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後來人和紅燈記(自有後來人紅燈記電影版)
2023-06-21 13:25:24
文/朱安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曾紅遍全國的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已成為盛傳不衰的紅色經典,其源頭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製的《自有後來人》。影片通過日軍侵佔下東北一家並無血緣關係的祖孫三代,為完成傳送抗日聯軍遊擊隊密電碼任務,與敵人進行英勇機智、前僕後繼的鬥爭,表現了共產黨人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革命精神,其主題鮮明、形象感人、情節生動,曾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源於抗聯鬥爭
影片《自有後來人》以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抗聯)鬥爭為背景,這支中國共產黨創建並領導的抗日隊伍,曾堅持長達14年孤懸敵後的絕境苦戰,打擊了日寇在東北地區的殖民統治,有力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片中所表現的1939年,正是抗聯鬥爭轉入極端艱苦階段,日軍大舉增兵東北,對抗聯部隊連續不斷「討伐」,抗聯雖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但鬥爭意志更為堅強,制定並實施縮編部隊保存精幹、分散遊擊伺機殲敵對策。其中北滿抗聯部隊受命從下江地區翻過小興安嶺,西徵到松嫩平原開闢新的抗日遊擊區。為配合這次軍事行動,中共北滿省委派交通員將專門編制的密電碼送至地下交通站,再轉送黑河、綏化地區堅持武裝鬥爭的抗聯遊擊隊,此舉極為機密與重要,一旦為日軍截獲將招致全軍覆沒。影片中李玉和、李奶奶、李鐵梅一家作為抗聯秘密交通站,以紅色號誌燈為標記,與北滿省委派來的交通員跳車人和以磨刀人身份為掩護的遊擊隊交通員接應,為保護、轉送密電碼與敵人展開殊死鬥爭等設置、描寫,就是當時抗聯鬥爭態勢及特點的真實反映,是抗聯地下交通員機智勇敢、英勇獻身的生動寫照。
◆年輕時的沈默君。
本片的兩位編劇遲雨、羅靜,都曾在東北地區待過,對抗聯鬥爭經歷有所了解。遲雨即著名軍旅劇作家沈默君,曾是第三野戰軍文化部創作員,後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室電影創作組長,創作過《南徵北戰》(與沈西蒙等合作)、《渡江偵察記》、《海魂》(與黃宗江合作)等電影文學劇本,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分子,在解放軍十萬官兵開赴北大荒軍墾的1958年,隨中直機關幹部下放來到位於黑龍江省密山縣的鐵道兵農墾局所屬850農場。羅靜本名羅國仕,抗美援朝時曾在志願軍前線的美軍戰俘營任英語翻譯,被授予少尉軍銜,是1958年軍隊轉業北大荒的「十萬分之一」,亦來到850農場。倆人先在連隊當農工,繼而分別調至場部文工團和宣傳科,後又都派往農場子弟學校任教,因有共同寫作愛好成為至交,相互交流過各自所接觸的抗聯鬥爭事跡。沈默君就曾參加過鐵道兵農墾局局長王景坤的延安時期老戰友、解放後第一任密山縣長付文枕回鄉探親的報告會,聽其介紹以獵人身份從事中共與共產國際情報交通的傳奇經歷,羅國仕則在兼任《農墾報》駐場記者採訪鐵路修建時,搜集到抗日時期與鬼子鬥爭較量的故事。倆人醞釀合作進行相關題材創作。
促成這一意願變為現實的,是1961年底沈默君摘掉「右派」帽子,被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借調,進行關於鄂倫春人翻身解放的文學創作,採訪中又了解到抗聯地下交通員的不少材料。曾緊隨《渡江偵察記》之後拍攝《平原遊擊隊》的長影著名導演蘇裡獲悉後,向廠裡建議並得到同意,邀約沈默君寫一個反映「北滿抗聯」鬥爭題材的「成本低、故事性強、人物突出」的電影劇本。沈默君講述了印象尤為深刻的一位交通員的故事:千裡迢迢從邊遠的黑河來到哈爾濱送情報,按事先布置住在道外區的一個小客棧裡,前來接頭的人卻不見蹤影,身上的錢都已花光,但必須恪守的嚴格組織紀律和身負的神聖使命,使他又不能擅自離開接頭地點,只能在小客棧炕上忍飢挨餓昏睡4天,直至第5天已經奄奄一息,才終於盼來了遲到的接取情報的人。說者與聽者都為之深受觸動,決定就由此切入,側重表現北滿抗聯地下交通鬥爭。
在討論人物設置與情節安排時,與蘇裡同在長影第二創作集體的副導演尹一青提出,未來的劇本如果能將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一家人,由於革命鬥爭需要聯結在一起,為了一件革命工作,把家庭親情與為革命犧牲精神很好地聯繫起來,那就會更有戲了,一定會很感人。這使沈默君受到啟發,聯想起傳統戲曲《趙氏孤兒》裡捨生取義搭救遺孤,將那位為送情報披肝瀝膽的地下交通員,與抗日聯軍在深山老林同日軍浴血奮戰,由一家「都很親又都不是親」的祖孫三代,作為中轉樞紐串連起來,創作思路大致形成。蘇裡又偕沈默君前往瀋陽、哈爾濱等處,訪問老抗聯戰士、老工人,補充收集北滿特委及基層等地下黨鬥爭材料。
就在沈默君進入創作之際,尚在850農場的羅國仕來信,希望能改變環境以便繼續進行業已開始的反映東北人民近代衛國戍邊、抵禦俄日侵略長篇小說《我的祖國,我的人民》的創作。沈默君遂以共同創作電影劇本為由,設法將其借調至長影。羅國仕一邊寫小說,一邊參與劇本創作,並將「情報」具象化為「密電碼」,以一盞號誌燈貫串片中,以及「有桃木的嗎?」「有,要現錢」等暗語運用畫龍點睛。後來長影主辦的《電影文學》先行發表劇本,按當時規定以羅國仕家庭出身及個人政治面貌必須化名,因付印在即由沈默君為之起了筆名「羅靜」,刊出時遂以「沈默君、羅靜」署名,影片攝製完成製作字幕,沈默君亦一併使用「遲雨」筆名。
情系戲裡戲外
劇本寫成後,從責任編輯到長影領導看後,一致感到是一個好本子,認為作者善於表現抗日時期東北人民抗日反滿的民族精神,又善於運用細節刻畫人物,密電碼、號誌燈、祖孫三代非血緣關係組成家庭等設置,讓人感到既新鮮、又感動,拍板同意拍攝,並正式調沈默君至長影任編劇。
因原先籌劃該片的長影第二創作組蘇裡、尹一青,受命執導《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續集,廠裡將《自有後來人》拍攝任務轉交第三創作組,組長於彥夫親自擔任導演。於彥夫是遼寧丹東人,對這部反映家鄉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影片,感同身受。於彥夫首先從劇本開始精心打磨,如李鐵梅的名字原叫「月娥」,他感到過於一般,聯想起家鄉一位抗日英雄鄧鐵梅,遂建議改成「鐵梅」;日本憲兵隊長原叫「松井」,建議改成「鳩山」,一可以迴避已有的《平原遊擊隊》中的松井,二又給人以陰險狠毒的暗示。最初劇本裡祖孫三代最後都為了守護送往遊擊隊的密電碼獻出生命,這樣處理無疑是頗為悲壯而震撼人心的,劇本在《電影文學》發表,收到大量熱情洋溢的讀者來信,希望能夠儘快將它搬上銀幕,同時也提出一些修改意見,最為集中的就是「不能讓革命的後代李鐵梅犧牲,應該讓她活著完成這個任務,這樣才合乎『革命自有後來人』主題」。於彥夫與沈默君認真分析覺得中肯,對劇本再次進行修改,讓「犧牲」了的李鐵梅復活,不僅識破叛徒詐取,而且逃過敵人追殺,與「磨刀人」張大爺會合,將奶奶與爹爹用生命保護下來的密電碼交到了遊擊隊手裡,給影片加上了各方認可的「光明尾巴」。
◆拍攝「赴宴鬥鳩山」場景,前排右一為導演於彥夫,後排右一為攝影孟憲弟。
由於該片人物雖少,但各自戲份頗重,而且特點顯著,對演員要求相對較高。於彥夫按照外型、氣質、演技以及有東北生活經歷等條件,經過精挑細選最終確定陣容。飾演堅定沉著、剛毅睿智李玉和的,是建國後較早成長起來的北影演員趙聯,他曾就讀中央電影局電影學校表演班,於彥夫與之有過合作,認為其戲路較寬,表演真實、準確,而且主演過的《患難之交》就涉及抗聯鬥爭,有助本片角色創造。片中趙聯抓住黨的地下交通員的堅毅豁達、謹慎幹練的特徵,輔以不同情境下的機警冷靜、急中生智、不亢不卑、正氣凜然等表現,將人物對黨的忠貞、對敵人的憎惡、對親人的摯愛展示得深沉細膩。飾演穩重老成、謹慎周密的李奶奶的車毅,抗戰時參加過八路軍遊擊隊,後到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當演員,解放後在東影、北影擔任演員,曾入北京電影學校演員進修班學習,畢業後調任北京部隊戰友話劇團編導。其時她年僅43歲,原來不大想接這個角色,怕一演下來會有許多戲找她演老太太,但看了劇本後深受感動毅然承擔,表演中善於捕捉角色在情景中心靈細微活動,並訴諸於分寸準確的外部動作,充分體現人物忠於革命、堅貞不屈的精神。扮演李鐵梅的齊桂榮,當年只有20歲,來自旅大市話劇團,雖已有幾年舞臺實踐,但第一次試鏡頭還是感到緊張。在導演及其他演員熱誠而耐心地啟發、幫助下,完成了熱誠淳樸、愛憎分明的李鐵梅形象的塑造,很有層次地刻劃了作為新生一代經受革命烈火錘鍊、在前輩教導哺育下逐漸成長的過程。此外,啟用多以公安人員等英武形象出現於銀幕的印質明,開拓戲路首演反派角色,飾演虛弱膽怯、動搖變節的王巡長;找來早年就曾在上海從事戲劇表演、後在東影和北影參演頗多影片的老演員韓焱,扮演陰險狡猾、詭計多端的日寇特務頭子鳩山,對李玉和一家三代英雄形象起了有力襯託作用。
在影片處理上,於彥夫注意把握情節驚險、傳奇色彩與人物刻劃、情感表達關係,以李玉和一家的英勇鬥爭、前僕後繼為重心,突出祖孫三代並無血緣關係,卻因革命淵源與抗日鬥爭聯結一起,將血火洗禮與悲歡離合交相融會,階級之情與倫理之情有機揉合,既有真實生動的精細刻劃,如李玉和與鐵梅「串通」背著奶奶偷酒喝,被捕時接過李奶奶遞來的壯行酒一飲而盡,鳩山的酒宴上卻是滴酒不沾;又有淋漓盡致的濃墨重彩,因叛徒出賣祖孫三人落入敵手,在四處有耳的囚牢中,巧妙地相互激勵交接任務,刑場壯別依依深情述說身世,面對死亡無比從容鎮定。為此,導演要求演員戲中是一家人,戲外也建立角色感情,他們以「閨女」「丫頭」「奶奶」「爹」相稱,不僅一起分析角色、切磋演技,而且在生活上也互相關心,處得真像一家人似的。車毅與齊桂榮幾乎形影不離,見不著就要到處找,攝製組的人都說:「真像一家三代啊!」拍攝李玉和被捕時,李玉和走出門之前,撫摸著鐵梅的頭,還未說完「鐵梅要聽奶奶的話」,鐵梅的淚水就抑制不住往下直淌。拍攝鐵梅在奶奶和爹爹雙雙犧牲之後回到家縫孝鞋,這是一場份量很重的戲,又是第一次拍特寫鏡頭,齊桂榮情緒一直上不來,連滴眼淚都沒有,半個小時過去了,她突然想起爹來了,悄悄問導演:「我爹呢?讓他來摸摸我的頭吧!」導演讓人叫趙聯過來配合一下,趙聯不知道讓他到棚裡幹什麼,穿得十分隨意,一條大褲衩,一件土背心,可鐵梅一看見他,就想起父親被捕告別的情景,眼淚「唰」地就下來了。導演抓住時機,一鼓作氣拍下這個鏡頭。
◆劇照
影片拍攝取得成功,與主創人員的精心協力分不開。攝影孟憲弟是東影成立後自己培養的,本片以內景、夜景為主,他在利用鏡頭和光影烘託氣氛上下功夫,營造出日寇統治下陰森寒冷的氛圍。擔任美術設計的徐渭,是老一代美工師,抗戰前就曾在上海明星、天一公司從事美工,後來到過延安在魯藝及實驗劇團工作過,其嚴謹、莊重、凝鍊的風格在本片中得到充分發揮,提供了為劇情所需的真實、自然的典型環境。
次生「紅燈」閃亮
該片因成功塑造李玉和、李奶奶、李鐵梅祖孫三代對敵鬥爭前僕後繼的感人至深形象,切合了歌頌共產黨人革命精神和培養革命接班人的時代精神,以及富於戲劇性所需的尖銳衝突、驚險情節、傳奇色彩,一經出現就引起關注競相移植改編,出現了以《紅燈記》《紅燈志》《紅燈傳》等為劇名的各種舞臺演出,其中京劇《紅燈記》「文革」中曾位列風靡全國的八個樣板戲之首,釀成空前絕後的一盞「紅燈」引領所有劇種現象。
◆陳毅陪同朝鮮外賓視察長影,親蒞影片拍攝現場。(圖為與飾演鐵梅的齊桂榮交談)
最先將電影《自有後來人》搬上戲劇舞臺的,是上海一個區級滬劇團─—愛華滬劇團,早在《電影文學》上看到劇本就決定進行改編。全團上下曾就劇名選擇展開討論,不少人主張定為《密電碼》,在廣告海報上再標出「革命驚險劇」字樣,就能多賣三成座,後來認識到密電碼只是作為事件展開的表象性道具,而紅燈則是表現革命事業不斷發展的象徵性道具,以紅燈貫穿的三代人,才是需要濃墨重彩謳歌的主題,因此劇名定為《紅燈記》。負責改編的是團內兩名年輕演員凌大可和夏劍青,集思廣益花了兩個月時間寫出劇本,雖然是對電影本子的精煉壓縮,但精華均予保留並有豐富,原作中粥棚脫險、敘說家史、智鬥鳩山、刑場訣別等重要情節都有生動展現,結尾鐵梅在烈火中犧牲、密電碼下落不明,改為鐵梅在遊擊隊幫助下手刃叛徒,將密電碼送上北山,更好地體現了「自有後來人」的主題。滬劇《紅燈記》於1963年初在上海紅都劇場上演一炮打響,很快傳向江南各地,而後又延伸至全國一些大城市。
緊接滬劇《紅燈記》之後,哈爾濱市京劇團亦將它編演成現代京劇,不僅保留電影劇本原名《自有後來人》,而且加上「革命」二字,上演後很為轟動天天爆滿。1963年6月,周恩來總理陪同朝鮮貴賓訪問黑龍江省,該劇作為歡迎專場演出,同樣博得熱烈掌聲。周總理送走外賓後,親自趕到後臺看望演職員,稱讚著名京劇演員雲燕銘表演富有激情,雖已中年卻能把十幾歲的小姑娘李鐵梅演得惟妙惟肖,對人物性格發展掌握得很有分寸。雲燕銘深受鼓舞,送上劇本請總理多提意見。時隔不久,周總理親自寫來長信,除了對該劇反映東北人民在抗日鬥爭中的英勇壯舉表示十分讚賞,還特別講到已把劇本交給曾經擔任過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在東北從事過地下工作的劉少奇主席,並轉達他閱讀之後所提出的「李鐵梅鑽洞到鄰居家的情節值得推敲」意見,希望劇組人員一定要深入生活,把劇本改得更好,演得更好。劇院遂組織編導演來到當年「北滿抗聯」曾經戰鬥過的北安、龍鎮一帶深入考察,不但驗證了劉少奇所提東北當地兩家居民炕洞不能相連的問題,改為「李鐵梅從後屋的小窗口鑽到鄰居家裡去」,而且對劇本及演出全面進行了再加工,思想和藝術質量都有很大提高,感染力和影響力更為增強,很快上演就逾百場。
◆電影《自有後來人》海報。
隨著影片於1963年11月攝製完成,《自有後來人》在全國上映後廣受好評,催生更多藝術樣式進行改編,最為成功的乃中國京劇院編演的現代京劇《紅燈記》。其時該院開始準備將於次年6月由文化部舉辦的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恰值江青觀看滬劇《紅燈記》後,認為「這個戲不錯」,經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下達了「建議改編成京劇」的任務,遂決定由傳統京劇行家翁偶虹與致力現代京劇探索的阿甲編劇,阿甲、鄭亦秋導演,李金泉、劉吉典、李少春設計音樂和唱腔。經過近兩個月奮戰劇本得以定稿,又用近三個月反覆排練,在保留電影和滬劇精華基礎上精雕細琢,充分發揮京劇藝術優勢,使這齣戲更顯精彩。如「赴宴鬥鳩山」一場,精心運用念白和調度,將原有鬥智鬥勇表現得更有層次和深度,充分展示兩種人生觀的辯駁和意志力量的較量;「痛說革命家史」則匯京劇唱、念、做之長,更具壯懷激越、震撼人心力量;「刑場鬥爭」更以大段成套唱腔和豐富身段、動作,刻畫了李玉和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的氣魄,以及祖孫三代人之間的深厚情感。1964年5月,先行彩排前五場戲徵求意見,獲得一致好評,後一鼓作氣排完全劇。
◆京劇《紅燈記》劇照。
促使京劇《紅燈記》邁向「樣板戲」的,是當年7月該劇與哈爾濱市京劇團的《革命自有後來人》,一起亮相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現代京劇觀摩匯報演出大會。以特殊身份進入大會領導小組的江青召集兩個劇組人員,提出群策群力共同改編好這出現代京劇。為了不和已經上映的電影片名相重複,確定以《紅燈記》為統一劇名,並以「只能有一個《紅燈記》」為由,下令哈爾濱市京劇團的《革命自有後來人》要停止全國的巡迴演出,要停止一切唱片的發行,要停止一切對外的輔導,由此將中國京劇院的《紅燈記》列為自己所抓「樣板」。特別是毛澤東主席兩度觀看並予稱讚後,江青更是以該劇「主子」自居,又是「指示」一再修改,如故事的發生地點從東北移至華北,東北抗聯改成八路軍等,又是「欽定」影像拍攝,先後拍攝成京劇屏幕複製片、彩色舞臺藝術片及鋼琴伴唱彩色藝術片等,成為「樣板戲中的樣板」。
正因《紅燈記》被打上「江記」印章,排演該劇的有功之臣如李少春、阿甲等,被江青稱作「不聽話」而俱遭迫害。作為「母本」的電影《自有後來人》亦被切割。江青曾在一次回答提問《紅燈記》的原作者是誰時說:「是沈默君寫的,他本人文化不高,是部隊一手培養的。別人塑造一個英雄人物都困難,他一下塑造了三個,為黨立了一功。但是,此人『摘帽』後政治表現很不好,大家不要再提他了。」不僅作者署名消失殆盡,就連原影片亦銷聲匿跡,直到「文革」風雨過後,一切真相才得以恢復。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