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霸王別姬中隱藏的劇情(電影版霸王別姬有兩種結局)
2023-06-13 09:38:42 6
喜歡《霸王別姬》的人也許知道,陳凱歌電影的結局和李碧華的小說結局不一樣。
但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也有兩種結局,這兩個版本的不同之處就是今天我們要重點討論的"開放式結局"和"閉合式結局"。
所謂的"開放式結構"不光是給劇情留白、給觀眾留下足夠的想像空間,在劇本創作和電影拍攝上這也是一種大膽的嘗試——沒有將最後的高潮或線索完全閉合。這樣的電影最後得到的口碑往往呈兩極分化之勢,要麼影視留名、要麼臭名昭著。
今天的文章就從《霸王別姬》的兩種結局入手,深入分析一下"開放式結構"和"閉合式結構"的不同以及各自之於電影的優劣。
在電影中,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在二人最後一次對戲中煙消雲散,不同的是,一個用"放下"來收尾,一個用"死亡"做結局。相同的是兩個人前面說的戲詞:
程蝶衣:大王,那漢兵他殺殺殺殺上來了。
段小樓:啊。
(轉身)
(程蝶衣特寫,眼神中流露出決絕的神情)
(一隻手把雪亮的寶劍從劍鞘中拔出,"嗆啷"拔劍的響聲)
(段小樓近景。畫外傳來重物倒地聲,段猛回頭)
(特寫,段無表情的臉)
段小樓:……
版本A中的"……":
段小樓:(撕心裂肺地一聲)蝶衣!!(繼而,輕輕地)小豆子。
版本B中"……":
段小樓:(沉默良久,然後用京劇念白腔)妃~子~。
在版本A中,從段小樓的撕心裂肺可以看出程蝶衣是真的死了。
但版本B卻給看過的觀眾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可能程蝶衣死了,但是段小樓入戲太深,所以沒意識到眼前究竟發生了什麼;可能程蝶衣沒死,段小樓如釋重負,繼續演著自己"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用戲中人的感情詮釋著"虞姬虞姬奈若何"。《霸王別姬》的"閉合式結局"廣為流傳
說到底《霸王別姬》還是會被歸類到情節劇之中,在這樣類型的電影中,觀眾對故事發展一般都有"有始有終"的訴求,而絕大多數的創作者也會遵循這個不成文的規定。
因為從著有《竇娥冤》的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關漢卿開始,到寫下《孔雀膽》《卓文君》《蔡文姬》的郭沫若,中國傳統的劇作家都墨守著"生旦淨末醜,大路各自走"的結局。換句話說,在作品最後,一定會給每個人物一個交代。
但曾在《棋王》和《孩子王》中大膽運用過"開放式結局"的第五代導演陳凱歌,最後一次在《霸王別姬》中嘗試的效果就是:很多人認為程蝶衣必須死,不然這部電影就廢了。
相較於《棋王》最後冷清蕭索的廣場和《孩子王》結尾男主角對一片巍峨的回眸,陳凱歌這次將選擇權交給了觀眾,得到的卻是"閉合式結局完勝"的結果。
終於那個喜歡將國畫中的"留白"效果運用到電影中的陳凱歌不見了,從《荊軻刺秦王》開始就一直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直到《無極》的出現。(後面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為《無極》平反,這是一部無論從拍攝技術還是故事架構上都當之無愧的"中國魔幻電影巔峰之作"。)
那麼為什麼"閉合式結局"更受歡迎呢?因為在這樣的敘事結構中,一部電影就是在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觀眾不需要在從電影細節中"刨根問底"的同時還要對未知的結局不斷問"真的嗎?""為什麼?"
而且《霸王別姬》的開放式結局不被接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主要人物一生的命運都被交代得有頭有尾。在這種完整的故事線之後安排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會讓人產生一種"被耍了"的感覺。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霸王別姬》是有原著的,這是一部小說改編劇本。
小說《霸王別姬》的結局是:程蝶衣"虞姬殉情"後醒了過來,說罷"戲演完了"四個字就開啟了新的人生。若干年後,段小樓和程蝶衣師重逢在香港的澡堂子裡,中間交流很少,在兩人洗完澡之後就各走各的了。
雖然交流很少,但看過書的人也會從寥寥數語中體味到程蝶衣的"不可得,放不下"。
蝶衣轉過話頭問:
"你結婚了沒有?"
"沒。"
小樓這一輩子,到頭來還是老光棍兒一個。
"——哦,我倒有個愛人了。"
蝶衣的嗓子提了提,瞟了瞟小樓。
"真的呀?"
"真的。"
"真的呀?"
"真的。"
兩句迎來送往,在水汽中流轉,凝在半空中,停了半晌。
小樓頓了頓,笑笑:"那你會喝更好的茶啦?"
喝茶哪裡喝得飽,蝶衣淡淡地搖搖頭:"我最想吃的是盆兒糕。蘸白糖吃,又甜,又黏,又香……"
這和電影裡程蝶衣用一輩子、一條命演了一個虞姬大不相同,但這樣懷揣不甘和回憶活了60年相較於死在舞臺上、死在段小樓眼前,難說是悲是喜、是福還是禍。
可如果用那個"程蝶衣沒死"的結局,從某種程度上就相當於和小說的設定發生了重合。在"重合"的情況下還不拍後續,是擔心觀眾看完170多分鐘的電影後拿不出十幾二十分鐘的耐心看後來發生的事嗎?
要知道,觀眾是最精明也不願意被當作傻子的。
《霸王別姬》的"開放式結局"可以嘗試
李碧華不懂程蝶衣,陳凱歌懂。因為寫過小說的人都知道一件事:故事寫著寫著,人物如何選擇、是生是死就由不得作者了。但那個在書裡有了嗓音、有了血肉、有了脾氣、有了愛恨、最後有了自我的程蝶衣卻被李碧華寫活了,還完好無損地活到和師哥在澡堂子"坦誠相見"。
有人說:
"倘若蝶衣從書中化出來,也定要將那結尾的句號打在自刎時,故事戛然而止,遠處響起北平的鐘聲才好。這一死,盛世元音就永遠不會老,那一出霸王別姬才唱得到他心坎裡,流唱千秋萬代,經久不絕。"
這樣的說法我也是極為贊同的。但回到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來說,開放式結局並不像大家想的那般"豺狼虎豹"。
因為開放,所以未知。
在段小樓輕喚"妃~子~"的時候,很可能是他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當然也是唯一一次陪程蝶衣"不瘋魔不成話",看著倒在血泊中的程蝶衣,段小樓用這句"妃子"成全了程蝶衣,也演活了那被蝶衣一輩子愛而不得的西楚霸王。
換句話說,在"開放式結局"中,程蝶衣"刎別霸王"也是極有可能發生的戲碼,無論是從故事發展走向還是對戲之人段小樓的反應來說,這都是成立的。
可如果程蝶衣不死,《霸王別姬》就真的淪為平庸了嗎?
前文中我有提到過這樣一句話:
這樣懷揣不甘和回憶活了60年相較於死在舞臺上、死在段小樓眼前,難說是悲是喜、是福還是禍。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公認的文學巔峰和戲劇開山鼻祖,隨之那句"一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是廣為流傳。但《哈姆雷特》的結局真稱得上是"最乾淨的閉合式結局"——死得一個不剩。可這與其劇情節奏和人物設定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國產電影中有一部《萬箭穿心》,女人間接害死了丈夫後,用挑扁擔運貨的方式養活了孩子,最後卻還是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甚至親兒子也跟他反目成仇。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沒有不感覺壓抑的,為什麼?
因為相較於"一死了之"的高光悲劇時刻,苟且而又痛苦地活著才是最腐蝕人心的,也是最貼近現實世界生活的。
曾有一位熱衷於"開放式結局"的藝術片導演這樣說:
"這就是生活,生活不像情節劇那樣,會在一個時刻把所有的線索打開或合攏。"
進一步講,那個曾脫口而出"不行!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的程蝶衣,如果真的在最後一場對唱中"放下了"所有的前塵往事,也放下了對童年的經歷和自我轉換的執著,繼而苟且半生,難道這樣的結局不讓人心碎嗎?
不能因為"長痛不如短痛"就執著於"必死無疑",要知道,那高於生活的藝術最迷人地方就在於將生活的不堪用最美最讓人心碎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人愛也愛不動,恨又恨不起來。
寫在最後
電影就是講故事,但電影不能只局限於講故事。
電影之所以被稱為"光影的魔術",不單單是因為攝影機、燈光、剪輯這些的存在,更多的它是以一種"出其不意"的方式將一個故事"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就像魔術一樣,你永遠不知道魔術師從帽子裡掏出來的下一個是什麼。
但為什麼給"完整"加引號呢?因為完整不意味著必須有頭有尾,仔細想想,"想像"也許是電影連接生活的唯一橋梁了。這也是"開放式結局"的迷人之處——它看似無形實則有意地將電影中的世界延伸到現實中來,讓人們在被電影中的人物和情節震撼、感動之餘,不自覺地將其與自己的生活或世界重合。
這樣的"完整"對於一部電影來說也許脫離了形式,但卻擁有了更豐滿也更富有色彩的靈魂。
最後說一句,我深愛並心疼著程蝶衣,從他口含唱出那句"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開始,無論他是生是死,也無論結局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