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反應釜的製作方法
2023-06-21 04:15:11 3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一種化工機械設備,具體涉及到一種反應釜。
背景技術:
目前,一種傳統的反應釜,其結構包括:釜身和設置在釜身頂部開口處的頂蓋,頂蓋的邊緣與釜身的開口處分別設置有法蘭,法蘭上通常設置有一圈安裝孔,頂蓋與釜身之間設置有環形密封圈。安裝時,通常需要十幾對或數十對螺栓和螺母,將頂蓋鎖緊在釜身上。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每天要開合好多次頂蓋,而每次開合頂蓋,都需要人工拆卸或安裝十幾對或數十對螺栓和螺母,費時費力,非常麻煩,不僅影響了反應釜的生產效率,也大大增加了操作工人的勞動強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自動開啟和閉合頂蓋的反應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一種反應釜,包括:釜身和設置在釜身上的頂蓋,釜身上安裝有加熱裝置,釜身與頂蓋之間設置有頂蓋開合驅動裝置,其具體結構包括:擺杆、以及自上而下依次設置在釜身上的支撐座和驅動座,驅動座上設置有用於驅動擺杆上下擺動的擺杆驅動機構,頂蓋的中央活動設置有頂蓋支撐軸,所述擺杆的一端與頂蓋支撐軸活動設置在一起,擺杆的另一端與擺杆驅動機構的驅動部件活動設置在一起,擺杆的中部通過支點轉動軸活動設置在所述的支撐座上,所述擺杆與頂蓋之間還設置有頂蓋旋轉驅動機構;所述釜身頂部的開口處沿著沿口設置有頂蓋擱置座,該頂蓋擱置座的具體結構包括:底座和沿周向設置在底座上的環形擋圈,環形擋圈的內表面的頂部沿周向設置有若干個間隔布置的上擋塊,底座的上表面沿周向開設有環狀的密封圈安置槽,密封圈安置槽中設置有「7」字形環形密封圈,該「7」字形環形密封圈的具體結構包括:與所述的密封圈安置槽相配合的環形安裝邊、以及向內設置在環形安裝邊頂部的環形密封邊,該環形密封邊的橫截面為直角邊在上、斜邊在下的直角三角形,環形安裝邊嵌設在所述的密封圈安置槽中;所述密封圈安置槽的底壁上開設有至少兩個與釜身的內腔相通的氣道;所述頂蓋的邊沿上沿周向間隔設置有與所述的上擋塊相配合的下擋塊,其厚度和上擋塊與所述底座之間的間距相當。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在所述的一種反應釜中,所述的釜身上設置有與所述的上、下擋塊相配合的頂蓋鎖定機構,其具體結構包括:由底板、筒身和蓋板構成的鎖定活塞腔,鎖定活塞腔中設置有鎖定活塞,鎖定活塞上設置有鎖定活塞杆,所述的蓋板上設置有出氣口和與鎖定活塞杆相配合的活塞杆孔,所述的鎖定活塞杆從該活塞杆孔中穿出,鎖定活塞杆上套設有復位彈簧,所述的底板上設置有限位塊,所述的筒身上與限位塊相對應的部位設置有進氣口;所述釜身上開設有與該進氣口相通的過氣孔,相應的上、下擋塊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鎖定活塞杆相配合的定位孔。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在所述的一種反應釜中,所述的頂蓋上在擺杆的兩側分別設置有正轉限位塊和反轉限位塊;所述的正轉限位塊和反轉限位塊上均設置有與擺杆相配合的接近感應開關。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在所述的一種反應釜中,所述的支撐座設置在所述釜身的頂部。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在所述的一種反應釜中,所述的氣道沿周向均勻布置在所述的底座上。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在所述的一種反應釜中,所述頂蓋旋轉驅動機構的具體結構包括:作為旋轉活塞缸的氣缸或者油缸,旋轉活塞缸的缸體活動設置在所述的擺杆上,旋轉活塞缸的活塞杆活動設置在所述的頂蓋上。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在所述的一種反應釜中,所述的旋轉活塞缸與所述頂蓋的鉸接點靠近所述頂蓋的邊沿。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在所述的一種反應釜中,所述擺杆驅動機構的具體結構包括:作為翻轉活塞缸的氣缸或者油缸,翻轉活塞缸的缸體活動設置在所述的驅動座上,翻轉活塞缸的活塞杆與所述擺杆的相應端活動設置在一起。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在所述的一種反應釜中,所述的加熱裝置包括:設置在釜身外表面上的螺旋蒸汽管或設置要釜身上的夾套。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採用了擺杆、擺杆驅動機構、頂蓋旋轉驅動機構以及相配套的零部件,實現了頂蓋的自動開啟和閉合;並且,開設在底座上的氣道、以及「7」字形環形密封圈的特殊結構,使得頂蓋與釜身的密封非常可靠,而且,釜內的壓力越高,密封越好。此外,通過設置結構十分緊湊的頂蓋鎖定機構,使得鎖定活塞杆在釜內壓力較高時自動鎖定頂蓋,當釜內正常時,活塞杆在恢復彈簧的作用下解除對頂蓋的鎖定,這樣就可杜絕由於控制器失誤或失靈等原因在釜內壓力較高時打開頂蓋,使得頂蓋的開啟更加安全;另外,設置在擺杆兩側的正、反轉限位塊,分別對應了頂蓋的開啟和閉合的轉動位置,從而使得頂蓋的開啟和閉合更加方便,再有,設置在正、反轉限位塊上的接近感應開關,可使得與該反應釜相配套的自動控制電路可感知到頂蓋轉動是否到位,這樣就可使得頂蓋的旋轉和翻轉更加緊湊,縮短了頂蓋的開啟和閉合時間,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反應釜的第一個實施例的頂蓋合上時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反應釜的第一個實施例的頂蓋打開時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反應釜的第一個實施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所述反應釜的第一個實施例中的頂蓋擱置座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2中C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4中D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1中A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2中B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至圖8中的附圖標記為:1、釜身,11、支撐座,12、支點轉動軸,13、驅動座,14、支耳,17、排出口,18、螺旋蒸汽管,2、頂蓋擱置座,20、底座,21、環形擋圈,22、上擋塊,221、定位孔,23、密封圈安置槽,25、豎向氣孔,26、橫向氣孔,3、頂蓋,31、下擋塊安裝座,32、下擋塊,321、定位孔,33、頂蓋支撐軸,34、鎖定螺母,4、「7」字形環形密封圈,5、翻轉氣缸,51、活塞杆,6、擺杆,61、轉動套,7、正轉限位塊,8、旋轉氣缸,9、頂蓋鎖緊機構,90、底板,91、筒身,911、進氣口,92、蓋板,921、出氣口,93、鎖定活塞,931、鎖定活塞杆,94、復位彈簧,95、限位塊。
圖9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反應釜的第二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9中的附圖標記為:1、釜身,19、夾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至7,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所述反應釜的具體實施方案。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反應釜,包括:釜身1和設置在釜身1頂部開口上的頂蓋3,釜身1的外表面上設置有作為加熱裝置的螺旋蒸汽管18,釜身1與頂蓋3之間設置有頂蓋開合驅動裝置,其具體結構包括:呈「V」形布置的擺杆6、以及自上而下依次設置在釜身1上的支撐座11和驅動座13,驅動座13上設置有用於驅動擺杆6上下擺動的擺杆驅動機構,其結構包括:作為翻轉活塞缸的翻轉氣缸5,翻轉氣缸5的缸體通過支耳14及轉動組件活動設置在驅動座13上,翻轉氣缸5的活塞杆51與所述擺杆6的相應端活動設置在一起;所述頂蓋3的中央設置有頂蓋支撐軸33,所述擺杆6的一端通過轉動套61活動套設在頂蓋支撐軸33上、並通過鎖定螺母34將轉動套61束縛在頂蓋支撐軸33上,擺杆6的另一端與翻轉氣缸5的活塞杆51活動設置在一起,擺杆6的中部通過支點轉動軸12活動設置在所述的支撐座11上,所述擺杆6與頂蓋3之還設置有頂蓋旋轉驅動機構,其結構包括:作為旋轉活塞缸的旋轉氣缸8,旋轉氣缸8的缸體活動設置在擺杆6上,旋轉氣缸8的活塞杆活動設置在所述的頂蓋3上,旋轉氣缸8與頂蓋3的鉸接點靠近頂蓋3的邊沿;所述釜身1頂部的開口處沿著沿口設置有頂蓋擱置座2,該頂蓋擱置座2的結構包括:底座20和沿周向設置在底座20上的環形擋圈21,環形擋圈21的內表面的頂部沿周向設置有若干個間隔布置的上擋塊22——參見圖4、圖6所示,所述底座20的上表面沿周向開設有環狀的密封圈安置槽23——參見圖4、圖6所示,密封圈安置槽23中設置有「7」字形環形密封圈,如圖5所示,該「7」字形環形密封圈的具體結構包括:與所述的密封圈安置槽23相配合的環形安裝邊、以及向內設置在環形安裝邊頂部的環形密封邊,該環形密封邊的橫截面為直角邊在上、斜邊在下的直角三角形,所述的環形安裝邊嵌設在所述的密封圈安置槽23中——參見圖6所示;所述密封圈安置槽23的底壁上開設有多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與釜身1的內腔相通的氣道,該氣道由密封圈安置槽23的底壁向下開設有豎向氣孔25、以及用於連通豎向氣孔25、開口於釜身1內腔的橫向氣孔26;所述頂蓋3的邊沿上設置有下擋塊安裝座31,下擋塊安裝座31上沿周向間隔設置有與所述的上擋塊22相配合的下擋塊32,下擋塊31的厚度和所述上擋塊22與所述底座20之間的間距相當。在本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所述的釜身1上設置有與所述的上、下擋塊22和32相配合的頂蓋鎖定機構9,其結構包括:由底板90、筒身91和蓋板92構成的鎖定活塞腔,鎖定活塞腔中設置有鎖定活塞93,鎖定活塞93上設置有鎖定活塞杆931,所述的蓋板92上設置有出氣口921和與鎖定活塞杆931相配合的活塞杆孔,所述的鎖定活塞杆931從該活塞杆孔中穿出,鎖定活塞杆931上套設有復位彈簧94,所述的底板90上設置有限位塊95,所述的筒身91上與限位塊95相對應的部位設置有進氣口911;所述釜身1上開設有與該進氣口911相通的過氣孔,相應的上、下擋塊22和32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鎖定活塞杆931相配合的定位孔221和321——參見圖4、圖7和圖8所示。所述的頂蓋31上在擺杆6的兩側分別設置有正轉限位塊7和反轉限位塊(其結構與所述的正轉限位塊7相同,圖中未示出),所述的正轉限位塊7和反轉限位塊上均設置有與擺杆相配合的接近感應開關(屬於本領域的慣常技術,圖中未示出);所述的支撐座11設置在所述釜身1的頂部,釜身1的底部設置有排出口17。
當然,如圖9所示,上述的螺旋蒸汽管18也可以由設置在釜身1上的夾套19替代,作為反應釜的加熱裝置。此外,由於氣路和油路在原理上是完全相通的,因此,上述的翻轉氣缸5和旋轉氣缸8完全可以由油缸(也稱液壓缸)來替代;但總的來說,氣缸的反應速度要比油缸快。
當頂蓋3處於打開狀態時,首先,啟動翻轉氣缸5,使得其活塞杆51向外伸出,這時,擺杆6將支點轉動軸12作為支點帶動頂蓋3蓋在釜身1開口處的頂蓋擱置座2上,在此過程中,所有的下擋塊32從相應的一對上擋塊22中穿過;接著,啟動旋轉氣缸8,使得頂蓋3上的下擋塊32與頂蓋擱置座2上的上擋塊22重疊,從而將頂蓋3鎖定在釜身1上。加熱時,隨著溫度的升高,反應釜內腔中的壓力也會越來越高,這時,一方面,氣流會湧入所述的氣道中,將「7」字形環形密封圈向上頂,另一方面,氣流還會灌入「7」字形環形密封圈的環形密封邊的斜邊與所述底座20之間的空隙,使得「7」字形環形密封圈與上擋塊安裝座31更加緊密地貼靠在一起。頂蓋3的開啟過程只要按照頂蓋3的關閉過程反向操作即可,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範圍,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範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