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汙水預處理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23 09:19:3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態修復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汙水預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的大幅度發展,城市的工業汙水和生活汙水越來越多,現有的城市工業汙水和生活汙水需要經過預處理,而現有的預處理裝置基本上是通過混凝、沉澱等一些傳統的方式來進行汙水處理的,處理方式簡單,處理工藝流程較少,工作效率低,導致處理效果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汙水預處理裝置。
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解決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汙水預處理裝置,包括依次相連的汙水泵、藥水混合室、一體式處理裝置和砂濾裝置;還包括加藥裝置;所述的加藥裝置連接到藥水混合室;所述的一體式處理裝置分為上下兩層區域,下層區域設置為沉澱區,內裝有沉澱裝置;所述的藥水混合室內的混合液從一體式處理裝置的底部進入至沉澱裝置內;而所述的一體式處理裝置的上層區域又分為左右區域,其右側區域內設置有破乳區,內裝有破乳裝置;左側區域設置為氣浮區,內裝有氣浮裝置;所述的沉澱裝置與破乳裝置相連通,破乳裝置與氣浮裝置相連通,而氣浮裝置則與砂濾裝置相連通。
作為優選,所述的沉澱裝置設置為斜管沉澱裝置,斜管設置為菱形蜂窩管;所述的破乳裝置設置為懸浮破乳裝置;所述的氣浮裝置設置為氣浮機;且所述的氣浮區內還設置有汙泥搜刮器,汙泥搜刮器設置在氣浮裝置的上層。
作為優選,所述的砂濾裝置的出口設置有兩條支路,一條支路上設置有清水倉;另一條支路上依次設置有烘乾機和壓縮機。
作為優選,所述的砂濾裝置為混合棉結構的砂濾。
作為優選,所述的加藥裝置上還設置有流量控制器。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預處理裝置增設較多的工藝流程,其整體工藝流程安排緊湊合理,通過加藥裝置加入藥劑後混合送入斜管沉澱裝置沉澱,沉澱後在汙水泵壓力下進入破乳區通過添加破乳劑並通過懸浮破乳裝置進行破乳,對兩相或多相混合物的浮化現象進行破除,對油水混合物破乳後沉降分解,在送入氣浮區通過氣浮裝置將水體中的乳化物及微小顆粒和水體進行分層,上層的雜質通過汙泥搜刮器做雜質吸收處理,而下層清水再送入至通過砂濾裝置整體過濾,通過清水 倉儲存後流入河道,各個步驟相互配合,提高汙水處理效果和汙水處理的效率,整體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
(2)本實用新型中的沉澱裝置、破乳裝置和氣浮裝置均設置在一體式處理裝置中,整體結構緊湊,設計合理,佔用空間較小;而且還增設了烘乾機和壓縮機,一體式處理裝置中處理後的汙泥、懸浮物等都可送入至烘乾機烘乾,再由壓縮機壓縮成餅,可作為肥料使用,壓縮成餅後佔用空間減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本實施例在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如圖1所示,一種汙水預處理裝置,包括依次相連的汙水泵1、藥水混合室2、一體式處理裝置3和砂濾裝置4;還包括加藥裝置5;所述的加藥裝置5連接到藥水混合室2;所述的一體式處理裝置3分為上下兩層區域,下層區域設置為沉澱區6,內裝有沉澱裝置;所述的藥水混合室2內的混合液從一體式處理裝置3的底部進入至沉澱裝置內;而所述的一體式處理裝置3的上層區域又分為左右區域,其右側區域內設置有破乳區7,內裝有破乳裝置;左側區域設置為氣浮區8,內裝有氣浮裝置;所述的沉澱裝置與破乳裝置相連通,破乳裝置與氣浮裝置相連通,而氣浮裝置則與砂濾裝置4相連通。
所述的沉澱裝置設置為斜管沉澱裝置,斜管設置為菱形蜂窩管;所述的破乳裝置設置為懸浮破乳裝置;所述的氣浮裝置設置為氣浮機;所述的砂濾裝置4的出口設置有兩條支路,一條支路上設置有清水倉9;另一條支路上依次設置有烘乾機10和壓縮機11;所述的砂濾裝置4為混合棉結構的砂濾;所述的加藥裝置5上還設置有流量控制器12。
本實用新型的預處理裝置增設較多的工藝流程,其整體工藝流程安排緊湊合理,通過加藥裝置加入藥劑後混合送入斜管沉澱裝置沉澱,沉澱後在汙水泵壓力下進入破乳區通過添加破乳劑並通過懸浮破乳裝置進行破乳,對兩相或多相混合物的浮化現象進行破除,對油水混合物破乳後沉降分解,在送入氣浮區通過氣浮裝置將水體中的乳化物及微小顆粒和水體進行分層,上層的雜質通過汙泥搜刮器做雜質吸收處理,而下層清水再送入至通過砂濾裝置整體過濾,通過清水倉儲存後流入河道,各個步驟相互配合,提高汙水處理效果和汙水處理的效率,整體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
本實用新型中的沉澱裝置、破乳裝置和氣浮裝置均設置在一體式處理裝置中,整體結構緊湊,設計合理,佔用空間較小;而且還增設了烘乾機和壓縮機,一體式處理裝置中處理後的汙泥、懸浮物等都可送入至烘乾機烘乾,再由壓縮機壓縮成餅,可作為肥料使用,壓縮成餅後佔用空間減小。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