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京胡同的懸疑連續劇推薦(從四世同堂到芝麻胡同)
2023-06-20 07:21:23 1
一所酒館裡,抽著菸袋的老爺們妙語如珠地侃著家長裡短,吃完花生米,喝一口小酒,那邊的小年輕嚼著蒜腸,說不盡人間的喜怒哀樂和人情冷暖。
近年來,京味電視劇在國家政策鼓勵和創作者積極創新探索的過程中迎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四世同堂》《大宅門》到《風車》《正陽門下》《芝麻胡同》,京味兒承載著的匠心精神和老北京獨有氣質一直都是影視劇中的精品。
01,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京片」
所謂的「京味兒」,指的是,北京市民長期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生活習慣,精神風貌和語言格調。
這個時期的京味兒電視劇和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世紀80年代,很多的「京味兒」電視劇改編自熱門的文學作品,以「國家情懷」為主,比如備受推崇的《四世同堂》。
它描繪了中國四十年代淪陷區民眾心態的全景圖,反映了悲愴,淳樸的北京市民生活百態,也成為了最具那個時代代表的京派電視劇。
《四世同堂》
原著作者老舍是生活在北京的固定市民,從他上一代到這一代,幾乎是在北京的動亂中度過的,可以說是充滿血淚的,所以,他的著作中的「京味」是自然流露的,毫不掩飾的。
而電視劇版的《四世同堂》延續了老舍的家國之恨,將這些意蘊呈現的更為生動自然。
觀眾從祁家這一故事的主線上,看到了不同時代的中國人在社會狀態下的一個縮影。祁老人是一個保守憨厚的老派市民,受過中國儒家思想的薰陶,封建固守,當民族的戰火已經燒到了自家門口的時候,他仍然擺出了一副「穩如泰山」的姿態,按照舊時的法規來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
「日本人愛佔小便宜,可能是看上盧溝橋的獅子了。」這位老人心裡還抱有很大的幻想。
在電視劇中,所展現出來的都是那個時代的民族特點,每個人也都只是民族狀態下的一個個體。
除了《四世同堂》之外,還有反應舊社會老北京天橋藝人生活的《甄三》,反應四合院普通百姓喜怒哀樂的《鐘鼓樓》,這個時期的電視劇大多以「家國情懷」為主,將個人的生活和情感隱藏在了愛國的背後。
02,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通俗電視劇的崛起
「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睏惑,亦真亦幻難取捨......」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主旋律電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以商業娛樂化為主的通俗電視劇也在市場的號召下迅速崛起。
1990年的京派電視劇《渴望》已經播出就吸引了很多的觀眾,成為了那個時代家庭倫理劇的代表。與此同時,《編輯部的故事》《小井胡同》《皇城根》等京味兒電視劇百花齊放,題材涉獵廣泛,從平民布衣到知青分子,從市井藝人到大院子弟,形成了那個時代獨有的盛景。
在人們物質水平迅速提升的狀態下,電視劇在弘揚主旋律的過程中,逐漸向著通俗娛樂化發展。
從題材方面來說,單本劇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表現力更為生動豐富的電視連續劇,長度達到了擴張,幾十集的電視連續劇成為常態。
不僅如此,這個時代的京味兒電視劇視角下移,更偏向於注重平民生活,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體現其「通俗性」,從老百姓的生活百態和情感體驗來強調電影的主題。
電視劇《渴望》中那一首紅遍了大江南北的主題曲中的歌詞「悠悠歲月」成為了那個年代流行的經典。
這部電視劇以家庭生活為背景,女主角劉慧芳的無私和奉獻精神感動了無數的觀眾,很多的觀眾打出了「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的旗幟,成為了90年代初的景象。
而在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中,京味十足,詼諧幽默的劇情和臺詞,可以讓很多觀眾感受到純正的北京文化,甚至很多觀眾學起了「北京話」,不僅為電視劇添光加彩,也能夠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感受到祖國首都文化的博大精深。
03,新世紀以來的京味兒電視劇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觀眾欣賞水平的提升,市場運作的成熟,湧現出了更多文體跨界發展,多元化繁盛的趨勢。
這個時代的京派電視劇,從時局動蕩的大歷史故事中解放出來,進而轉移到了百姓日常生活百態,同時,還表現在從試聽方面對於北京市井生活的1:1還原。
很多電視不再體現大開大合的歷史歲月,而是用人物的悲歡離合和命運來展現故事內核,湧現出更多以「小人物」為主的京味電視劇。
在2001年,在北京成長起來的導演郭寶昌,懷揣著自己多年的「京味兒」體會,執導完成了《大宅門》這一部有時代意義的京味兒電視劇,至今仍然是無出其右的京味兒電視劇代表。
該劇講述了中國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的興衰史以及醫藥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 。
和以往的京味兒電視劇相比,《大宅門》中的人物塑造更為立體生動化,展現了壯麗的家族畫卷,故事在突出主人公的同時,也不忘陪襯人物的個性敘述,真實客觀的還原了老北京大家族的生活場景。
同時,《芝麻胡同》《正陽門下的小女人》《情滿四合院》等作品的相繼出現,對於北京市井風土人情的還原,民俗細節的展現以及京腔京道的專業化程度更為講究。
在《芝麻胡同》中,胡同巷子,醬菜鋪子,茶館,酒館,古玩店等應有盡有,大街上,隨著黃包車向遠處望,鏡頭從城門樓一直拉到嚴家的沁芳居。
不管是路上打把勢賣藝的,還是路邊上賣時興旗袍的,甚至是專門在大街上叫賣的滷煮火燒,油條豆腐腦、豆汁兒焦圈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寫。
一口京腔的「順溜」吆喝,脆生的京片子,「老梆子」、「情等著」,短短幾十秒的鏡頭,呈獻給觀眾的卻是一幅四九城的「清明上河圖」。
京味兒電視劇在40年的發展歷程中,順應時代潮流,創作好的劇本,在不斷更迭的歷史文化時空中,展現著老北京人的精氣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