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抗日戰爭電視劇亮劍(經典抗日電視劇)
2023-06-21 05:35:12 3
這部劇從2005年登陸央視後,就火爆全國,收視率一度達到了13.7%,是當年的收視冠軍。
《亮劍》在豆瓣的評分是9.4,它或許不是最經典的電視劇,但一定是電視劇裡的梗王,如今在很多網站和論壇上,《亮劍》已經超越一部抗日劇的範疇,成了表情包的資源庫,金句的批發商。
當然《亮劍》成為經典,絕不是靠這些搞笑的表情包,它本身就質量過硬。
首先是它的故事過硬。
本片改編自作家都梁創作的同名小說。都梁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年輕時曾參軍,服役於坦克部隊,復員後回到北京開始劇本創作,他的另一部改編成電視劇的小說是《血色浪漫》。
《亮劍》的小說44萬字,全書以李雲龍的人生經歷為主線,反映了從抗日戰爭、直至新中國解放的歷史,堪稱一個人的史詩,小說入選了「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有這樣的小說襯底,《亮劍》的電視劇自然有了質量保證。
其次是它的演員過硬。
《亮劍》小說還有個硬傷是人物過於扁平化和臉譜化,再拍成電視劇,是李幼斌、何政軍和張光北這些老戲骨給小說裡一個個乾癟的人物注入了靈魂。
特別是李幼斌,典型的大器晚成,47歲前雖然金鷹節「視帝」的榮譽在身,但卻不溫不火。直到參演了《亮劍》,他才真正進入了一線大咖的行列。
在劇中他塑造的李雲龍過於經典,以至於從那之後李幼斌就和李雲龍劃上了等號。
《亮劍》的成功許多人歸結於小說和演員,卻忽略了它的拍攝團隊也非常牛,導演在戰爭場面的調度,編劇在角色的改變塑造上都做了出色的改編。
編劇有多牛,做個對比就好了。
2011年《新亮劍》找來小說的原作者都梁當編劇,最後編出的效果一陣稀爛,《新亮劍》豆瓣評分只有4.7分。
而05版《亮劍》裡,編劇所處的創作環境非常嚴苛。電視劇版的結尾和小說的結尾註定大相逕庭,編劇需要帶著鐐銬跳舞,寫的劇本再好也會被罵是閹割版,可即便如此編劇進行了大膽的刪改,並增加了很多的跌宕起伏的劇情。
比如原著中有大大小小几十場戰役,幾乎雷同,編劇將戰役精簡,李家坡啊,黑雲寨啊,聚仙樓啊,平安城啊等等,每場的內容各不相同,都有很強的記憶點。
這樣的改編某種程度上將原版小說提高了一個檔次。
再說說導演有多牛。
只說一個細節足以證明導演的功力,這版的《亮劍》裡有非常多的長鏡頭,比如有一段李雲龍和趙剛接孩子下課,沿著胡同邊走邊聊天,就是一鏡到底的,除了兩位演員的臺詞功力,導演對場面的調度功不可沒。
再比如劇中李雲龍接受思想改造,上了一堂名叫「二戰中的蘇德戰場」課,課堂上他舌戰群儒。這一段是長達6分鐘的長鏡頭。
馬丁斯科塞斯的《好傢夥》裡有一個「史上最佳長鏡頭」,擁有400多個細節,但長度也不過138秒,《亮劍》這個長鏡頭直接幹了6分鐘,雖然只發生在一個場景裡,但說明了《亮劍》的導演把電視劇拍出了電影的複雜度。
總之,《亮劍》是一部絕對的經典,它已經歷經15年的考驗,被我們這一代觀眾捧上了神壇。
然而,《亮劍》的情節符合抗戰中的歷史嗎?
當然,《亮劍》中的很多戰鬥參考了許多真實的戰鬥。
擊斃坂田
比如第1集的蒼雲嶺戰鬥明顯參考了1939年的黃土嶺之戰。蒼雲嶺之戰,李雲龍的部隊用迫擊炮炸掉了日軍坂田聯隊指揮部,用白刃突擊打垮日軍士氣,從正面突圍成功。
黃土嶺之戰中,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主力部隊伏擊日軍,用迫擊炮炸死了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在日軍援兵到來之前撤出戰鬥。
李雲龍的新1團裝備和戰鬥力比不上120師這樣的老牌部隊,且處於被包圍而不是伏擊敵人的不利狀態,卻還能正面突圍,是不是拔高了李雲龍的作戰能力?
也許意識到這樣的不合理,設計了迫擊炮手王承柱擊斃坂田之後犧牲——真正的英雄炮手李二喜是2010年去世的。但是一個炮手的犧牲是不能抵消實際情況的艱難的。
英雄炮手李二喜
另外,刺刀突擊在電視劇裡成了抵消日軍武器優勢的方法,然而真實情況是,抗戰初期的中國抗日武裝與日軍進行白刃格鬥並不佔優勢。
殲滅山崎大隊
李雲龍指揮獨立團坑道掘進,用3600顆手榴彈消滅死守山頂的山崎大隊被一些觀眾津津樂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妙計,然而真實的關家堖戰鬥中,敵我雙方的戰術對抗遠比《亮劍》高明。
日軍的岡崎大隊佔領了關家堖,並在附近的柳樹堖建立支援陣地,把關家堖上的村民窯洞改造成了全封閉火力點,挖了防彈壕。
如果八路軍真的掘進戰壕推進,那麼首先會遭到日軍山炮和柳樹屑支援陣地的交叉設計,而且戰壕推進的進度弄不好是以天為單位推進,最後手榴彈扔不進全封閉火力點,只會白白滾進防彈壕。
真實歷史中,八路軍在夜襲中摸清了日軍工事的特點,之後先重點攻下了柳樹堖,消滅了後顧之憂。
正面攻擊關家堖未果後,八路軍先是從陡峭的懸崖偷襲,然而還是被日軍火力攔阻,通過研究地形,發現懸崖壕坎以上土質鬆軟,適合挖掘地道。才以正面佯攻為掩護,在壕坎挖了幾個小時地道才打上山頂。
因此,李雲龍採用的是不可能成功的戰法,為什麼就成功了?
3600顆手榴彈?
騎兵連反掃蕩
騎兵連反掃蕩的悲壯戰鬥固然令人感動。
《亮劍》中的孫德勝連長斷了一條胳膊依然策馬衝鋒,然而如果真的斷了胳膊,大出血和脫水就能讓傷員昏迷不醒,根本沒法繼續作戰了。
另外,八路軍騎兵因為戰馬品種和裝備的原因,偏向於選擇下馬機動作戰而不是騎兵作戰。戰鬥的原型可能是「四二九大掃蕩」中,129師騎兵團加上其他部隊有馬的幹部戰士在危急關頭上馬衝鋒。
電視劇裡把八路軍的規模縮水為一個騎兵連,還要和優勢的日軍騎兵正面格鬥。八路軍騎兵戰勝日軍騎兵的大辛莊之戰中,是誘使日軍上馬衝鋒,然後用熱兵器而不是馬刀伏擊日軍。
孫德勝
圍攻平安縣城
這一場戰鬥被網友戲稱為「平安格勒戰役」,確實有諸多不合理之處。
山本特工隊和當時日軍的特種部隊比如益子挺進隊,毫無相同之處,倒是和二戰英軍的特種部隊有些類似。特種兵擅長的是偷襲,而不是超人。
刺殺隆美爾失敗後的英軍特種兵在與意軍以及德軍的正面交戰中沒有多少優勢,最後只得投降。
李雲龍集合部隊,發現擴軍數倍,但是獨立團不是軍分區,實際上是沒有權利擴軍的。
李雲龍部、民兵、遊擊隊、國軍甚至還有土匪一起協同阻擊日軍,卻連臨時的統一指揮機關都沒有,居然能成功收復平安縣城,如果是真實歷史的話,只怕要在史書上大書特書了。
名場面
擊敗楚雲飛
李雲龍的新二師在解放戰爭中擊敗楚雲飛的經過,參考了小說《紅日》中的萊蕪戰役片段。《紅日》裡的情節是正面進攻對手不順利,改為多路滲透進攻,然後總攻。
《亮劍》中卻直接改為小分隊側翼滲透,直搗楚雲飛指揮部。可行性有幾成,需要讀者自行判斷。
政委和組織能力
《亮劍》中,李雲龍一句「生活上的事,都歸你管」,讓趙剛這個政委成了類似司務長的職務。這對政委是很大的誤讀。
且不說很多優秀的政委具有出色的指揮能力,政工體系對加強部隊的組織能力,思想意識起著決定性作用。
另外,亮劍裡的抗日地方組織,表現極少。殊不知八路軍的全面抗戰,就是要把群眾充分組織起來,無論是情報網,還是秋收,反徵糧,還是民兵-地方部隊-主力部隊這樣的選拔機制,都沒有什麼體現。
場景與道具
《亮劍》中工事可能是借用了某個影視基地裡的場地,除了簡易戰壕,沙袋和木棚子,沒有其它類型的工事,連機槍枝架都毫無掩護,和真實的作戰相去甚遠。
戰壕
道具方面,鬼子的山本特工隊始終穿著跳傘裝具,徒增額外的負重。1941年的時候全員裝備1943年的美式M3衝鋒鎗。
山本特工隊
日軍軍官的軍服上同時佩戴表明軍銜的領章和肩章,而日軍根本沒有這種樣式的軍裝。
日軍的奇怪的軍裝
楚雲飛的地方部隊在抗戰初期就佩戴抗戰末期少量裝備國內部隊的美式M1鋼盔。到了內戰時代,他們的軍裝除了和其它影視劇一樣錯誤地採用了小翻領之外,還莫名其妙地使用了硬式肩章。劇組似乎並不明白這一點,還設計了「翻領軍裝使人輕鬆」的臺詞。
M1鋼盔
楚雲飛的軍裝
《亮劍》根據都梁的同名小說《亮劍》改編,被稱為神劇,一定有它當然不讓的道理,其一是表演好,李幼斌演活了獨立團的團長李雲龍,而劇情也充滿血性,另觀眾看到欲罷不能,看膩了「高大全」式的英雄塑造,觀眾們顯然對李雲龍這種草莽英雄更加喜歡。故事講述129師386旅獨立團的團長李雲龍是個敢想敢幹,不按規矩辦事的愣頭青,他脾氣火爆,性格直爽,在他的帶領下,整個獨立團也呈現出敢於拼殺的不要命勁頭。
在他面前,不可一世的坂田連隊、山崎大隊、山本部隊接連敗下陣來,李雲龍名聲大噪,卻也因屢次犯規而遭貶斥。抗日戰爭時期,他與國軍358團團長楚雲飛惺惺相惜,卻又不得不在徐蚌會戰時一較高下,最終二人皆負重傷。養病期間,李雲龍喜歡上善良可人的護士田雨,兩個革命戰友從此走到一起。在隨後幾十年的日子裡,這對夫妻以及他們的親人、戰友共同經歷著這個國家的滄桑巨變……與《歷史的天空》一樣,這同樣是一部宏大的戰爭年代戲。
《亮劍》是一部戰爭藝術和傳奇色彩融會貫通的主旋律作品。劇中,愛國精神與英雄主義、鐵血丹心與人世常情、鬥智鬥勇、友情與愛情交相輝映。《亮劍》的最大突破在於:把社會潛藏著的傳統審美心理變成了現實,把戰爭題材領域呼喚了幾十年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掘出了中國式的「巴頓將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