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是一部正能量的電視劇(一部山海情半場脫貧戰)
2023-07-01 05:03:03 2
山海情是一部正能量的電視劇?由黃軒、黃堯、張嘉譯、閆妮、姚晨、熱依扎等人主演的扶貧劇《山海情》,自開播以來口碑炸裂,並獲得了豆瓣9.4的高分眾所周知,豆瓣的評分一向很苛刻,高開低走的例子很多,低開高走卻不常見,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山海情是一部正能量的電視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山海情是一部正能量的電視劇
由黃軒、黃堯、張嘉譯、閆妮、姚晨、熱依扎等人主演的扶貧劇《山海情》,自開播以來口碑炸裂,並獲得了豆瓣9.4的高分。眾所周知,豆瓣的評分一向很苛刻,高開低走的例子很多,低開高走卻不常見。
這部《山海情》原名叫《閩寧鎮》,寧夏是「山」,福建是「海」,各取一詞,因此就有了現在的《山海情》。《山海情》發布的「山海相會」版群像海報以地圖畫卷的形式將東西協作的閩寧故事呈現給觀眾,代表著「山」與「海」的兩方即將跨越山海相會。一部以閩、寧方言為基本語言風格的電視劇能火到這個程度,充分說明了這是個叫座又叫好的作品,它上連國事(脫貧攻堅戰),下接地氣(閩寧村建設),中間還有曲折戲(移民搬遷),有藝術高度,有思想深度,更有情感溫度。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對人民群眾立下的莊嚴承諾。其中,「易地搬遷脫貧一批」是打通脫貧「最後一公裡」的「五個一批」重要破題藥方。
說實在話,「五個一批」工程,最有挑戰難度的應該就是《山海情》所演繹的易地搬遷脫貧,這與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關。戀鄉思歸、故土難離是中國人的一種普遍情懷,思鄉是中國人的內心根深蒂固的情結,古來都是如此。如果不是在老家實在過不下去,像闖關東、走西口這樣的遷徙很難出現。
《山海情》劇中刻畫的已經搬遷了往回跑、以死相抗爭、與幹部爭吵打架的橋段,相信是有原型的。搬遷到了四五百公裡的遠方,祖墳誰來祭掃?老屋誰來照料?這些都是農民最牽掛、最現實的問題。
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有共產黨員一顆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在,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山海情》就是一幕依靠脫貧政策,先富帶後富、走向共同富裕的脫貧大戲。
這是一條先富帶後富、共同發展之路。福建用先行經驗帶動寧夏借力攀登,用發展資源激活寧夏基礎資源,用創新活力釋放寧夏潛在活力,鼓勵福建企業到寧夏發展菌草、葡萄酒、冷涼蔬菜等特色產業,群眾增收致富有了源頭活水,形成了良好態勢,凌一農、白麥苗、馬得寶是其中的拓荒者。這是一條東部扶西部、共同繁榮之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注重以東部之長補西部之短,以先發優勢促後發趕超,推動閩寧兩省區互補性、雙向性、聯動性發展,黨委政府、市場企業、社會各界相結合,不斷擴大「融」的領域、豐富「扶」的形式、拓展「合」的平臺,推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從單向扶貧解困到經濟合作、產業對接、商貿往來互利共贏,從單一經濟援助到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人文科技多領域全面合作,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已成為東西扶貧協作的典範。這是一條「多數」幫「少數」、共同進步之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長期聚焦西海固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貧困群眾,調動社會各方資源、集中各方力量開展幫扶,形成了漢族幫少數民族、多地幫寧夏一域、多數人幫少數人的局面。這是一條外力促內力、共同奮鬥之路。劇中表現的用好科技、管理等外力,激發資源、勤勞等內力,形成有效合力,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大力推廣脫貧致富的典型經驗做法,引導貧困群眾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靠勤勞雙手擺脫貧困、發展致富。在凌一農、陳金山、馬得福、楊縣長、吳書記等專家和政府領導的支持、幫助和引導下,以馬得寶、白麥苗、李水旺、李水花等為代表的年青人率先轉變觀念,走上致富路。
按照有關政策,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的要實施易地搬遷,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梁啓超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者古今之公理也」。《山海情》展現的就是通過「變」來脫「窮」的生動實踐。一是實施移民吊莊,挪出「窮窩子」。寧夏西海固地區史稱「苦瘠甲天下」,曾被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把生活在路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訊不通地區的貧困群眾搬遷到靠水、靠路、靠城、靠市的地方是搬遷脫貧的重要舉措。資料顯示,寧夏在福建的大力支持下,科學規劃安置點,統一建設安居房,配套建設水電路網等設施,統籌抓好產業、就業、社會融入「三件事」,累計搬遷安置移民123萬人,從根本上解決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昔日的「幹沙灘」變成了今天的「金沙灘」。二是大力發展產業,改變「窮日子」。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鼓勵福建企業到寧夏等中西部地區投資興業,達到「東西合作,優勢互補,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目的。閩寧兩省區注重發揮企業主體帶動作用、政府服務保障作用、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幫助貧困群眾選準產業、選對路子、選好項目,把「小菌菇」「小葡萄」「小菜心」發展成為大產業,實現特色產業助脫貧。「選準產業、選對路子、選好項目」只是一句話,但真正落實起來可能就是一個專家團隊一生的心血甚至是生命。貧困群眾多數是窮怕了,也折騰不起。從李水花和丈夫的談話中就知道,當時建一個棚需要的2000元錢對一個貧困戶來說就是個天文數字,甚至連貸款都不敢想,真正是貧窮限制了想像力。為了推廣雙孢菇養殖,實現幫助貧困戶脫貧,凌一農教授和他的團隊與養殖戶一起建棚、拌料、播菌、收菇、推銷,曾經面臨菇農毀棚、市場飽和滯銷、自己貼錢穩定菇農等不良情況。為了搶奪市場,保護貧困戶利益,一把年紀的他竟然和菇販子打架,打折了肋骨。無論如何,凌教授堅持了下來,搞成了大產業,表現了一名專家型人才的堅韌和擔當。他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立馬轉戰另一個戰場。老百姓心裡有桿秤,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用最樸素、最隆重的儀式歡送他,表達對他的敬意。三是堅持興學重教,拔掉「窮根子」。教育乃百年大計。早年的湧泉村,把一個有知識的白校長閒得難受,中專生就是文化人;剛建立起的閩寧村,家長偷改孩子的年齡,要孩子去打工賺錢,白校長攔車留下學生,眼鏡都被學生家長打破了,學生連個信封不會填。搬遷脫貧的同時也要推進教育精準脫貧,重點幫助貧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閩寧兩省區把教育作為拔窮根、管長遠的民生工程,完善政策保就學,改善條件強基礎,資源共享提素質。發揮福建在教育方面的優勢,深化教育扶貧結對幫扶,保障學生能上學上好學、勞動力學技術能就業,實現了就學培訓一人、成功脫貧一戶、示範帶動一方。四是改善生態環境,摒棄「窮路子」。推動貧困群眾從生態環境脆弱的地方搬出來,既有利於脫貧,也有利於生態改善修復。寧夏的貧困問題與生態問題互為因果,貧困群眾一度靠山吃山,過度開墾、過度砍伐、過度索取,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劇中,由於孩子們偷偷回老家看看的緣故,馬得福、馬得寶、李水旺等回到了曾經的家鄉,從而形象地展現了故土的現貌,通過綜合實施整治,昔日的「禿頭山」變成了「花果山」、貧困村變成度假村、貧瘠區變成風景區,實現了從與自然相互抗爭向與自然和諧共生轉變。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易地搬遷是雙贏的結果,也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結出的碩果,這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作者簡介:張軍,男,70後,汶上人,軍隊轉業幹部,現就職於濟寧市政協。讀大學時開始發表體育評論、小小說、散文、詩歌。大學畢業後攜筆從戎,從事多年的政治工作,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體育報》《解放軍報》《前衛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等媒體發表稿件700多篇,50餘萬字,稿件多次獲獎。
壹點號風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