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鑑賞標題含義(小說標題意蘊探究)
2023-06-02 09:14:58
小說標題的意蘊一般包含表層義和深層義兩部分。表層義是指標題本義;深層義主要指在文中的引申義、比喻義或象徵義,且與小說的情節、人物、環境、主題等聯繫緊密。考法一 標題意蘊探究
1.解答標題意蘊探究題「三步驟」
2.雙關和象徵的區別
(1)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包括諧音雙關和意義雙關。
①諧音雙關:利用詞的同音,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叫作諧音雙關。如:「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內含感情的「情」。
②意義雙關:利用詞的多義,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叫作意義雙關。如「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吧」(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中的「夜」,表面上是夜晚,實指黑暗統治;「路」表面上是道路,實指革命徵途。
(2)象徵: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茅盾《白楊禮讚》中,用白楊樹象徵北方廣大的抗日軍民和他們不屈的精神意志。
[例一] (2016·全國卷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鋤
李 銳
拄著鋤把出村的時候又有人問:「六安爺,又去百畝園呀?」
倒拿著鋤頭的六安爺平靜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爺,後晌天氣這麼熱,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爺!」
六安爺還是平靜地笑笑:「我不是鋤地,我是過癮。」
「咳呀,鋤了地,受了累,又沒有收成,你是圖啥呀你六安爺?」
六安爺已經記不清這樣的問答重複過多少次了,他還是不緊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鋤地,我是過癮。」
斜射的陽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爺的臉上,漸漸失明的眼睛,給他帶來一種說不出的靜穆。六安爺看不清人們的臉色,可他聽得清人們的腔調,但是六安爺不想改變自己的主意,照樣拄著鋤把當拐棍,從從容容地走過。
百畝園就在河對面,一抬眼就能看見。一座三孔石橋跨過亂流河,把百畝園和村子連在一起,這整整一百二十畝平坦肥沃的河灘地,是亂流河一百多裡河谷當中最大最肥的一塊地。西灣村人不知道在這塊地上耕種了幾千年幾百代了。幾千年幾百代裡,西灣村人不知把幾千斤幾萬斤的汗水撒在百畝園,也不知從百畝園的土地上收穫了幾百萬幾千萬斤的糧食,更不知這幾百萬幾千萬斤的糧食養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從今年起百畝園再也不會收穫莊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畝園,要在這塊地上建一個焦炭廠。兩年裡反覆地談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購價壓在每畝五千塊。為了表示絕不接受的決心,今年下種的季節,西灣村人堅決地把莊稼照樣種了下去。煤炭公司終於妥協了,每畝地一萬五千塊。這場驚心動魄的談判像傳奇一樣在亂流河兩岸到處被人傳頌。一萬五千塊,簡直就是一個讓人頭暈的天價。按照最好的年景,現在一畝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塊錢。想一想就讓人頭暈,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畝地裡刨出來一萬五千塊錢吶!勝利的喜悅中,沒有人再去百畝園了,因為合同一籤,錢一拿,推土機馬上就要開進來了。
可是,不知不覺中,那些被人遺忘了的種子,還是和千百年來一樣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綠的葉子上都會有珍珠一樣的露水,在晨風中把陽光變幻得五彩繽紛。這些種子們不知道,永遠不會再有人來伺候它們,收穫它們了。從此往後,百畝園裡將是爐火熊熊、濃煙滾滾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爺捨不得那些種子。他掐著指頭計算著出苗的時間,到了該間苗鋤頭遍的日子,六安爺就拄著鋤頭來到百畝園。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現在,勞累了一天的六安爺已經感覺到腰背的酸痛,滿是老繭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著探出一塊空地,然後,坐在黃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煙,等著僵硬了的筋骨舒緩下來。等到歇夠了,就再拄著鋤把站起來,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鋤頭一次又一次穩穩地探進搖擺的苗壠裡去。沒有人催,自己心裡也不急,六安爺只想一個人慢慢地鋤地,就好像一個人對著一壺老酒細斟慢飲。
終於,西山的陰影落進了河谷,被太陽曬了一天的六安爺,立刻感覺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絲涼意。他緩緩地直起腰來,把捏鋤把的兩隻手一先一後舉到嘴前,輕輕地啐上幾點唾沫,而後,又深深地埋下腰,舉起了鋤頭。隨著臂膀有力的拉拽,鋒利的鋤刃悶在黃土裡咯嘣咯嘣地割斷了草根,間開了密集的幼苗,新鮮的黃土一股一股地翻起來。六安爺愜意地微笑著,雖然看不清,可是,耳朵裡的聲音,鼻子裡的氣味,河谷裡漸起的涼意,都讓他順心,都讓他舒服。銀亮的鋤板魚兒戲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綠波中上下翻飛。於是,鬆軟新鮮的黃土上留下兩行長長的跨距整齊的腳印,腳印的兩旁是株距均勻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爺種了一輩子莊稼,鋤了一輩子地,眼下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爺心裡知道,這是他這輩子最後一次鋤地了,最後一次給百畝園的莊稼鋤地了。
沉靜的暮色中,百畝園顯得寂寥、空曠。六安爺喜歡這天地間昏暗的時辰,眼睛裡邊和眼睛外邊的世界是一樣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這黑暗的世界裡。
很多天以後,人們跟著推土機來到百畝園,無比驚訝地發現,六安爺鋤過的苗壠裡,茁壯的禾苗均勻整齊,一棵一棵蓬勃的莊稼全都充滿了豐收的信心。沒有人能相信那是一個半瞎子鋤過的地。於是人們想起六安爺說了無數遍的話,六安爺總是平靜固執地說,「我不是鋤地,我是過癮」。
(有刪改)
題目:小說以「鋤」為標題,有什麼寓意?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
答:
[解析] 從全文看,「鋤」這個標題有其象徵義,運用了象徵手法。先分析標題的表層義,「鋤」的表層義有兩個:「鋤」作為名詞,是一種農具;「鋤」作為動詞,是一種勞作行為。再分析標題的深層義:分析「鋤」這一標題與人物形象、主旨的關係,可得出深層含義。六安爺對「鋤」的執著,說明其對土地的熱愛以及對即將失去的百畝園的不舍,「鋤」將人與土地連接起來,喻示勞動者與土地的親密關係。
[參考答案] ①鋤作為一種農具,象徵六安爺的人生和精神;(1分)②鋤喻示勞動者與土地的親密關係;(2分)③鋤意味著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1分)④鋤作為一種勞作行為,蘊含著六安爺對土地的熱愛,又暗含著他對土地的告別。(2分)
1.(2019·江蘇高考)小說刻畫了兩個人物,作者以「表妹」為題,表達了哪些思想感情?(《表妹》)(6分)
表 妹
林斤瀾
矮凳橋街背後是溪灘,那灘上鋪滿了大的碎石,開闊到叫人覺著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條溪,時寬時窄,自由自在穿過石頭灘,帶來水草野樹,帶來生命的歡喜。
灘上走過來兩個女人,一前一後,前邊的挎著個竹籃子,簡直有搖籃般大,裡面是衣服,很有點分量,一路拱著腰身,支撐著籃底。後邊的女人空著兩手,幾次伸手前來幫忙,前邊的不讓。前邊的女人看來四十往裡,後邊的四十以外。前邊的女人不走現成的小路,從石頭灘上斜插過去,走到一個石頭圈起來的水潭邊,把竹籃裡的東西一下子控在水裡,全身輕鬆了,透出來一口長氣,望著後邊的。後邊的走不慣石頭灘,盯著腳下,挑著下腳的地方。前邊的說:
「這裡比屋裡清靜,出來走走,說說話……再呢,我要把這些東西洗出來,也就不客氣了。」
說著就蹲下來,抓過一團按在早鋪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來,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節約了。
看起來後邊的是客人,轉著身於看這個新鮮的地方,有一句沒一句地應著: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樹也陰涼……石頭要是走慣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擔斷了腳筋。哪有你們城裡的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嗐,現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結。」
客人隨即稱讚:
「你真能幹,三表妹,沒想到你有這麼大本事,天天洗這麼多。」
主人微微笑著,手裡捶捶打打,嘴裡喜喜歡歡的:
事情多著呢。只有晚上吃頓熱的,別的兩頓都是馬馬虎虎。本來還要帶子,現在託給人家。
不過洗完衣服,還要踏縫紉機。」
客人其實是個做活的能手,又做飯又帶孩子又洗衣服這樣的日子都過過。現在做客人看著人家做活,兩隻手就不知道放在哪裡好。把左手搭在樹杈上,右手背在背後,都要用點力才在那裡閒得住。不覺感慨起來:
「也難為你,也虧得是你,想想你在家裡的時候,比我還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兩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來:
「做做也就習慣了。不過,真的,做慣了空起兩隻手來,反倒沒有地方好放。鄉下地方,又沒有什麼好玩的,不比城裡。」
客人心裡有些矛盾,就學點見過世面的派頭,給人家看,也壓壓自己的煩惱:
「說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貼在後腰上,「空著兩隻手不也沒地方放嘛。城裡好玩是好玩,誰還成天地玩呢。城裡住長久了,一下鄉,空氣真就好,這個新鮮空氣,千金難買。」
單誇空氣,好比一個姑娘沒有什麼好誇的,單誇她的頭髮。主人插嘴問道:
「你那裡工資好好吧?」
提起工資,客人是有優越感的,卻偏偏埋怨道:
「餓不死吃不飽就是了,連獎金帶零碎也有七八十塊。」
「那是做多做少照樣拿呀!」
「還吃著大鍋飯。」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鐵飯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來,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著。客人倒打起「抱不平」來:
「你好脾氣,要是我,氣也氣死了,做多做少什麼也不拿。」
「大表姐,我們也搞承包了。我們家庭婦女洗衣店,給旅店洗床單,給工廠洗工作服都洗不過來。」
「那一個月能拿多少呢?」客人問得急點。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還要苦幹個把月,洗衣機買是買來了,還沒有安裝。等安裝好了,有時間多踏點縫紉機,還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轉彎。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這功夫,伸了伸兩個手指頭。
客人的腦筋飛快轉動:這兩個手指頭當然不會是二十,那麼是二百……聽著都嚇得心跳,那頂哪一級幹部了?廠長?……回過頭來說道:
「還是你們不封頂好,多勞多得嘛。」
「不過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懶懶散散混日子。」
客人兩步撲過來,蹲下來抓過一堆衣服,主人不讓,客人已經揉搓起來了,一邊說:
「懶懶散散,兩隻手一懶,骨頭都要散……鄉下地方比城裡好,空氣第一新鮮,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學一畢業,叫她頂替我上班,我就退下來……我到鄉下來享幾年福,你看怎麼樣?」
選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刪改
[品思路] 「表妹」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她身上負載著作者的創作意圖,所以「表妹」身上的「勤勞能幹」「一心致富」表明作者對勞動者的讚揚,並高度肯定了新時代新農村這種「勤勞致富」的觀念。以「表妹」為題的深意還在於,表姐代表城市,表妹代表農村,表姐表示想來農村「享幾年福」,更是表明了作者對新時代新農村不斷進步、蘊含無限活力與生機的讚美,從而表達對正處於快速變革中的偉大時代的謳歌。
[品答案] 讚揚了勞動之美;肯定了勤勞致富的觀念;(人物身上的品質,3分)讚美了農村所蘊含的勃勃生機;謳歌了正在變革中的偉大時代。(人物代表的環境和時代,3分)
2.(2017·浙江高考)「一種美味」有多重意蘊,試簡要分析。(《一種美味》)(5分)
一種美味
鞏高峰
他清晰地記得,六歲那年夏天的那個傍晚,當他把一條巴掌大的草魚捧到母親面前時,母親眼裡第一次出現了一種陌生的光。他甚至覺得,他在母親眼裡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這種感覺在隨後下地幹活回來的父親和兩位哥哥眼裡也得到了證實。
他有些受寵若驚。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滿村子躥,上樹掏鳥窩,扒房簷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飯都沒準時過,啥時肚子餓了回家吃飯,都要先挨上父親或母親的一頓打才能挨著飯碗的邊兒。
那天不一樣,母親把雙手在圍裙上擦了又擦。母親終於接過那條魚時,他忽然有一點點失望,那條本來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魚,在母親的雙手之間動彈時,竟然顯得那麼瘦小。
準確地說,在那之前他沒吃過魚,唇齒間也迴蕩不起勾涎引饞的味道。他相信兩個哥哥應該也極少嘗過這東西。在母親的招呼下,他們手忙腳亂地爭搶母親遞過的準備裝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聯繫在一起的東西了。天!為了那條魚,母親要舀一瓷碗的黃豆種子去換半瓷碗的豆腐來搭配。隱隱約約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還有慢慢濃起來的期待。
父親坐在灶前一邊看著火苗舔著過低,一邊簡單地埋怨了幾句,似乎是嫌母親把魚洗的太乾淨了,沒了魚腥味。這已經是難得的意外了,平日裡,父親一個禮拜可能也就說這麼一句話。父親埋怨時,母親正在把那條魚放進鍋裡,她輕手輕腳,似乎開了膛破了肚的草魚還會有被燙痛的感覺。父親笑了笑,帶著點兒嘲意。母親嗔怪著說,你笑什麼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裡遊呢。說著,母親還掀了鍋蓋讓父親看。父親保持著笑意,不願起身。
母親拿著裝了蔥段蒜末的碗,就那麼站著等水燒開。
他則坐在桌前,看這一切時他是不是雙手託著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記憶都是那條魚和圍繞著那條魚而產生的夢一般陌生的氣息。那天什麼活都不用他幹,他是這頓美味的締造者,可以遊手好閒。父母的舉動讓他覺得他有這個資格。
在豆腐到來時,母親甚至都沒來得及埋怨一下一貫喜歡缺斤短兩的豆腐販子,因為豆腐馬上就被切成塊下了鍋。美味,讓他帶著很多的迫不及待,還有一點點的張皇。張皇什麼呢?魚都在鍋裡了,它還能遊回村頭那條溝裡去?不過這種張皇讓他有點兒熟悉,在溝裡捉到魚時他也這麼心慌來著,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條溝裡竟然會有魚。
來不及細細回味了,豆腐一下鍋,屋子裡頓時鮮香撲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新鮮的讓人稍稍發暈。在魚湯從鍋裡到上桌之間,他拼命地翕動鼻翼,貪婪地往肺裡裝這些味道。他相信裝得越多,回味的時間就越長。
至於那鍋魚湯具體是什麼滋味,他倒完全不記得哪怕一點兒細節。因為全家吃飯喝魚湯的狀態都有些魯莽,只有嘴唇和湯接觸的呼呼聲,一碗接一碗時勺子與鍋碰撞的叮噹聲,還有一口與另一口之間換氣時隱約的急促。
那天飯桌上的氣憤也不一樣,一家人習慣的默不作聲完全沒了蹤影,父親開口談天氣了,兩個哥哥則說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親,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給大家盛湯。
最後,父親說了一句有點兒沒頭沒腦的話,父親說,三子該上學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來,對魚湯食不知味的原因應該就是這句話。兩個哥哥沒進過一天學校的大門。現在到了他三子,父親說他該上學了。該,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兩個哥哥投過來的眼神的內容,他忘了魚湯是什麼味道,他忘了那個晚上的一切細節。
美味?美味是什麼味呢?當他終於能背著書包從村頭牆角中出來,扭捏地走進學校的大門,他離美味的書面意思越來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並不是之後的上學,仍然是有魚的那天晚上——
兩個哥哥忽然就飽了,先後離開桌子回屋睡覺,可是魚湯每個人起碼還可以盛兩碗。他們沒解釋為什麼,也不用解釋,地裡的活要起早貪黑,否則這種魚加豆腐的美味只能還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親愣了愣,恢復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親端著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過父親別口不擇言,但是現在她卸去了笑容,朝著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進圈,牛要餵草,豬還要吃食。都這麼愣著不能解決一點兒問題。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還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豬食時,已經是最後一件事了。把火點著,添第二把柴火的時候,他就抓著了一個黏黏軟軟的東西,湊到灶前的火光裡一看,是那條魚!從鍋裡蹦到地面,它顯然已經超越了極限。現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本文有刪改)
[品思路] 本題考查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意蘊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從文本中找出相應的內容並分類進行分析。文本的第4、7、8、14、15自然段中直接出現了「美味」這個詞,其他段落裡寫到了對「魚湯」這一美味的期待和享用。前三處(4、7、8自然段)都是寫他對「美味」的感覺和期待,後兩處(第14、15自然段)則是他對「美味」的另一種理解。「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並不是之後的上學,仍然是有魚的那天晚上」這個句子透露出的意思是,他在那個晚上理解了、明白了很多東西。比如,理解了親情、快樂和希望(一家人一起期待美味——魚湯,一家人一起幸福快樂地喝魚湯)等,也懂得了自己如何才能贏得父母兄弟的重視和喜歡,或者說自己的價值體現在何處(第1自然段「他甚至覺得,他在母親眼裡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這種感覺在隨後下地幹活回來的父親和兩位哥哥眼裡也得到了證實」)。
[品答案] ①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魚湯」,或僅僅是對「魚湯」的渴望,便成了滿足口腹之慾的一種「美味」;(表層義,1分)②圍繞「魚湯」的烹製,是一家人快樂、親情和希望的醞釀,這種處於生活重負下的情感「美味」彌足珍貴;(深層義之情感美味,2分)③在此過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發現與成長,更是能夠滋養一生的特殊「美味」。(深層義之成長美味,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