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的製造方法
2023-06-13 05:40:31
一種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包括:機座,輸線機構,包括入線支架,導向輪、頂線機構、第一伺服電機以及至少一組輸線管道,夾持機構,包括導針機構以及定位機構,調整機構,所述調整機構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連接,送料裝置,包括送料機構以及輸送針機構,送料機構與所述輸送針機構連接,本實用新型可實現細線以及粗線不同類型線材的繞線,調整機構可確保導線能夠均勻纏繞於磁環內,避免導線交叉等情況的出現,增加產品的質量。
【專利說明】一種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磁環加工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
【背景技術】
[0002]電磁組件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在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子產品中不可避免地經常使用電磁組件,因此,其製作質量的優劣與該電子產品的使用壽命及質量息息相關。
[0003]磁環感應線圈在電磁組件中的應用更加廣泛,而目前市場上現有的繞線機一般是包括防線器、送線組、繞線組、送料組和料鬥,將線由放線器送到繞線組,磁環放入可以振動的料鬥內並由送料組送入卷繞工作位置,然後由繞線組的兩對斜輪組和繞線針導引線束在圓環內做圓周運動,一圈圈將線繞到磁環上。這種結構的機器加工速度快,結構也不很複雜,但是只能加工內徑較大的磁環,且磁環上只能繞一種線,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機器的加工範圍,另外由於導線驅動力的問題一般需要將細線以及粗線分開進行繞線,主要在於細線的繞線機驅動力不夠導致不能帶動粗線轉動,通常需要使用功率較大的電機對粗線進行加工,假如使用功率大的電機對細線加工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小型磁環的尺寸較小,一般使用手工操作,即先將電磁線剪成一段段的,然後用手或用工具將磁環固定住,再用手工纏繞的方式將小段電磁線纏繞在磁環上,加工出一個或多個繞組,最後進行整理和上錫等完成小磁環電感或電子變壓器的加工。這種磁環繞線方法效率極低,人工成本高,且存在人為因素的存在容易出現導線交叉等不良情況的出現,導致次品率的升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包括如下:
[0005]機座,在機座頂端設置有用於安裝各機構的工作檯;
[0006]控制裝置,其設置於機座內,用於控制各機構/裝置的運作;
[0007]輸線機構,包括入線支架,導向輪、頂線機構、第一伺服電機以及至少一組輸線管道,所述入線支架設置於工作檯的一側,所述頂線機構緊鄰入線支架,且其輸出端與所述輸線管道連接,所述導向輪設置於頂線機構與輸線管道之間,且所述導向輪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連接;
[0008]繞線機構,包括繞線盤、裁剪機構以及增力機構,在所述繞線盤上設置有連通的導引槽以及缺口,所述裁剪機構設置於繞線盤上,實現導線的切斷,所述增力機構設置於繞線盤上,所述增力機構的輸出端與所述導引槽相交;
[0009]夾持機構,包括檢測裝置、導針機構以及定位機構,所述定位機構設置於缺口上,且形成用於承載磁環的容納空間,該容納空間設置於所述導線的運動軌跡上,所述導針機構設置於繞線盤一側,所述導針機構設置有繞線導針,該繞線導針可自由伸縮,工作時可穿如磁環的內環且位於該內環的圓心上,所述檢測裝置設置於定位機構上,且其輸出端位於所述容納空間的中心點;
[0010]調整機構,所述調整機構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連接,所述調整機構設置於繞線盤上,其輸出端與所述缺口齊平,且設有調整塊,實現對導線的繞線時位置的調整;
[0011 ] 送料裝置,包括送料機構以及輸送針機構,送料機構與所述輸送針機構連接,所述送料機構設置於所述缺口的上方,通過輸送針機構可將位於送料機構的磁環運送至容納空間內加工。
[0012]特別的,入線支架上設置有至少一個輔助輪,所述頂料機構包括頂料主座、頂料氣缸以及頂料活動塊,在所述頂料活動塊上設置有用於承載導線的導槽,且所述頂料活動塊活動設置於頂料主座上,所述頂料氣缸與所述頂料活動塊連接,在所述頂料主座上設置有至少一個頂料活動塊和頂料氣缸。
[0013]特別的,在所述繞線盤上設置有一通孔,在所述繞線盤的內壁為環形內壁,且在內壁上形成導引槽,該導引槽是環設於通孔外的環形槽,在所述繞線盤上設置有一缺口,該缺口與所述導引槽連通,在繞線盤上設置有與輸線管道連通的連接塊,該連接塊上設置有一入口且與所述導引槽連通,所述增力機構包括至少兩組導輪組,所述兩組導輪組均勻分布於繞線盤上且通過活動軸設置於繞線盤上,所述活動軸通過同步帶和同步輪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連接,每組導輪組均設置有兩個導料輪,所述導料輪分布設置於導引槽的上下兩側,所述導料輪為一錐形輪,其夾角為4°?20°,在所述導料輪上設置有增力槽,所述裁剪機構包括裁剪氣缸、裁剪連動杆以及切刀,所述切刀設置於繞線盤內,且位於導引槽的側邊,所述裁剪氣缸固定於工作檯上通過所述裁剪連動杆與所述切刀連接。
[0014]特別的,調整機構包括調整氣缸、調整固定座、調整活動座以及調整塊,所述調整固定座固定於繞線盤上,所述調整氣缸設置於調整活動座上且其輸出端與所述調整固定座連接,所述調整塊於所述調整活動座連接,所述調整塊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引槽匹配的容納槽,其前端設置有一 「U」字型的調整孔。
[0015]特別的,導針機構包括導針主座、第一氣缸以及繞線導針,所述導針主座固定於繞線盤的側邊,在所述第一氣缸固定於導針主座上且與所述繞線導針連接,在所述繞線導針上設置有緩衝結構,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左調節機構以及右調節機構,所述左調節機構包括第二氣缸、左調節座、第一步進馬達以及第一調節輪,所述第一步進馬達、第二氣缸均固定於工作檯上,且與所述左調節座連接,所述第一調節輪設置於左調節座的末端且與所述第一步進馬達連接,在所述第一調節輪上設置有第一調節凹槽,所述右調節機構包括右調節座、第二步進馬達、調節齒輪、第二調節輪以及第三調節輪,所述第二步進馬達、右調節座均固定於工作檯上,且與所述調節齒輪連接,在第二調節輪以及第三調節輪緊靠設置於右調節座的端部,所述調節齒輪設置於右調節座上且與所述第二調節輪以及第三調節輪連接,在第二調節輪以及第三調節輪均設置有第二調節凹槽,且兩者的第二調節凹槽與第一調節凹槽的大小和磁環匹配,所述檢測裝置設置於所述有調節座上,且其輸出端位於所述容納空間的中心點,所述檢測裝置為鐳射傳感器。
[0016]特別的,送料機構包括振動盤以及送料主座,所述振動盤設置於送料主座上,所述送料主座設置有與所述振動盤連通的輸送道,該輸送道的輸出端設於所述容納空間的上方,所述輸送針機構設置於送料主座上,且於所述輸送道的輸出端連接,所述輸送針機構包括送針氣缸、送針固定座以及輸送針,所述送針固定座設置於送料主座的一側,所述送針氣缸固定於送針固定座上,且與所述輸送針連接,在所述送料主座的端部設置有一開口,且該開口的大小與所述輸送針匹配,在所述開口上設置有一彈性卡料片,所述輸送針與該開口形成一定角度,在所述送料主座的端部還設置有一活動連接的卡塊。
[0017]特別的,控制裝置包括PLC控制器、人機控制界面以及控制按鈕,所述人機控制界面為觸控螢幕控制界面。
[0018]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採用高智能控制裝置統一控制以及監視各機構的工作,精度高以及自動化程度高;通過增力機構的錐形導料輪的設計可有效地提高繞線盤內導線的環繞驅動力,可實現細線以及粗線不同類型線材的繞線,導料輪的夾角為4°?20°的特殊設定,可使得導線到繞入磁環的過程中,導料輪對導線的增力隨著導線逐漸遠離環形內壁的距離而增加,有利於導線的緊密纏繞以及輔助定位剪短的效果,調整機構的設置可確保導線能夠均勻纏繞於磁環內,避免導線交叉等情況的出現,增加產品的質量;通過頂料機構與導向輪的配合能夠實現單支、雙邊或者多邊上料,從而實現單線纏繞、、多線同時纏繞的功能,可有效地提高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性以及效率;夾持機構中設有的導針機構以及定位機構,可靈活調整定位機構形成的容納空間的大小,進而實現對不同直徑的磁環進行加工,同時導針機構的設置可有效地增加繞線的精度,降低次品率,提高收益;振動盤、送料主座以及輸送針機構能夠確保磁環的精準入料,避免入料錯誤導致機械的損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繞線盤的示意圖。
[0021]圖3為繞線盤的另一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3]圖1至圖3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包括如下:
[0024]機座001,在機座001頂端設置有用於安裝各機構的工作檯002,以及下料道;
[0025]控制裝置,其設置於機座001內,控制裝置包括PLC控制器、人機控制界面003以及控制按鈕004,所述人機控制界面003為觸控螢幕控制界面,用於控制各機構/裝置的運作;
[0026]輸線機構,包括入線支架005,導向輪006、頂線機構、第一伺服電機009以及至少一組輸線管道008,所述入線支架005設置於工作檯002的一側,該入線支架005上設置有至少一個輔助輪007,所述頂線機構緊鄰入線支架005,且其輸出端與所述輸線管道008連接,所述頂料機構包括頂料主座010、頂料氣缸011以及頂料活動塊012,在所述頂料活動塊012上設置有用於承載導線的導槽,且所述頂料活動塊012活動設置於頂料主座010上,所述頂料氣缸011與所述頂料活動塊012連接,在所述頂料主座010上設置有至少一個頂料活動塊012和頂料氣缸011,所述導向輪006設置於頂線機構與輸線管道008之間,且所述導向輪006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009連接;
[0027]繞線機構,包括繞線盤013、裁剪機構以及增力機構,在所述繞線盤013上設置有一通孔014,在所述繞線盤013的內壁為環形內壁,且在內壁上形成導引槽015,該導引槽015是環設於通孔014外的環形槽,在所述繞線盤013上設置有一缺口 016,該缺口 016與所述導引槽015連通,在繞線盤013上設置有與輸線管道008連通的連接塊017,該連接塊017上設置有一入口且與所述導引槽015連通,所述增力機構設置於繞線盤013上,所述增力機構的輸出端與所述導引槽015相交,該增力機構包括至少兩組導輪組,所述兩組導輪組均勻分布於繞線盤013上且通過活動軸設置於繞線盤013上,所述活動軸通過同步帶和同步輪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009連接,每組導輪組均設置有兩個導料輪019,所述導料輪019分布設置於導引槽015的上下兩側,所述導料輪019為一錐形輪,其夾角為4°?20°,在所述導料輪019上設置有增力槽020,所述裁剪機構設置於繞線盤013上,實現導線的切斷,該裁剪機構包括裁剪氣缸021、裁剪連動杆022以及切刀(圖中未示),所述切刀設置於繞線盤013內,且位於導引槽015的側邊,所述裁剪氣缸021固定於工作檯002上通過所述裁剪連動杆022與所述切刀連接;
[0028]夾持機構,包括檢測裝置、導針機構以及定位機構,所述定位機構設置於缺口 016上,且形成用於承載磁環的容納空間026,該容納空間026設置於所述導線的運動軌跡上,所述導針機構設置於繞線盤013 —側,導針機構包括導針主座023、第一氣缸024以及繞線導針025,所述導針主座023固定於繞線盤013的側邊,在所述第一氣缸024固定於導針主座023上且與所述繞線導針025連接,在所述繞線導針025上設置有緩衝結構,繞線導針025可自由伸縮,工作時可穿如磁環的內環且位於該內環的圓心上,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左調節機構以及右調節機構,所述左調節機構包括第二氣缸027、左調節座028、第一步進馬達029以及第一調節輪030,所述第一步進馬達029、第二氣缸027均固定於工作檯002上,且與所述左調節座028連接,所述第一調節輪030設置於左調節座028的末端且與所述第一步進馬達029連接,在所述第一調節輪030上設置有第一調節凹槽,所述右調節機構包括右調節座031、第二步進馬達032、調節齒輪033、第二調節輪034以及第三調節輪035,所述第二步進馬達032、右調節座031均固定於工作檯002上,且與所述調節齒輪033連接,在第二調節輪034以及第三調節輪035緊靠設置於右調節座031的端部,所述調節齒輪033設置於右調節座031上且與所述第二調節輪034以及第三調節輪035連接,在第二調節輪034以及第三調節輪035均設置有第二調節凹槽,且兩者的第二調節凹槽與第一調節凹槽的大小和磁環匹配,所述檢測裝置設置於右調節座031上,且其輸出端位於所述容納空間的中心點,所述檢測裝置為鐳射傳感器,當磁環落入容納空間時,鐳射傳感器射出的光線剛好位於磁環的中心點,可檢測磁環的纏繞圈數以及導線的走線情況,實現磁環工作以及導線纏繞的精準定位;
[0029]調整機構,所述調整機構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009連接,所述調整機構設置於繞線盤013上,其輸出端與所述缺口 016齊平,實現對導線的繞線時位置的調整,調整機構包括調整氣缸036、調整固定座037、調整活動座038以及調整塊039,所述調整固定座037固定於繞線盤013上,所述調整氣缸036設置於調整活動座038上且其輸出端與所述調整固定座037連接,所述調整塊039於所述調整活動座038連接,所述調整塊039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引槽015匹配的容納槽,其前端設置有一 「U」字型的調整孔040 ;
[0030]送料裝置,包括送料機構以及輸送針機構,送料機構與所述輸送針機構連接,所述送料機構設置於所述缺口 016的上方,通過輸送針機構可將位於送料機構的磁環運送至容納空間026內加工,送料機構包括振動盤041以及送料主座042,所述振動盤041設置於送料主座042上,所述送料主座042設置有與所述振動盤041連通的輸送道043,該輸送道043的輸出端設於所述容納空間026的上方,所述輸送針機構設置於送料主座042上,且於所述輸送道043的輸出端連接,所述輸送針機構包括送針氣缸044、送針固定座045以及輸送針046,所述送針固定座045設置於送料主座042的一側,所述送針氣缸044固定於送針固定座045上,且與所述輸送針046連接,在所述送料主座042的端部設置有一開口,且該開口的大小與所述輸送針046匹配,在所述開口上設置有一彈性卡料片047,所述輸送針046與該開口形成一定角度,在所述送料主座042的端部還設置有一活動連接的卡塊。
[0031]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如下:首先通過人機控制界面003進行數據的輸入以及調整,選擇合適的工作模式,然後將磁環放置于振動盤041內,將導線纏於入線支架005上,穿過輔助輪007進入頂料活動塊012上設有的導槽,且通過導向輪006的下方,在控制裝置的控制下通過頂料氣缸011帶動一塊或者多塊頂料活動塊012頂起導線使其與導向輪006接觸獲得驅動力實現單邊或者多邊上料;同時磁環在振動盤041的作用下實現豎向進入輸送道043,當導線進入連接塊017時,輸送針046在送針氣缸044的帶動下往前將輸送道043端部,將磁環送出輸送道043,同時輸送針046復位,彈性卡料片047卡主第二個磁環實現單個磁環上料,由於輸送道043的輸出端設置於容納空間026的上方,因此磁環被頂出後直接進入該容納空間026內;導線通過輸線管道008後,通過連接塊017的入口進入導引槽015,第一輔助牽引裝置帶動導線,同時導針機構運作,第一氣缸024推動繞線導針025插入磁環的圓心,在繞線導針025的導引下,導線穿入磁環並穿出,同時調整塊039在調整氣缸036的帶動下伸出,使得調整塊039的調整孔040置於磁環的一側,當導線由繞線盤013驅動帶動再次進入穿過磁環時,調整塊039即會頂住導線的位置,避免其與上層導線的交叉重疊,隨著導線繞圈數的增加調整塊039會逐漸包裹導線,然後導線繼續運動並逐漸遠離環形內壁,以縮小直徑的方式,朝磁環運動直到緊密纏繞於磁環上,在導線纏繞磁環的過程中,磁環隨著第一調節輪030、第二調節輪034以及第三調節輪035的轉動而進行轉動,通過第一步進馬達029和第二步進馬達032可實現根據導線繞線的速率進行調節磁環的轉速以及轉向,進而可使得導線能夠均勻地纏繞於磁環上,亦可通過第一步進馬達029和第二步進馬達032實現磁環的順時針轉動或者逆時針轉動,更有利於多種導線的纏繞,最後裁剪氣缸021帶動切刀動作,卡緊導線,使其緊密纏繞磁環後,再進行剪切步驟;在當完成一種導線的纏繞後,第二種導線在PLC控制器的控制進入繞線機構進行纏繞工作,直到完成所需要的導線後,左調節座028在第二氣缸027的帶動下上升一定的距離,該距離大於磁環的直徑,同時第二調節輪034以及第三調節輪035保持滾動帶動磁環脫離容納空間026,磁環進入下料槽,完成出料工序,然後左調節座028復位進入下一個磁環加工。
[0032]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採用高智能控制裝置統一控制以及監視各機構的工作,精度高以及自動化程度高;通過增力機構的錐形導料輪019的設計可有效地提高繞線盤013內導線的環繞驅動力,可實現細線以及粗線不同類型線材的繞線,導料輪019的夾角為4°?20°的特殊設定,可使得導線到繞入磁環的過程中,導料輪019對導線的增力隨著導線逐漸遠離環形內壁的距離而增加,有利於導線的緊密纏繞以及輔助定位剪短的效果,調整機構的設置可確保導線能夠均勻纏繞於磁環內,避免導線交叉等情況的出現,增加產品的質量;通過頂料機構與導向輪006的配合能夠實現單支、雙邊或者多邊上料,從而實現單線纏繞、、多線同時纏繞的功能,可有效地提高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性以及效率;夾持機構中設有的導針機構以及定位機構,可靈活調整定位機構形成的容納空間026的大小,進而實現對不同直徑的磁環進行加工,同時導針機構的設置可有效地增加繞線的精度,降低次品率,提高收益;振動盤041、送料主座042以及輸送針046機構能夠確保磁環的精準入料,避免入料錯誤導致機械的損壞,另外在定位機構上設置有檢測裝置,可確保磁環的精準入料,以及在纏繞過程中導線的纏繞精度。
[003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 機座,在機座頂端設置有用於安裝各機構的工作檯; 控制裝置,其設置於機座內,用於控制各機構/裝置的運作; 輸線機構,包括入線支架,導向輪、頂線機構、第一伺服電機以及至少一組輸線管道,所述入線支架設置於工作檯的一側,所述頂線機構緊鄰入線支架,且其輸出端與所述輸線管道連接,所述導向輪設置於頂線機構與輸線管道之間,且所述導向輪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連接; 繞線機構,包括繞線盤、裁剪機構以及增力機構,在所述繞線盤上設置有連通的導引槽以及缺口,所述裁剪機構設置於繞線盤上,實現導線的切斷,所述增力機構設置於繞線盤上,所述增力機構的輸出端與所述導引槽相交; 夾持機構,包括檢測裝置、導針機構以及定位機構,所述定位機構設置於缺口上,且形成用於承載磁環的容納空間,該容納空間設置於所述導線的運動軌跡上,所述導針機構設置於繞線盤一側,所述導針機構設置有繞線導針,該繞線導針可自由伸縮,工作時可穿如磁環的內環且位於該內環的圓心上,所述檢測裝置設置於定位機構上,且其輸出端位於所述容納空間的中心點; 調整機構,所述調整機構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連接,所述調整機構設置於繞線盤上,其輸出端與所述缺口齊平,且設有調整塊,實現對導線的繞線時位置的調整; 送料裝置,包括送料機構以及輸送針機構,送料機構與所述輸送針機構連接,所述送料機構設置於所述缺口的上方,通過輸送針機構可將位於送料機構的磁環運送至容納空間內加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入線支架上設置有至少一個輔助輪,所述頂料機構包括頂料主座、頂料氣缸以及頂料活動塊,在所述頂料活動塊上設置有用於承載導線的導槽,且所述頂料活動塊活動設置於頂料主座上,所述頂料氣缸與所述頂料活動塊連接,在所述頂料主座上設置有至少一個頂料活動塊和頂料氣缸。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繞線盤上設置有一通孔,在所述繞線盤的內壁為環形內壁,且在內壁上形成導引槽,該導引槽是環設於通孔外的環形槽,在所述繞線盤上設置有一缺口,該缺口與所述導引槽連通,在繞線盤上設置有與輸線管道連通的連接塊,該連接塊上設置有一入口且與所述導引槽連通,所述增力機構包括至少兩組導輪組,所述兩組導輪組均勻分布於繞線盤上且通過活動軸設置於繞線盤上,所述活動軸通過同步帶和同步輪與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連接,每組導輪組均設置有兩個導料輪,所述導料輪分布設置於導引槽的上下兩側,所述導料輪為一錐形輪,其夾角為4°~20°,在所述導料輪上設置有增力槽,所述裁剪機構包括裁剪氣缸、裁剪連動杆以及切刀,所述切刀設置於繞線盤內,且位於導引槽的側邊,所述裁剪氣缸固定於工作檯上通過所述裁剪連動杆與所述切刀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機構包括調整氣缸、調整固定座、調整活動座以及調整塊,所述調整固定座固定於繞線盤上,所述調整氣缸設置於調整活動座上且其輸出端與所述調整固定座連接,所述調整塊於所述調整活動座連接,所述調整塊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引槽匹配的容納槽,其前端設置有一「U」字型的調整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針機構包括導針主座、第一氣缸以及繞線導針,所述導針主座固定於繞線盤的側邊,在所述第一氣缸固定於導針主座上且與所述繞線導針連接,在所述繞線導針上設置有緩衝結構,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左調節機構以及右調節機構,所述左調節機構包括第二氣缸、左調節座、第一步進馬達以及第一調節輪,所述第一步進馬達、第二氣缸均固定於工作檯上,且與所述左調節座連接,所述第一調節輪設置於左調節座的末端且與所述第一步進馬達連接,在所述第一調節輪上設置有第一調節凹槽,所述右調節機構包括右調節座、第二步進馬達、調節齒輪、第二調節輪以及第三調節輪,所述第二步進馬達、右調節座均固定於工作檯上,且與所述調節齒輪連接,在第二調節輪以及第三調節輪緊靠設置於右調節座的端部,所述調節齒輪設置於右調節座上且與所述第二調節輪以及第三調節輪連接,在第二調節輪以及第三調節輪均設置有第二調節凹槽,且兩者的第二調節凹槽與第一調節凹槽的大小和磁環匹配,所述檢測裝置設置於所述有調節座上,且其輸出端位於所述容納空間的中心點,所述檢測裝置為鐳射傳感器。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磁環粗線繞線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送料機構包括振動盤以及送料主座,所述振動盤設置於送料主座上,所述送料主座設置有與所述振動盤連通的輸送道,該輸送道的輸出端設於所述容納空間的上方,所述輸送針機構設置於送料主座上,且於所述輸送道的輸出端連接,所述輸送針機構包括送針氣缸、送針固定座以及輸送針,所述送針固定座設置於送料主座的一側,所述送針氣缸固定於送針固定座上,且與所述輸送針連接,在所述送料主座的端部設置有一開口,且該開口的大小與所述輸送針匹配,在所述開口上設置有一彈性卡料片,所述輸送針與該開口形成一定角度,在所述送料主座的端部還設置有一活動連接的卡塊。
【文檔編號】H01F41/08GK203733621SQ201320849970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0日
【發明者】王永成, 黃文娟 申請人:王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