔中,保持圍溝和廂溝一定界面的水,至作物生長後期再排乾水,以利收穫。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和水生植物的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基肥為農家肥,其用量按每畝4000-5000公斤,量施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於作物栽培技術領域。其特徵採用全程地膜覆蓋的方法對水稻和水生植物進行栽培。其步驟為精細整田,分廂種植,一次性施足基肥和全程所需化學肥料,溝廂配套,溝中有水,溼潤灌溉,收穫前控水並排盡水。本發明有效地解決了冷浸田、爛泥田、寒冷田和旱坡田等低產農田低溫和缺水兩大矛盾,具有增溫保水,節本增效等突出優點。
文檔編號A01G1/00GK1288653SQ99116668
公開日2001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1999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1999年9月21日
發明者沈康榮, 汪曉春, 楊壽國, 羅顯樹, 劉軍, 李家軍, 吳伶 申請人:十堰市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