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行幾個凸顯人性的片段(釜山行從故事取材)
2023-06-13 03:44:24 2
文|琪雪
2016年在韓國上映的喪屍商業大片《釜山行》,是韓國知名導演延相昊的優秀作品之一。這部影片上映以來就獲得大家熱捧,現已入選豆瓣電影Top250清單,超過100萬人觀看,65萬人打出8.4分高分。並且該影片在國際上獲獎無數,斬或包括「亞洲電影大獎」「加拿大奇幻電影節」在內的三十多項提名和獎項。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石宇及其女兒由於偶然機會踏上一輛承載未知病毒感染者的火車,在這個封閉又狹小的空間,每個人都被迫與喪屍搏鬥,開啟一場生存之旅。這部電影是集災難片和親情片為一體的商業大片,以人類與喪屍為明線,以人性的鬥爭為暗線,講述了災難面前人們如何奮起反抗的故事。
故事題材本身並不新奇,是一部以喪屍為題材的電影。然而它卻能夠憑藉精妙的拍攝技巧和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刺激觀眾感官,引發人們對人性的重新審視,在多部喪屍題材影片中脫穎而出。本文將從故事取材、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題呈現三個方面,講述電影如何通過驚心動魄求生劇情深刻展現人性的魅力。
喪屍題材的電影往往給觀眾帶來震撼人心的視覺衝擊,用驚險緊湊的劇情吸引觀眾,從而實現由感官的刺激到內心的投入的轉變。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很自然的將自己代入情景當中,在揪心主人公的同時,引發內省。而《釜山行》這部電影,通過展現災難面前人性百態,進一步將焦點對準人性,讓觀眾直面人性,從不同選擇中,看到正確的價值取向。
①影片《釜山行》是取材於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超自然現象,將喪屍元素架構現實生活中,用電影藝術展現人生百態。
一趟普通的列車,闖入一位已經受到病毒感染的女性,而車上的乘客對於即將爆發的災難茫然不知。電影從一開始,就給觀眾製造一種緊迫的壓迫感。將鏡頭頻繁在無知民眾和慢慢變異的感染者之間切換,讓觀眾為電影中民眾揪心,逐漸代入情景當中。
而在這趟列車中,有代表外精英階層金常務和石宇;有代表弱勢群體的老人姐妹、孕婦盛京以及小孩秀安;有代表普通民眾的列車長和乘務員;還有代表受人鄙夷社會底層的流浪漢,儼然一個小型社會。
導演延相昊將電影鏡頭對準這小型社會的各個階層,給觀眾呈現不同階層民眾在生死較量過程中的不同選擇。進一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不自覺地將自己帶入所屬階層,為後期打人物印象反差做鋪墊。
在我看來,喪屍這一設定是非自然現象,將其架構在現實生活中,一來可以讓觀眾可以進行縱向延伸,進而聯想到現實中的生活,引發情感共鳴。二來也是對現實生活的反諷,諷刺生活中那些做事沒有原則和底線,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惜去傷害他人的人。這些人就如同被感染的喪屍,空有人類的軀體,卻沒有人類的文明,而人無限膨脹的欲望則是電影中令人恐懼的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
②影片講鏡頭對準人性,揭示災難面前人性的複雜性
《釜山行》這部喪屍題材電影,與以往電影不同,導演延相昊在架構電影時,不滿足於感官的刺激,而是將驚心動魄的情景作為突出人性的輔助手段。在生死抉擇的緊張氛圍中,將人性突顯,給人帶來強烈的心理衝擊,引發觀眾對自身的審視。
在火車這樣狹小的空間尋求生存,本身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隨著後來感染人數的增加,人們生存空間越來越少。使得人潛意識裡的人性,逐漸顯露,道德和良知對於人性的約束作用逐漸鬆動。在用緊張聲存戰吸引觀眾的同時,開始將鏡頭對準人性。
災難發生的開始,鏡頭給我們呈現是告訴女兒秀安只要管好自己的石宇,知道大田不能停靠想要說服列車長拋下眾人的金常務,有彼此相互扶持的一對老姐妹,還有本身就需要人保護弱勢群體孕婦和孩子代表——盛京和秀安。
其實,開始看電影之前,我們心理已經開始有預期,按照往常的套路,這部電影一定有利己主義,也有利他主義。還有一位領導者,帶領著大家走出危機。
可在這部電影裡,卻打破了往常喪屍電影院英雄的設定。而是展現普通民眾在危機時的自我救贖,在無形中拉進與觀眾距離,讓觀眾從心裡願意去接受鏡頭暴露下的人性。
另外,電影不僅僅對焦了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兩種界限明顯的人群,還對焦一些處於灰色地帶的人群。這些人既讓觀眾愛不起來,也讓觀眾恨不起來,逼著觀眾代入自己重新進行評判,最後換的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並在這過程中對正確價值觀進一步加深印象。
①人物形象地反差:兩個不同階級人物形象代表兩種不同價值觀
任何精彩的情節,都需要人物的推動。在這部展現人物百態的電影中,有兩個極端人物,他們屬於不同階層的人群,代表著生活中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利己主義的代表金常務從頭至尾這個金常務都讓人喜歡不起來,因為他心裡從來都不曾有過他人。哪怕是危機時刻,他也永遠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他利用自己千裡馬高速常務身份,想要說服列車長拋棄乘客,悄悄將車開走;在乘客還沒有完全上車時候,又再次強迫乘務員通知列車長開走列車;為了害怕感染,不讓其他車廂的石宇他們過來,結果導致允誠的直接死亡;為了自己能夠逃出車廂,他誘騙乘務員並將他推向喪屍為自己爭取時間;後來又為了踏上新的列車,無情地將好心前來救他的列車長當做人肉盾牌。
其實,此時的金常務與身後的喪屍並無不同,他們都一樣空有人類的軀體,卻沒有絲毫的道德底線。
金常務代表的就是生活中的利己主義,這類人事事以自己為中心,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他人的生命。可怕的是,這類人害怕自己行為會被人在道德上進行抨擊,狡猾地用「無私」的外衣包裹自己,成為精緻利己主義者。
與金常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允誠夫妻。他們雖然只是普通民眾,可是一直懷著一顆善良的心。盛京會在丈夫和石宇發生衝突時,溫柔勸解用同理心理解他人;而允誠會在石宇危機時刻拉他一把,救他一條命;盛京則在危機時刻,毫不猶豫救下老人和流浪漢。
而他們所救的每一個人,都接受到了他們的善意,並用不同的方式回報他們地善意。
在整部電影裡,允誠夫婦都是善良的代表,是希望的化身。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輝,看到人間的美好。而作為孕婦的盛京,在影片中又象徵性人類文明的傳遞。她肚子孕育的新生命,是人們希望的延續。人性的美好,會通過臍帶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
②演員精湛的演技,傳神展現了一個人內心的蛻變。
在影片中,還有一個一直倍受觀眾的人物,那就是秀安的爸爸,人們口中的吸血鬼——石宇。這趟釜山行對於其他人來說,是一場災難,可是對於石榮來說,卻是浴火重生的內心蛻變過程。
他從一開始阻止秀安給老人讓座,並告訴秀安「特殊情況,你只需要管好自己」,到後面爬上火車後,伸手拉一把未上車允誠。從一開始阻止秀安和大家進行信息共享,到後面主動與秀安和榮國共享有用信息。從一開始看到被喪屍追趕盛京過來時,二話不說關上車廂大門,到後面拼盡全力保護與自己無關盛京和流浪漢。
這一系列的轉變,使得石榮形象深入人心,讓人止不住在心裡叫好。而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離不開演員孔劉精湛的演技。
無論是看到盛京就要到門口了依舊猶豫關上車廂門的乾淨利落,還是面對秀安說「爸爸啊,就是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所以媽媽才會離開」時眼神裡的震驚和觸動,或是開始伸出援手幫助允誠時的真誠眼神,亦或是對金常務所做所為的憤怒和質問,他都能處理的很好。
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讓觀眾覺得很自然,不會有跳戲的感覺。不需要依靠妝容,不需要刻意的標註,從他眼神和一些細節我們就能看出他的蛻變。
在整部電影裡,沒有多餘的筆觸,某些樸實無華的鏡頭,也能讓我們真切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可貴。我們透過導演的鏡頭,會被影片中的故事而打感,為電影裡無數鮮活的生命而動容。導演通過對災難來臨時人們的不同選擇,來引發觀眾對人性的思考,接下來我將分三點由淺入深地呈現電影主題。
①信念和勇氣:生死攸關時刻,選擇堅守崗位,是對生命的敬畏
反覆觀看《釜山行》,我們依舊會被電影中的小人物選擇而震撼。導演通過將鏡頭對準不同人群,刻畫生死攸關依舊能夠堅守崗位的人物形象,向觀眾傳遞信念和勇氣。
作為一名列車長,他的職責就是將乘客平安送達目的地。當災難來臨,面對金常務勸說他放棄乘客時,他一把推開了金常務,表明了立場。當身後車廂發生激烈生存之戰時,他也一直堅守自己的崗位,積極替乘客尋求生的機會。當鐵路被堵無法通行時,他馬上告知乘客並第一時間出去尋找新列車。當他看到金常務扭到腳,快要被喪屍追上時候,又義無反顧跳下去救金常務。
作為列車長,他是稱職的。他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崗位,沒有拋棄過任何一個乘客。
導演通過對列車長這樣普通崗位的代表人物地刻畫,讓觀眾感受到責任的意義。列車長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依舊能夠用職業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他所表現出來了敬業精神和信念勇氣能讓觀眾產生強烈心理共鳴,讓觀眾潛意識修正自己職業道德觀。
②犧牲:災難面前的自我犧牲,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面臨生死考驗的過程,是對人性的考驗。一場災難能將人性的光輝彰顯到極致,也能去照妖鏡一般將人性的醜惡直接暴露在陽光之下。當病毒開始傳播之後,有不少人選擇用他人生命為自己鋪出一條求生路,不擇手段地達到自己活下去的目的。
可正是在人性醜惡的襯託下,才讓我們更加被那些人的犧牲精神所感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是同樣陷入絕境的流浪漢為了保護盛京和秀安,用身體擋住撲過來的喪屍,用自己的犧牲換取盛京和秀安生存的機會。
在災難來臨前,他是受人鄙夷的流浪漢,是那些成功人士口中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人人都看不上他,人人都不想成為他。可就是這樣一個受人鄙夷的對象,在生死攸關時刻,竟然能夠犧牲自己來成全他人。
導演通過幾個簡單的鏡頭和畫面,讓人不自覺地將流浪漢和金常務進行對比,從而產生強烈的心理衝擊。在震撼之餘,回歸現實,重新審視自身和他人 而現實生活中,那些在災難面前敢於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的人,雖然軀體不復存在,但是他們像我們傳遞的精神卻可以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
③親情:相互救贖的父女,直擊觀眾內心
災難面前人性的選擇,是整部電影對準的焦點。可是在這些龐大支線的背後,隱藏著一條貫穿整部電影的主線,那就是親情。
父母願意為孩子犧牲自己生命的故事,是好萊塢電影中的一種經典場景。可是,在《釜山行》中,導演延相昊將這個框架架構到喪屍題材電影中,將這種普通親情進一步升華。
在石宇父女兩個在逃生的過程中,明面上是身強力壯的父親在拯救弱小的女兒的生命,可實際上,卻是純真溫暖的女兒秀安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冷漠並逐漸喪失做人底線的父親。
她的那句「爸爸啊,就是因為你只想著自己,媽媽才會離開。」讓石宇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讓他從心裡願意接納他人,讓他能夠有機會這次逃生過程中人格重新得到塑造,獲得新生。
到此,這場災難下的親情得以升華,它改變了傳統父親救助女兒的單向場景,採用新形式的雙向救贖,讓親情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這種女兒對父親人性的救贖,更能引發觀眾對親情的深層次理解,同時為電影主題增添幾分魅力。
《釜山行》這部電影算得上是韓國一流水平的電影。在滿足觀眾尋求感官刺激的需求的同時,加入對人性的思考。如果單純從內容來解讀這部電影,似乎有點單薄。所以,本文從故事取材、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題呈現三方面,由淺入深的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
優質的電影重來都不會僅限於電影本身,而是會注重電影給觀眾帶來的現實意義,直擊內心。
--END--
我是琪雪,一個愛閱讀愛寫作的理工女,如果你也如此,那就關注我吧@琪雪讀書雜談,和我一起探討閱讀和寫作的那些事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