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20 18:41:21 2
專利名稱:一種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排沙導引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水庫通常建於半山腰間,其通過截斷河川上流或是匯集雨水達到儲存
水資源的目的,水庫的用途一方面可提供民生用水,另一方面可用於水力發電; 但由於水庫經過長時間的使用下,會造成水庫內的水源產生優化現象,加上經 過雨水衝刷後所夾帶的土石,亦造成水庫底部沈積大量的淤沙,故,需要定期 清理水庫內的淤沙,以延長水庫的使用壽命。
以目前清理淤沙的方式,主要是在水庫洩洪時,使用挖土機將水庫底部的 淤沙挖起,再以砂石車清運出去,如此方式,不僅耗費大量的動力設備及人工 成本,同時花費了不少時間,再者,啟用一些動力設備除了浪費金錢,其工程 處理過程亦產生環境的汙染。
然而除了水庫有淤沙的問題, 一些如湖泊、水池、池塘者,都有淤沙的 問題,其也使用動力設備作為抽出底部的淤沙;如能提供環保自然排放淤沙的 方式,何嘗不是貢獻出一份維護大自然的力量。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非動力排沙導引 裝置,該裝置能夠以環保且自然排放淤沙的方式,可用於湖泊、水池、池塘或 水庫等地方,將其底部的淤沙自然排放出去。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非 動力排沙導引裝置包括
至少一引流管,該引流管一端接設於沙槽,而另一端向外延伸到導引中樞 內,接著引流管再向上延伸至導引中樞頂端;
至少一疏通管,該疏通管設於導引中樞內,疏通管再由導引中樞底部一端向外延伸出去;
至少一沙槽,該沙槽是置設於池底內,其提供淤沙沉積於內,且該沙槽設 有引流管,使得淤沙流入沙槽後可將引流管填入淤沙;
一導引中樞,該導引中樞為一中空容器,其容置至少一引流管及至少一疏 通管;其中該導引中樞內的引流管及疏通管是呈現垂直方向,且垂直方向的引 流管及疏通管可脫離或結合。
通過由上述構件,組成一種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該導引中樞結合疏通管 及引流管後,可放置於湖泊、水池、水庫或池塘的水面上;並於湖泊、水池、 水庫或池塘的底部置設沙槽,再通過由引流管將淤沙流入導引中樞內,疏通管 則可排出淤沙;達到不需要耗費能源動力,且能形成自然導引淤沙的裝置。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 環保,本實用新型在實施排放淤沙的過程,不會消耗能源,能夠避免因 動力設備所產生的噪音及汙染,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
2. 產業利用性佳,可用於湖泊、水池、水庫或池塘等地方,其結合本實用 新型後,即可形成導引淤沙,將淤沙自然排放出去。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立體圖2是本實用新型沙槽的立體結構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排放淤沙的示意動作之一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排放淤沙的示意動作之二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排放淤沙的示意動作之三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圖。
附圖標記說明引流管10;低位準開口 101;高位準開口 102;垂直方向的 引流管103;引流管的末端104;沙槽11;疏通管20;垂直方向的疏通管201; 疏通管的末端202;導引中樞30;水面31;池塘32。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一種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其實施時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立體圖, 一種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其包括: 至少 一 引流管10,該引流管10 —端接設於沙槽11,而另 一端向外延伸到導引中樞30內,接著引流管10再向上延伸至導引中樞30頂端;
至少一疏通管20,該疏通管20設於導引中樞30內,疏通管20再由導引中 樞30底部一端向外延伸出去;
至少一沙槽ll,該沙槽11是置設於池底內,其提供淤沙沉積於內,且該沙 槽ll設有引流管10,使得淤沙流入沙槽11後可將引流管IO填入淤沙;
一導引中樞30,該導引中樞30為一中空容器,其容置至少一引流管10及 至少一疏通管20;其中該導引中樞30內的引流管IO及疏通管20是呈現垂直方 向,且垂直方向的引流管103及垂直方向的疏通管2 01可脫離或結合。
其中該導引中樞30結合疏通管及引流管後,可放置於湖泊、水池、水庫或 池塘的水面31上。
請參閱圖2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沙槽的立體結構圖,該引流管10置放沙 槽ll處設雙向的開口,其開口分別為低位準開口 101及高位準開口 102,沙槽 11內的淤沙是由低位準開口 IOI進入引流管10內,當淤沙超過低位準開口 101 的深度時,淤沙可由高位準開口 102填入引流管10內。
請參閱圖3~圖5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的排放淤沙的示意動作,首先如第 圖3所示,先將垂直方向的疏通管201向上脫離,使得導引中樞30內部空氣可 由疏通管20釋放出去,此時水可通過疏通管20流入至導引中樞30內,待水蓄 積到導引中樞30且內部壓力達到平衡時,再將垂直方向的疏通管201歸至原位; 再請參閱圖4所示,其中該引流管的末端104為封閉狀,待沙槽ll內的淤沙填 入引流管10後,使得垂直方向的引流管103內部呈現真空狀;若將垂直方向的 引流管103向上脫離,則形成一吸力,通過由吸力的牽引下,引流管10內的淤 沙會自動流嚮導引中樞30內。
更請參閱圖5所示,該疏通管的末端202亦為封閉狀,若將垂直方向的引 流管103向上脫離,淤沙會流入導引中樞30內,接著再將垂直方向的疏通管201 向上脫離,則導引中樞30內的淤沙會由疏通管20向外排出淤沙。
其中該疏通管20的排放淤沙的壓力,是通過由引流管IO及疏通管20的數 量或管徑來控制壓力大小;引流管10的管徑愈小於疏通管20的管徑,則排放 淤沙的壓力愈大;至少一個疏通管20相對於愈少數量的引流管10,則排放淤沙 的壓力也愈大。
請參閱圖6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圖,如圖中所示,將本實用新型應用在池 塘32使用,該導引中樞30結合疏通管20及引流管10,並在池塘32的底部置
5設沙槽11,再通過由引流管10將淤沙流入導引中樞30內,疏通管20則可排出 淤沙;達到不需要耗費能源動力,且能形成自然導引淤沙的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
1. 環保,本實用新型在實施排放淤沙的過程,不會消耗能源,能夠避免因 動力設備所產生的噪音及汙染,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
2. 產業利用性佳,可用於湖泊、水池、水庫或池塘等地方,其結合本實用 新型後,即可形成導引淤沙,將淤沙自然排放出去。
上述的說明,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而已,非為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 例;凡熟悉該項技藝的人士,其所依本實用新型的特徵範疇,所作出的其它等 效變化或修飾,如尺寸大小、材料選擇、或形狀變化等,皆應涵蓋在以下本實 用新型所申請專利範圍內。
權利要求1. 一種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其特徵在於,其包括至少一引流管,該引流管一端接設於沙槽,而另一端向外延伸到導引中樞內,接著引流管再向上延伸至導引中樞頂端;至少一疏通管,該疏通管設於導引中樞內,疏通管再由導引中樞底部一端向外延伸出去;至少一沙槽,該沙槽是置設於池底內,其提供淤沙沉積於內,且該沙槽設有引流管,使得淤沙流入沙槽後將引流管填入淤沙;一導引中樞,該導引中樞為一中空容器,其容置至少一引流管及至少一疏通管;其中該導引中樞內的引流管及疏通管是呈現垂直方向,且垂直方向的引流管及垂直方向的疏通管脫離或結合。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引流管置,放 沙槽處設雙向的開口 ,其開口分別為低位準開口及高位準開口 ,沙槽內的淤沙 是由低位準開口進入引流管內,當淤沙超過低位準開口的深度時,淤沙由高位 準開口填入引流管內。
3. 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引流管的末 端為封閉狀。
4. 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疏通管的末 端為封閉狀。
5. 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導引中樞結 合疏通管及引流管後,放置於湖泊、水池、水庫或池塘的水面上;並在湖泊、水池、水庫或池塘的底部置設沙槽,由引流管將淤沙流入導引中樞內,疏通管 則排出淤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非動力排沙導引裝置,其包括至少一引流管,該引流管一端接設於沙槽,而另一端向外延伸到導引中樞內;至少一疏通管,該疏通管設於導引中樞內,疏通管再由導引中樞底部一端向外延伸出去;至少一沙槽,該沙槽設有引流管,使得淤沙流入沙槽後可將引流管填入淤沙;一導引中樞,該導引中樞為一中空容器,其容置至少一引流管及至少一疏通管;通過由上述構件組成,以環保且自然排放淤沙的方式,可用於湖泊、水池、池塘或水庫等地方,將其底部的淤沙自然排放出去。
文檔編號E02B3/02GK201284474SQ200820124950
公開日2009年8月5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25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25日
發明者田評沼 申請人:田評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