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被外星人佔領的電影(第九區外星人進了貧民窟)
2023-06-02 14:12:11 3
今天要跟您分享的,是2009年的經典科幻電影《第九區》。
收聽《第九區》有聲影評>>>「連結」
推薦指數:★★★★★
懸疑指數:★★
視覺指數:★★★★
劇情指數:★★★★
《第九區》是一部院線電影,但導演運用了大量新聞紀實鏡頭、DV視角、監視器記錄和人物採訪的拍攝手法,夾雜屏幕左下方不時顯示的日期和時間,把電影活生生拍成了一部紀錄片,把故事敘述地好像就發生在真實的世界之中。
而比畫面描寫地更加真實的,則是電影對人性的捕捉,雖然講的是外星人的故事,但反應出的,卻都是人類社會真實存在的種種問題,後面半隻貓也會為大家進行剖析。
電影《第九區》是南非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
在《指環王》的導演彼得·傑克遜監製下推出的長片處女作。
電影一經上映,票房持續走高,最終北美票房突破一億美元,全球票房逼近兩億美元,這對一個成本只有3000萬美元的影片無疑是個驕人的業績。
《第九區》在輿論上也是好評如潮,IMDB:8.3分;爛番茄新鮮度:89%;《芝加哥論壇報》對它的一句話評論為「在這個夏天即將結束的時候,這部電影讓整個好萊塢感到羞恥」。到了第二年,《第九區》不負眾望,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在拍攝該片之前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曾經拍過一些短篇,其中一部名叫《約翰尼斯堡的外星人》。
彼得·傑克遜看到了這部短片,對短篇導演青睞有加,認為尼爾簡直就是為電影而生。並決定為其投資3000萬美元打造自己的電影。
於是短篇作品《約翰尼斯堡的外星人》就變成了長篇電影《第九區》。
二、拍的是外星人,講的是地球人描寫外星生物的科幻電影在好萊塢不勝枚舉,但是歷來的好萊塢科幻電影中,外星生物光臨地球多半是耀武揚威,大殺四方。用遠超地球人的科技碾壓地球人。畢竟能夠從數十萬光年之外來到地球,外星人的科技一定與人類有著雲泥之別。
但是在《第九區》中,導演另闢蹊徑,把外星生物設計為一群宇宙難民,他們來到地球只是一場意外。
他們的社會組織類似於蜂群,由少數女皇(queen)指導數量龐大,但缺乏複雜思考能力的工蜂(drone)。當女皇由於意外感染細菌集體死亡時,大量工蜂卻因體質較強存活了下來,但因為失去了女皇的領導,變成一群集體無意識的低等生物。母艦也失去了目標,最終懸停在了約翰尼斯堡上空無所事事。
所以這些外星人雖然擁有比人類更高的文明,但現在只能說是群龍無首的烏合之眾,不幸淪為貧民窟裡,爭搶貓糧,任人宰割的「大蝦」。
一個名叫MNU(Multi-National United)的組織,中文直譯為「多國聯合組織」。主動承攬了外星人的管理,以及處理人與外星人關係的重任。
在約翰尼斯堡為大蝦們劃出了一個第九區,專門給外星人生活居住。
乍看之下,MNU是一個救助外星人的人道主義組織,實際上它不是公益組織,也沒有國家背景,是一個秘密收集外星人武器,對外星人進行地下實驗的營利性私人企業,全球第二大的武器製造商。
MNU把外星人框在第九區進行管理,本質上跟煤礦公司把礦坑圍起來管理,是一個目的——更高效地開採資源。
對他們來說,外星人不過是如礦石一般的可利用資源而已。
男主曾經也是多國聯合組織的一名中層管理人員。但男主變成外星人的時候,他的身份也從一個人變成了一種資源。當MNU發現男主可以使用外星武器時,無數貪婪的目光投向他,他成了一座寶藏。
男主被推到解剖外星人的實驗室裡,一句「他變成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現在能從他身上獲取什麼」把人類貪婪的本性暴露無遺。醫生對著鏡頭有條不紊地敘述即將進行解剖的全過程,仿佛解剖臺上躺著的已是一具屍體。他們要男主的組織、骨髓、血液,要把他解剖的一無所有。而男主甚至是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了解到這一切。
其實,理清影片的背景設置,揭開該片科幻的神秘面紗後,我們不難發現,人類劃出「第九區」來隔離「大蝦」,影射的就是導演年幼時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經歷。影片所真正暗含的並非人與外星人的矛盾,而恰恰是人與人自身的矛盾,呈現的是人自身的殘忍,直擊的是人性最黑暗的一面。
把外星人的形象剝離開來,第九區裡外星人被隔離的生活場景,影射的便是當年南非少數白人對大量黑人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
黑人在隔離區中受到各種壓迫,混亂骯髒的生活條件催發了疾病、失業、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於是黑人不得不採用種種極端手段來反抗,從而遭到更殘酷的鎮壓。
導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我看來,如果沒有約翰尼斯堡,就不會有這部影片,並不是我先有了一個故事,然後再去選擇一座城市講述這個故事,實際情況正好相反。」
導演的這種憂慮與反思的確很值得我們深思。關於對異族的態度,中國古語有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人類對異族總是抱有貪婪、畏懼和防備之心,歸根結底是溝通的障礙,導致相互的不認同,並認為己方為人,對方非人。
所以在幾個世紀之前,歐洲人對印第安人大肆屠殺,二戰時日本人對中國人無情殺戮,德國納粹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
其實,日本人把中國人稱為「支na豬」,納粹把猶太人稱為「猶tai豬」,這與影片中人類把外星人稱為「大蝦」並無二致。也恰恰因為這種異化的處理,所謂的「人」把異族踢出了人類的範疇,所以他們屠戮異族時才表現得心安理得。這一切都展示出人類對異己冷漠、厭惡、殘酷的本質。
然而電影中諷刺的是,許多黑人成為了抵制外星人的主力,他們操著一口濃鬱口音的英語,數落著大蝦們的種種不是,預將他們除之而後快。
曾經處於鄙視鏈底層的族群開始有了自己的鄙視對象。可當我們回過頭來看現實,電影的表達也並沒有脫離現實,因為今天的約翰尼斯堡,黑人歧視白人,華人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因此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種族歧視,與種族無關。
「一天早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這是卡夫卡《變形記》中的經典橋段。
毋庸置疑,《第九區》可以算作當代銀幕上的科幻版《變形記》。男主原本是個普通的MNU工作人員,他平庸、虛偽、怯懦、自私,只想守著自己小小的幸福,平凡地生活,他本是一個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普通人,
卻悲劇性地變成了人人唾棄的「大蝦」,如同《變形記》中的推銷員薩姆沙,儘管變形後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終因外形的異化被人類世界所遺棄,成為孤獨的「非人類」。
從影片開始時男主對升職的志得意滿,到對外星人的蔑視,再到後來身體出現異化後,眼神中流露出的痛苦、絕望、恐懼與難以言說的焦慮。
從頭來探尋男主的心路歷程,我們發現,他原本跟其他MNU的人毫無差別,同樣視外星人如牲畜。
他手法利落地拔掉給外星嬰兒輸送營養的管子;他對著鏡頭邊微笑邊解釋著如何消滅未孵化的外星人,背景畫面是火焰噴射器吐出長長的火舌,烈焰中,無數外星人的卵接連爆裂,而男主卻在很享受地聆聽著一個個小生命的消逝。
這一刻,他笑得如同滅絕人性的侵華日軍,如同屠殺猶太人的德國納粹。
隨後,意外發生,男主身體開始慢慢異化。
當看見自己的左手變成「大蝦」似的觸鬚手時,內心極度驚恐的他第一反應是要見自己的妻子。而從這裡開始,男主正式走向了他的異化之路,整個人類社會無情地拋棄了他,他已被歸入「大蝦」,而非人類。
MNU立即對男主進行了武器實驗,外星人的鮮血濺到他的臉上,他異常地痛苦,可見男主還擁有最起碼的同情心。
待到被壓在冰冷的解剖臺上時,他才終於明白了自己身份的轉換,並邁出了抗爭的第一步。
男主逃出實驗室,卻在人類的社會中無法生存,新聞媒體對他進行大肆的污衊,隨手一個ps,男主就成為了與外星人媾和的採蝦大盜,他被徹底地孤立化、邊緣化,唯一的生路就是逃往第九區。
伴隨著無盡的孤獨、無助與絕望,男主別無選擇,不得不與外星人並肩作戰。
如果說一開始,觀眾還是站在人類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同樣認為外星人是「大蝦」而不是人,那麼到此時,隨著主人公身份的轉變,觀眾已不知不覺地站到了外星人一邊,這與同年引領3D革新的《阿凡達》出奇的一致。
觀眾對男主的遭遇深感同情,繼而擴大到對整個外星族群的同情。
觀眾的立場在導演的推波助瀾下隨之轉變。只因觀眾越來越看不出電影裡那些人類角色的人性所在:MNU貪圖外星武器的強大,在實驗室裡殘忍地肢解外星人;對昔日的同伴進行無情的捕殺;奈及利亞的黑幫老大乾脆要生吃男主;自己的親人也轉眼間放棄和拋棄了男主。
而在外星人一方,觀眾卻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性之光:當紅馬甲見到同伴們被人類肢解的屍體時,他放下槍悲痛無助。當紅馬甲與兒子訴說故鄉的月亮時,父子倆眼神裡流淌的又是何等的思鄉之情。見到男主陷入苦戰紅馬甲卻堅決要與男主並肩作戰。
影片高潮,男主駕駛著外星機甲的那一轉身,寓意著人性的偉大回歸,他戰勝了自己的自私與懦弱,願意犧牲自己幫助外星人父子回到母艦,重返家園。
最後一戰,男主一個人與全世界為敵,在外星武器面前,人類如氣球一樣炸開,血肉橫飛。可是觀眾卻並不會為這些人感到同情。
最終,外星人父子駕駛著指揮艙在悲泣似的歌聲中緩緩升入母艦,男主抬頭遙望著母艦升起,眼中流露出無比的激動、欣慰、羨慕與辛酸,他們可以回家了,可他自己呢?
影片的結尾,閃回了男主在MNU總部未出發前的鏡頭,他幸福無比地拿出妻子的婚紗照,略帶炫耀地讚美妻子的美麗。鏡頭前的男主臉上露出甜蜜的笑容,眼神裡寫滿溫柔的愛意,那時的他與如今已是判若兩人。一前一後形成的巨大反差,為影片更添悲愴。
字幕走起前的最後一個鏡頭,一個外星人坐在廢墟之上,手握一朵金屬做的玫瑰花,雖然電影沒有告訴我們這個外星人的身份,但是觀眾都很清楚,這個大蝦就是男主。即便已經面目全非,但並沒有妨礙我們對一個人的判斷。
《第九區》中外星人一開始就被歸為非人,他們像畜生一樣被歧視、被宰割,其實他們內心與人有何不同?他們同樣有喜怒哀樂,同樣有生存的權利,他們誰都不想傷害,只想回家,僅此而已。
男主為幫助外星人父子返回母艦,一人駕駛外星機甲與人類武裝對抗,而生死關頭,外星人居然說出「不,我們要並肩作戰,我不會丟下你的」這樣溫情脈脈的話語。
從這個角度來看,顯然外星人比人更像人,而人由於內心的異化,卻開始慢慢變得不像真正的人了,人的外表與內心相背離,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從出生到離去,一個人的樣貌必將經歷千變萬化,但最終蓋棺定論的依據,不是這個人的樣貌,而是這個人的內心和這個人的所作所為。
人究竟何以為人?是靠相貌,膚色嗎?顯然不是,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因為有「人形」,而是因為有「人性。
收聽《第九區》有聲影評>>>「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