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和十二原罪區別(七宗罪是怎麼來的)
2023-06-20 16:46:15 2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七宗罪,各種小說、影視劇和遊戲中,它是經常出現的名詞。可實際上,七宗罪的歷史並不久遠,而且也是在很特殊的條件下才產生的。
電影《七宗罪》劇照
七宗罪實際上應該是「七罪宗」,「宗」是來源、根源的意思,指的是引發教徒重大惡行的七個來源,按照嚴重程度依次為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慾和暴食。鑑於我們習慣性的稱呼,下面依然用「七宗罪」來討論。
實際上,在《聖經》中找不到關於「七宗罪」的出處。公元4世紀,東羅馬帝國的修士Evagrius Ponticus最早提出了8種惡行:暴食、色慾、貪婪、傲慢、傷悲、憤怒、自負、懶惰。
但是直到公元6世紀的時候,教宗額我略一世才使天主教接受了這種說法,並且修改成了「暴食、色慾、貪婪、傲慢、憤怒、懶惰、嫉妒」這七項罪宗。
不過,七宗罪真正影響到天主教教義,被廣為傳播的時間是13世紀。當時著名的神學家聖·多瑪斯·阿奎那寫成了《論惡》一書,具體的描述了七宗罪,並且直接影響了偉大詩人但丁。《神曲》讓無數非天主教人士也熟悉了大名鼎鼎的七宗罪,進而影響了很多的世俗藝術作品。
也就是說,真正的七宗罪,是在13世紀才形成的。
13世紀歐洲發生了什麼?讓沉寂了數百年的「罪惡的來源」忽然間被大力宣揚?十字軍東徵
從歐洲教會歷史來說,13世紀確實很特殊。除了教皇主導的十字軍東徵依然在繼續之外,年輕的教皇英諾森三世也通過各種手段,極大的加強了教會對於歐洲各地的控制力。第四次拉特蘭會議聚集了400多位主教、800多位修道院院長,以及數不清的世俗顯貴。這次會議涉及了很多宗教方面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可以說,單單從教廷的角度來說,13世紀的控制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教會改革也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我們討論七宗罪的歷史,要把視線轉向另一個「新興事物」——商業性城市。
準確的說,歐洲的城市在13世紀之前就開始發展,並對教會產生影響了。早在12世紀,教會就意識到,那些新興的城市,正在成為一種「罪惡」。
我們以義大利為例,較好的地理位置讓很多商業性城市慢慢繁盛起來。這些商業性城市,破壞了教會強大的控制體系。在以往,歐洲很少有較大規模的城市,90%以上的鄉村地區,人們都是依靠土地為生。而土地的所有者基本上都是領主和教會。也就是說,鄉村的人們無法脫離土地生存,無法脫離教會生存。
逐漸發展起來的城市
因為土地,教會在廣大的鄉村地區有著強大的控制力——但城市不一樣。歐洲早期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商人的貨物中轉站,隨著商業的不斷發展,城市的規模也越來越大。而商人並不直接依賴土地生存,他們不想受到國王和教會的制約。
幾乎整個中世紀國王對地方的控制力都不大,只要能讓稅官順利收到錢,地方自治非常常見。而且就算國王想要取得城市的控制權,也很不容易。比如義大利北部的多個城市就在12世紀中後期組成了倫巴第聯盟,共同對抗「紅鬍子」腓特烈一世的入侵。
商業性城市的發展,讓教會非常反感。脫離土地的商人們,從貿易中獲得巨額財富,變得越來越失去信仰,這是不能容忍的。
到了13世紀,雖然歐洲大多數地區依然以農業為主,但是商業性城市逐漸發展壯大了。在諸多保守的教會人士來看,城市中充滿了不可容忍的「罪惡」。
我們來看一看,城市中到底出現了什麼吧。中世紀的佛羅倫斯
首先是更細緻的職業分類。在鄉村地區,人們的身份是簡單而固定的,農民、貴族、教士。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一切就是安安穩穩的。
但是在城市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細分職業。比如屠夫、麵包師、魚販、修鞋匠、馬夫、書記員……城市人口越多,分類也就越細緻。而隨之而來的,就是行會組織。細分職業就意味著需要掌握一定技藝的熟練工人,行會會把這些人組織到一起,從學徒到師父,制定規矩,維護共同利益——一旦失去土地,手藝就是他們唯一的生存保證,必須要聯合起來才行。
行會組織的逐漸強大,意味著他們有了一定的壟斷能力。尤其是一些掌握專門技能的人,可以通過行會爭取更大的權益了。
教會提倡的是堅守清貧的生活,城市中的人們顯然違背了這一點,他們正在為了利益而活著,這是一種罪惡。
更為可怕的是,城市中的婦女也不僅僅是在家中服侍丈夫養育孩子,而是出門工作,在大庭廣眾之下討價還價了。英語當中的有些單詞形象的表現了這一點:fishwife(賣魚婦)、brewster(釀酒女)、alewife(啤酒館老闆娘)……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職業都有女性參與其中了。
城鎮在不斷發展
這一點是不可避免的,畢竟想在城市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動員家中的每一個人努力掙錢,就連那些非常富有的商人,都會讓自己的妻子負責記帳等工作。
再看一看教會控制力較強的鄉村地區吧,女性唯一離家工作的機會,就是到領主家裡當女僕。還有很多女性深受教會的影響,自願到修道院中度過一生。這對傳統教會人士,甚至是傳統貴族來說,再正常不過了。讓一個女性站在大街上販賣魚肉,或者是讓女性到酒館中兜售啤酒,是不敢想像的「罪惡」。
城市中的女性還有一些別的工作,比如充當有錢人家的女僕或者乳母。《企鵝歐洲史3》中記載了,13世紀的歐洲城市中,還有一些女性組成了「特殊的團體」,參與到喪葬事務中。她們會負責洗淨屍體,蓋上裹屍布預備下葬,還會有人在葬禮上成為「職業哭喪人」。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傳統的修士從鄉村來到城市,看到這一場景會多麼的震驚。
除此之外,這裡還有大量的乞丐、小偷、銷贓者以及妓女——這一點更證明了傳統教士的觀點,城市中充滿了罪惡。
另一個讓傳統教士不滿的地方,就是城市中的識字率越來越高。中世紀教士
在鄉村地區,幾乎人人都是文盲。識字的都是教士,書籍也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幾乎所有的知識傳播都是教士對宗教書籍的解讀——人們無法學習別的知識,甚至無法獨立理解宗教書籍,除非認識字。
少數的商業性城市紛紛崛起,意味著商人們的生意越做越大。不管是城市間的貿易還是指揮商隊的「跨國貿易」,記帳是最基本的技能。所以,不僅很多商人認識字,他們的家人也認識字(幫助料理生意),部分大城市甚至有了自己的大學。資料顯示,「當時大學裡的師生數量,特別是學生的數量,增長速度超過了相應城市提供新的廉價宜居房的速度。學生們獲得了相當於神職人員的地位,城鎮中教士和準教士階層的人口也因此不斷膨脹……」
這些並非在修道院學習讀寫的人,自然不會拘泥於傳統的宗教書籍。他們可以自己解讀經典,甚至對傳統產生質疑。
當然,教會人士依然在城市中掌管著宗教事務,不過他們敏銳的意識到,這裡的人們不再安貧樂道。沒有土地這個基本保障,他們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麼不擇手段的賺錢,要麼成為酒鬼自暴自棄。
傳統宗教人士眼中,基督教世界應該是非常純粹和簡單的,所有人只需要分為三個階層:祈禱之人、戰鬥之人、親手勞作之人。
這三個階層分別對應的就是教會、貴族騎士、農民。這樣的世界才是「安穩」的,符合自然法則的。城市孕育了什麼?出身底層的人認識字就能擁有教士的地位,不去親手勞作的商人可以賺取大筆的財富,甚至還有一些放債人「售賣時間」掙錢!
商人生活越來越好
雅克勒高夫的論文集《試談另一個中世紀——西方的時間、勞動和文化》中有下面一段論述:
……他們的盈利意味著一種對時間的借貸,而時間只屬於上帝。比如14世紀初年在一個辯論題中方濟各會的一位總司鐸寫道:「問題:商人們可以因同一樁生意讓無法立即付款者比立即付款者向自己支付更多的錢嗎?有論據的回答為:不,因為這樣一來他就會出售時間,並因為出手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犯下高利貸的罪過。」
看到了吧,直到14世紀初,這一類的討論依然很流行。在保守宗教人士眼中,日益崛起的城市並不僅僅意味著繁榮,因為城市中滋生了太多的罪惡。
而這些城市人似乎越來越不受教會的控制,他們「唯利是圖」,他們貪圖享樂。既然如此,就必須強調人自身的罪惡,讓城市中的人們「幡然悔悟」才行。
我們想像一下當時的傳統教士,對七宗罪的大力宣揚,至少能讓還對宗教抱有敬畏之心的人,能收斂一下,不讓「罪惡」繼續蔓延。但是很顯然,城市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會越來越「失去控制」。教會無論怎麼宣揚,也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