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sd與rs-mmc存儲卡殼體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23 17:35:01 1
專利名稱:小型sd與rs-mmc存儲卡殼體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於一種存儲卡結構,尤其是關於一種關於小型SD與RS-MMC存儲卡的小型SD與RS-MMC存儲卡殼體結構。
背景技術:
由於數字科技的進步,許許多多的信息產品,特別是照像機、錄像機、隨身聽等,其儲存設備大多已逐漸由數位化快閃記憶體卡(Flash Memory Card)所取代。存儲卡產品的發展除了對其記憶容量的擴增之外,最重要的莫過於該存儲卡的兼容性與所佔體積的改良。
現有存儲卡中,SD(Secure Digital)存儲卡與MMC(Multi Media card)存儲卡二者,其在規格上除在厚度上有所區別外(分別為2.1mm與1.4mm),其長度與寬度均為32mm與24mm,整體結構上極其相似。因此在大部分具有SD接口的設備上,都可使用MMC存儲卡。然而,隨著信息設備的小型化,尤其是配合多媒體行動電話的功能擴增,存儲卡的體積大小也有小型化的趨勢。其中,小型SD(Mini SD)存儲卡即為SD存儲卡的縮小版,其體積長、寬、厚分別為21.5mm、20mm、1.4mm,相比原來的標準SD存儲卡的體積縮小約60%,同時也節省約40%的電路板面積;而RS-MMC(Reduced size MMC)存儲卡則是MMC存儲卡的縮小版,其體積長、寬、厚分別為24mm、18mm、1.4mm,其體積也僅為標準MMC體積的50%。小型SD與RS-MMC存儲卡都設有可相配合的轉接卡,所以也能使用於標準規格接口的設備上,加上其體積小、重量輕的優勢,在未來市場上具有極大的商機。
目前的小型SD存儲卡的結構請參閱圖1與圖2,其包括一殼體10與一儲存單元20。殼體10與儲存單元20是以插入端101、201的方向相互疊合封包,因此殼體10僅為一蓋體狀而僅能單方向罩覆儲存單元20的結構。另外,儲存單元20則包括一基板21,基板21上並裝設有一控制晶片22與一內存顆粒23。基板21的背面設有多個導電端子(即一般所稱的金手指)24,在導電端子24下方處則覆設一能覆蓋基板下半部表面的保護板25,在保護板25表面與其它基板21表面上,再披覆一保護層26,該保護層26並留有一使該些導電端子24外露而可以與應用裝置電性連接的孔洞261。由於出於對內存厚度的考慮,現有存儲卡是由前述一設有內凹容置空間的殼體10與儲存單元20上下相封包所組成,因此儲存單元20背部所設的保護板25與保護層26的厚度都相當薄。組設後的存儲卡的一面為塑料殼面,另一面則僅為加上保護板25與保護層26的基板21背板部,對於碰撞缺乏較佳的防護效果。另一方面,由於組設時必須分別覆設保護板25與保護層26,大幅增加加工製作成本,且在覆設時,其裝設精度需要較高的要求,否則將來無法與殼體10緊密地接合。
發明內容
為使存儲卡殼體具有完善的保護作用,避免容易因碰撞而造成損壞,同時減少加工步驟與組設精度,本實用新型將提供一種利用上下二蓋體,將儲存單元予以封包,而能增加存儲卡使用耐受性,並降低製造成本的小型SD與RS-MMC存儲卡殼體結構。
本實用新型小型SD與RS-MMC存儲卡殼體結構包括一上蓋;以及一底蓋,該底蓋與所述上蓋二者上下相接合,而將存儲卡的儲存單元封包在其中,該底蓋的一端並設有一凹口,該凹口恰可使該儲存單元其基板上所設的導電端子外露。該底蓋的非插入端的邊緣可圍設有一凸緣,使該基板可以嵌設在該凸緣所圍設的空間內,再將上蓋加以接合。而該上蓋內面在插入端的兩側也可分別設有一突耳,該二突耳與該底蓋接合後分別抵接在該底蓋插入端的兩側。
藉由本實用新型存儲卡殼體的設計,僅需將基板連同附屬組件所構成的儲存單元,嵌設在底蓋凸緣所圍繞形成的凹槽空間中,再將上蓋加以熱膠封包即可。一方面省卻現有技術需要分別加以保護板與保護層兩道設置步驟,也無需考慮保護板與保護層裝設精度的問題,從而能大幅降低本實用新型的加工成本。另一方面,在底蓋所設有的凹口,在底蓋與基板組設後,仍能使基板上的導電端子外露,而不會影響其與應用設備間的電性連接。同時,藉由底蓋的設置,提供存儲卡基板背部的保護,形成一耐用並不易受碰撞而毀損的存儲卡殼體結構。
以下將配合圖式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下述所列舉的實施例是用以闡明本實用新型,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任何熟悉該項技術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內,可能做出一些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範圍為準。
圖1是現有的存儲卡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是現有的儲存單元背面的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存儲卡殼體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存儲卡殼體組設後的背面示意圖。
圖中10殼體101 插入端20儲存單元201 插入端21基板22控制晶片23內存顆粒24導電端子25保護板 26保護層261 孔洞30上蓋301 插入端 302 突耳40底蓋401 插入端41凹口42凸緣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3,該圖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存儲卡殼體結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存儲卡殼體包括一上蓋30與一底蓋40。二者上下相接合併將儲存單元20封包在其中,形成一能夠將儲存單元20保護在殼體內的存儲卡中。
上蓋30上表面的構形與一般標準存儲卡構形(如圖1所示的現有存儲卡殼體10的上半部)相同,不同之處在於,上蓋30的邊框厚度相比現有的邊框厚度較薄,從而能配合所增設底蓋40的厚度,以組合成一般規格的厚度。上蓋30的內面可同時內凹一容置空間(圖中未示),使得在將來裝設儲存單元20時,有容納放置控制晶片22與內存顆粒23的空間,若不預留此空間,則可減少上蓋30的厚度,而由底蓋40調整配合。上蓋30所使用的材料,可為射出成型的塑料殼體,或金屬壓鑄的殼體,但塑料殼體加工較為便利與經濟。
底蓋40下表面的構形也與一般標準存儲卡構形(如圖1所示的現有存儲卡殼體10的下半部)相同。底蓋40在插入端401處設有一長方形凹口41,該凹口41的大小則為配合基板21所設導電端子24所排列分部的區域大小而設,底蓋40表面上非插入端的其它三邊緣處,可圍設有一凸緣42,凸緣42並圍繞形成一容置空間。凸緣42設置時必須配合基板21的外緣形狀,以使基板21剛好可嵌設在該凸緣42所圍設的空間內。底蓋40所使用的材料,也可為射出成型的塑料殼體,或金屬壓鑄的殼體,但塑料殼體加工較為便利與經濟。
上蓋30、儲存單元20與底蓋40分別設有一插入端301、201與401。組設存儲卡時是以該些相對應的插入端為對齊方向進行接合封包,組設後的存儲卡,即是以插入端301、201與401的方向插入信息設備或讀取設備的讀取槽中,以進行資料的傳輸或儲存。
存儲卡組設時,首先將設有基板21的儲存單元20,以插入端201與相對應插入端401的方向,嵌設在底蓋40上凸緣42所圍繞的容置空間中,使儲存單元20可直接卡設於底蓋40上。而後,再進一步將上蓋30同樣以相對應插入端301的方向,並與底蓋40上的凸緣42相對齊,進行熱膠封包,使儲存單元20能藉由上蓋30與底蓋40所形成的殼體上下包夾,以提供該存儲卡最適當的保護。由於本實用新型對於基板背部僅需一底蓋組件即可達到保護的效果,因此可以省略現有技術中兩道保護組件的設置步驟,同時也無需顧慮保護組件貼覆時的組裝精度,能夠大幅降低製造時的加工成本。
此外,由於底蓋40預留有一凹口41,因此,將儲存單元20嵌設於底蓋40時,儲存單元20的基板21上所設的導電端子24,能藉由凹口41外露,因此並不影響該存儲卡與應用設備間的電性連接。另一方面,小型SD或RS-MMC存儲卡體積都相當小,因此各導電端子24的導電接點也較小,其間的間隔也較窄,因此不需要像現有的標準SD存儲卡那樣,在底蓋上形成一對應於各導電端子的孔洞,或是在孔洞間形成插設導引凸板,而可直接設置一涵蓋該些導電端子24的凹口41即可。
另一方面,請同時參閱圖3與圖4,為使上蓋30與底蓋40接合後,有一較為緊固的插入端,可在上蓋30內面在插入端301的兩側分別設有一突耳302,該二突耳302與底蓋40接合時可分別抵接於底蓋40插入端401的兩側。藉由突耳302的設置,在插入端301接設底蓋40插入端401的兩側形成一單面的插入端,以取代由上蓋30與底蓋40所形成一上下二片的插入端,使存儲卡在插入應用設備時,更為順暢,同時避免因頻繁使用,所造成插入端上下兩蓋體脫開的缺點。
權利要求1.一種小型SD與RS-MMC存儲卡殼體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一上蓋;以及一底蓋,該底蓋與所述上蓋二者上下相接合,從而將存儲卡的儲存單元封包在其中,該底蓋的一端並設有一凹口,該凹口剛好可使該儲存單元其基板上所設的導電端子外露。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SD與RS-MMC存儲卡殼體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底蓋上非插入端的邊緣處圍設有一凸緣,而該基板嵌設於該凸緣所圍設的空間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SD與RS-MMC存儲卡殼體結構,其特徵在於,該上蓋內面在插入端的兩側分別設有一突耳,該二突耳與該底蓋接合後分別抵接於該底蓋插入端的兩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關於一種關於小型SD與RS-MMC存儲卡的存儲卡殼體結構。本實用新型的存儲卡殼體包括一上蓋以及一底蓋,該底蓋與所述上蓋二者上下相接合,從而將存儲卡的儲存單元封包在其中,該底蓋的一端並設有一凹口,該凹口剛好可使該儲存單元其基板上所設的導電端子外露。該底蓋非插入端的邊緣可圍設有一凸緣,使該基板可以嵌設在該凸緣所圍設的空間內,而該上蓋內面在插入端的兩側也可分別設有一突耳,該二突耳與該底蓋接合後分別抵接於該底蓋插入端的兩側。
文檔編號H01R13/46GK2793821SQ20052000520
公開日2006年7月5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05年2月28日
發明者陳茂雄 申請人:陳茂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