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扣及具有該表扣的手錶的製作方法
2023-06-20 05:52:26 2
專利名稱:表扣及具有該表扣的手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手錶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表扣及具有該表扣的手錶。
背景技術:
手錶(或稱為腕錶)是指戴在手 腕上、用以計時/顯示時間的儀器。手錶通常是利用皮革、橡膠、尼龍布、不鏽鋼等材料,製成錶帶,將顯示時間的「表頭」束在手腕上。如今,手錶不僅僅停留在計時功能,也具有裝飾功能。一般手錶分為表面、錶帶及表扣,其中錶帶分為金屬錶帶和柔性材料錶帶(如皮革、橡膠、尼龍布)等,不同的錶帶必須配合不同的表扣。如圖I所示,是現有用於扣接皮質錶帶的表扣的示意圖。該表扣的扣環BI與錶帶Al的端部相連,並將扣針B2插入另一錶帶的扣眼(該錶帶穿入扣環BI)實現手錶的佩戴。該表扣結構簡單,但其容易損傷錶帶。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上述表扣容易損傷錶帶的問題,提供一種表扣及具有該表扣的手錶。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表扣,包括面蓋、底蓋及生耳針,其中所述面蓋的第一端設有兩個相對的生耳針安裝孔且該面蓋的第二端的下表面設有扣鉤,所述扣鉤的高度大於錶帶的厚度,所述底蓋的對應位置設有鎖緊所述扣鉤的扣孔,所述生耳針的兩端分別插入所述面蓋第一端的兩個生耳針安裝孔內,所述面蓋的第一端通過旋轉連接機構安裝到底蓋。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面蓋包括位於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錶帶孔,所述錶帶孔的寬度與錶帶的寬度相配。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面蓋的第二端的兩側分別設有一根凸肋,所述兩根凸肋之間的寬度與錶帶的厚度匹配且該兩根凸肋的高度大於錶帶的厚度。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面蓋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一支臂及位於所述第一支臂第二端的第一連接橋,所述扣鉤位於所述第一連接橋,所述生耳針安裝孔位於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的內側,所述兩根第一支臂之間的空間形成錶帶孔,所述底蓋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二支臂以及位於所述兩根第二支臂第二端的第二連接橋,所述扣孔位於所述第二連接橋上,所述面蓋通過旋轉連接機構與底蓋固定時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位於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的內側。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旋轉連接機構包括兩個端部具有凸軸的螺絲、兩個分別位於每一第二支臂的第一端的螺孔以及兩個分別位於每一第一支臂外側的凸軸安裝孔,每一螺絲由第二支臂的外側螺接到第二支臂的螺孔且端部的凸軸插入第一支臂上的凸軸安裝孔。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的端部具有突出部且所述第二支臂的內側設有與所述突出部配合的限位突起。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螺絲的凸軸的端部具有凹點,所述凸軸安裝孔與生耳針安裝孔相連通,所述生耳針的端部插入所述凸軸的凹點。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扣鉤上設有與扣孔配合的卡部。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手錶,包括表面、錶帶及表扣,所述表扣包括面蓋、底蓋及生耳針,其中所述面蓋的第一端設有兩個相對的生耳針安裝孔且該面蓋的第二端的下表面設有扣鉤,所述底蓋的對應位置設有鎖緊所述扣鉤的扣孔,所述生耳針的兩端分別插入所述面蓋第一端的生耳針安裝孔內,所述面蓋的第一端通過旋轉連接機構安裝到底蓋,所述表面的兩端分別固定有第一錶帶和第二錶帶,所述第一錶帶的一端安裝到生耳針,所述第二錶帶上設有扣眼。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手錶中,所述面蓋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一支臂及位於所述第一·支臂第二端的第一連接橋,所述扣鉤位於所述第一連接橋,所述生耳針安裝孔位於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的內側,所述兩根第一支臂之間的空間形成錶帶孔,所述底蓋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二支臂以及位於所述兩根第二支臂的第二端的第二連接橋,所述扣孔位於所述第二連接橋上,所述面蓋通過旋轉連接機構與底蓋固定時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位於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的內側。本實用新型的表扣及具有該表扣的手錶,通過面蓋與底蓋夾持錶帶,並通過扣鉤與扣孔配合實現錶帶的固定,從而實現了手錶的佩戴並且不會損傷錶帶。本實用新型不僅造型美觀,而且結構簡單、拆裝方便。
圖I是現有表扣的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表扣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是圖2中面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2中底蓋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2中的面蓋和底蓋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的裝配結構的側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如圖2-6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的表扣的實施例的示意圖。該表扣包括面蓋20、底蓋10及生耳針30,其中面蓋20的第一端設有兩個相對的生耳針安裝孔26且該面蓋20的第二端的下表面設有扣鉤21,上述扣鉤21的高度大於錶帶的厚度。底蓋10上與扣鉤21對應的位置設有鎖緊扣鉤21的扣孔U。生耳針30的兩端分別插入面蓋20第一端的兩個生耳針安裝孔26內。面蓋20的第一端通過旋轉連接機構40安裝到底蓋10,安裝後面蓋20可相對底蓋10轉動。特別地,上述面蓋20包括位於其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錶帶孔,該錶帶孔的寬度與錶帶的寬度相配,從而錶帶可從該面蓋20的下方插入錶帶孔並從該面蓋20的上方穿出。並且上述面蓋20的第二端的兩側分別設有一根凸肋,該兩根凸肋之間的寬度與錶帶的厚度匹配且該兩根凸肋的高度大於錶帶的厚度。這樣,在佩戴時,錶帶即可由面蓋20壓向底蓋10,並扣合在面蓋20和底蓋10之間。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面蓋20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一支臂24及位於第一支臂24的第二端的第一連接橋23,扣鉤21位於第一連接橋23的下表面並垂直於第一連接橋23的表面。生耳針安裝孔26位於第一支臂24的第一端的內側,兩根第一支臂24之間的空間形成錶帶孔。相應地,底蓋10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二支臂14以及位於兩根第二支臂14的第二端的第二連接橋13,扣孔11位於第二連接橋13上。面蓋20通過旋轉連接機構40與底蓋10裝配時第一支臂24的第一端位於第二支臂14的第一端的內側。上述的旋轉連接機構40包括兩個端部具有凸軸的螺絲、兩個分別位於每一第二支臂14的第一端的螺孔16以及兩個分別位於每一第一支臂24外側的凸軸安裝孔27。每一螺絲由第二支臂24的外側螺接到第二支臂的螺孔16且端部的凸軸插入第一支臂24上的凸軸安裝孔27。這樣,面蓋20即可以螺絲的凸軸旋轉。在上述實施例中,凸軸安裝孔27與生耳針安裝孔26相連通,這樣,螺絲端部的凸軸即可伸入到生耳針安裝孔26內,增加連接的穩定性。此外,上述述螺絲的凸軸的端部可具有凹點(例如螺絲的凸軸部為中空的筒形),而生耳針30的端部可插入該螺絲凸軸的凹點內。當然,在實際應用中,生耳針安裝孔26與凸軸安裝孔27可位於第一支臂24的不同位置。為了避免面蓋20的旋轉角度過大,可在第一支臂24的第一端的端部設置突出部25並在第二支臂14的內側設置與上述突出部25配合的限位突起15。例如當圖6中的面蓋20逆時針旋轉到一定角度時,突出部25抵靠在限位突起15上,從而阻止面蓋20進一步旋轉。在實際應用中,可通過調整限位突起的位置調節面蓋20的旋轉角度,例如上述旋轉角度可以為135°。為了增強錶帶的固定,上述扣鉤21上設有與扣孔11配合的卡部。在錶帶固定時,上述扣鉤21的卡部穿過錶帶的扣眼並插入扣孔11,從而避免扣鉤21脫出。上述的表扣可直接應用於手錶。此時手錶可包括表面、錶帶及表扣,其中表扣包括面蓋、底蓋及生耳針,面蓋的第一端設有兩個相對的生耳針安裝孔且該面蓋的第二端的下表面設有扣鉤,底蓋的對應位置設有鎖緊所述扣鉤的扣孔,生耳針的兩端分別插入所述面蓋第一端的生耳針安裝孔內,面蓋的第一端通過旋轉連接機構與底蓋連接,表面的兩端分別固定有第一錶帶和第二錶帶,第一錶帶的一端安裝到生耳針,第二錶帶上設有扣眼。特別地,上述手錶中,面蓋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一支臂及位於第一支臂第二端的第一連接橋,扣鉤位於第一連接橋,生耳針安裝孔位於第一支臂的第一端的內側,兩根第一支臂之間的空間形成錶帶孔。底蓋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二支臂以及位於兩根第二支臂第二端的第二連接橋,扣孔位於第二連接橋上,面蓋通過旋轉連接機構與底蓋固定時第一支臂的第一端位於第二支臂的第一端的內側。上述手錶在佩戴時,先將面蓋向原理底蓋的一端旋轉,第二錶帶穿過面蓋的錶帶孔,當把錶帶調節為最佳長度時,將面蓋扣合到底蓋,扣鉤穿過錶帶上的扣眼並插入底蓋的扣孔內,從而完成手錶的佩戴。上述的表扣在手錶佩戴時不會損傷錶帶,其不僅造型美觀,而且結構簡單、拆裝方便。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 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該以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表扣,其特徵在於包括面蓋、底蓋及生耳針,其中所述面蓋的第一端設有兩個相対的生耳針安裝孔且該面蓋的第二端的下表面設有扣鉤,所述扣鉤的高度大於錶帶的厚度,所述底蓋的對應位置設有鎖緊所述扣鉤的扣孔,所述生耳針的兩端分別插入所述面蓋第一端的兩個生耳針安裝孔內,所述面蓋的第一端通過旋轉連接機構安裝到底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表扣,其特徵在於所述面蓋包括位於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的錶帶孔,所述錶帶孔的寬度與錶帶的寬度相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表扣,其特徵在於所述面蓋的第二端的兩側分別設有一根凸肋,所述兩根凸肋之間的寬度與錶帶的厚度匹配且該兩根凸肋的高度大於錶帶的厚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表扣,其特徵在於所述面蓋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一支臂及位於所述第一支臂第二端的第一連接橋,所述扣鉤位於所述第一連接橋,所述生耳針安裝孔位於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的內側,所述兩根第一支臂之間的空間形成錶帶孔,所述底蓋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二支臂以及位於所述兩根第二支臂的第二端的第二連接橋,所述扣孔位於所述第二連接橋上,所述面蓋通過旋轉連接機構與底蓋固定時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位於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的內側。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表扣,其特徵在於所述旋轉連接機構包括兩個端部具有凸軸的螺絲、兩個分別位於每ー第二支臂的第一端的螺孔以及兩個分別位於每ー第一支臂外側的凸軸安裝孔,每ー螺絲由第二支臂的外側螺接到第二支臂的螺孔且端部的凸軸插入第一支臂上的凸軸安裝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表扣,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的端部具有突出部且所述第二支臂的內側設有與所述突出部配合的限位突起。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表扣,其特徵在於所述凸軸安裝孔與生耳針安裝孔相連通,所述螺絲的凸軸的端部具有凹點,所述生耳針的端部插入所述凸軸的凹點。
8.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表扣,其特徵在於所述扣鉤上設有與扣孔配合的卡部。
9.ー種手錶,包括表面、錶帶及表扣,其特徵在於所述表扣包括面蓋、底蓋及生耳針,其中所述面蓋的第一端設有兩個相對的生耳針安裝孔且該面蓋的第二端的下表面設有扣鉤,所述底蓋的對應位置設有鎖緊所述扣鉤的扣孔,所述生耳針的兩端分別插入所述面蓋第一端的生耳針安裝孔內,所述面蓋的第一端通過旋轉連接機構安裝到底蓋,所述表面的兩端分別固定有第一錶帶和第二錶帶,所述第一錶帶的一端安裝到生耳針,所述第二錶帶上設有扣眼。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手錶,其特徵在於所述面蓋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一支臂及位於所述第一支臂第二端的第一連接橋,所述扣鉤位於所述第一連接橋,所述生耳針安裝孔位於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的內側,所述兩根第一支臂之間的空間形成錶帶孔,所述底蓋包括兩根平行的第二支臂以及位於所述兩根第二支臂第二端的第二連接橋,所述扣孔位於所述第二連接橋上,所述面蓋通過旋轉連接機構與底蓋固定時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位於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的內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表扣,包括面蓋、底蓋及生耳針,其中所述面蓋的第一端設有兩個相對的生耳針安裝孔且該面蓋的第二端的下表面設有扣鉤,所述扣鉤的高度大於錶帶的厚度,所述底蓋的對應位置設有鎖緊所述扣鉤的扣孔,所述生耳針的兩端分別插入所述面蓋第一端的兩個生耳針安裝孔內,所述面蓋的第一端通過旋轉連接機構安裝到底蓋。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表扣的手錶。本實用新型通過面蓋與底蓋夾持錶帶,並通過扣鉤與扣孔配合實現錶帶的固定,從而實現了手錶的佩戴並且不會損傷錶帶。
文檔編號A44C5/00GK202566622SQ201220122979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8日
發明者裘裡斯楊 申請人:裘裡斯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