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有多久歷史(肇慶這個地方的由來)
2023-07-01 19:00:37 2
傳奇色彩的傑出人物、
古色古香的嶺南建築、
傳承千年的民間工藝……
這就是白土鎮!
肖志君 攝
白土得名與它息息相關.....
你們知道嗎?
白土鎮這個名字跟當地的
一項傳統民間文化工藝息息相關。
據史料記載,
以前白土鎮地下盛產
一種用來做瓷器的白鱔泥,呈白色,
白土之稱因而得名。
白土鎮有著生產瓷器的歷史,
被人稱為「白土缸瓦」,
出產的陶瓷器主要有
缸、壇、罐、盆、盤、瓶、壺、埕、盒等,
種類豐富,雅俗共賞。
肖志君 攝
「白土缸瓦」其特點是胎質堅硬,
釉色青灰或泛金、銀、朱等色彩為主,
其中最特別、最精彩,
最鮮為人知的品種是鐵沙窯。
圖源:高要廣播電視臺
從現有的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白土窯在明代已經形成規模,到了清康熙年間,不僅供應肇慶、嶺南多地,而且遠銷新加坡和泰國等國家。在高要,以前很多人家中少不了有一到兩件白土缸瓦。
白土窯器物的裝飾主要採用:貼塑、捏塑、堆塑、刻劃、鏤空、印花等工藝技法。裝飾圖案蘊含中國民間文化,裝飾寓意吉祥,「白土缸瓦」也不例外。如蝴蝶和花(歡天喜地)、福鼠、方孔錢(福在眼前),梅蘭竹(君子氣節),佛手、石榴、柿子(多福多壽多子孫)、瓜果藤蔓(瓜迭綿綿、子孫延綿)等。
據民國《高要縣誌》記載,用「白土缸瓦」裝醬、醋、糖等物,「永無滲漏、變味之虞。糖亦無溶溼。」
肖志君 攝
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由於白土鎮的白鱔(膏)泥資源減少,以及基本農田的保護,高要區「白土窯」燒制的陶瓷器逐年減少,末期已基本停止生產,肇慶地區百姓家中司空見慣的高要「白土缸瓦」日益減少,逐漸變成了稀罕物品。
雖然隨著歲月變遷,
窯址的煙火已不再,
但「白土缸瓦」蘊涵著淵深廣博的傳統文化,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民間文化藝術。
肖志君 攝
雄才故裡 鍾靈毓秀
白土鎮歷史悠久,鍾靈毓秀,
是一個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的地方。
其中,白土鎮坑尾村名人輩出。
據不完全統計,自元朝開始,走出去的名人名家共有33位之多,其中包括元朝諫議大夫黎確貴、清朝山東知府黎躍鵬、粵西首富黎禧癸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肇慶人熟悉的嶺南畫派領軍人物黎雄才。
黎雄才,當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在九十歲高齡時,黎雄才獲得了「金彩獎」成就獎,這是我國繪畫界的國家級最高學術獎項。
坑尾村建於北宋時期,
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
因村民居住的地方在坑的末端而稱為「坑尾」,
屬於廣東省文化名村之一,
被譽為「雄才故裡」,
是嶺南畫派一代宗師黎雄才先生的故鄉。
肖志君 攝
坑尾村的布局錯落有致、路路相通,
青磚青瓦,
一步一景有著濃鬱明清風格,
現存古建築三十餘棟,
形成古色古香的嶺南建築群。
肖志君 攝
坑尾村家訓文化濃厚,禮序家規,
在歷史的長河中,
黎氏家族擁有自己的祖訓、家規,
規訓著一代又一代的黎氏子弟,
醞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村裡有一間掛著「郎官第」牌匾的大宅,「父子八貢」的故事依舊在村內流傳著,大宅裡完好地保存著黎展海、黎永秋和黎永秋妻子穿著清代官服的畫像。千百年來,黎家人尊師重教,他們敦促一代一代的子孫勤讀詩書。
圖源文化肇慶
這片被人文浸潤的土地,
成就了翰墨丹青無數。
國畫大師黎雄才的祖屋
就隱藏在坑尾村古建築群裡,
是村內建的第一間祖堂。
與黎氏祖屋相鄰的一座建築,就是黎雄才故居(又名高要家訓廉政教育基地),坐落於坑尾村中心,始建於清代,為磚木結構的「三間兩廊合院式」建築,是傳統的南方民間建築,承載著明清以來濃濃的書香氣息。黎雄才故居內設五大展館,在故居展出的,有黎雄才大師生前的照片,和他不同時期的代表作。
圖源高要發布
作為廣東文化名村的白土坑尾村,
正在發揮黎雄才故裡的品牌效應,
延續歷史文脈,
建設文化特色深厚、生態環境良好的名村,
讓那些流光溢彩的歷史人文
與秀美風光
在平凡生活中再次煥發光彩!
肖志君 攝
歷史古蹟 文化印記
走進白土鎮的村落,
嶺南風格的古建築比比皆是,
古風猶存,原生態的氣息令人迷戀,
門樓帶著歷史的深厚感,
順著村落慢慢走,
門楣上的雕花,牆上的青藤等,
見證著許多故事。
肖志君 攝
在眾多古建築之中,
有一所書院格外引人注目,
那便是位於白土鎮龍頭崗上的五雲書院。
曾經的五雲書院見證歲月崢嶸,
如今的五雲書院延續傳承歷史記憶,
將在新時代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
道光丙戌(1826)年落成,之後歷經多次重修增建而日臻完備,成為當地教育的重要載體。在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上,五雲書院並不算歷史悠久,但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該書院為磚木結構,三進深,三開間,琉璃碧瓦,花崗石和硬木樑柱,整座書院設有廳堂、廂房樓閣、廟堂、亭臺、天井以及園林等,足見明清嶺南建築特色。石匾上有晚清文化名人彭泰來書寫的「五雲書院」四個楷書。五雲書院是由當地宋隆河兩岸的64條村共同建造的學堂,開創了高要鄉村從私塾教育轉為民辦、官辦書院教育模式的先河。
圖源 高要發布
在白土鎮,有一座白土高廟,
又名「白鈺高廟」,
讓人體驗當地的歷史文化,
感覺古色古香的韻味。
↓↓↓
白土高廟位於白土鎮白聯居委會龍沙村,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後續多次重修,現存為清代建築風格,硬山頂,龍船脊,人字封火山牆,廟門左右用花崗巖石砌成的抱臺。白土高廟香火鼎盛,受四面八方信徒前來參拜。
上榜白土鎮的文物古蹟
不得不提到當地的古井。
在白土鎮,不可移動文物的古井有8口,
每一口老井,都有一段歷史,
訴說著古鎮的歷史和文化,
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中,有一口叫三巷古井。
↓↓↓
三巷古井位於白土鎮長坑村委三巷村古門樓前,始建於元末明初開村時所建,坐西向東,水井外方內圓,井口呈四方形,用四塊花崗巖石砌成,井內用青磚砌成圓形。井水清澈,當地村民每年清洗,沿用至今。
肖志君 攝
在白土鎮,既能休閒玩耍,
還能感受風情民俗,
這裡的一磚一瓦都頗有歷史底蘊,
具有明清風韻的歷史建築,白牆黑瓦,
穿梭在這裡的街道小巷,
浸潤在古色古香的韻味中,
仿佛曆史就展現在面前。
◆通訊員 肖志君
◆編輯:鄒泳琪
◆ 二審:易奇志 劉小洪
◆ 終審:劉伯明
肇慶市紀委監委派駐市文廣旅體局紀檢監察組舉報電話:2289173
肇慶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紀委舉報投訴電話:278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