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抗戰的老電影(抗戰老電影中你常常聽到的協和語)
2023-06-02 04:59:53
小時候經常看打戰電影,比如《地道戰》、《地雷戰》、《三進山城》、《雞毛信》、《黎明前的黑暗》、《呂梁英雄傳》、《鐵道遊擊隊》、《小兵張嘎》、《狼牙山五壯士》、《平原遊擊隊》、《苦菜花》、《兩個小八路》、《董存瑞》、《白求恩大夫》、《柳堡的故事》、《回民支隊》、《野火春風鬥古城》、《75號兵站》,那時候還學了兩句日本話。
現在知道了,那是協和語,不是日本話。
比如,最常聽的一句話是,「你的,八路的,幹活?」鬼子問。好人回答:「太君,我的,良民,大大地,良民。」
漢語來源的「我的」被讀作「wuaode」,「你的」被讀作「niide」,這兩個詞與漢語的意思不同,不表所屬,而是由於日語需要在主語、賓語等句子成分後添加助詞,助詞沒有詞彙意義,只表示語法關係,而原本較為豐富的日語助詞在當時都被統一對應為漢語「的」。日本人造漢語句子時由於受母語的影響,會使用這個「的」附加在名詞、代詞後面,在漢語裡翻譯不出意義。比如「你的八嘎牙路的幹活」是「你做了件蠢事」的意思。「你的這邊開路開路ka」是「你往這邊走嗎?」的意思。
那麼,「八格牙路」是啥意思?「幹活」又是啥意思?
來自日語的另一個高頻詞彙「八嘎呀鹿」,其語源是「ばかやろう」,寫作「馬鹿野郎」,讀作「bakayaro」,是傻瓜的意思,也是日語裡較為卑劣的詞彙。在協和語中,日語裡的「p」音對應著漢語母語者的口中的「b」音;日語裡的「k」音對應著漢語裡的「g」音,所以呈獻在我們面前的是「八嘎」,而不是「巴咖」。「ro」音也被對應成了「lu」音,符合漢語發音習慣。
漢語來源的詞還有「幹活計」,按照日語發音讀作「ganhoji」,這個詞在60年代的抗戰劇中被省略了「計」,成為「幹活」,是「做(某事)」的意思,並被讀回了漢語音,「你的什麼的幹活」是「你是做什麼的」或者「你在幹什麼」的意思。
生造協和語的另一個高頻詞彙是「太君」。「太君」一詞來源於日語裡的「大人」。日語裡的「大」有時讀濁輔音開頭的「dai」,有時候讀清輔音開頭的「tai」。另外,與漢語的單元音「a」不同,日語裡「大」的元音是後加一個「i」的。在「大人」一詞中「大」讀作清輔音開頭的「tai」,這很像漢語「太」的發音。而「人」的讀音是「jin」,類似於漢語裡「今」的發音。當日本人稱呼自己的長官「大人」的時候,聽在中國人的耳朵裡很像「太今」,而「太今」這個音對應著的意義是大人物無疑,所以當時當地的中國人就造出了「太君」一詞,「君」音似「今」音,「今」字卻不如「君」字有意義,所以「太君」一詞就產生並固定了下來。
還記得,日軍在進攻的時候,指揮官手揮戰刀大喊:「殺個敵!」
鬼子們出發的時候,軍官手一揮,「開路,以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