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長達二百八十年的大明王朝(為大明王朝續命200年)
2023-07-01 04:58:19
于謙被稱為「大明少保」,挽救大明王朝於危難之際。他一生少懷壯志,心繫天下,苦讀詩書。為官期間,憂國憂民,為百姓疾苦奔走,自己卻便服一套,瘦馬一匹,家居陋室僅能蔽風雨。歷事三朝,為官三十餘年,位極人臣,孤忠大節,而結局卻被小人誣陷,含冤而死。
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當年明月《明朝那點事兒》
寫這篇文章,原偶然間讀到一句「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這是我小時候讀過,腦中有個模糊的記憶,但因為資料不全,也不知道作者,直到這次看到出處,于謙《觀書》。
古代人讀書為了參加科舉,是官場敲門磚,做了官之後往往不再讀書。這首《觀書》就是于謙批評讀書現狀。放眼當下,讀書何嘗不是變成了一種功利,一種手段,有多少人是真正愛讀書之人,而書的真正價值,豈是功利可比得過。
《觀書》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一、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祖父曾任工部主事,父親隱居家鄉錢塘沒有出仕,但他一生仰慕南宋丞相文天祥,在家中設香案祭拜,比供奉自家祖先還要虔誠。
據說有天晚上,他夢見一位金神對他說:我感動你們於家對我的供奉,也感動你們一門忠義,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轉世投胎,做你們於家的子嗣。於父連說不敢當,而後大夢驚醒,價值孩子就出生了,於是取名"謙",意為"以志夢中遜謝之意"。
于謙自幼聰敏,酷愛讀書。12歲時,走到一座石灰窯前,看師傅燒石灰,一堆堆青黑色山石,經過烈火焚燒,最後變成了白色。于謙有感而發,脫口吟出: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石灰吟》也成了他人生寫照。
《大明風華》于謙劇照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22歲,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初時以御史官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宣宗讓于謙數落對方罪行,于謙意正言辭,把朱高煦罵得抬不起頭,被宣宗賞識,安排他開始巡撫河南、山西等地。
于謙到任之後,輕裝騎馬,走遍管轄地區,訪問鄉間父老,考察民情,直言上書,改革時蔽。當時黃河經常決口,于謙命令加厚堤壩,每個鄉裡設亭長,監督修繕堤壩。他讓百姓沿路種樹挖井,這樣路上行人不在擔心受渴。
他還將鎮邊將領私人開墾的田地收為官家屯田,用來增加邊防開支。當時大同孤立塞外,按撫官員常常走不到那裡,于謙就另設御史去治理,在他的恩威並施下,太行山盜賊都從此不敢露面。
于謙前後在任共十八年,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為官清正,深得百姓愛護。當時正是「三楊」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他在赴任途中寫下:
《詠煤炭》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二、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大明風華》于謙劇照
明英宗即位,寵幸宦官王振,地方官員進京覲見都要向王振送禮,而于謙不屑打點,還寫詩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也正因此,他被王振誣陷下獄,關在獄中三個月,百姓聽說于謙要判處死刑,一時群民共憤,聯名上書,外加藩王求情,才把于謙放出來,重新任命于謙為巡撫。
正統十四年 (1449年)七月,瓦剌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徵。當時于謙以任職兵部侍郎,他和兵部尚書極力勸諫親徵,但英宗不聽,而後就有了土木堡之變,五十萬大軍損失殆盡,英宗被俘。
當時京師震蕩,朝廷人心惶惶,有人主張南遷,危機關頭,于謙挺身而出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于謙主張得到了郕王等人支持,而後于謙全權籌劃京師防禦, 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而後郕王臨危受命,即帝位為代宗。也先部隊久攻北京不下,最後撤退在居庸關外和明朝反覆拉鋸和談,進兵,都賴于謙精密部署,使得內外安定,京師穩固,沒有傷到國本。
但于謙性格剛強,不躲避嫌,也引來很多嫉妒、彈劾,全靠明代宗力排眾議,支持于謙的決策。而後也先看到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朱英宗被稱為上皇,住在南宮。
三、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當時提出遷都南京,受到于謙斥責的徐有貞,懼怕于謙的武將石亨,聯合曹吉祥迎接上皇朱祁鎮恢復了帝位,史稱「南宮復闢」。而後宣旨將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以誣陷的謀反罪,被判處死刑。
于謙曾為嶽飛寫過一首詩未料想,三百年後的自己,也走上同樣的路。
《嶽忠武王祠》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
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
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冢白雲多。
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
北京城百姓都知其冤,沿路痛哭送別于少保。曹吉祥派錦衣衛抄家,想找他貪汙的證據,而一向冷血的錦衣衛都不免溼了眼眶,位極人臣的于謙居住的房子僅僅能夠遮擋風雨,家無一點錢財。
于謙被斬首後,懼怕曹吉祥等人迫害,無人敢去收屍,最後都督同知陳逵被于謙的忠義感動,收斂他的屍體,和于謙養子一起,送其歸葬杭州西湖。
《大明風華》于謙劇照
清代詩人袁牧寫有: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此後,于謙和嶽飛、張煌言,被後世稱為「西湖三傑」。
歷史有輪迴,幾年之後,陷害于謙的石亨、曹吉祥紛紛下獄,甚被滅族。
明憲宗成化初年,于謙兒子于冕被赦免回京,他上疏申冤,明憲宗發布誥文平反: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于謙一生,憑一腔熱血,竭股肱之力。重名節,輕名利;重成仁,輕殺身;重社稷,輕君王。於國家而言,他是忠臣,於百姓而言,他是好官。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繼之以死,獨留清白在人間。
聽說西湖邊上的于謙祠總是庭前車馬稀,如果你去那裡,可以坐一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