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匯龍國際電影院(龍潭電影院見證區域變遷)
2023-06-02 19:09:53 1
↑點擊上方「曼陀羅文化」關注我們
龍潭電影院,也稱龍潭影劇院、龍潭劇場,從最初的日本俱樂部到電專文化宮、龍潭影劇院、北華文化宮,直到拆除建成如今的高層住宅,幾次易主,使它的命運幾經起伏。
電專文化宮時期照片
圖片來自1988年吉林電氣化專科學校出版的
《吉林電氣化專科學校校史》
起源,日本侵略者的聚集地
1987年吉林市人民政府出版的《吉林市地名志》詞條顯示:龍潭電影院周邊始為一片荒草甸,人戶稀少,日本侵佔時期拓為住宅及統治機關駐地。吉林市城鄉建設委員會1997年出版的《吉林市志·建築志(1673-1985)》記載:龍潭電影院建築是1943年由吉林人造石油株式會社興建,供該社日本人歌舞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二層樓。門面高大,場內有寬敞的前廳、側廳、樓上鋪加厚涼蓆、樓下設座椅,可容納1201人。鏡框式舞臺,左右有附臺、吊具、照明等設備齊全。
龍潭電影院周圍還有日軍兵營、住宅、防疫所、工坊等大量日偽時期的建築,分布集中,是日本侵略者為達到以戰養戰目的,在此大興土木,建設大量軍事堡壘和經濟設施。據當地居民介紹,龍潭電影院周邊曾有上百座日本侵佔時期建設的房屋,這些房子裡地面鋪有地板,地板下安裝暖氣。
據說爬上附近的山頂向下看這片建築,中間一個轉盤,周圍房屋呈環形分布,就像一面日本國旗,不知道是當年日本侵略者有意為之的,還是建設巧合。
2008年9月1日,筆者踏查山前街附近日偽建築
變更,見證吉林化工興起
1953年,全國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7項安排在吉林市,其中,101廠、102廠、103廠分別定名為吉林染料廠、吉林氮肥廠(肥料廠)、吉林電石廠,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化學工業基地。1954年4月土建工程破土動工,建設進展順利。經過三年建設,1957年10月25日,吉林染料廠、吉林肥料廠、吉林電石廠開工生產典禮在龍潭電影院舉行。在1993年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出版的《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志(1938-1988)》可以看到這些記載。
吉林「三大」化開工生產典禮
圖片來自1998年新華出版社出版的
《走向新世紀(吉林市解放五十周年)》
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化學工業部部長彭濤,蘇聯化學工業部代表團團長、蘇聯化學工業部副部長米·依·伊萬諾夫等到場致辭。《人民日報》為吉林「三大化」開工投產發表了題為《我們要建設強大的化學工業》的社論,國家級各大報紙也對開工典禮發布了新聞報導。
這一年,新中國的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爐電石先後在吉林生產面世。新中國化學工業基礎薄弱、依賴進口的歷史從此改寫,吉林「三大化」載入史冊。龍潭電影院就是見證吉林化工興起的「證人」,它見證了工廠的開工生產、見證了國家化工的興起。
薄一波在開工生產典禮上講話
圖片來自1993年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出版的
《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志(1938-1988)》
記憶,放電影的日子
龍潭電影院在這片兒曾經是最大的電影院,計劃型經濟時期沒有太多的文化休閒生活,看電影是消遣首選。每到有新片上映,售票處就人滿為患,排隊的人能排出好遠。「1979年2月4日,這個售票處因人多擁擠,一名學生心肺受到擠壓而死亡」,附近居民還記得當年搶票看電影的慘劇,側面反映了當時買票的火爆。
除了看電影,這裡還被當作舞廳、桌球館同時使用過。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一樓放映廳的椅子是可移動的,放電影時看電影,不放電影的時候開舞會。椅子挪到一邊,放映廳就變成了舞池。時光轉眼,最後到這兒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產權也幾易其主,直到關停。
2007年秋天,筆者來到已經改稱北華文化宮的龍潭電影院前,此時建築大門緊鎖,敲了幾次門都沒有人回應,只好圍著建築走走看看。建築前臉與1957年「三大化」 開工生產典禮照片顯示幾乎沒有變化,建築後面可以看到紅磚構造,後門(北門)、西門尚在,大煙囪是方形的,立在建築東側。
再往東,有一座平房建築,東西朝向,在南山牆開門,門臉水泥罩面,天棚排氣口圓形,還鑲嵌了一塊玻璃。售票處字樣已經模糊,但是「徹底批倒批臭劉鄧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字樣居然還清晰可辨,把時間定格在那個混亂的時代。
到了2010年9月,龍潭電影院被拆成平地,而後新樓興建,開工之日即是龍潭電影院告別之時。如今,當年的「電裝」換上了北華大學北校區的牌子,新山街的平房、廠房蓋成了新地山灣小區,龍潭電影院也變成了北府新城小區建築。
龍潭電影院的「生老病死」,記錄了區域的變遷,時光的更迭。(圖/文 張海川,稿於2019年2月13日,照片拍攝於2007年至2018年)
作者簡介:
張海川,1979年生於吉林市,吉林本土文化推廣人、城市記錄者,系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吉林市圖書館松花江文化講壇公益講座客座研究員、吉林地方文化主題微信平臺曼陀羅文化創始人、原吉林日報報業集團房地產報主任記者。
撰寫的吉林老地名、吉林老建築、吉林市山川地理文化、消失的企業與學校等系列文章在各媒體發表,本人曾被《江城日報》、《新文化報》、《東亞經貿新聞》、《江城晚報》、吉林市電視臺、吉林市人民廣播電臺採訪、撰稿發表。
寫過的關於吉林市的名勝古蹟、山川地理都是其實地走訪、照片拍攝的,與二戰史專家戈叔亞有共同的原則「有些人是用筆來寫東西,有些人是用心來寫東西,我是用腳來寫東西,就是每一個我研究的地方,一定要用腳步走到」。
2008年9月1日,筆者踏查山前街附近日偽建築
歡迎關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臺:jlmtl2014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