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支持鄉村旅遊發展(升級旅遊產品打造鄉村旅遊)
2023-06-23 01:09:08 2
清明和端午假期,安徽旅遊市場以周邊遊、休閒遊、自駕遊為主的鄉村旅遊成為旅遊熱門。
鄉村旅遊已成為安徽農民創業就業的重要渠道,2015年以來累計帶動40萬人脫貧。而城市居民也樂意為鄉村旅遊買單,一位蚌埠醫生說:「到鄉村旅遊好,把新鮮空氣吸進身體,把天然景色盡收眼底,還可以把帶著泥土芳香的土特產裝進汽車後備箱帶回家。」
黃泥墩上藍莓香
懷寧藍莓飄香枝頭
「嫁女不嫁黃泥巴墩,不是看牛就是挖草根。」懷寧縣黃墩鎮的這句順口溜代代相傳。而近年來,該鎮在黃泥裡種藍莓,富了百姓,美了鄉村。小小藍莓果從黃墩鎮「開枝散葉」,引領著全縣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本世紀初,安徽省農科院在全省挑選試點推廣藍莓種植,黃墩鎮幸運入選。這裡不起眼的黃土偏酸性,加之當地的「小氣候」,正適宜藍莓生長。
藍莓是水果中貴族,價格不菲,就拿5月中下旬起採摘的早熟藍莓來說,畝產600到1000斤,價格最高時每斤能賣上80至100元。那麼,農民怎樣把嬌貴的藍莓賣出去?吸引遊客上門採摘是良策之一。
初夏,懷寧縣獨秀谷藍莓採摘園門口,開來不少私家車。園中農民熱情招呼遊客:「自己動手採摘,不用洗,隨便吃,保證不拉肚子!」合肥遊客黎女士和閨蜜們結伴而來,採得盡興,吃得頰齒留香,又買了大包小包,往轎車後備箱裡裝。她笑著說:「門票50元,進園隨便吃,臨了還能採摘鮮果,以優惠的價格帶回家。你看,這藍莓多新鮮!」園中的農民介紹,小塑料盒裝的藍莓最受青睞,便於遊客帶回去給親友分享品嘗。
「5月中下旬,藍莓進入採摘季,60畝的採摘園周末遊客至少有500人,藍莓節期間,能突破1000人。」獨秀谷銷售負責人陳勝明說,除了採摘,園子圍繞藍莓推出科普、文創、餐飲等一系列服務和產品,滿足當下遊客深度體驗的旅遊特性和需求。
據懷寧縣藍莓辦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縣20個鄉鎮中,已經有19個發展起了藍莓種植,集聚了170餘家藍莓產業化企業,種植面積達5.5萬畝,穩居長三角各縣區之首。去年8月,「懷寧藍莓」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註冊。由此,當地成了名副其實的「藍莓之鄉」。
當地生態廊道兩旁,採摘園、遊樂園等一家挨著一家。當地還開發了藍莓酒、藍莓醋等深加工產品,便於遊客購買攜帶。
採摘藍莓 圖片來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新安江邊枇杷甜
三潭新鮮枇杷汁多味甜 吳建平 攝 圖片來源於中國新聞網
歙縣「三潭枇杷」因其主產於新安江庫區的「漳潭、綿潭、瀹潭」三地而得名,是安徽省傳統的名特優農產品,有大紅袍、光榮、扁合、朝寶等20多個栽培品種,其中大紅袍、光榮為當地主要栽培品種,品質最佳。其栽培歷史悠久,為全國著名的「五大枇杷產區」之一。
5月19日,歙縣在深渡鎮綿潭村舉辦第十三屆三潭枇杷節暨「中國旅遊日」主題活動,吸引電商企業代表、攝影愛好者及市民、遊客400多人參加,主會場為貧困戶設立了「消費扶貧展銷區」。遊客從果農手裡直接購買最新鮮的枇杷,或者當場品嘗,或者放入汽車後備箱帶回家。活動中,通過吃枇杷競賽、枇杷園採摘觀光、遊覽新安江山水風光、電商銷售枇杷、觀看及體驗枇杷膏的製作流程等環節,向外界展示歙縣旅遊資源。活動舉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活動全程通過各大媒體及網絡主播以現場直播的方式與廣大觀眾分享,藉助線上電商平臺、網絡直播、旅遊產品促銷等方式,線上線下共同銷售,帶動與枇杷相關的特色產業發展。
深渡鎮綿潭村的枇杷喜獲豐收,整個5月下旬,家家門前擺放著剛剛採摘下來黃澄澄的枇杷,吸引遊客停車駐足購買。一位浙江老人挑選著枇杷說:「從農民籃子裡買的枇杷,最是新鮮,最是正宗,不貼標籤的天然水果啊。」他旁邊的一位姑娘補充說:「買農民的就是扶貧。」「該村是全國五大枇杷產區之一,每年枇杷成熟季節,各地遊客絡繹不絕,既可以體驗採摘枇杷的樂趣,又可以遊覽美麗的新安江山水畫廊。」深渡鎮工作人員張豔紅告訴記者,今年該鎮著重打造省級旅遊特色小鎮,做大做強「三潭枇杷」特色產業,並發展以餐飲、住宿、休閒娛樂為主的綜合服務業區。
近年來,歙縣整合文旅資源,將一個個獨具魅力的美麗鄉村打造成為風景各異的「大花園」「大果園」。
農民籃子裡的枇杷好新鮮 吳建平 攝 圖片來源於中國新聞網
白雲深處山貨俏
山路十八彎,峰尖接雲端。休寧縣白際鄉,曾是安徽省最為偏遠的貧困山區之一。該鄉黨委書記黃俊軍說,「白際鄉曾是全省最後通水通電通公路的鄉鎮之一。過去,群眾出門難,山越嶺走古道,到縣城就要走五六個小時,一切生產生活物資全靠村民肩挑背馱運進來。到200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還不足700元,是遠近聞名的貧困鄉。」
但是,事有正反,「白際鄉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原生態』。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如海的竹林、清澈的溪水,這些原汁原味的天然景觀,古樸的山村成了外地遊客休閒度假、養生避暑的勝地。」黃俊軍補充說。
2004年,公路通車,從此皖浙滬地區的遊客一波接一波進山旅遊,白際鄉成為皖南重要的旅遊景區之一。
近年來,白際鄉開發自駕探險、攝影觀光、戶外拓展等旅遊項目,引導村民開辦農家樂60餘家,床位近1500張,成為休寧縣鄉村旅遊接待能力最強的鄉村。
嚴池村是白際鄉海拔最高的村民組,2016年被評為「中國傳統古村落」。「這個村有500多年歷史了,村裡的古樹紅豆杉、南方鐵杉等都有1500年以上的樹齡,很多房子都是木頭做的。有不少遠道而來的遊客到這裡看古樹、古宅。」村民童仙意正在茶園裡除草,他家也住過遊客,這些年靠著賣茶葉和提供食宿,已在2017年實現脫貧。合肥駕車來的遊客老朱一邊收拾汽車後備箱中的土特產,一邊說:「深山有寶,當地產的茶葉、葛粉、紅薯幹,味道就是地道。到山裡買最放心。」
「白際鄉耕地僅450畝,我們只有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把紅薯幹、野葛粉、香筍乾、高山茶等加工包裝,打響『白際四寶』品牌,才能通過綠色名特優農產品帶動農民脫貧致富。」鄉黨委書記黃俊軍說。目前,該鄉貧困發生率已從2000年的85%下降到現在1%以下,人均年收入達11500元左右。
近年來,休寧縣高度重視鄉村旅遊扶貧,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貧困戶就近就地開辦農家樂、鼓勵他們吸收貧困戶就近就業、銷售、代售土特產品等。休寧縣出臺《產業扶貧到戶項目暫行辦法》,重點對「二茶一花一魚」等種養殖業和農家樂、電商等經濟效益比較明顯的產業實施精準幫扶。同時,貧困戶還可通過扶貧小額信貸「兩免一貼」貸款,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扶持。
江淮大地鄉村旅遊的火熱,提供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機遇。今年6月,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因勢利導,提出提升鄉村旅遊的四大工程,其中就包括「後備箱工程」,鼓勵和支持農民借發展鄉村旅遊之機會,將當地農副土特產品、手工藝品就地就近銷售,裝進遊客汽車的後備箱,以此推動農林牧副漁等產品向旅遊商品轉化。進而支持鄉村旅遊重點村依託文化中心、超市等營業場所建設電商服務站、農副土特產品商店,在鄰近的景區景點、高速公路服務區設立特色農產品銷售專區;推動線上旅行商與鄉村旅遊企業合作,開展在線宣傳推廣、特產銷售、旅遊線路營銷。
記者:郜磊
責編:勾曉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