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筒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22:00:57 2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器領域,特別涉及風筒。
背景技術:
工業用風筒或家用風筒一般包括進風口和出風口,現有的風筒在進風口處很容易積累灰塵,給使用者造成麻煩,如果要清理積塵或異物,還需要拆掉進風口處的後蓋,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風筒,其能解決現有的風筒在進風口處很容易積累灰塵,給使用者造成麻煩,如果要清理積塵或異物,還需要拆掉進風口處的後蓋,費時費力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採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風筒,包括風道殼體、及設於所述風道殼體內的風能驅動組件,所述風道殼體包括進風口和出風口,還包括一清潔組件,所述清潔組件包括一可跟隨所述風能驅動組件驅動的風而轉動的從動風扇,所述從動風扇可轉動設於所述風道殼體上,並位於所述風能驅動組件與所述進風口之間,且所述從動風扇的轉動中心軸與所述進風口的進風方向平行。
優選的,所述清潔組件還包括入風網,所述入風網設於所述從動風扇朝向所述風能驅動組件的一端上。
優選的,所述清潔組件還包括用於防止異物進入所述進風口的後蓋,所述後蓋設於所述從動風扇朝向所述進風口的一端上。
優選的,所述風能驅動組件包括主動風扇、及用以驅動所述主動風扇轉動的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連接於所述主動風扇和所述從動風扇。
優選的,所述風筒還包括手柄部和用於控制所述風能驅動組件的控制組件;所述手柄部設於所述風道殼體上;所述控制組件位於設於所述手柄部上,並與所述風能驅動組件電連接。
優選的,所述控制組件包括力敏傳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力敏傳感器、所述風能驅動組件電性連接,以用於接收所述力敏傳感器的信號,並根據所述信號控制所述風能驅動組件。
優選的,所述力敏傳感器為應變式力敏傳感器、電感式力敏傳感器、電容式力敏傳感器、壓電式力敏傳感器、電阻式力敏傳感器中的任一種。
優選的,所述風筒還包括用於加熱從所述進風口進入的氣體的發熱組件,所述發熱組件設於所述風道殼體上,並位於所述風能驅動組件與所述出風口之間;所述控制器還與所述發熱組件電性連接,以用於接收所述力敏傳感器的信號,並根據所述信號控制所述發熱組件。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風能驅動組件在生成風的時候,可以使設在進風口處的清潔組件工作,即利用風筒的風能驅動組件產生的風來帶動進風口處的從動風扇,通過從動風扇的轉動清除進風口處積聚的灰塵等異物,同時可以增大風筒出風口處的風量風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筒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清潔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控制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標記說明:100、風道殼體;101、進風口;1011、連接柱;1012、卡槽;1013、第二固定部;102、出風口;110、風能驅動組件;111、電機;112、主動風扇;120、清潔組件;121、從動風扇;1211、轉動中心軸;1212、連接件;122、入風網;1221、第一固定部;123、後蓋;1231、卡扣;130、控制組件;131、力敏傳感器;132、控制器;140、發熱組件;200、手柄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並且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如圖1所示的風筒,包括風道殼體100、及設於風道殼體100內的風能驅動組件110,風道殼體100包括進風口101和出風口102,風筒還包括一清潔組件120,清潔組件120包括一可跟隨風能驅動組件110驅動的風而轉動的從動風扇121,從動風扇121可轉動設於風道殼體100上,並位於風能驅動組件110與進風口101之間,且從動風扇121的轉動中心軸1211與進風口101的進風方向平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筒,風能驅動組件110在生成風的時候,可以使設在進風口101處的清潔組件120工作,即利用風筒的風能驅動組件110產生的風來帶動進風口101處的從動風扇121,通過從動風扇121的轉動清除進風口101處積聚的灰塵等異物,同時可以增大風筒出風口102處的風量風壓。
進一步,如圖2所示,清潔組件120還包括入風網122和用於防止異物進入進風口101的後蓋123;後蓋123、從動風扇121和入風網122依次排列於進風口101處。在另一實施例中,清潔組件120隻包括入風網122或後蓋123;入風網122設於從動風扇121朝向風能驅動組件110的一端上,後蓋123設於從動風扇121朝向進風口101的一端上。
具體的,從動風扇121的轉動中心軸1211和入風網122通過連接件1212和風道殼體100上的連接柱1011連接在風道殼體100上;後蓋123通過後蓋123上的卡扣1231和風道殼體100上的卡槽1012連接在風道殼體100上。入風網122上設有第一固定部1221,相應的,風道殼體100在進風口101處設有第二固定部1013,第一固定部1221和第二固定部1013配合,用於將入風網122卡在風道殼體100上。第一固定部1221和第二固定部1013中的一個為凸起,另一個為與凸起對應的凹槽。
通過在進風口101處設置入風網122,可以進一步過濾將進入風道內的氣體,入風網122上沾染的灰塵等異物同時可由從動風扇121刮除或吹出,進一步增強清潔組件120的自清潔功能。
在本實施例中,風能驅動組件110包括主動風扇112,及用以驅動主動風扇112的電機111。在另一實施例中,主動風扇112與從動風扇121均與電機111的輸出軸連接,可以進一步加大從動風扇121的作用,清除進風口處積聚的灰塵等異物。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風筒還包括手柄部200和用於控制風能驅動組件110的控制組件130;手柄部200設於風道殼體100上;控制組件130位於設於手柄部200上,並與風能驅動組件110電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控制組件130包括力敏傳感器131和控制器132;如圖3所示,控制器132分別與力敏傳感器131、風能驅動組件110電性連接,控制器132用於接收力敏傳感器131的信號,並根據信號控制風能驅動組件110。使用者的手指在力敏傳感器131上施加不同大小的壓力,由於壓電材料的壓電效應,壓電材料受力後表面產生電荷,此電荷經電荷放大器和測量電路放大和變換阻抗後就成為正比於所受壓力的電量輸出,控制器132接收力敏傳感器131的電信號,換算為所受壓力的大小,並依據壓力的大小確定風能驅動組件110中主動風扇112的轉速,如壓力越大,風速越高,從而實現通過使用者在力敏傳感器131施加不同大小的壓力調節風筒風速的功能,且為無極調節,從而提升使用者的舒適度。
力敏傳感器131為應變式力敏傳感器、電感式力敏傳感器、電容式力敏傳感器、壓電式力敏傳感器、電阻式力敏傳感器中的任一種。
進一步,風筒還包括用於加熱從進風口101進入的氣體的發熱組件140,發熱組件140設於風道殼體100上,並位於風能驅動組件110與出風口102之間。
優選的,如圖3所示,控制器132還與發熱組件140電性連接,以用於接收力敏傳感器131的信號,並根據信號控制發熱組件140。
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變形都應該屬於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