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導風板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00:03:52 1

本發明涉及例如配設於比汽車的車輛前部的前輪輪罩(wheelhouse)靠近車輛前方處,從而能夠抑制行駛風向前輪輪罩流入的汽車的導風板結構。
背景技術:
以往,行駛中的汽車受到與空氣(行駛風)的撞擊或摩擦等導致的空氣阻力。該空氣阻力會給汽車的動力性能以及耗油性能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希望由車身形狀或整流板等的整流來降低該空氣阻力。
作為給汽車的性能帶來影響的行駛中的空氣阻力,例如具有車輛側面的側面流被攪亂而導致的空氣阻力。這是從汽車的車輛前部的地板下向前輪輪罩內流入的行駛風,由於前輪的旋轉而被攪亂的同時向車輛側方排出從而產生的。
因此,作為抑制行駛風向前輪輪罩流入的技術,例如已知有配設於比前輪輪罩靠近車輛前方處,且向比前保險槓的下端靠近車輛下方處突出的導風板(參見專利文獻1)。
然而,專利文獻1那樣的導風板中,例如,在前輪與導風板之間進入了障礙物的狀態下,如汽車後退時那樣,會有不期望的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施加到導風板的情況。
因此,要求能夠同時確保導風板能夠承受住行駛風那樣的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和能夠釋放不期望的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8665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同時確保導風板主體相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和導風板主體相對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的汽車的導風板結構。
解決問題的手段:
本發明是具備覆蓋比汽車的車輛前部的前輪輪罩靠近車輛前方的下表面開口的罩構件;和安裝於該罩構件的導風板的汽車的導風板結構,所述導風板形成為由藉助接合構件安裝於所述罩構件的導風板基部,和從該導風板基部的後端向車輛下方延伸設置且在車輛前後方向上具有可撓性以及厚度的大致平板狀的導風板主體一體形成的結構,在該導風板主體的後表面上,在車寬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具備多個在車輛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上端與所述罩構件的下表面抵接的後表面肋材。
上述罩構件可以是與覆蓋前輪輪罩的翼子板襯板一體形成的罩構件,或與翼子板襯板分別形成的罩構件。此外,罩構件可以是例如聚丙烯等硬質合成樹脂製品。
上述導風板可以是例如具有可撓性的橡膠等軟質合成樹脂製品;
上述接合構件為與罩構件接合的構件,或是隔著罩構件與前保險槓接合的構件,例如可以是樹脂夾或螺栓等。
根據本發明,能夠同時確保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和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具體地,從車輛前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導風板主體會向車輛後方彎曲而變形。此時,因為與罩構件的下表面抵接,所以後表面肋材能夠從車輛後方支持導風板主體。
因此,從車輛前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藉助後表面肋材抑制導風板主體向車輛後方的彎曲變形。
另一方面,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導風板主體會向車輛前方彎曲而變形。此時,因為能夠容易地從罩構件的下表面離開,所以後表面肋材能夠與導風板主體一起向車輛前方彎曲變形。
因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使導風板主體容易地向車輛前方彎曲變形。
藉此,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抑制行駛風向前輪輪罩的流入,另一方面,能夠防止不期望的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導致的導風板主體的損傷。
所以,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同時確保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和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並能夠確保穩定的整流性能。
作為本發明的一形態,可以是在所述導風板主體的前表面上,在車寬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具備多個從所述導風板基部的下表面向車輛下方延伸的前表面肋材。
根據本發明,從車輛前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藉助前表面肋材與後表面肋材的協作從而進一步抑制導風板主體向車輛後方的彎曲變形。
因此,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穩定地抑制行駛風向前輪輪罩的流入;
所以,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穩定地確保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
又,作為本發明的一形態,可以是在車寬方向上,所述前表面肋材形成於與所述後表面肋材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
根據本發明,即使設置了前表面肋材時,汽車的導風板結構也能夠確保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具體地,例如,在車寬方向上,將前表面肋材與後表面肋材形成於大致相同位置時,會導致前表面肋材隔著導風板主體支持後表面肋材。因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可能會過度抑制導風板主體向車輛前方的彎曲變形。
因此,將前表面肋材形成於與車寬方向中的後表面肋材的位置不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藉此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前表面肋材隔著導風板主體支持後表面肋材。
藉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導風板主體向車輛前方的彎曲變形被後表面肋材過度抑制。
所以,將前表面肋材形成於與車寬方向的後表面肋材的位置不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藉此即使設置了前表面肋材時,汽車的導風板結構也能夠確保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又,作為本發明的一形態,可以是在車輛前方側與所述導風板主體相鄰的所述接合構件的後端和所述導風板主體的前表面之間,所述前表面肋材從比車輛前後方向大致中央處靠近車輛後方的所述導風板基部的下表面形成。
根據本發明,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由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而導致接合構件的接合狀態解除;
具體地,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導風板主體以前表面肋材的上方前端為旋轉中心,向車輛前方轉動而彎曲變形。
此時,隨著導風板主體向車輛前方的彎曲變形,從導風板基部的後端依次從罩構件離開的向車輛下方的載荷作用於導風板基部。
此處,例如,從比接合構件靠近車輛前方的導風板基部的下表面形成前表面肋材時,導風板主體以前表面肋材的上方前端為旋轉中心,向車輛前方轉動而彎曲變形,所以作用於導風板基部的向車輛下方的載荷容易傳遞至接合構件。
因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向車輛下方的載荷作用於接合構件,由此可能會產生接合構件的脫離或破損。
因此,在接合構件的後端與導風板主體的前表面之間,從比車輛前後方向大致中央處靠近車輛後方的導風板基部的下表面形成前表面肋材,藉此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抑制作用於導風板基部的向車輛下方的載荷傳遞至接合構件。
藉此,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接合構件的脫離、破損,或者按壓於接合構件的導風板基部的破損;
所以,從比接合構件的後端與導風板主體的前表面之間的車輛前後方向大致中央處靠近車輛後方的位置形成前表面肋材,藉此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由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而導致接合構件的接合狀態解除。
又,作為本發明的一形態,可以是在車寬方向上,所述前表面肋材形成於與在車輛前方側與所述導風板主體相鄰的所述接合構件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
根據本發明,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確實地防止由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而導致接合構件的接合狀態解除;
具體地,例如,相對於車寬方向的接合構件的位置,而在車寬方向大致相同位置上形成前表面肋材時,從車輛後方施加於導風板主體的載荷藉助前表面肋材以及導風板基部作為向車輛下方的載荷而容易傳遞至接合構件。
因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向車輛下方的載荷作用於接合構件,由此可能會產生接合構件的脫離或破損等。
因此,將前表面肋材形成於與車寬方向的接合構件的位置不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藉此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抑制作用於導風板基部的向車輛下方的載荷作用於接合構件;
藉此,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接合構件的脫離、破損,或按壓於接合構件的導風板基部的破損;
所以,將前表面肋材形成於與車寬方向的接合構件的位置不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藉此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確實地防止由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而導致接合構件的接合狀態解除。
又,作為本發明的一形態,可以是所述前表面肋材以比所述後表面肋材的數量少的數量形成;
根據本發明,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確實地確保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具體地,以相對於後表面肋材的數量相同數量或其以上的數量形成前表面肋材時,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剛性,可能會與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大致相同或以上。因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可能會過度抑制導風板主體向車輛前方的彎曲變形。
因此,以相對於後表面肋材的數量較少的數量形成前表面肋材,藉此即使是設置了前表面肋材時,汽車的導風板結構也能夠抑制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剛性高於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
藉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施加載荷時,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確實地防止導風板主體向車輛前方的彎曲變形被前表面肋材過度抑制。
所以,以相對於後表面肋材的數量較少的數量形成前表面肋材,藉此汽車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確實地確保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過一種能夠同時確保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和導風板主體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的汽車的導風板結構。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汽車的車輛前部的外觀的外觀立體圖;
圖2是示出汽車的車輛前部的底面的仰視圖;
圖3是示出車輛左側的導風板的底面的仰視圖;
圖4是安裝狀態的圖3中的a-a剖視圖;
圖5是示出從車輛後方觀察的導風板主體的外觀的外觀立體圖;
圖6是示出從車輛前方觀察的導風板主體的外觀的外觀立體圖;
圖7是其他實施形態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以下附圖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
使用圖1至圖6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中的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
另外,圖1示出了汽車1的車輛前部2的外觀立體圖,圖2示出了汽車1的車輛前部2的仰視圖,圖3示出了車輛左側的導風板20的仰視圖,圖4示出了安裝狀態的圖3中的a-a剖視圖,圖5示出了從車輛後方觀察的導風板主體22的外觀立體圖,圖6示出了從車輛前方觀察的導風板主體22的外觀立體圖。
又,圖中,箭頭fr以及rr表示車輛前後方向,箭頭fr表示車輛前方,箭頭rr表示車輛後方。此外,箭頭rh以及lh,和箭頭in以及箭頭out表示車寬方向,箭頭rh表示車輛右方向,箭頭lh表示車輛左方向,箭頭in表示車寬方向內側,箭頭out表示車寬方向外側。此外,以圖中的上方為車輛上方,以圖中的下方為車輛下方。
如圖1所示,汽車1的車輛前部2為比駕駛員乘坐的客室部分靠近車輛前方的部分,是具有:吸收以及分散從車輛前部2傳遞至客室部分的撞擊載荷的功能;裝載發動機、變速器、冷卻裝置、懸架裝置、轉向裝置以及前輪3等涉及汽車1的行駛的結構部件的裝載空間;和前照燈4或霧燈等相對於車輛前方或側方的燈等的部分。
該汽車1的車輛前部2由左右一對前輪3、形成車輛前部2的側面的左右一對前翼子板5、配設於前翼子板5的梢端的前保險槓6、覆蓋被前翼子板5以及前保險槓6包圍的車輛上方的開口的發動機蓋7等構成。
而且,如圖1以圖2所示,汽車1的車輛前部2的底面具備覆蓋容納有前輪3的輪罩8的內側的翼子板襯板9;和覆蓋車寬方向的左右一對前輪3之間的發動機底罩10。
翼子板襯板9例如為聚丙烯等硬質合成樹脂製品,並由覆蓋輪罩8的內側的側視為大致圓弧狀的襯板主體9a;和從襯板主體9a的前方下端向車輛前方延伸設置的襯板延設部9b一體形成;
另外,襯板延設部9b形成為能夠封閉被輪罩8的前端、前保險槓6以及發動機底罩10包圍的仰視為大致扇形的開口的形狀。
此外,圖1至圖3所示,汽車1的車輛前部2的底面具備配置於比前輪3靠近車輛前方處並且向比前保險槓6的下端靠近車輛下方處突出的左右一對導風板20。該左右一對導風板20具有將來自車輛前方的行駛風整流,從而抑制行駛風向輪罩8流入的功能。
另外,車輛左側的導風板20與車輛右側的導風板20為隔著通過車寬方向大致中央的沿著車輛前後方向的中心線而左右對稱形狀,所以本實施形態中,說明車輛左側的導風板20。
更詳細地,導風板20的材質比翼子板襯板9的材質軟,例如由具有可撓性的合成橡膠等軟質合成樹脂形成;
如圖3以及圖4所示,該導風板20由安裝於翼子板襯板9的襯板延設部9b的下表面的導風板基部21;和從導風板基部21的後端向車輛下方延伸設置的大致平板狀的導風板主體22一體形成。
導風板基部21形成以沿著車寬方向的邊緣的車寬方向內側為旋轉中心,使邊緣向車輛前方轉動的仰視時大致扇形;
具體地,導風板基部21由仰視時作為從車輛前方延伸至車寬方向外側的仰視時大致圓弧狀的外周緣的前方外周緣部211;作為從前方外周緣部211的前端向車輛後方延伸的外周緣的內側外周緣部212;作為連接前方外周緣部211的後端與內側外周緣部212的外周緣的後方外周緣部213;和作為被前方外周緣部211、後方外周緣部213、以及內側外周緣部212包圍的部分的仰視時大致扇形的扇形底部214構成。
如圖2以及圖3所示,前方外周緣部211形成為沿著前保險槓6的外周緣的仰視時大致圓弧狀的大致平板狀;
該前方外周緣部211上,將隔著襯板延設部9b與前保險槓6的下表面螺合的螺栓11插通的三個螺栓插通孔211a;和隔著襯板延設部9b與前保險槓6的下表面接合的樹脂夾(clip)12插通的夾插通孔211b,從車輛前方至車寬方向外側,按螺栓插通孔211a、夾插通孔211b以及兩個螺栓插通孔211a的順序形成開口。
如圖2以及圖3所示,內側外周緣部212從前方外周緣部211的前端向車輛後方上方延伸設置後,向車輛後方延伸設置。另外,內側外周緣部212以其後端位於比導風板主體22靠近車輛後方處的形式延伸設置。
該內側外周緣部212的車輛前後方向大致中央處,開口形成有固定發動機底罩10的螺栓13插通的螺栓插通孔212a。此外,內側外周緣部212的後端上開口形成有與襯板延設部9b螺合的螺栓14插通的螺栓插通孔212b。
如圖2以及圖3所示,後方外周緣部213形成為在車寬方向上連結前方外周緣部211的後端與內側外周緣部212。如圖4所示,該後方外周緣部213在安裝於襯板延設部9b的狀態下,形成為其上表面與襯板延設部9b的下表面抵接。
此外,後方外周緣部213上,將車輛前後方向的位置大致為相同位置的外側螺栓插通孔213a、中央夾插通孔213b以及內側夾插通孔213c在車寬方向隔開規定間隔並從車寬方向的外側以該順序形成開口。
具體地,位於後方外周緣部213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外側螺栓插通孔213a開口形成為能夠使隔著襯板延設部9b與前保險槓6的下表面螺合的螺栓15插通。
作為位於後方外周緣部213的車寬方向大致中央的夾插通孔的中央夾插通孔213b以及作為位於車寬方向內側的夾插通孔的內側夾插通孔213c開口形成為能夠使與襯板延設部9b接合的樹脂夾16插通。
如圖3所示,扇形底部214形成為將被前方外周緣部211、內側外周緣部212以及後方外周緣部213包圍的部分向車輛下方突出設置,從而仰視為大致扇形。如圖4所示,該扇形底部214的下表面形成為側視時以後端相對於前端而位於車輛下方的形式傾斜的形狀。
又,如圖3以及圖4所示,導風板主體22由從後方外周緣部213的後端向車輛下方延伸設置的大致平板狀的平板部分221和從平板部分221的邊緣向車輛後方突出的凸緣部分222一體形成。
如圖5以及圖6所示,平板部分221形成為在車輛前後方向上具有可撓性以及規定的厚度的大致平板狀。此外,平板部分221形成為車寬方向內側的端部附近的車輛上下方向的長度比其他部分的車輛上下方向的長度短的下端分段形狀。
如圖4至圖6所示,凸緣部分222從平板部分221的車寬方向外側的上端沿著直至下緣的車寬方向內側的邊緣,以與平板部分221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厚度形成。
如圖3以及圖5所示,該導風板主體22上開口形成有作為向車輛上方延伸的縫狀的開口的縫開口22a。該縫開口22a具有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促進導風板主體22向車輛前方彎曲變形的功能。
具體地,縫開口22a開口形成於在車寬方向外側靠近中央夾插通孔213b的位置上。另外,縫開口22a從導風板主體22的下端向車輛上方形成,並且以上端位於導風板主體22的車輛上下方向大致中央與後方外周緣部213的下表面之間的車輛上下方向長度形成。
而且,如圖3至圖5所示,如上所述的導風板主體22的後表面上,在車寬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形成有五個向車輛後方突出設置並且在車輛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後表面肋材23。
另一方面,如圖3、圖4以及圖6所示,導風板主體22的前表面上,在車寬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形成有四個向車輛前方突出設置並且在車輛上下方向延伸的前表面肋材24。
如圖3至圖5所示,後表面肋材23以大致水平的剖面的剖面形狀為剖面大致矩形,並以從後方外周緣部213的上端直至凸緣部分222的車輛上下方向長度形成。
具體地,後表面肋材23由側視時從凸緣部分22延伸設置到平板部分221的車輛上下方向大致中央處的肋材下方部分,和以後端位於大概車輛上方且車輛後方的形式從肋材下方部分延伸設置到車輛上方的肋材上方部分構成;
該後表面肋材的上端形成為具有與後方外周緣部213連接並且與後方外周緣部213的上表面連續的上端面的形狀。即,在安裝於翼子板襯板9的狀態下,後表面肋材23的上端面形成為能夠與襯板延設部9b的下表面抵接。
如圖3以及圖5所示,這樣形狀的後表面肋材23在比縫開口22a靠近車寬方向外側的導風板主體22上形成有兩個,並且在比縫開口22a靠近車寬方向內側的導風板主體22上形成有三個。
另外,為了易於具體說明,使五個後表面肋材23從車寬方向外側依次為第一後表面肋材23a、第二後表面肋材23b、第三後表面肋材23c、第四後表面肋材23d以及第五後表面肋材23e。
如圖3所示,第一後表面肋材23a形成於與車寬方向的外側螺栓插通孔213a的位置大致相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
如圖3所示,第二後表面肋材23b形成於與在外側螺栓插通孔213a與中央夾插通孔213b之間的車寬方向大致中央處大致相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
如圖3所示,第三後表面肋材23c形成於與車寬方向的中央夾插通孔213b的位置大致相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
如圖3所示,第四後表面肋材23d形成於與中央夾插通孔213b和內側夾插通孔213c之間的車寬方向大致中央處大致相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
如圖3所示,第五後表面肋材23e形成於與車寬方向的內側夾插通孔213c的位置大致相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如圖3、圖4以及圖6所示,前表面肋材24以大致水平的剖面的剖面形狀為剖面大致矩形,並以比後表面肋材23的車輛上下方向的長度短的車輛上下方向的長度形成。
具體地,如圖3以及圖4所示,前表面肋材24在比螺栓15的後端以及樹脂夾16的後端與導風板主體22的前表面之間的車輛前後方向大致中央靠近車輛後方側,從後方外周緣部213的下表面延伸設置。該前表面肋材24形成為側視時下端具有頂部且車輛上下方向的長度大於車輛前後方向的長度的側視時大致三角形狀。
如圖3以及圖6所示,這樣形狀的前表面肋材24在比縫開口22a靠近車寬方向外側的導風板主體22上形成有兩個,並在比縫開口22a靠近車寬方向內側的導風板主體22上形成有兩個。
另外,為了易於具體說明,使四個前表面肋材24從車寬方向外側依次為第一前表面肋材24a、第二前表面肋材24b、第三前表面肋材24c、以及第四前表面肋材24d。
如圖3所示,第一前表面肋材24a以及第二前表面肋材24b形成於第一後表面肋材23a與第二後表面肋材23b之間在車寬方向隔開規定間隔的位置上;
如圖3所示,第三前表面肋材24c、以及第四前表面肋材24d形成於第三後表面肋材23c與第四後表面肋材23d之間在車寬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的位置上。
即,前表面肋材24形成於在車寬方向上與後表面肋材23的位置、螺栓15的位置以及兩個樹脂夾16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
以上構成的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同時確保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和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具體地,從車輛前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導風板主體22會向車輛後方彎曲而變形。此時,後表面肋材23與襯板延設部9b的下表面抵接,所以能夠從車輛後方支持導風板主體22。
因此,從車輛前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藉助後表面肋材23抑制導風板主體22向車輛後方的彎曲變形。
另一方面,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導風板主體22會向車輛前方彎曲而變形。此時,後表面肋材23能夠容易地從襯板延設部9b的下表面離開,所以能夠與導風板主體22一起向車輛前方彎曲而變形。
因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使導風板主體22容易地向車輛前方彎曲變形。
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抑制行駛風向輪罩8的流入,另一方面,能夠防止由不期望的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導致的導風板主體22的損傷。
所以,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同時確保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和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並能夠確保穩定的整流性能。
又,導風板主體22的前表面在車寬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具備多個從導風板基部21的下表面向車輛下方延伸的前表面肋材24,藉此,從車輛前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可以藉助前表面肋材24與後表面肋材23的協作而進一步抑制導風板主體22向車輛後方的彎曲變形。
因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穩定地抑制行駛風向輪罩8的流入;
所以,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穩定地確保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
又,在車寬方向上將前表面肋材24形成於與後表面肋材23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藉此,即使設置了前表面肋材24時,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也能夠確保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具體地,例如,在車寬方向上將前表面肋材24與後表面肋材23形成於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時,會導致前表面肋材24隔著導風板主體22支持後表面肋材23。因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可能會過度抑制導風板主體22向車輛前方的彎曲變形。
所以,將前表面肋材24形成於與車寬方向的後表面肋材23的位置不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前表面肋材24隔著導風板主體22支持後表面肋材23。
藉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導風板主體22向車輛前方的彎曲變形被後表面肋材23過度抑制。
所以,將前表面肋材24形成於與車寬方向的後表面肋材23的位置不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藉此即使設置了前表面肋材24時,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也能夠確保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又,在車輛前方側與導風板主體22相鄰的螺栓15的後端及樹脂夾16的後端與導風板主體22的前面之間,從比車輛前後方向大致中央處靠近車輛後方的導風板基部21的下表面形成前表面肋材24,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由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而導致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接合狀態解除。
具體地,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會導致導風板主體22以前表面肋材24的上方前端為旋轉中心,向車輛前方轉動而彎曲變形。
此時,隨著導風板主體22向車輛前方的彎曲變形,從導風板基部21的後端依次從襯板延設部9b離開的向車輛下方的載荷作用於導風板基部21。
此處,例如,從比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靠近車輛前方的導風板基部21的下表面形成前表面肋材24時,導風板主體22以前表面肋材24的上方前端為旋轉中心,向車輛前方轉動而彎曲變形,所以作用於導風板基部21的向車輛下方的載荷容易傳遞至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
因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由於向車輛下方的載荷的作用,可能會產生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脫離、破損等。
所以,在螺栓15的後端以及樹脂夾16的後端與導風板主體22的前表面之間,從比車輛前後方向大致中央處靠近車輛後方的導風板基部21的下表面形成前表面肋材24,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抑制作用於導風板基部21的向車輛下方的載荷傳遞至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
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脫離、破損,或按壓於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導風板基部21的破損。
所以,從比螺栓15的後端以及樹脂夾16的後端與導風板主體22的前表面之間的車輛前後方向大致中央處靠近車輛後方的位置形成前表面肋材24,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由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而導致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接合狀態解除。
又,將前表面肋材24形成於與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不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確實地防止由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而導致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接合狀態解除。
具體地,例如,相對於車寬方向的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位置,而在車寬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形成前表面肋材24時,從車輛後方施加於導風板主體22的載荷,藉助前表面肋材24以及導風板基部21,作為向車輛下方的載荷而容易傳遞至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
因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由於向車輛下方的載荷作用於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可能會產生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脫離或破損等。
因此,將前表面肋材24形成於與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不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抑制作用於導風板基部21的向車輛下方的載荷作用於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
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防止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脫離、破損,或按壓於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導風板基部21的破損。
所以,將前表面肋材24形成於與車寬方向的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位置不同的車寬方向的位置上,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確實地防止由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而導致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的接合狀態解除。
又,以比後表面肋材23的數量少的數量形成前表面肋材24,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確實地確保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具體地,以相對於後表面肋材23的數量相同的數量或其以上的數量形成前表面肋材24時,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剛性可能會與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大致相同或以上。因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可能會過度抑制導風板主體22向車輛前方的彎曲變形。
因此,以相對於後表面肋材23的數量較少的數量形成前表面肋材24,藉此即使設置了前表面肋材24時,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也能夠抑制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剛性高於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
藉此,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更確實地防止導風板主體22向車輛前方的彎曲變形被前表面肋材24過度抑制。
所以,以相對於後表面肋材23的數量較少的數量形成前表面肋材24,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更確實地確保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本發明的結構與上述實施形態的對應中,
本發明的前輪輪罩對應於實施形態的輪罩8;
以下同樣地,
罩構件對應於襯板延設部9b;
接合構件對應於螺栓11、13、14、15以及樹脂夾12、16;
在車輛前方側與導風板主體相鄰的接合構件對應於螺栓15以及樹脂夾16;
但本發明不僅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的結構,可以得到很多的實施形態。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形成了與導風板基部21的後方外周緣部213連結的後表面肋材23,但不限定於此,也可是如示出其他實施形態的a-a剖視圖的圖7所示,在後表面肋材25的上端前方設置切槽部分25a,後表面肋材25的上端前方不與後方外周緣部213連結的結構。
這樣的結構也能夠起到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此外,因為後表面肋材25不與導風板基部21連結,所以從車輛後方對導風板主體22施加載荷時,能夠進一步抑制後表面肋材25阻礙導風板主體22向車輛前方的彎曲變形。
所以,在後表面肋材25的上端設置切槽部分25a,藉此汽車1的導風板結構能夠更穩定地確保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前方的載荷的剛性,和導風板主體22相對於來自車輛後方的載荷的可撓性。
又,形成了被輪罩8的前端、前保險槓6以及發動機底罩10包圍的仰視時大致扇形的開口由從翼子板襯板9延伸設置的襯板延設部9b覆蓋的結構,但不限定於此,也可以是形成為由與翼子板襯板9分別構成的罩構件覆蓋的結構。此時,形成為導風板20的後表面肋材23與罩構件的下表面能夠抵接的結構。
又,形成了大致水平的剖面的剖面形狀為剖面大致矩形的後表面肋材23,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是形成為大致水平的剖面的剖面形狀為剖面大致山形,或剖面大致梯形的後表面肋材。
又,形成了大致水平的剖面的剖面形狀為剖面大致矩形的前表面肋材24,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是形成為大致水平的剖面的剖面形狀為剖面大致山形,或剖面大致梯形的前表面肋材;
又,為了進一步抑制導風板主體22向車輛後方的彎曲變形,優選為前表面肋材24在側視時為車輛上下方向的長度大於車輛前後方向的長度的形狀。
又,使用多個螺栓和多個樹脂夾將導風板20安裝固定於襯板延設部9b,但不限定於此,也可以是形成為使用多個螺栓將導風板20安裝固定於襯板延設部9b的結構。或者也可以是形成為使用多個樹脂夾將導風板20安裝固定於襯板延設部9b的結構。
符號說明:
1…汽車;
2…車輛前部;
8…輪罩;
9b…襯板延設部;
11、13、14、15…螺栓;
12、16…樹脂夾;
20…導風板;
21…導風板基部;
22…導風板主體;
23、25…後表面肋材;
24…前表面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