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終端、無線基站以及無線通信方法與流程
2023-06-13 03:24:31 7

本發明涉及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中的用戶終端、無線基站以及無線通信方法。
背景技術:
在umts(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system))網絡中,以進一步的高速數據速率、低延遲等為目的,長期演進(lte:longtermevolution)成為規範(非專利文獻1)。並且,以從lte的進一步的寬帶化以及高速化為目的,正在研究被稱為lteadvanced的lte的後繼系統(也稱為lte-a),且作為lterel.10/11成為規範。
lterel.10/11的系統帶域包括以lte系統的系統帶域作為一個單位的至少一個分量載波(cc:componentcarrier)。這樣,將匯集多個cc而寬帶化的技術稱為載波聚合(ca:carrieraggregation)。此外,在lterel.11中,導入了在cc間能夠進行不同的定時控制的多定時提前(mta:multipletimingadvances)。通過導入該mta,能夠實現由實質上配置於不同的位置的多個發送接收點(例如,無線基站和rrh(遠程無線頭(remoteradiohead)))形成的多個cc中的ca。
此外,在作為lte的進一步的後繼系統的lterel.12中,正在研究多個無線基站在不同的頻帶(載波)中使用的各種方案。例如,正在研究:在單一的無線基站形成多個小區的情況下,應用應用了上述的mta的ca,另一方面,在形成多個小區的無線基站完全不同的情況下,應用雙重連接(dc:dualconnectivity)。
現有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3gppts36.300「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tra)and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network(e-utran);overalldescription;stage2」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在上述的lte的後繼系統(lterel.10-12)中的ca中,能夠對每個用戶終端(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被限制為最多5個。在作為lte的進一步的後繼系統的lterel.13中,為了實現更加靈活且快速的無線通信,正在研究放寬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的限制,設定6個以上的cc。
但是,在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被擴展為6個以上的情況下,設想各種測量(rrm測量、csi測量等)或同步所需的ue的負擔或功耗會增大。因此,在將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進行擴展的情況下,抑制伴隨著測量的ue的負擔或功耗的增大成為重要的課題。
本發明是鑑於這樣的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即使是在載波聚合中能夠對每個用戶終端進行設定的分量載波的數目被擴展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伴隨著測量的用戶終端的負擔或功耗的增大的用戶終端、無線基站以及無線通信方法。
用於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用戶終端的一個方式是一種用戶終端,與設定由一個以上的小區構成的組的無線基站進行通信,其特徵在於,所述用戶終端具備:接收單元,接收與在所述組中包含的分量載波有關的信息;以及測量單元,基於與所述分量載波有關的信息,對每個所述組進行測量。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即使是在載波聚合中能夠對每個用戶終端進行設定的分量載波的數目被擴展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伴隨著測量的用戶終端的負擔或功耗的增大。
附圖說明
圖1是lte的後繼系統中的載波聚合的概要的說明圖。
圖2是在lterel.13中研究的載波聚合的分量載波的說明圖。
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的網絡結構的一例的圖。
圖4是表示在圖3所示的無線通信系統中被設定的定時提前組的一例的圖。
圖5是表示從無線基站被通知的定時提前組內分量載波列表的一例的圖。
圖6是表示由用戶終端進行測量的特定的分量載波的一例的圖。
圖7是進行在圖4所示的定時提前組中包含的每個分量載波的測量時的測量間隙的一例的說明圖。
圖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的概略結構的一例的概略結構圖。
圖9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無線基站的整體結構的一例的圖。
圖10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無線基站的功能結構的一例的圖。
圖1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用戶終端的整體結構的一例的圖。
圖1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用戶終端的功能結構的一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是lte的後繼系統(lterel.10-12)中的載波聚合(ca)的概要的說明圖。圖1a表示lterel.10中的ca的概要。圖1b表示lterel.11中的ca的概要。圖1c表示lterel.12中的dc的概要。
如圖1a所示,在lterel.10中的ca中,通過將以lte系統的系統帶域作為一個單位的分量載波(cc)最多匯集5個(cc#1~cc#5)進行寬帶化,從而實現快速的數據速率。
如圖1b所示,在lterel.11中的ca中,導入了在cc間能夠進行不同的定時控制的多定時提前(mta)。在應用了mta的ca中,支持根據發送定時而被分類的定時提前組(tag:timingadvancegroup)。並且,由一個無線基站的調度器按每個tag對信號的發送定時進行控制。由此,實現如無線基站和通過如光纖的高速線路等理想回程(idealbackhaul)而連接到該無線基站的rrh(遠程無線頭(remoteradiohead))等那樣、由實質上配置在同一個位置的無線基站形成的多個cc中的ca。
在圖1b中,cc#1~cc#3被分配到tag#1,cc#4以及cc#5被分配到tag#2。在這樣應用了mta的ca中,例如,在由無線基站形成的cc#1~cc#3(tag#1)中發送的信號和在由連接到該無線基站的rrh形成的cc#4以及cc#5(tag#2)中發送的信號的發送定時受到控制,從而在與用戶終端(ue)之間進行通信。
如圖1c所示,在lterel.12中,正在研究導入將以由多個無線基站形成的一個以上的小區構成的小區組(cg:cellgroup)匯集而寬帶化的雙重連接(dc:dualconnectivity)。在dc中,在多個無線基站分別具備的調度器間調整信號的發送定時。由此,能夠實現使用了在由配置在完全不同的位置的無線基站形成的各cg中包含的cc的同時通信。此外,在dc中,能夠同時應用使用了mta的ca。由此,例如,能夠實現包括利用了由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無線基站形成的cc和由連接到任一個無線基站的rrh形成的cc的ca在內的同時通信。因此,與lterel.11中的ca相比,在與ue之間能夠實現更加靈活的通信。
在圖1c中,cc#1~cc#3被分配到cg#1,cc#4以及cc#5被分配到cg#2。此外,在cg#1中,cc#1以及cc#2被分配到tag#1,cc#3被分配到tag#2,另一方面,在cg#2中,cc#4以及cc#5被分配到tag#3。這樣,在包括應用了mta的ca的dc中,例如,在由第一無線基站以及連接到該第一無線基站的rrh形成的cc#1~cc#3(cg#1)中發送的信號和在由第二無線基站形成的cc#4以及cc#5(cg#2)中發送的信號的發送定時在各無線基站的調度器間被調整,從而在與ue之間進行通信。
在這些lte的後繼系統(lterel.10-12)中的ca中,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被限制為最多5個。另一方面,在作為lte的進一步的後繼系統的lterel.13中,正在研究放寬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的數目的限制,設定6個以上的cc。通過這樣放寬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的限制,期待實現更加靈活且快速的無線通信。此外,期待不僅在許可了特定運營商的獨佔的使用的帶域即授權帶域(licensedband)中活用多個cc,在能夠不限於特定運營商而設置無線基站的帶域即非授權帶域(unlicensedband)或高頻帶中也活用多個cc從而寬帶化。
圖2是在lterel.13中研究的ca的cc的說明圖。如圖2所示,例如,在lterel.13中,正在研究對每個ue設定16個cc(cc#1~cc#16)。此時,能夠利用最多320mhz的帶寬而在與ue之間進行通信。由此,例如,能夠增減或者變更利用於通信的cc數目,能夠實現靈活且快速的無線通信。
但是,設想在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被擴展為6個以上的情況下,測量所需的ue的負擔或功耗會增大。這裡,測量是指ue接收檢測/測量用信號(例如,pss(主同步信號(primarysynchronizationsignal))、sss(副同步信號(secondarysynchronizationsignal))、crs(小區專用參考信號(cell-specificreferencesignal))、csi-rs(csi(信道狀態信息(channelstateinformation))-參考信號(referencesignal))等),發現該檢測/測量用信號並對其接收質量進行測量。另外,在ue中所測量的接收質量例如是rsrp(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eferencesignalreceivedpower))、rsrq(參考信號接收質量(referencesignalreceivedquality))、sinr(信號對幹擾加噪聲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ratio))等。由於這樣的測量需要對每個cc進行,所以設想根據cc數目而測量的次數或所需時間也會增加。
另一方面,在ca中,全部副小區(scell)與主小區(pcell)同步。因此,關於根據傳播延遲差等而具有不同的發送定時的cc,能夠作為tag進行編組。此外,在ca中,在各發送點中使用多個cc的情況下,一般使用在頻率上連續的cc。
本發明人等著眼於這樣的ca的特徵,想到了:在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被擴展為6個以上的情況下,按由一個以上的小區構成的組(以下,稱為「cc組」)控制測量處理,而不是按每個cc控制測量處理,從而抑制ue的負擔或功耗的增大。具體而言,想到了:(1)基於從無線基站發送的與在cc組中包含的cc有關的信息,對每個cc組進行測量;以及(2)基於從無線基站發送的與在cc組中包含的cc有關的信息以及每個cc組的不同的測量間隙結構(測量間隙設定(measurementgapconfiguration))進行測量。這裡,作為cc組,例如,能夠應用在mta中支持的tag。但是,關於cc組,並不限定於tag,能夠適當變更。例如,可以應用在dc中支持的cg。以下,說明作為cc組而應用tag的情況。
以下,詳細說明本實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為了便於說明,說明在進行ca時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為10個的情況。但是,在本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中,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並不限定於此,能夠適當變更。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為了便於說明,將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設為6個以上的ca稱為「擴展ca」。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為了便於說明,設多個無線基站(enb1~enb3)通過如光纖的高速線路等理想回程進行連接。但是,擴展ca還能夠應用於多個無線基站(enb1~enb3)通過x2接口等不能忽略延遲的非理想回程(non-idealbackhaul)進行連接的情況。
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的網絡結構的一例的圖。無線基站enb1例如由具有相對寬的覆蓋範圍的宏基站構成,且形成宏小區mc。無線基站enb2由具有局部的覆蓋範圍的小型基站構成,且形成小型小區sc1。無線基站enb3由具有進一步局部的覆蓋範圍的小型基站構成,且形成小型小區sc2。這些無線基站enb1~enb3通過理想回程進行連接。
ue連接到這三個小區(宏小區mc、小型小區sc1、sc2)。例如,ue能夠在cc#1、#2中與無線基站enb1進行通信。此外,ue能夠在cc#3、#4中與無線基站enb2進行通信。進一步,ue能夠在cc#5~#10中與無線基站enb3進行通信。在擴展ca中,匯集這些cc#1~#10而寬帶化。
在無線基站enb1~enb3通過理想回程進行連接的環境下,一個調度器(更具體而言,無線基站enb1具有的調度器)能夠對多個小區(宏小區mc、小型小區sc1、sc2)的調度進行控制。此時,無線基站enb1具有的調度器對這些cc#1~#10設定定時提前組(tag),根據該tag進行發送定時的控制。
圖4是表示在圖3所示的無線通信系統中設定的tag的一例的圖。如圖4所示,例如,無線基站enb1具有的調度器能夠對cc#1、#2設定tag#1。同樣地,無線基站enb1具有的調度器能夠對cc#3、#4設定tag#2,能夠對cc#5~#10設定tag#3。
(第一方式)
本發明的第一方式的特徵在於,從無線基站(在此,為無線基站enb1)將與在各tag中包含的cc有關的信息(cc信息)發送給ue,另一方面,在ue中基於該cc信息按每個tag進行測量。以下,說明第一方式的無線基站以及ue的控制。
在基於擴展ca的通信之前,無線基站enb1將在各tag中包含的cc信息發送給ue。例如,無線基站enb1將能夠識別在各tag中包含的cc的列表(以下,稱為「tag內cc列表」)發送給ue。例如,無線基站enb1能夠通過高層信令而通知tag內cc列表。但是,關於用於對ue通知tag內cc列表的信號,並不限定於此。tag內cc列表例如可以與對於各cc的測量對象(measurementobject)一起通過高層信令而被通知給ue。
圖5是表示從無線基站enb1被通知的tag內cc列表的一例的圖。圖5中表示如圖4所示那樣設定為tag的cc的列表。如圖5a所示,在tag內cc列表中,包括作為tag的識別信息的tagid和與其關聯的cc號碼。對tag#1關聯了cc#1、#2。同樣地,對tag#2關聯了cc#3、#4,對tag#3關聯了cc#5~#10。
若接收到這樣的tag內cc列表,則ue基於在各tag中包含的cc信息,對每個tag進行測量。在接收到圖5a所示的tag內cc列表的情況下,例如,ue關於包括cc#1、#2的tag#1,進行一次測量。同樣地,ue關於包括cc#3、#4的tag#2,進行一次測量,關於包括cc#5~#10的tag#3,進行一次測量。另外,將按每個tag進行測量作為前提,測量的執行次數並不限定於一次。
ue在進行每個tag的測量時,能夠基於在各tag中包含的cc信息進行與特定的cc有關的測量。圖6是表示由ue進行測量的特定的cc的一例的圖。如圖6a所示,例如,ue能夠進行與成為在tag#1~#3中包含的cc的代表的cc(代表cc)有關的測量。在圖6a中,表示將在tag#1中包含的cc#1、在tag#2中包含的cc#3、在tag#3中包含的cc#7選擇作為代表cc的情況。
由ue進行測量的代表cc能夠任意進行選擇。例如,在各tag中包含的cc為連續的2個cc的情況下,能夠選擇開頭的cc作為代表cc(圖6a所示的tag#1、#2)。此外,在各tag中包含的cc為連續的3個以上的cc的情況下,能夠選擇配置在頻帶中的中央附近的cc作為代表cc(圖6a所示的tag#3)。
此外,在ue能夠通過一次測量處理進行tag內的多個cc的測量的情況下,如圖6b所示,能夠選擇在各tag中包含的多個cc作為代表cc。在圖6b中,表示了ue通過一次測量處理進行2個cc的測量的情況。在圖6b中,表示在tag#1中包含的cc#1、#2這雙方、在tag#2中包含的cc#3、#4這雙方、在tag#3中包含的cc#6、#9被選擇作為代表cc的情況。
在這樣進行了代表cc的測量之後,ue能夠將進行了測量的全部代表cc中的測量結果報告給無線基站enb1。此外,也可以報告在進行了測量的代表cc中、測量結果的特性最差的代表cc的測量結果。通過這樣報告測量結果的特性最差的代表cc的測量結果,能夠減少報告所需的上行信號的業務量。另外,測量結果構成與測量有關的信息。
通過接受這樣的測量結果的報告,在無線基站enb1中,能夠確定能夠利用於與ue的通信的cc。例如,在接收到進行了測量的全部代表cc中的測量結果的情況下,無線基站enb1能夠將包括測量結果比預先確定的閾值還好的代表cc的tag內的cc利用於通信。另一方面,當接收到在進行了測量的代表cc中、測量結果的特性最差的代表cc的測量結果的情況下,在該代表cc的測量結果比預先確定的閾值還好的情況下,無線基站enb1能夠將在tag中包含的任意的cc利用於通信。
這樣在第一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中,在ue中,從無線基站enb1接收在tag中包含的cc信息,基於該cc信息按每個tag進行測量。由此,與按每個cc進行測量的情況相比,能夠降低成為測量對象的cc數目。其結果,即使是在ca中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被擴展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伴隨著測量的ue的負擔或功耗的增大。
另外,在以上的說明中,說明了基於在tag內cc列表中的各tag中包含的cc信息,ue選擇代表cc並進行測量的情況。但是,也可以設為在無線基站enb1側指定ue進行測量的代表cc。例如,無線基站enb1通過將代表cc包含在tag內cc列表中,能夠指定代表cc(參照圖5b)。
在圖5b所示的tag內cc列表中,除了圖5a所示的信息之外,還對每個tag關聯了代表cc。更具體而言,對tag#1,作為代表cc而關聯了cc#1。同樣地,對tag#2,作為代表cc而關聯了cc#3,對tag#3,作為代表cc而關聯了cc#7。若接收到這樣的tag內cc列表,則ue進行各tag中的代表cc的測量。並且,與上述的情況同樣地,將進行了測量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代表cc中的測量結果報告給無線基站enb1。
在利用這樣從無線基站enb1側被指定的代表cc按每個tag進行測量的情況下,能夠省略在ue中選擇代表cc的處理。由此,能夠減輕伴隨著測量的ue的操作負擔。此外,能夠縮短測量所需的處理時間。
另外,在ue通過一次測量處理能夠進行多個cc的測量的情況下(參照圖6b),優選從ue將該cc數目(能夠匯總進行測量的cc數目)預先通知給無線基站enb1側。例如,ue能夠將能夠測量的cc數目作為能力(capability)信息而報告給無線基站enb1。在接收到能夠測量的cc數目的無線基站enb1中,例如,能夠將在tag內cc列表中包含的代表cc的數目設定為能夠測量的cc數目。另外,ue中的能夠匯總進行測量的cc數目構成與測量有關的信息。
這樣ue通過一次處理能夠測量的cc數目反映到tag內cc列表的代表cc數目。並且,在ue中進行在tag內cc列表中指定的數目的代表cc的測量,該測量結果被報告給無線基站enb1。由此,能夠基於各tag的多個cc中的測量結果,確定能夠利用於與ue的通信的cc。
此外,在以上的說明中,說明了在無線基站enb1側在tag內cc列表中包括代表cc而將代表cc通知給ue,在ue側進行對於代表cc的測量的情況。但是,關於ue對代表cc執行測量的方法,並不限定於此,能夠適當變更。例如,也可以不通知tag內cc列表,而設定只對於代表cc的測量對象。此時,ue不掌握tag內cc列表就能夠進行代表cc的測量,且報告測量結果。並且,可以在接收到該測量結果的無線基站enb1(網絡)側設定包括該代表cc的cc組。
這裡,作為由ue進行的測量的對象,例如,包括rrm(無線資源管理(radioresourcemanagement))測量或csi(信道狀態信息(channelstateinformation))測量。此外,在由ue進行的測量中,可以包括為了rrm測量或csi測量所需的時間跟蹤或頻率跟蹤。通過對這些對象在ue側按每個tag進行測量,能夠抑制伴隨著與無線基站enb1的連接前和/或連接後的測量的ue的負擔或功耗的增大。
此外,在tag內cc列表中包括代表cc的情況下,無線基站enb1可以關於rrm測量或csi測量、這些測量所需的跟蹤(時間跟蹤、頻率跟蹤),分別通知是否可以將代表cc中的測量結果應用於tag內的其他cc。通過這樣事先確定能夠應用代表cc中的測量結果的tag內的cc,能夠省略伴隨著測量的ue的不必要的處理,且能夠縮短測量所需的時間,減輕ue的負擔。另外,在關於這樣的能夠應用代表cc的測量結果的cc沒有單獨的通知的情況下,ue能夠將該測量結果應用於tag內的其他cc。
此外,關於時間跟蹤以及頻率跟蹤中的一方或者雙方,在被通知能夠將代表cc中的測量結果應用於tag內的其他cc的情況下,ue能夠解釋為代表cc和tag內的其他cc處於qcl(準同位置(quasi-co-location))關係。另外,關於時間跟蹤以及頻率跟蹤中的一方或者雙方,在關於能夠應用代表cc的測量結果的cc沒有單獨的通知的情況下,也是同樣的。
尤其,關於時間跟蹤,在能夠將代表cc中的測量結果應用於tag內的其他cc的情況下,ue能夠解釋為關於時延擴展(delayspread)以及平均延遲(averagedelay)確保了qcl關係。此時,例如,ue可以使用通過代表cc中的參考信號(crs等)而取得的同步定時,進行tag內的其他cc中的信號的接收操作。
此外,關於頻率跟蹤,在能夠將代表cc中的測量結果應用於tag內的其他cc的情況下,ue能夠解釋為關於都卜勒頻移(dopplershift)以及都卜勒擴展(dopplerspread)確保了qcl關係。此時,例如,ue可以使用通過代表cc中的參考信號(crs等)而取得的頻率偏移,進行tag內的其他cc中的信號的接收操作。
另外,在以上的說明中,說明了多個無線基站(enb1~enb3)通過理想回程進行連接的情況。另一方面,在多個無線基站enb1~enb3通過非理想回程進行連接的情況下,在無線基站enb1~enb3和ue之間的通信上應用雙重連接(dc)。在dc中,獨立地設置有多個調度器,該多個調度器(例如,無線基站enb1具有的調度器以及無線基站enb2具有的調度器)能夠控制各自管轄的一個以上的小區組(cg)內的小區(cc)的調度。
在dc中,各無線基站設定由一個或者多個小區構成的cg。包括pcell的cg被稱為主小區組(mcg:mastercellgroup),除了mcg以外的cg被稱為副小區組(scg:secondarycellgroup)。構成mcg以及scg的小區的合計數被設定為成為預定值(例如,5個小區)以下。設定了mcg(使用mcg進行通信)的無線基站被稱為主基站(menb:masterenb),設定了scg(使用scg進行通信)的無線基站被稱為副基站(senb:secondaryenb)。
在圖4中,考慮在tag#1以及tag#2中包含的cc#1~#4被分配到cg#1,在tag#3中包含的cc#5~#10被分配到cg#2的情況。另外,在此,設cg#1被設定為mcg,無線基站enb1為主基站,且設cg#2被設定為scg,無線基站enb3為副基站。
在dc中,無線基站間(例如,無線基站enb1和無線基站enb3之間)不以與ca同等的協調作為前提。因此,ue能夠按每個cg獨立進行下行鏈路l1/l2控制(pdcch/epdcch)、上行鏈路l1/l2控制(基於pucch/pusch的uci(上行鏈路控制信息(uplinkcontrolinformation))反饋)。因此,在副基站中,也需要具有與pcell同等的功能(例如,公共搜索空間、pucch等)的特殊的scell。也將具有與pcell同等的功能的特殊的scell稱為「pscell」。
在這樣的無線通信系統中,在基於擴展ca的通信之前,從無線基站enb1、enb3對ue發送在各tag中包含的cc信息。與上述的情況同樣地,在各tag中包含的cc信息能夠通過tag內cc列表而發送給ue。從無線基站enb1、enb3接收到tag內cc列表的ue通過進行代表cc的測量,從而進行每個tag的測量。並且,對發送來tag內cc列表的各無線基站報告測量結果。
另外,在dc中,例如,作為代表cc能夠選擇構成在cg#1中包含的pcell的cc或構成在cg#2中包含的pscell的cc。此外,在ue能夠通過一次測量處理進行多個cc的測量的情況下(參照圖6b),可以選擇包括構成這些pcell或pscell的cc的多個cc作為代表cc。但是,關於被選擇為代表cc的cc,並不限定於此,能夠適當變更。
即使是這樣多個無線基站enb1~enb3通過非理想回程進行連接的情況下,在ue中,也能夠從無線基站enb1接收與在tag中包含的cc有關的信息,並基於該與cc有關的信息按每個tag進行測量。由此,與按每個cc進行測量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少成為測量對象的cc數目。其結果,即使是在ca中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被擴展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伴隨著測量的ue的負擔或功耗的增大。
另外,一般,在與無線基站之間應用ca的情況下,ue在從rrc空閒狀態轉移到rrc連接狀態之後追加副小區(scell)。因此,若在擴展ca中scell的追加需要時間,則設想在ue中獲得基於ca的吞吐量提高的效果之前通信結束。因此,在轉移到rrc連接狀態之前,換言之,在rrc空閒狀態下,在ue中基於可成為scell候選的特定的頻率(以下,稱為「scell候選頻率」)進行用於小區選擇或者小區重新選擇的測量,這作為實施方式來說是較好的。
為了實現這樣的rrc空閒狀態下的ue進行的用於scell的選擇(重新選擇)的測量,在第一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中,從無線基站通過廣播信息而廣播與scell候選頻率有關的信息。另一方面,接收到該廣播信息的ue在rrc空閒狀態下,對該scell候選頻率進行用於小區選擇或者小區重新選擇的測量。由此,能夠縮短轉移到rrc連接狀態之後開始ca(擴展ca)為止的延遲,在ue中能夠獲得基於ca的吞吐量提高的效果。
在ue中,在rrc空閒狀態下,基於通過廣播信息而被通知的異頻載波(頻率間載波(inter-frequencycarrier))進行用於主小區(pcell)的選擇(重新選擇)的測量(異頻測量)。例如,上述的與scell候選頻率有關的信息能夠對該異頻載波進行追加而通知。通過這樣對現有的異頻載波追加與scell候選頻率有關的信息,無需大幅變更ue中的現有的測量處理,就能夠實現用於scell的選擇(重新選擇)的測量。另外,與scell候選頻率有關的信息的通知並不限定於廣播信息,能夠適當變更。此外,作為與scell候選頻率有關的信息,並不限定於直接確定scell候選頻率的信息,也可以是間接確定scell候選頻率的索引等信息。
對於該scell候選頻率的測量能夠設定比在現有的rrc空閒狀態下的測量(用於pcell的選擇(重新選擇)的測量)中所設定的要求(requirement)放寬的要求。例如,能夠放寬進行測量的小區數目或時間等要求。通過這樣放寬在用於scell的選擇(重新選擇)的測量中所設定的要求,能夠抑制ue中的操作負擔的增加。另外,與對於該scell候選頻率的測量有關的要求可以預先通過標準而確定,也可以通過廣播信息進行通知。
此外,在scell的重新選擇操作(例如,用於重新選擇的測量)中使用的閾值中,能夠設定與在pcell的重新選擇操作(例如,用於重新選擇的測量)中使用的閾值不同的值。例如,能夠將用於確定是否需要執行用於scell的重新選擇的測量的閾值設定為比在用於pcell的重新選擇的測量中所使用的閾值更高的值。此時,與用於pcell的重新選擇的測量相比,能夠減少用於scell的重新選擇的測量的執行頻度,能夠抑制ue中的操作負擔的增加。
進一步,在對於scell候選頻率的測量中,可以與所屬小區(pcell)的質量無關地,通過基於scell候選頻率的測量,基於當前保持的小區(scell候選小區)的質量來判定是否要進行周邊小區的搜索。此時,由於能夠與pcell的質量獨立地判定是否需要周邊小區的搜索,所以即使是在pcell的質量好的情況下,也能夠準確地實施scell重新選擇操作。
進一步,在scell的重新選擇操作(例如,用於重新選擇的測量)中,可以與pcell的質量無關地,對當前保持的scell候選小區的質量和周邊小區的質量進行比較。此時,由於能夠與pcell的質量獨立地進行周邊小區的搜索,所以即使是在pcell的質量好的情況下,也能夠準確地實施scell重新選擇操作。
另外,在此,說明了通過廣播信息而廣播與scell候選頻率有關的信息的情況。但是,關於與對於ue的scell候選頻率有關的信息的通知方法,並不限定於此,能夠適當變更。例如,在轉移到rrc連接狀態時,即使是rrc空閒狀態,也可以將設為小區重新選擇對象的cc作為scell候選通過高層信令進行通知。
(第二方式)
在測量中,包括異頻測量(頻率間測量(inter-frequencymeasurement))和同頻測量(頻率內測量(intra-frequencymeasurement))。異頻測量,是指接收以與連接中的小區不同的頻率來發送的檢測/測量用信號,對該檢測/測量用信號的接收質量進行測量。另一方面,同頻測量,是指接收以與連接中的小區相同的頻率來發送的檢測/測量用信號,對該檢測/測量用信號的接收質量進行測量。
在圖3所示的無線通信系統中,例如,與無線基站enb1(宏基站)連接的ue(即,處於rrc連接狀態的ue)在測量間隙(measurementgap)中切換接收頻率。由此,能夠對以無線基站enb2(小型基站)使用的頻率來發送的檢測/測量用信號(例如,sss等)的接收質量進行測量,檢測小型小區sc1並開始連接處理。
這裡,測量間隙(measurementgap)是用於測量(檢測)使用與在連接中的小區中使用的頻率(頻率f1)不同的頻率(頻率f2)來發送的檢測/測量用信號的期間。在該測量間隙中,ue停止正在連接中的頻率f1中的接收並接收其他頻率f2。測量間隙在預定的重複期間(以下,稱為「mgrp(測量間隙重複期間(measurementgaprepetitionperiod))」)重複預定的時間長度(以下,稱為「mgl(測量間隙長度(measurementgaplength))」)。
在異頻測量中,規定了作為上述mgl以及mgrp的組合的2個測量間隙模式。更具體而言,規定了mgl為6ms且mgrp為40ms的第一測量間隙模式和mgl為6ms且mgrp為80ms的第二測量間隙模式。
此外,在異頻測量中,間隙偏移(以下,稱為go(間隙偏移(gapoffset))」)通過高層信令(rrc信令)而被通知給ue。這裡,go是從無線幀的開頭到測量間隙開始為止的開始偏移(startingoffset),表示測量間隙的開始定時。
在ue中,例如,通過高層信令接受包括這些測量間隙模式以及go的測量間隙結構(測量間隙設定(measurementgapconfiguration))的通知。並且,根據在測量間隙結構中包含的測量間隙模式以及go,進行異頻測量。ue在通過測量間隙模式而被指定的mgl內,通過檢測使用與正在連接中的頻率(頻率f1)不同的頻率(頻率f2)來發送的檢測/測量用信號,從而能夠檢測小型小區。
這樣的異頻測量需要按每個cc進行。在擴展ca中,由於成為異頻測量的對象的載波數也會增加,所以設想直到完成全部頻率的測量為止需要長時間。為了縮短伴隨著這樣的cc數目的增大所需的異頻測量的時間,在第二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中,從無線基站(例如,無線基站enb1)將在各tag中包含的cc信息和每個tag的不同的測量間隙結構發送給ue,另一方面,在ue中基於該cc信息以及測量間隙結構進行測量。以下,說明第二方式的無線基站以及ue的控制。
在基於擴展ca的通信之前,無線基站enb1將與在各tag中包含的cc有關的信息和每個tag不同的測量間隙結構發送給ue。例如,無線基站enb1能夠通過高層信令而通知每個tag不同的測量間隙結構。但是,關於用於對ue通知測量間隙結構的信號,並不限定於此。另外,關於在各tag中包含的cc信息,與第一方式是同樣的。在此,設無線基站enb1將tag內cc列表發送給ue。
例如,無線基站enb1能夠將具有不同的mgl、mgrp以及go的多個測量間隙模式作為測量間隙結構,分別與不同的tag關聯進行設定。另外,在測量間隙模式中包含的mgl、mgrp以及go的值能夠任意進行設定。關於在測量間隙模式中包含的mgl,可以設定為與在各tag中包含的cc數目成比例的長度。此時,能夠根據在各tag中包含的cc數目,隱式(implicitly)地將mgl通知給ue。
此外,無線基站enb1可以通過高層信令,將用於進行在tag中包含的各cc的測量所需的子幀數目通知給ue。例如,在用於進行各cc的測量所需的子幀數目中,包括drs(發現參考信號(discoveryreferencesignal))機會(occasion)長度。通過這樣通知所需的子幀數目,能夠準確地掌握在ue中應進行測量的時間。由此,能夠排除由不必要的測量控制所引起的處理時間。
若接收到這樣的tag內cc列表以及測量間隙結構,則ue根據在測量間隙結構中設定的mgl、mgrp以及go,按在各tag中包含的每個cc進行測量。並且,ue將各cc的測量結果報告給無線基站enb1。另外,各cc的測量結果的報告可以按每個cc進行,也可以按每個tag進行。
圖7是在進行圖4所示的tag中包含的每個cc的測量時的測量間隙的一例的說明圖。在圖7中,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頻率。此外,在圖7中,將對tag#1~#3設定的測量間隙分別表示為mg#1~#3。進一步,在圖7中,表示對mg#1在測量間隙結構中設定的mgl、mgrp以及go。
例如,ue若從無線幀的開頭隔著go成為mg#1的開始定時,則在mgl期間進行在tag#1中包含的cc#1、#2的測量。並且,若從第一次的mg#1的開始定時隔著mgrp成為第二次的mg#1的開始定時,則再次在mgl期間進行在tag#1中包含的cc#1、#2的測量。同樣地,ue在mg#2的mgl期間進行在tag#2中包含的cc#3、#4的測量以及在mg#3的mgl期間進行在tag#3中包含的cc#5~#10的測量。
這樣在第二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中,在ue中,從無線基站enb1接收在tag中包含的cc信息和每個tag不同的測量間隙結構,基於這些cc信息以及每個tag不同的測量間隙結構,按在各tag中包含的每個cc進行測量。由此,與對ue設定特定的測量間隙結構而按每個cc進行測量的情況相比,能夠縮短測量(異頻測量)所需的時間。尤其,能夠在最低限度的間隙時間內有效地進行異頻測量。其結果,即使是在ca中能夠對每個ue進行設定的cc數目被擴展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伴隨著測量的ue的負擔或功耗的增大。
(無線通信系統的結構)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的結構。在該無線通信系統中,應用上述第一方式以及第二方式中的任一個或者它們的組合。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的一例的概略結構圖。如圖8所示,無線通信系統1具備多個無線基站10(11以及12)、位於由各無線基站10所形成的小區內且能夠與各無線基站10進行通信的多個用戶終端20。無線基站10分別連接到上位站裝置30,經由上位站裝置30連接到核心網絡40。
在圖8中,無線基站11例如由具有相對寬的覆蓋範圍的宏基站構成,且形成宏小區c1。無線基站12(12a~12c)由具有局部的覆蓋範圍的小型基站構成,且形成小型小區c2。另外,無線基站11以及12的數目並不限定於圖8所示的數目。
在宏小區c1以及小型小區c2中,可以使用相同的頻帶,也可以使用不同的頻帶。此外,無線基站11以及12經由基站間接口(例如,光纖、x2接口)相互連接。
另外,宏基站11可以被稱為無線基站、enodeb(enb)、發送點(transmissionpoint)等。小型基站12可以被稱為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家庭enodeb(homeenodeb(henb))、發送點、rrh(遠程無線頭(remoteradiohead))等。
用戶終端20是支持lte、lte-a等各種通信方式的終端,可以不僅包括移動通信終端且還包括固定通信終端。用戶終端20能夠經由無線基站10與其他用戶終端20執行通信。
在上位站裝置30中,例如,包括接入網關裝置、無線網絡控制器(rnc)、移動性管理實體(mme)等,但並不限定於此。
在無線通信系統1中,作為無線接入方式,對下行鏈路應用ofdma(正交頻分多址),對上行鏈路應用sc-fdma(單載波頻分多址)。ofdma是將頻帶分割為多個窄的頻帶(子載波),對各子載波映射數據而進行通信的多載波傳輸方式。sc-fdma是將系統帶寬按每個終端分割為由一個或連續的資源塊組成的帶域,多個終端利用相互不同的帶域,從而降低終端間的幹擾的單載波傳輸方式。另外,上行以及下行的無線接入方式並不限定於這些組合。
在無線通信系統1中,作為下行鏈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戶終端20中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物理下行鏈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廣播信道(物理廣播信道(pbch:physicalbroadcastchannel))、下行l1/l2控制信道等。通過pdsch而傳輸用戶數據或高層控制信息、預定的sib(系統信息塊(systeminformationblock))。此外,通過pbch而傳輸同步信號或mib(主信息塊(masterinformationblock))等。
下行l1/l2控制信道包括pdcch(物理下行鏈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epdcch(擴展物理下行鏈路控制信道(enhanced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controlformatindicatorchannel))、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ysicalhybrid-arqindicatorchannel))等。通過pdcch而傳輸包括pdsch以及pusch的調度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等。通過pcfich而傳輸用於pdcch的ofdm碼元數目。通過phich而傳輸對於pusch的harq的送達確認信號(ack/nack)。epdcch與pdsch(下行共享數據信道)進行頻分復用,可以與pdcch同樣地用於傳輸dci等。
在無線通信系統1中,作為上行鏈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戶終端20中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物理上行鏈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鏈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隨機接入信道(物理隨機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等。通過pusch而傳輸用戶數據或高層控制信息。此外,通過pucch而傳輸下行鏈路的無線質量信息(信道質量指示符(cqi:channelqualityindicator))、送達確認信號等。通過prach而傳輸用於建立與小區的連接的隨機接入前導碼(ra前導碼)。此外,作為上行鏈路的參考信號,發送信道質量測量用的參考信號(探測參考信號(srs:soundingreferencesignal))、用於解調pucch或pusch的解調用參考信號(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
圖9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無線基站10的整體結構的一例的圖。無線基站10(包括無線基站11以及12)具備用於mimo傳輸的多個發送接收天線101、放大器單元102、發送接收單元103、基帶信號處理單元104、呼叫處理單元105、傳輸路徑接口106。另外,發送接收單元103由發送單元以及接收單元構成。
通過下行鏈路從無線基站10被發送到用戶終端20的用戶數據從上位站裝置30經由傳輸路徑接口106被輸入到基帶信號處理單元104。
在基帶信號處理單元104中,關於用戶數據進行pdcp(分組數據匯聚協議(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層的處理、用戶數據的分割/結合、rlc(無線鏈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重發控制等rlc層的發送處理、mac(媒體訪問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重發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動重發請求(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的發送處理)、調度、傳輸格式選擇、信道編碼、快速傅立葉逆變換(ifft: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處理、預編碼處理等發送處理,並被轉發給各發送接收單元103。此外,關於下行控制信號,也進行信道編碼或快速傅立葉逆變換等發送處理,並被轉發給各發送接收單元103。
各發送接收單元103將從基帶信號處理單元104按每個天線進行預編碼而被輸出的下行信號變換為無線頻帶後發送。在發送接收單元103中頻率變換後的無線頻率信號由放大器單元102進行放大,並從發送接收天線101發送。發送接收單元103能夠應用在本發明的技術領域中利用的發射器/接收器、發送接收電路或者發送接收裝置。
另一方面,關於上行信號,在各發送接收天線101中接收到的無線頻率信號分別在放大器單元102中進行放大。各發送接收單元103接收在放大器單元102中放大後的上行信號。發送接收單元103將接收信號頻率變換為基帶信號,並輸出到基帶信號處理單元104。
在基帶信號處理單元104中,對在輸入的上行信號中包含的用戶數據進行快速傅立葉變換(fft:fastfouriertransform)處理、離散傅立葉逆變換(idft:inversediscretefouriertransform)處理、糾錯解碼、mac重發控制的接收處理、rlc層、pdcp層的接收處理,並經由傳輸路徑接口106轉發給上位站裝置30。呼叫處理單元105進行通信信道的設定或釋放等呼叫處理、無線基站10的狀態管理、無線資源的管理。
傳輸路徑接口106經由預定的接口與上位站裝置30發送接收信號。此外,傳輸路徑接口106經由基站間接口(例如,光纖、x2接口)而與相鄰無線基站發送接收(回程信令)信號。
圖10是本實施方式的無線基站10具有的基帶信號處理單元104的主要的功能結構圖。另外,在圖10中,主要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特徵部分的功能塊,設無線基站10還具有無線通信所需的其他功能塊。
如圖10所示,無線基站10至少包括控制單元(調度器)301、發送信號生成單元302和接收處理單元303而構成。
控制單元(調度器)301對在pdsch中發送的下行數據信號、在pdcch和/或擴展pdcch(epdcch)中傳輸的下行控制信號的調度進行控制。此外,還進行系統信息、同步信號、crs、csi-rs等下行參考信號等的調度的控制。此外,對上行參考信號、在pusch中發送的上行數據信號、在pucch和/或pusch中發送的上行控制信號等的調度進行控制。另外,控制單元301能夠由在本發明的技術領域中使用的控制器、控制電路或者控制裝置構成。
此外,控制單元301為了對成為與無線基站10連接的用戶終端20中的測量的對象的cc進行控制,能夠對發送信號生成單元302進行控制。具體而言,控制單元301進行控制,使得將在tag中包含的cc信息通知給發送信號生成單元302,生成包括該cc信息的信號(例如,高層信令)(第一方式)。此外,控制單元301進行控制,使得將按每個tag進行設定的測量間隙結構通知給發送信號生成單元302,生成包括測量間隙結構的信號(例如,高層信令)(第二方式)。
發送信號生成單元302基於來自控制單元301的指令,生成dl信號(下行控制信號、下行數據信號、下行參考信號等)。例如,發送信號生成單元302基於從控制單元301被通知的在定時提前組(tag)中包含的cc信息,生成包括該cc信息的信號(第一、第二方式)。此時,發送信號生成單元302能夠生成包括tag內cc列表的信號(第一、第二方式)。此外,發送信號生成單元302基於從控制單元301被通知的按每個tag進行設定的測量間隙結構,生成包括該測量間隙結構的信號(第二方式)。這些信息經由發送接收單元103,通過高層信令(例如,rrc信令、廣播信號等)或下行控制信號而被通知給用戶終端20。另外,發送信號生成單元302能夠由在本發明的技術領域中利用的信號生成器或者信號生成電路構成。
接收處理單元303對從用戶終端20發送的ul信號(上行控制信號、上行數據信號、上行參考信號等)進行接收處理(例如,解映射、解調、解碼等)。例如,接收處理單元303對從用戶終端20發送的測量結果進行接收處理(關於接收功率(rsrp)或信道狀態的測量等)。更具體而言,接收處理單元303對從用戶終端20發送的每個tag的測量結果進行接收處理(第一方式)。此外,接收處理單元303對從用戶終端20發送的每個cc的測量結果進行接收處理(第二方式)。並且,接收處理單元303將接收處理後的測量結果輸出給控制單元301。另外,接收處理單元304能夠由在本發明的技術領域中利用的信號處理器或者信號處理電路構成。
圖1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用戶終端20的整體結構的一例的圖。如圖11所示,用戶終端20具備用於mimo傳輸的多個發送接收天線201、放大器單元202、發送接收單元203、基帶信號處理單元204和應用單元205。另外,發送接收單元203可以由發送單元以及接收單元構成。
在多個發送接收天線201中接收到的無線頻率信號分別在放大器單元202中進行放大。各發送接收單元203接收在放大器單元202中放大後的下行信號。發送接收單元203將接收信號頻率變換為基帶信號,並輸出到基帶信號處理單元204。發送接收單元203能夠由在本發明的技術領域中利用的發射器/接收器、發送接收電路或者發送接收裝置構成。
基帶信號處理單元204對輸入的基帶信號進行fft處理、糾錯解碼、重發控制的接收處理等。下行鏈路的用戶數據被轉發給應用單元205。應用單元205進行與比物理層或mac層更高的層有關的處理等。此外,在下行鏈路的數據中,廣播信息也被轉發給應用單元205。
另一方面,上行鏈路的用戶數據從應用單元205被輸入到基帶信號處理單元204。在基帶信號處理單元204中,進行重發控制的發送處理(例如,harq的發送處理)、信道編碼、預編碼、離散傅立葉變換(dft:discretefouriertransform)處理、ifft處理等,並轉發給各發送接收單元203。發送接收單元203將從基帶信號處理單元204輸出的基帶信號變換為無線頻帶,並將其發送。在發送接收單元203中進行了頻率變換的無線頻率信號在放大器單元202中進行放大,並從發送接收天線201發送。
發送接收單元203能夠在與設定由一個以上的小區構成的tag的無線基站之間發送接收信號。此外,發送接收單元203能夠在與分別設定由一個以上的小區構成的小區組(cg)的多個無線基站之間發送接收信號。
圖12是用戶終端20具有的基帶信號處理單元204的主要的功能結構圖。另外,在圖12中,主要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特徵部分的功能塊,設用戶終端20還具有無線通信所需的其他功能塊。
如圖12所示,用戶終端20至少包括接收處理單元401、測量單元402、發送信號生成單元403而構成。
接收處理單元401對從無線基站10發送的dl信號進行接收處理(例如,解映射、解調、解碼等)。接收處理單元401對從無線基站10發送的、包括在tag中包含的cc信息的信號進行接收處理(第一、第二方式)。例如,接收處理單元401對從無線基站10發送的、包括tag內cc列表(參照圖5a、圖5b)的信號進行接收處理。此外,接收處理單元401對包括按每個tag不同的測量間隙結構的信號進行接收處理(第二方式)。並且,接收處理單元401將接收處理後的cc信息(tag內cc列表)或按每個tag不同的測量間隙結構輸出到測量單元402。另外,接收處理單元401能夠由在本發明的技術領域中利用的信號處理器或者信號處理電路構成。
測量單元402從接收處理單元401取得cc信息(tag內cc列表)或每個tag不同的測量間隙結構。測量單元402基於cc信息(tag內cc列表),對每個tag進行測量(第一方式)。例如,測量單元402進行在各tag中包含的特定的cc的測量。此外,測量單元402根據在測量間隙結構中設定的mgl、mgrp以及go,按在各tag中包含的每個cc進行測量(第二方式)。並且,測量單元402將每個tag或者在各tag中包含的每個cc的測量結果輸出到發送信號生成單元403。另外,測量單元402能夠由在本發明的技術領域中利用的測量器或者測量電路構成。
發送信號生成單元403對無線基站10生成包括與測量有關的信息的信號。例如,生成包括從測量單元402輸出的測量結果的信號。發送信號生成單元403生成包括每個tag的測量結果的信號(第一方式)。此時,發送信號生成單元403能夠生成包括在各tag中包含的特定的cc的全部測量結果或特性最差的測量結果的信號。此外,發送信號生成單元403生成包括在各tag中包含的每個cc的測量結果的信號(第二方式)。這些包括測量結果的信號經由發送接收單元203而被發送給無線基站10。
此外,在測量單元402中通過一次測量處理能夠匯總進行多個cc的測量的情況下,發送信號生成單元403生成包括能夠匯總測量的cc數目的信號(第一方式)。包括該cc數目的信號經由發送接收單元203而被發送給無線基站10。另外,發送信號生成單元403能夠由在本發明的技術領域中利用的信號生成器或者信號生成電路構成。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的說明中使用的框圖表示功能單位的模塊。這些功能塊(結構單元)通過硬體以及軟體的任意的組合而實現。此外,各功能塊的實現手段並不特別限定。即,各功能塊可以通過物理地結合的1個裝置而實現,也可以將物理地分離的2個以上的裝置使用有線或者無線而連接,通過這些多個裝置而實現。
例如,無線基站10或用戶終端20的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使用asic(專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pld(可編程邏輯器件(programmablelogicdevice))、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等硬體而實現。此外,無線基站10或用戶終端20可以通過包括處理器(cpu)、網絡連接用的通信接口、存儲器、保持了程序的計算機可讀取的存儲介質的計算機裝置而實現。
在此,處理器或存儲器等通過用於將信息進行通信的總線而連接。此外,計算機可讀取的記錄介質例如是軟盤、光磁碟、rom、eprom、cd-rom、ram、硬碟等存儲介質。此外,程序可以經由電信線路而從網絡發送。此外,無線基站10或用戶終端20可以包括輸入鍵等輸入裝置、顯示器等輸出裝置。
無線基站10以及用戶終端20的功能結構可以通過上述的硬體而實現,也可以通過由處理器所執行的軟體模塊而實現,也可以通過兩者的組合而實現。處理器通過使作業系統進行操作而控制用戶終端的整體。此外,處理器從存儲介質將程序、軟體模塊或數據讀出到存儲器,並根據這些而執行各種處理。在此,該程序只要是使計算機執行在上述的各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各操作的程序即可。例如,無線基站10的控制單元301可以通過在存儲器中存儲且在處理器中操作的控制程序而實現,關於其他功能塊也可以同樣實現。
以上,詳細說明了本發明,但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明顯不限定於本說明書中說明的實施方式。例如,上述的各實施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本發明可以不脫離由權利要求書的記載所決定的本發明的主旨以及範圍而作為修正以及變更方式來實施。因此,本說明書的記載的目的是例示說明,對於本發明沒有任何限制性的含義。
本申請基於2014年11月6日申請的特願2014-226467。其內容全部包含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