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的製造方法
2023-06-20 15:44:31 1
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限位孔呈階梯軸式布置,支架為立方體板狀結構,支架設置有兩根,支架上端面開設有定位孔,定位孔在支架的上端面等距進行布置,試管固定器為長方形板狀結構,試管固定器上開設有U型槽,本實用新型固定測試樣品和收集氣泡試管的位置,可以準確的收集測試樣品洩漏位置的氣泡,精確地得到洩漏量,為產品研發提供了可靠的數據,避免了試驗人員用試管夾夾持試管收集氣泡的不穩定性,本實用新型更為安全,試驗人員在實驗進行中不用近距離靠近就可以得到準確的數據,避免在高溫低溫洩漏實驗,發生大的洩漏,高溫或低溫液體飛濺對試驗人員造成人身傷害,從而杜絕了此類安全事故的發生。
【專利說明】
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屬於氣密性測試實驗設備領域。【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實驗室氣密性測試多採用檢漏儀和氣泡收集法來確定測試樣品洩漏量,檢漏儀簡單直觀但一次只能測試一個或者兩個樣品,且不能確定測試樣品洩漏的位置; 所以V0SS實驗室採用氣泡收集法來進行氣密性型測試。氣泡收集法介紹:將待測樣品放入測試介質(如水)中,給測試樣品通入壓縮空氣,查看樣品是否洩漏,如有洩漏會產生氣泡, 通過試管夾試管收集氣泡,計算氣泡的體積,可得到測試樣品的洩漏量。但是試驗人員不能長時間收集氣泡,另外在高低溫下收集氣泡存在安全隱患。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特提出了一種多功能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來解決上述問題。【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 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本實用新型使用方便,便於操作,穩定性好,可靠性高。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包括集氣裝置主體以及收集裝置,所述集氣裝置主體由支架、定位孔、壓塊、限位孔、試管固定器、U型槽以及連接板組成,所述壓塊為立方體板狀結構,所述壓塊上分布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在壓塊上端面等距進行布置,所述限位孔呈階梯軸式布置,所述限位孔上端部分直徑為l〇mm,所述限位孔下端部分直徑為6mm,所述支架為立方體板狀結構,所述支架設置有兩根,所述支架上端面開設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在支架的上端面等距進行布置,所述試管固定器為長方形板狀結構,所述試管固定器上開設有U型槽,兩根所述支架之間通過連接板進行固定,所述收集裝置由試管與〇型圈組成,所述〇型圈嵌套在試管外表面的中間位置。
[0005]進一步地,所述U型槽設置有十八個且所述十八個所述U型槽關於試管固定器的垂直對稱面垂直進行布置。
[0006]進一步地,所述支架採用黃銅製作而成。
[0007]進一步地,所述壓塊採用黃銅製作而成。
[0008]進一步地,所述試管固定器採用鋁製作而成。
[0009]進一步地,分布在試管固定器上的U型槽寬度為16_。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本實用新型固定測試樣品和收集氣泡試管的位置,可以準確的收集測試樣品洩漏位置的氣泡,精確地得到洩漏量,為產品研發提供了可靠的數據。避免了試驗人員用試管夾夾持試管收集氣泡的不穩定性。本實用新型更為安全,試驗人員在實驗進行中不用近距離靠近就可以得到準確的數據。避免在高溫低溫洩露實驗,發生大的洩漏,高溫或低溫液體飛濺對試驗人員造成人身傷害,從而杜絕了此類安全事故的發生,本實用新型使用方便,便於操作,穩定性好,可靠性高。【附圖說明】
[0011]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徵、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中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中壓塊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中試管固定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的俯視圖;
[0016]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中0型圈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1-支架、2-定位孔、3-壓塊、4-限位孔、5-試管固定器、6-U型槽、7-連接板、8-試管、9-0型圈。【具體實施方式】
[0018]為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19]請參閱圖1、圖2、圖3、圖4與圖5,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包括集氣裝置主體以及收集裝置,集氣裝置主體由支架1、定位孔2、壓塊3、限位孔4、試管固定器5、U型槽6以及連接板7組成,壓塊3為立方體板狀結構,壓塊3上分布有限位孔4,限位孔4在壓塊3上端面等距進行布置,限位孔4呈階梯軸式布置,限位孔4上端部分直徑為l〇mm,限位孔4下端部分直徑為6mm,支架1為立方體板狀結構,支架1設置有兩根,支架1上端面開設有定位孔2,定位孔2在支架1的上端面等距進行布置,試管固定器5為長方形板狀結構,試管固定器5上開設有U型槽6,兩根支架1之間通過連接板7進行固定,本實用新型固定測試樣品和收集氣泡試管的位置,可以準確的收集測試樣品洩漏位置的氣泡,精確地得到洩漏量,為產品研發提供了可靠的數據,避免了試驗人員用試管夾夾持試管收集氣泡的不穩定性。
[0020]收集裝置由試管8與0型圈9組成,0型圈9嵌套在試管8外表面的中間位置,本實用新型更為安全,試驗人員在實驗進行中不用近距離靠近就可以得到準確的數據。避免在高溫低溫洩露實驗,發生大的洩漏,高溫或低溫液體飛濺對試驗人員造成人身傷害,從而杜絕了此類安全事故的發生。
[0021]U型槽6設置有十八個且十八個U型槽6關於試管固定器5的垂直對稱面垂直進行布置,支架1採用黃銅製作而成,壓塊3採用黃銅製作而成,試管固定器5採用鋁製作而成,分布在試管固定器5上的U型槽6寬度為16mm。
[0022]【具體實施方式】:在進行使用前,首先使用者對本實用新型進行組裝,在這過程中將支架1與壓塊3固定在一起,然後將支架1之間通過連接板7進行固定,固定完成後對試管固定器5進行安裝,在這過程中將兩塊試管固定器5安裝在壓塊3的上端面,兩塊試管固定器5 處於同一水平面進行布置,接下來,將〇型圈9嵌套在試管8的外表面的中間位置,嵌套完成後將試管8固定在試管固定器5的U型槽6中,此時,0型圈9與U型槽6嚙合在一起,此時,使用者即可進行使用了,本實用新型固定測試樣品和收集氣泡試管8的位置,可以準確的收集測試樣品洩漏位置的氣泡,精確地得到洩漏量,為產品研發提供了可靠的數據,避免了試驗人員用試管夾夾持試管8收集氣泡的不穩定性。本實用新型更為安全,試驗人員在實驗進行中不用近距離靠近就可以得到準確的數據。避免在高溫低溫洩露實驗,發生大的洩漏,高溫或低溫液體飛濺對試驗人員造成人身傷害,從而杜絕了此類安全事故的發生。[〇〇23]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0024]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主權項】
1.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包括集氣裝置主體以及收集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集 氣裝置主體由支架(1)、定位孔(2)、壓塊(3)、限位孔(4)、試管固定器(5)、U型槽(6)以及連 接板(7)組成,所述壓塊(3)為立方體板狀結構,所述壓塊(3)上分布有限位孔(4),所述限位 孔(4)在壓塊(3)上端面等距進行布置,所述限位孔(4)呈階梯軸式布置,所述限位孔(4)上 端部分直徑為l〇mm,所述限位孔(4)下端部分直徑為6mm,所述支架(1)為立方體板狀結構, 所述支架(1)設置有兩根,所述支架(1)上端面開設有定位孔(2 ),所述定位孔(2)在支架(1) 的上端面等距進行布置,所述試管固定器(5)為長方形板狀結構,所述試管固定器(5)上開 設有U型槽(6),兩根所述支架(1)之間通過連接板(7)進行固定;所述收集裝置由試管(8)與0型圈(9)組成,所述0型圈(9)嵌套在試管(8)外表面的中間 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U型槽(6)設置 有十八個且所述十八個U型槽(6)關於試管固定器(5)的垂直對稱面垂直進行布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架(1)採用 黃銅製作而成。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壓塊(3)採用 黃銅製作而成。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試管固定器 (5)採用鋁製作而成。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密性試驗用集氣裝置,其特徵在於:分布在試管固定器 (5)上的U型槽(6)寬度為16mm。
【文檔編號】G01M3/06GK205691301SQ201620591174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6日 公開號201620591174.4, CN 201620591174, CN 205691301 U, CN 205691301U, CN-U-205691301, CN201620591174, CN201620591174.4, CN205691301 U, CN205691301U
【發明人】袁長順, 王宗廣, 田幸
【申請人】福士汽車零部件(濟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