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後車門內板檢測的檢具的製作方法
2023-06-21 23:33:07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檢測工裝技術領域,具體地指一種用於後車門內板檢測的檢具。
背景技術:
汽車後車門內板在包邊前需要進行面差、切邊、止口和孔位的檢測,確保後車門內板包邊後的車門在安裝到白車身上時是完全與車身匹配的,不會出現後車門的面差與車身上的對應位置不匹配導致的美學外觀問題,切邊過長或達短導致的包邊幹涉和包邊不良,止口和孔位不對會導致後車門難裝、露水、難關等問題。目前,後車門內板的檢具大多數都是結構簡單,功能較為單一,對於後車門內板安裝過程中實際需要考慮的問題並沒有全面考慮。
如專利號為「CN205279932U」的名為「一種車門檢具」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該專利介紹了一種用於車門面差、止口和孔位的檢測的檢具,該檢具包括基座,基座設有鉸鏈定位機構,鉸鏈定位機構包括連接於基座的車身模擬件,車身模擬件設有鉸鏈軸和車身定位孔,車門通過鉸鏈軸與車身模擬件鉸鏈連接,定位銷軸插裝於車門的車門定位孔與車身定位孔。該結構通過鉸鏈定位機構模擬車門鉸鏈連接於車身,保證最大程度的還原車門與車身的連接,確保定位檢測的準確性。但是由於該檢具使用側壓機構對車門的包邊進行檢測,側壓機構只能定性的反應車門內板面差上的問題,並不能準確定量的反應車門內板的問題,對於在車門內板出現問題的情況下不能進行後續調整的指導,另外,該檢具僅僅考慮到了車門內板鉸接於車身上,實際上車門內板與檢具之間的連接並不緊密,這樣的測量方式也容易導致出現測量誤差,對於後期的安裝造成不好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於後車門內板檢測的檢具。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用於後車門內板檢測的檢具,包括用於固定支撐後車門內板的基座,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基座上設置有用於對後車門內板進行定位的定位機構、用於夾持固定後車門內板於基座上的夾持機構和測量後車門內板包邊面差的測量機構;所述的測量機構包括設置於基座上的模擬後車門內板包邊的環形凸臺;所述的凸臺沿Y向凸出於基座正面,凸臺背離基座的端面上設置有多個用於測量後車門內板包邊面差的面差表。
進一步的所述的定位機構包括銷座;所述的銷座為固定在基座正面的板狀結構,銷座正面安裝有一沿Y向布置的套筒;所述的套筒內穿設有一根與其同軸布置的銷軸;所述的銷軸沿Y向可伸縮地穿設於基座和銷座上。
進一步的所述的套筒側壁開設其軸向布置的第一導向槽和沿其圓周方向的第二導向槽;所述的第二導向槽與第一導向槽連通;所述的銷軸上安裝有一根與其垂直的撥杆;所述的撥杆可滑動地穿設於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內。
進一步的所述的夾持機構包括設置於基座正面的多個支座和與支座對應的夾持杆;所述的支座為一端固定在基座正面的柱狀結構,支座的另一端設置有用於限制後車門內板向基座移動的限位座,支座與夾持杆對應將後車門內板夾持於兩者之間;所述的限位座背離基座的端面上安裝有緩衝墊。
進一步的所述的支座背離基座的端面上開設有沿Z向布置的在非工作狀態容納限位座的豎槽和沿X向布置的在工作狀態限制固定限位座的橫槽;所述的橫槽的深度小於豎槽的深度。
進一步的所述的支座有四個,四個支座分成兩組上下間隔布置於基座正面,每組中的兩個支座沿X向間隔布置。
進一步的所述的夾持杆包括夾持短杆;所述的夾持短杆布置於凸臺圍繞的環形區域內,夾持短杆一端可旋轉地鉸接連接於基座正面,另一端可旋轉至與對應的支座同一水平面將後車門內板夾持於兩者之間,夾持短杆的旋轉軸線垂直於基座。
進一步的所述的夾持杆還包括夾持長杆;所述的夾持長杆布置於凸臺圍繞的環形區域外,夾持長杆一端可旋轉地鉸接連接於基座側部,另一端可旋轉至與對應的支座同一水平面將後車門內板夾持於兩者之間,夾持長杆的旋轉軸線垂直基座或是與其平行。
進一步的所述的凸臺包括固定在基座正面的凸起部和鉸接連接於基座側部的翻轉部;所述的翻轉部為繞Z向軸線可旋轉地鉸接連接於基座側部的板狀結構,翻轉部翻轉至基座正面時與凸起部形成模擬後車門內板包邊形狀的環狀結構,翻轉部通過夾鉗結構將後車門內板固定在基座上,翻轉部上安裝有多個隨翻轉部旋轉的面差表。
進一步的所述的翻轉部側部開設有多個沿Y向貫通翻轉部的測量槽;所述的測量槽在翻轉部處於關閉狀態時位於凸臺圍繞形成的環形空間內。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有:1、通過夾持機構和定位機構能夠穩定的將後車門內板固定在基座上,使用基座上配套的面差表就能準確的測量出後車門內板包邊的面差是否符合要求;
2、通過使用可伸縮的定位銷軸結構,能夠方便的在各種工序和功能測量之間進行快速的切換,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測量方式,通用性更好,應用範圍更為廣泛;
3、通過設置夾持機構能夠方便的將後車門內板固定在基座上,限制後車門內板在Y向上的移動,夾持機構使用方便,操作簡單;
4、通過設置翻轉結構夾持後車門內板,進一步穩定了後車門內板於基座上,能夠更加方便後車門的固定;
5、通過在翻轉部上開槽,能夠便於對後車門內板包邊位置進行面差測量,可以快速方便的測量後車門內板與前車門內板之間的間隙和面差數據,判斷後車門內板和後門外板之間的關係,確保能夠精確的安裝到一起。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快速方便的測量出後車門內板的面差、止口和孔位等各數據,極大程度的方便了後車門內板的檢測工序,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
附圖說明
圖1:後車門內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檢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3:後車門內板安裝在檢具上的結構示意圖(翻轉部打開);
圖4:後車門內板安裝在檢具上的結構示意圖(翻轉部關閉);
圖5:銷軸結構示意圖;
圖6:限位座安裝在支座中的結構示意圖(正視圖);
圖7:限位座安裝在支座中的結構示意圖(側視圖);
圖8:翻轉部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後車門內板;1.1—包邊;1.2—定位孔;1.3—安裝孔;2—基座;3—面差表;4—銷座;5—套筒;6—銷軸;7—第一導向槽;8—第二導向槽;9—撥杆;10—支座;11—限位座;12—緩衝墊;13—豎槽;14—橫槽;15—夾持短杆;16—夾持長杆;17—凸起部;18—翻轉部;19—測量槽;20—導向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8,一種用於後車門內板檢測的檢具,包括用於固定支撐後車門內板1的基座2,基座2為豎直板狀結構,同於支撐固定後車門內板1,基座2上設置有用於對後車門內板1進行定位的定位機構、用於夾持固定後車門內板1於基座上的夾持機構和測量後車門內板包邊1.1面差的測量機構。
本實施例的定位機構包括銷座4,銷座4為固定在基座2正面的板狀結構,銷座4正面安裝有一沿Y向布(本實施例的X向指汽車的前後方向,如圖2~4中的左右方向,Y向指汽車的左右方向,如圖2~4中垂直圖紙的方向方向,Z向指汽車的上下方向,如圖2~4中的上下方方向)置的套筒5,套筒5內穿設有一根與其同軸布置的銷軸6,銷軸6沿Y向可伸縮地穿設於基座2和銷座4上。如圖5所示,套筒5側壁開設其軸向布置的第一導向槽7和沿其圓周方向的第二導向槽8,第二導向槽8與第一導向槽7連通,銷軸6上安裝有一根與其垂直的撥杆9,撥杆9可滑動地穿設於第一導向槽7和第二導向槽8內。
定位機構在使用時,需要撥動撥杆9,將撥杆9從第二導向槽8內撥出,沿第一導向槽7撥動,將銷軸6從套筒5內撥出,保證銷軸6有足夠的長度能夠起到定位支撐的作用,銷軸6能夠起到限制後車門內板在X向和Z向的移動,使用完後,直接將銷軸6撥動到套筒5內,完成使用。設置成可以撥出的銷軸結構,能夠適應後車門內板處於不同狀態時的定位。
本實施例在基座2正面設置有兩個定位銷軸6,沿X向間隔布置,其中位於左側(本實施例的左側指圖2中的左方向,本實施例的右側指圖2中的右方向)的銷軸6僅僅限制後車門內板1的Z向移動,位於右側的銷軸6限制後車門內板1的Z向和X向移動,這樣能夠避免在後車門內板1上的定位孔1.2不太精確時,能夠小幅度的進行相應的調整。
本實施例的加持機構如圖2所示,夾持機構包括設置於基座2正面的多個支座10和與支座10對應的夾持杆,支座10為一端固定在基座2正面的柱狀結構,支座10的另一端設置有用於限制後車門內板1向基座2移動的限位座11,支座10與夾持杆對應將後車門內板1夾持於兩者之間,限位座11背離基座2的端面上安裝有緩衝墊12。如圖6~7所示,支座10背離基座2的端面上開設有沿Z向布置的在非工作狀態容納限位座11的豎槽13和沿X向布置的在工作狀態限制固定限位座11的橫槽14,橫槽14的深度小於豎槽13的深度。
需要使用時,將限位座11從豎槽13中取出,將其固定在橫槽14中,使其處於工作狀態,工作狀態時,緩衝墊12相當於貼合在後車門內板1的背面,限制後車門內板1進一步向基座2移動。使用完成後,將後車門內板1從基座2上取下,將限位座11從橫槽14上取下,將限位座11放置於豎槽13中,使其處於非工作狀態。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支座10有四個,四個支座10分成兩組上下間隔布置於基座2正面,每組中的兩個支座10沿X向間隔布置。設置四個支座10,分散布置能夠更加穩定的將後車門內板1固定在基座2上。
本實施例的夾持杆有兩種,一種長杆結構和一種短杆結構,如圖2所示,夾持短杆15能夠直接從後車門內內板1上的安裝孔1.3上穿過,而對於沒有設置安裝孔1.3的部位,只能從後車門內板1的側部旋轉夾持後車門內板1。
如圖2所示,夾持短杆15布置於凸臺圍繞的環形區域內,夾持短杆15一端可旋轉地鉸接連接於基座2正面,另一端可旋轉至與對應的支座10同一水平面將後車門內板1夾持於兩者之間,夾持短杆15的旋轉軸線垂直於基座2。
如圖2所示,夾持長杆16布置於凸臺圍繞的環形區域外,夾持長杆16一端可旋轉地鉸接連接於基座2側部,另一端可旋轉至與對應的支座10同一水平面將後車門內板1夾持於兩者之間,夾持長杆16的旋轉軸線垂直基座2或是與其平行。
夾持杆使用時,直接將夾持短杆15旋轉到剛好能夠穿過對應的安裝孔1.3的位置,將夾持長杆16旋轉至基座2外側,然後將後車門內板1定位於基座2上,再旋轉夾持短杆15和夾持長杆16,與對應的支座10配合,將後車門內板1定位夾持於兩者之間,完成固定安裝過程。
為了進一步的對後車門內板1進行固定,本實施例還設置有翻轉部18對後車門內板1進行夾持固定,如圖3~4和8所示,包括鉸接連接於基座2側部的翻轉部18,翻轉部18為繞Z向軸線可旋轉地鉸接連接於基座2側部的板狀結構,翻轉部18翻轉至基座2正面時與凸起部17形成模擬後車門內板包邊1.1形狀的環狀結構,翻轉部18通過夾鉗結構將後車門內板1固定在基座2上。
實際使用時,翻轉部18剛好處於後車門內板1和前車門內板交接處的位置,翻轉部18擋住了後車門內板1前部包邊1.1的測量位置,因此,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在翻轉部18側部開設有多個沿Y向貫通翻轉部18的測量槽19,測量槽19在翻轉部處於關閉狀態時位於凸臺圍繞形成的環形空間內。通過設置測量槽19能夠方便的使用面差測量裝置和間隙測量裝置測量後車門內板1的前部包邊1.1的面差和間隙,確保後車門內板1和前車門內板在安裝過程中能夠完好的匹配。
本實施例在基座上設置有一圈凸臺,凸臺模擬後車門內板1的包邊1.1形狀,形成一個環狀結構,其中,凸臺包括固定在基座2正面的凸起部17和翻轉部18,凸臺沿Y向凸出於基座2正面,凸臺背離基座2的端面上上設置有多個多個用於測量後車門內板包邊1.1面差的面差表3,翻轉部18上安裝有多個隨翻轉部18旋轉的面差表3。
為了測量後車門內板1上的止口和孔位,本實施例在銷座4的側部設置有導向管20,導向管20與銷軸6垂直布置,能夠方便的將面差表的探頭伸入到導向管20中測量止口和孔位是否合適到位。
使用時,將銷軸6撥出,將夾持短杆15和夾持長杆16旋轉到合適的位置,再將後車門內板1定位於基座2上,旋轉夾持短杆15和夾持長杆16將後車門內板1固定在基座2上,關閉翻轉部18將後車門內板1穩定固定於基座2上,通過凸臺上的面差表3測量後車門內板1上的面差,通過銷座4上的導向管20測量孔口。測量完成後,打開翻轉部18,旋轉夾持短杆15和夾持長杆16,取下後車門內板1,完成測量操作。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徵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範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