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浪漫很值得一看的電視劇(我很喜歡的一部老電視劇血色浪漫)
2023-06-23 11:50:48 3
血色浪漫很值得一看的電視劇?最近看了一部電視劇《血色浪漫》,看了之後發現,還真不錯,思想性文學性俱佳,藝術感染力很強編劇功力不淺,有很多臺詞都可以作警句導演,演員也都演得很好,劇情很吸引人,情節緊湊,引人入勝值得反覆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血色浪漫很值得一看的電視劇?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血色浪漫很值得一看的電視劇
最近看了一部電視劇《血色浪漫》,看了之後發現,還真不錯,思想性文學性俱佳,藝術感染力很強。編劇功力不淺,有很多臺詞都可以作警句。導演,演員也都演得很好,劇情很吸引人,情節緊湊,引人入勝。值得反覆看。
這部戲的主角叫鍾躍民,劇情主要是根據他的經歷發展的,包括四個階段:北京大院頑主時代,陝北插隊年代,部隊當兵十幾年,轉業回北京後混跡商界。
下面分階段點評一下。
第一階段是描寫文革初期,幾個大院的孩子,在父輩被打倒被關押期間,整天無所事事,混跡街頭當頑主的經歷。(頑主是北京土語,對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一類流氓的稱呼。)
片中表現的大院生活,以前在看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時看過,那是一個我不熟悉的環境,因為我沒有大院生活經歷,也就沒有大院孩子看這一段時會產生的那種親切感和懷舊感,(導演滕文驥說很多海外遊子看這部電視劇時邊看邊哭,那都是些大院孩子,)但作為一個局外人看他們整天侃大山打架鬥毆拍婆子也挺有意思,挺逗樂,也挺浪漫。不過,我感覺這幫孩子似乎太樂觀了,父母都被打到了,他們好像沒受什麼影響,一天到晚仍然窮開心,還隔三差五的跑老莫吃飯,跟我們過去看的那些高幹子女回憶文革落魄生活的描述似乎不大相同,孰是孰非呢?還有那個老莫餐廳,似乎沒有受到文革影響,按說1968年正是大混亂狀態,到處都左得出奇,老莫也被改為食堂,但在劇中,這裡卻秩序井然,侍者依然彬彬有禮,似乎像一處世外桃源。
這幾集裡那種沒有壓力沒有束縛的青春生活真讓人感覺挺美好的,挺浪漫的,莫非這就是血色中的浪漫?
小混蛋的故事是這一階段的第二條主線,這小子是個殺人狂魔,經常隨意殺人,但劇中表現的有些輕描淡寫,讓人對他不是特別痛恨,而且我總感覺警察是在保護小混蛋,雖然也說通緝他,但沒見什麼具體行動,他整天在大街上晃悠,跟沒事人似的。如果說是文革期間公檢法被砸爛,那為什麼對鍾躍民那些人倒是看得那麼緊呢?比如周曉白羅芸這些不相干的人到電影院看電影,卻被警察帶到派出所審訊,很莫名其妙,憑什麼呢?就因為他們和鍾躍民一起看電影就算嫌疑人?警察如果也像對付鍾躍民等人那樣認真對付小混蛋,早就把他逮住了,因為很簡單,只要跟蹤一下小混蛋的哥們李奎勇就可以了。我想,這種描寫是不是作者的平民化情結所致呢?因為小混蛋李奎勇代表的平民階層和高幹子弟似乎有階層仇恨(我就不用階級這個詞了)。
鍾躍民是本劇主角,但作者由於偏愛而對他有些拔高,有些情節不盡合理。比如他評價柴可夫斯基樂曲那段,憑他這個整天在大街上胡噴瞎轉的頑主,根本不可能有那麼高的欣賞水準,因為他的評論相當專業,既得懂音樂,而且不是一般的懂,又得懂文學,還得熟悉俄羅斯地理歷史文化。
第二階段是描寫鍾躍民等人到陝北插隊的生活。這一段繼續詮釋血色浪漫這個名字的含義,血色不等於血腥,它也有紅色的含義,而紅色是可以有多種解讀的。一群青年人從北京來到大西北荒僻貧窮的農村,過著艱苦異常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仍然樂觀開朗,足以證明他們內心深處仍未泯滅那份浪漫的情懷。之所以如此,因為他們擁有一樣最寶貴的東西,就是青春。青春能使一切變得美好。
本片導演滕文驥搞音樂出身,所以他導的影視都有大量音樂內容,最早的也就是他的成名作《生活的顫音》就是一部音樂片。本劇中的音樂非常出色,那高亢悲涼的陝北民歌,令人震撼,也顫人心扉。曲調中那種蒼涼悲情,通過大西北那些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展現出荒涼而豪放的畫面,和劇中人悲愴哀婉的經歷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比如《走西口》是一首很熟悉的歌曲,但在本劇中通過鍾躍民秦嶺美好而悲傷的愛情鋪墊、以蒼涼的背景加上優美的曲調,就把這種悲傷表現得達到了極致,也是我聽過的最打動人的一首《走西口》。
陝北生活很貧困,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那種原始的環境,貧窮而落後的鄉村,知青們充滿活力的集體生活,又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這是一種精神上和心靈上的世外桃源,令人嚮往。
劇中有一句話,就是蔣碧雲斥責鍾躍民時說的:你們文革初期搞打砸搶,後來老爹倒黴了,就覺得苦大仇深似的。作者貌似不經意的說了這麼一句,其實還是他的平民情結所致,表達了平民階層對高幹子弟也就是西糾聯動那幫人的抨擊。作者還通過幹部子弟走後門當兵隱晦的表現了當時的這一腐敗現象。
陝北這一段是全劇中最深刻最有內涵也最浪漫的一段。
第三部分是部隊生活,相對而言比較平淡,因為這類內容的電視劇拍的比較多,必然產生雷同現象,無非就是表現軍人的勇猛和剛毅,表現他們為國奉獻乃至獻身的高尚情懷。但鍾躍民等人的特立獨行也為故事增添了一些傳奇色彩。吳滿囤的情節有點意思,不過把他提幹當指導員的情節就太俗了,文藝作品這麼寫可以,但在生活中是不現實的,他小學一年級的文化能幹什麼?他的歸宿只能是幹幾年復員,還回到那個窮鄉村去。雖然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劇中的愛情戲比較一般,只能說及格吧。我比較喜歡鄭桐和蔣碧雲那一對兒,蔣碧雲小戶人家出身,但通情達理,賢惠持家,相夫教子,能幹又不失溫柔。鍾躍民和秦嶺這一對兒最美好的時光是在陝北農村,重逢之後就沒意思了,俗套。高玥是個很可愛的女孩子,可惜被被鍾躍民騙了,後半生堪憂,浪漫不能當飯吃。周曉白比較複雜,她和鍾躍民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有點亂七八糟,難以評價,但為了鍾躍民等到快四十才結婚在現實中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劇中她能保持青春容顏,觀眾尚可接受,但在生活中她是不可能拿青春賭明天的,還是要過日子的,小說中描寫她早早嫁給了袁軍,倒是符合實際。還有那個自私自利的羅雲,最後應該露露臉,有個交待。
這一階段劇情的時間跨度似乎有點錯亂,瑕疵不少。比如85式軍裝就被編導提前弄出來了,劇團搞改革推行市場化也被編導提前了。還有鍾躍民父親,一會說他參加過淮海戰役(他的老警衛員、知青辦主任說的),一會說他是四野的師長,參加過遼瀋戰役,這明顯不可能。選趙有亮演鐘山嶽不太合適,沒那個氣質。
第四階段:鍾躍民轉業後回到地方。這一階段鍾躍民表現的很矯情,因為他是主角,最後肯定會有好的結局,所以他就盡情的遊戲人生,但在現實生活中他這麼做的話,非得處處碰壁不可。我思想比較傳統比較正統,和鐘的理念不甚相同,因此不大讚同鐘的行為。
黎援朝搞的那個公司原型應該就是那個臭名昭著的康華公司,我比較反感黎援朝這種官二代。其實黎援朝本人在劇中倒沒有表現的怎麼樣,這是因為他出場都是和鍾躍民演對手戲,但他神態中流露出的那種天生傲氣我很不喜歡。大概因為我和作者一樣,有平民情結吧。
關於寧偉的遭遇令人痛心。在這件事上,公安局的做法和早年處理小混蛋事件一樣,都是只保護壞人。首先是部隊的做法混帳。寧偉是見義勇為,只不過出手較重而已,就被退伍復員,而同樣見義勇為出手很重的鐘躍民和張海洋,就被人送錦旗,部隊表彰,這完全是雙重標準。寧偉復員後被騙子詐騙,那個騙子是臭名昭著的老騙子,公安局對他不管不理,從不追究。而寧偉找到騙子打了一頓,公安局就馬上跳出來為騙子復仇,對寧偉痛下殺手,判他15年重刑,這就是逼良為娼啊!即便如此,寧偉越獄後也沒殺一個好人,殺的都是黑道人物,全是為民除害,公安局卻氣急敗壞,把他當成罪大惡極的殺手,迫不及待的要除掉他,他危害社會治安了嗎?沒有,他提供的都是正能量。公安局的屁股坐在哪一邊一目了然。不管劇中怎麼描寫,在我心裡,寧偉就是一烈士。演寧偉的葉靜,眼神是可以了,比較冷峻,(和他小時候演的《青青河邊草》變化很大,)但行動還不太像一個真正殺手,他的身手不夠敏捷,雙手握槍完全是從香港電影裡學來的。
鍾躍民是一個重視過程而不在意結果的人,崇尚在路上的人生。這大概也是本劇主題,這也是一種人生態度,無可厚非。但鍾躍民的做法我不滿意,李奎勇臨死時和鍾躍民談了那麼多對生命的眷戀,還有姍姍在寧偉死後也開槍自殺,我以為這些都能讓鍾躍民有所觸動,改變一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高玥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沒想到他死性不改,最後還是順從自己的願望跑出去玩,這太自私了。
片中強調了李奎勇辛辛苦苦工作,卻仍然過著艱苦日子,一群陝北插隊的窮同學,現在依然貧困,即便鍾躍民提出幫助他們,但能幫助多少只有天知道,何況單靠一個鍾躍民,能幫助多少人?憑他一個人能給社會帶來多少希望?作者揭露了這些社會陰暗面,並報有同情心,體現了作者的人文情懷,這點堪與西方十九世紀那些著名作家相比,比如雨果託爾斯泰狄更斯等。就是寧偉,作者其實也是抱著同情心的。對於鍾躍民的做法,作者也只是展示,未必就完全贊同。作者描寫到:李奎勇回憶說,他父親剛死之後,政府發撫恤金,那段時間是他們家最幸福的一段時光,很有深意。第一段頑主時代和第二段知青時代,生活艱苦,但讓人覺得很美好,後來雖然生活富裕了,但大量社會問題出現了,社會在某方面進步的同時也在退步。這就是現狀。作者應該是很懷念早年那段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