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題用測距尺的製作方法
2023-06-21 01:49:1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常用學習工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學生答題時,遇到一些圖形類的問題時,經常需要對圖形進行長度的測量,以完成答題過程,除此以外還能夠利於對圖形的測量輔助解答問題以及進行答題後的驗證等,然而傳統的直尺在對圖形各邊進行測量時,學生需要利用直尺不斷地改變方向以便於測量,而且測量時需要將直尺上的刻度線與圖形各邊對照精準,在此過程中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容易發生失誤,造成測量不準確現象發生,影響答題的正確性。為此,我們公開了一種答題用測距尺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存在的技術不足,提供一種答題用測距尺,其能夠實現對圖形各邊長度的精準測量,操作簡單,測量快速,能夠有效節省測量時間,不易造成測量失誤,能夠有效提高測量的準確率,而且功能性強。
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答題用測距尺,包括A支腿和B支腿;A支腿上端和B支腿上端轉軸連接;A支腿上部和B支腿上部之間固定連接有拉簧;A支腿下端和B支腿下端均固定連接有支腳;支腳下端轉動連接有滾輪;所述的A支腿中部開有通槽;通槽內配合設置有水平方向的套尺;
所述的套尺包括主尺;主尺一端滑動套接有副尺;副尺一端與B支腿內側壁轉軸連接;所述的通槽內中部的前後兩側分別固定連接有支撐柱;主尺的前後兩側分別開有水平方向的盲槽;所述的支撐柱與盲槽分別對應配合且支撐柱與盲槽滑動摩擦連接;主尺和副尺上均刻有長度刻度。
進一步優化本技術方案,答題用測距尺的主尺和副尺上均刻有角度刻度。
進一步優化本技術方案,答題用測距尺的B支腿外側面刻有輔助刻度。
本實用新型與傳統測量尺相比,其有益效果在於:
1、A支腿和B支腿轉軸連接,能夠隨時改變A支腿和B支腿之間的角度;A支腿上部和B支腿上部之間固定連接有拉簧,通過拉簧的拉力作用,能夠對A支腿和B支腿進行一定的約束,避免A支腿和B支腿分開一定角度進行測量時,兩者之間的角度輕易改變,從而影響測量的準確性;支腳下端轉動連接滾輪,能夠通過滾輪的滾動,使支腳兩端分別與測量邊的兩端點對應,完成測量時的定位工作;套尺上的主尺和副尺上均刻有長度刻度,根據相似三角形原理即可對待測邊的長度進行測量,並且得出具體的數值;主尺前後兩側分別開有水平方向的盲槽,盲槽與A支腿上通槽內的支撐柱滑動摩擦連接,能夠使主尺隨支撐柱轉動而且能夠在通槽內滑動;副尺一端與B支腿轉動連接,一端套接在主尺內,能夠使副尺在主尺內滑動而另一端轉動;通過主尺和副尺的作用,能夠在測量時使套尺隨著A支腿和B支腿之間角度的變化,而改變長度,方便了測量。
2、主尺和副尺上刻有角度刻度,能夠起到量角的作用。
3、B支腿外側面刻有輔助刻度,能夠輔助進行長度的測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A支腿;2、B支腿;3、拉簧;4、支腳;5、滾輪;6、通槽;7、主尺;8、副尺;9、支撐柱;10、盲槽;11、長度刻度;12、角度刻度;13、輔助刻度。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3所示,答題用測距尺,包括A支腿1和B支腿2;A支腿1上端和B支腿2上端轉軸連接;A支腿1上部和B支腿2上部之間固定連接有拉簧3;A支腿1下端和B支腿2下端均固定連接有支腳4;支腳4下端轉動連接有滾輪5;所述的A支腿1中部開有通槽6;通槽6內配合設置有水平方向的套尺;所述的套尺包括主尺7;主尺7一端滑動套接有副尺8;副尺8一端與B支腿2內側壁轉軸連接;所述的通槽6內中部的前後兩側分別固定連接有支撐柱9;主尺7的前後兩側分別開有水平方向的盲槽10;所述的支撐柱9與盲槽10分別對應配合且支撐柱9與盲槽10滑動摩擦連接;主尺7和副尺8上均刻有長度刻度11;主尺7和副尺8上均刻有角度刻度12;B支腿2外側面刻有輔助刻度13。
在對圖形某一邊的長度進行測量時,拉開A支腿1和B支腿2,將A支腿1和B支腿2下端的支腳4放到答題的紙面上,使支腳4上的滾輪5在紙面上隨著待測邊的方向轉動,最終使滾輪5分別定位在待測邊的兩個端點位置,此時即可根據主尺7和副尺8上的長度刻度11進行測量讀數;設置滾輪5一方面方便了支腳4在紙面上的移動,另一方面也能避免測量時支腳4損傷紙面。
由於A支腿1和B支腿2之間拉簧3的存在,能夠提供拉力作用,可以避免支腳4定位時的不牢固現象,避免A支腿1和B支腿2隨意轉動從而影響測量準確性的問題;在對待測邊進行測量時,由於待測邊長度不一,所以A支腿1和B支腿2之間角度也不同,從而使A支腿1和B支腿2之間的套尺長度隨之改變,在本實用新型中,設置主尺7與副尺8之間滑動的摩擦力小於主尺7上的盲槽10與通槽6內的支撐柱9之間的摩擦力,這樣設置的目的是在測量時,當A支腿1和B支腿2之間角度改變時,首先使副尺8在主尺7內滑動,只有當待測邊距離較小,A支腿1與B支腿2之間的套尺處的距離甚至小於主尺7長度時,主尺7才會隨支撐柱9滑動,伸出通槽6,通過此項設置使本實用新型能夠對長短不一的待測邊均實現測量作用,增強適用性。
本實用新型利用的是相似三角形原理實現對待測邊的測量,A支腿1和B支腿2之間的套尺處的距離與支腳4下端待測邊的距離呈確定的比例關係,當然為了節省比例換算的時間,本實用新型中主尺7和副尺8上的長度刻度11均為根據比例換算來的刻度,讀出主尺7和副尺8上的數據即為測量時真實的數據;根據實際測量時待測邊長短不一的情況,所以測量時可能處於副尺8從主尺7處伸出、副尺8全部進入主尺7內且主尺7一端從通槽6伸出這兩種狀態,所以主尺7和副尺8上的長度刻度11是獨立的,測量讀數時,當處於前一種狀態時,將A支腿1和B支腿2之間的主尺7上的刻度值與副尺8上的刻度值相加即可,處於後一種狀態是,只需讀出A支腿1和B支腿2的主尺7上的刻度值即可。
同理,本實用新型在主尺7和副尺8上均刻上了角度刻度12,也可以將A支腿1和B支腿2內側邊與測量角的兩邊對應,實現對角度的測量,角度刻度12的設置與長度刻度11的設置相同,也為獨立設置,且同樣是根據實際測量得來,角度刻畫的刻度值也為實際中的刻度值;本實用新型在B支腿2外側面刻有輔助刻度13,輔助刻度13為與普通測量尺相同的實際的刻度值,除了也能夠進行長度測量外,還可以利用B支腿2和輔助刻度13畫出指定長度的線,實現作圖功能。
本實用新型能夠方便學生進行圖形的測量答題,而且還可以在答題之後通過測量相應的數值,實現對答題結果的估算,一舉多得;當然本實用新型不僅僅只局限於學生進行圖形答題,還可用於工程人員對工程圖形的測量等多個領域,功能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