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方形風電輪轂罩艙口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22:03:02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電設備機艙總成吊裝裝配領域,尤其是一種方形風電輪轂罩艙口。
背景技術:
風電機艙罩艙口是應用於風電設備機艙總成吊裝裝配、維修、通風採光等問題,要求在惡劣環境下,具有可靠的密封性和高空維修可操作,長期使用過程中往往會有風沙、雨水侵入機艙罩內部,從而導致對機艙罩內部設備造成損害。現有技術中的風電機艙罩艙口,一般會通過螺栓加上安裝大量的加強筋,或者使用厚機艙壁板,造成機艙罩的整體重量較大;長時間使用時,在機器產生的震動和自身的重量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導致損壞,拆卸維修比較複雜,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工作過程中現有技術中存在維修複雜,密閉性不好的缺陷,而提供一種密封性好,便於開啟和閉合的風電機艙罩艙口。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方形風電輪轂罩艙口,包括互相鉸接的方形的上框架和方形的下框架,兩者的連接處安裝至少有一個鉸鏈,所述上框架包括面板和密封條;所述上框架嵌入所述下框架內,所述密封條分布在所述上框架的四周並與所述下框架彈性壓緊;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之間安裝有支撐杆,所述支撐杆的一端連接所述上框架內側邊,另一端連接所述下框架的內側邊;所述上框架在張開狀態時,其重力分別由所述鉸鏈和所述支撐杆分散承擔。
更進一步的,所述上框架設置有上框架凹槽,所述鉸鏈設置有與所述上框架凹槽配合的鉸鏈凸臺,所述上框架凹槽與所述鉸鏈凸臺插入式連接並通過螺栓緊固。
更進一步的,所述上框架包括有四個邊框;所述鉸鏈安裝在其中一個邊框上,其餘三個邊框分別至少安裝有一個所述面板固定座;所述面板固定座包括依次連接組成的插入段、弧形段和限位段;所述弧形段一端的切線方向與所述插入段的分布方向垂直,所述弧形段另一端的切線方向與所述限位段的分布方向相同;所述上框架的外周中間位置設置有固定座凹槽,所述固定座凹槽與所述插入段插接並通過螺栓緊固;所述限位段位於所述面板的上方,用於限制所述面板的安裝位置。
更進一步的,所述上框架的四周設置有密封條凹槽,所述密封條插入所述密封條凹槽內。
更進一步的,所述面板安裝有用於推拉的手把。
更進一步的,所述述下框架內側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用於限制所述上框架嵌入深度的限位臺。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方形風電輪轂罩艙口實現了可拆卸連接,即所述固定座凹槽與所述插入段插接、所述上框架凹槽與所述鉸鏈凸臺插入式連接、所述密封條插入所述密封條凹槽內,該種連接方式在保證連接穩定的前提下,能夠便於後期維護保養,能夠滿足風機運行維修保養的便捷性;另外,螺栓負責連接支撐杆,所述上框架在張開狀態時,其重力分別由鉸鏈和支撐杆來分散承擔,在打開操作便捷的同時提高了其支撐的穩定性,能夠大大提高設備的使用壽命;上框架設置的密封膠條結構與下框架彈性壓緊,形成艙口密封,能夠防止雨水、風沙侵入機艙罩內部,避免對機艙罩內部的設備造成損害。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方形風電輪轂罩艙口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方形風電輪轂罩艙口鉸鏈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圖2中A方向的鉸鏈截面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方形風電輪轂罩艙口的面板固定座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圖4中B方向的面板固定座截面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圖2中A方向的密封條截面示意圖。
圖中:1是上框架、2是下框架、3是鉸鏈、4是支撐杆、11是面板、12是密封條、13是上框架凹槽、21是限位臺、31是鉸鏈凸臺、101是面板固定座、102是插入段、103是弧形段、104是限位段、105是面板固定座凹槽、106是密封條凹槽、107手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方形風電輪轂罩艙口,包括互相鉸接的方形的上框架1和方形的下框架2,兩者的連接處安裝至少有一個鉸鏈3,所述上框架1嵌入所述下框架2內;所述上框架1包括面板11和密封條12,所述密封條12分布在所述上框架1的四周並與所述下框架2彈性壓緊;所述上框架1和所述下框架2之間安裝有支撐杆4,所述支撐杆4的一端連接所述上框架1的內側邊,另一端連接所述下框架2的內側邊;所述上框架1在張開狀態時,其重力分別由所述鉸鏈3和所述支撐杆4分散承擔。
如圖2、圖3所示,所述上框架1設置有上框架凹槽13,所述鉸鏈3設置有與所述上框架凹槽13配合的鉸鏈凸臺31,所述上框架凹槽13與所述鉸鏈凸臺31插入式連接並通過螺栓緊固,螺栓負責連接定位;受力部位分配給所述上框架1和所述鉸鏈3,具有受力分布合理,連接強度可靠,更換拆卸方便。
如圖4、圖5所示,所述上框架1包括有四個邊框,其中一個邊框連接設置有所述鉸鏈3,其餘三個邊框分別至少安裝有一個所述面板固定座101;所述面板固定座101包括依次連接組成的插入段102、弧形段103和限位段104;所述弧形段103一端的切線方向與所述插入段102的分布方向垂直,所述弧形段103另一端的切線方向與所述限位段104的分布方向相同;所述上框架1的外周中間位置設置有面板固定座凹槽105,所述面板固定座凹槽105與所述插入段102插接並通過螺栓緊固,螺栓負責連接定位,受力部位分配給所述上框架1和所述面板固定座101,具有受力分布合理,連接強度可靠,更換拆卸方便;所述限位段104位於所述面板11的上方,用於限制所述面板11的安裝位置。
如圖6所示,所述上框架1的四周設置有密封條凹槽106,所述密封條12插入所述密封條凹槽106內,具有安裝簡單,密封可靠,便於更換,適合高空作業的優點。
進一步的,所述面板11設置有用於推拉的手把107,方便風電輪轂罩艙口的開啟和閉合。
進一步的,所述述下框架2內側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用於限制所述上框架2嵌入深度的限位臺21。
所述上框架1與所述下框架2通過一個或多個鉸鏈3連接能夠滿足風機運行維修保養的便捷性,螺栓負責連接定位,所述上框架1在張開狀態時,其重力分別由鉸鏈3和支撐杆4來分散承擔,在打開操作便捷的同時提高了其支撐的穩定性,能夠大大提高設備的使用壽命;上框架1設置的密封膠條12結構與下框架2彈性壓緊,形成艙口密封,能夠防止雨水、風沙侵入機艙罩內部,避免對機艙罩內部的設備造成損害。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