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16:27:16 2

本發明涉及殺菌劑,具體涉及一種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背景技術:

赤黴病是威脅小麥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範圍內均有發生。小麥赤黴病的主要病原菌主要有禾穀鐮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黃色鐮孢(fusariumculmorumsacc.)等5種(champeila,dorét,fourbetjf.fusariumheadblight.epidemiologicaloriginoftheeffectsofculturalpracticesonheadblightattacksandtheproductionofmycotoxinsbyfusariuminwheatgrains[j].plantscience,2004,166:1389-1415.)。我國是世界上小麥赤黴病危害最大的國家,每年受害面積約750萬hm2,佔全國小麥麵積的1/4,造成產量損失200萬-300萬t(simpsondr,westonge,turnerja,etal.differentialcontrolofheadblightpathogensofwheatbyfungicidesandconsequencesformycotoxincontaminationofgrain.europeanjournalofplantpathology,2001,107(4):421-431)。19世紀中後期,小麥赤黴病在長江中下遊麥區和東北春麥區普遍發生,平均約6年大流行一次(陸維忠,程順和,王裕中.小麥赤黴病[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在黃淮海麥區和北方冬春麥區僅零星發生。但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玉米—小麥輪作、秸稈還田等耕作制度的變化,2000年以來就已大流行7次(2003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其中黃淮海麥區是我國冬小麥主要種植區(陸維忠,程順和,王裕中.小麥赤黴病[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小麥赤黴病在黃淮海麥區也流行成災,很多田塊甚至絕收。據江蘇省植保部門統計,2010年江蘇省赤黴病受害面積約140.98hm2,危害程度僅次於21世紀以來重發年份的2003年(張安存,朱祥林,滕志英等.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黴病篩選研究試驗[j].種子科技,2016(12):110-111,114)。

隨著近年來氣候的變化(高溫多雨),小麥赤黴病成為常發病害,不僅影響小麥產量,也影響了小麥的品質,而且小麥赤黴病會致使小麥病粒產生多種毒素物質如脫氧雪腐鐮菌醇(deoxynival,don)和玉米赤黴烯酮(zearlenone,zea)等,人畜食用這些病粒後,會發生不同程度的中毒反應,如皮膚過敏以及腸胃功能紊亂,引起食慾下降、腹瀉、嘔吐、腹痛等症狀,並延緩生長、降低機體的免疫機能,還有致癌、致畸和誘變的作用,可導致孕婦流產甚至死亡(rochao,ansarik,doohanfm.effectsoftrichothecenemycotoxinsoneukaryoticcells:areview.foodadditcontam,2005,22(4):369-378)。

生產上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以化學農藥及抗病品種為主,化學農藥的大量應用引起小麥赤黴病菌抗藥性的產生,刺激病菌變異,產生新的小種或變異系,使小麥赤黴病的防治工作愈來愈困難,藥物的防治效果愈來愈差,有機農藥使用劑量不斷提高,已經給人類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汙染,對環境及食物的汙染加劇,直接影響了人類健康。抗病品種由於植物遺傳抗病性狀與其他農藝性狀難以有機結合,選育既抗病又高產、優質的品種的難度越來越大。採用傳統的農藝栽培措施進行病害防治的用工量大,防治效果也十分有限。因此,解決這些弊病的方法,一直是世界範圍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

植物活性天然產物因對人畜安全、與生態環境相容、且開發成本相對較低等特點,已成為本世紀農藥開發的方向之一。如英國bcg公司(倫敦)與英國學院和在costarica的商業組織合作開發了一種植物中天然化合物作為殺線蟲農藥;以色列的minrav已將兩個生物殺線蟲劑biosafe和bionem投放市場;khhbiowpi公司已從basf公司獲得了取自巨豕草中的天然產物殺蟲劑的商標權;美國在印度擁有全球最大的植物源農藥印楝素生產基地,年產原藥120萬t;我國的植物源農藥苦參鹼也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以牛蒡葉活性物質為主要成分的具有抗病毒功能的植物細胞膜保護劑已經登記,新產品推廣應用面積超6700hm2(劉海燕,高微微,樊瑛.植物源殺菌劑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4):254-257,328)。

20世紀80年代以來,植物源殺蟲劑的研究已比較深入,植物源殺菌劑研究卻較為遲緩,且主要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沒有在生產上應用。如鍾慧等(鍾慧,鍾勇,卿朕,等.2種中藥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5,44(9):64-68)以蒼朮和烏藥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其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甘蔗鳳梨病菌、茶輪斑病菌、水稻胡麻葉斑病菌、辣椒炭疽病菌、菸草黑脛病菌有很高的抑菌活性。韓建華等(韓建華,祝木金,馮俊濤,等.27種植物抑菌活性初步篩選[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6):134-137)以小麥赤黴病菌、玉米大斑病菌、辣椒疫黴病菌為供試菌種,對採自西北地區6科27種植物的31種丙酮提取物進行了抑菌活性初步篩選。結果表明,在供試質量濃度0.1g/ml下,孜然(cuminum.cyminum)、黃素馨(jasminumgiraldii)、太白冷杉(abiesfargesii)、鬼燈擎(rodgersiaaesculifolia)等13種植物提取物至少對1種病原菌菌絲的抑制率在80%以上;在孢子萌發試驗中,至少對1種病原菌孢子萌發抑制效果較好的有鬼燈擎、白芷(angelicadahurica)、獅子七(rhodiolakirilowii)等7種植物提取物。其中,孜然、鬼燈擎、白芷對供試病原菌的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均有較高的抑制作用。於平儒等(於平儒,蔣繼宏.28種植物樣品提取物離體抑菌作用測定[j].徐州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1(4):43-45)以28種植物樣品丙酮提取物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對小麥赤黴病病菌(f.garminerumsehw.)、油菜菌核病病菌(s.sclerotiorum)、水稻紋枯病病菌(r.solanikohn.)、番茄灰黴病病菌(b.cirereapers.)和棉花黃萎病病菌(v.dahliae.)離體抑菌活性。結果表明,酸模(rumexacetosal.)、冬青(hexchinensissims)、菝契(smilaxchinal.)、鵝掌揪(liriodendronchinenssarg.)、銀杏(ginkgo.bilobal.)、槐樹(sophorajaponplpcpal.)等12種植物樣品對至少其中l種供試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在60%以上,表現出較強的抑菌作用,其中菝契對4種供試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大於60%,活性更為突出。王靜等(王靜,毛自文,範黎明,等.30種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0):5918-5919,6185)以水稻紋枯病菌為供試對象,採用菌絲生長速率法對30種植物提取物的抑菌菌活性進行了初篩和復篩,結果表明,雲南松(葉)、透骨草(莖和葉)、苦葛(根、莖和葉)、華山松(果)、雪上一枝蒿(莖和葉)、黃柏(莖和葉)、漏蘆(根)、水冬瓜(葉)、地黃(根)、柳杉(莖和葉)、三顆針(莖和葉)和鹿含草(莖和葉)12種植物提取物在10mg/ml濃度下對菌絲生長抑制率達80%以上,其中雲南松(葉)、透骨草(莖和葉)、苦葛(根、莖和葉)和華山松(果)4種植物提取物菌絲生長抑制率均在95%以上,顯著高於其他植物提取物;對以上12種植物提取物進行的抑菌活性復篩結果與初篩結果表現一致。於志同等(於志同,韓立榮,吳華,等.34種植物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篩選[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9):72-76,82)以在34種植物丙酮提取物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對病菌的抑制效果,結果表明,0.1mg/ml質量濃度下,白沙蒿、黑沙蒿、蓼子樸、地膚、中間錦雞兒、黃芪、甘草、駱駝蓬、圓葉鹽爪爪、霧冰藜、濱藜和大麻等12個植物樣品丙酮提取物對黃瓜炭疽病菌、黃瓜枯萎病菌、番茄灰黴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中的至少一種病原菌的抑制率大於70%;蓼子樸、黑沙蒿、檸條錦雞兒、中間錦雞兒、矮蔥、乳漿大戟、沙打旺、甘草、虎尾草、豬毛菜和角蒿等11種植物樣品丙酮提取物對番茄灰黴病的保護作用大於75%;而鹼蓬對番茄灰黴病菌菌絲生長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促進效果為55.56%。馮俊濤等(馮俊濤,石勇強,張興.56種植物抑菌活性篩選試驗[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9(2):65-68)以小麥赤黴病菌、番茄灰黴病菌和蘋果炭疽病菌為供試菌種,對56種植物的60種丙酮提取物進行了抑菌活性篩選。結果表明,蘆葦、龍葵等35種提取物對至少1種病菌的菌絲生長抑制率大於60%,蘆葦、胡頹子等26種提取物對蘋果炭疽病菌孢子的萌發有60%以上的抑制作用;其中萵苣、蒼耳、苦參、苦豆子等8種植物對供試病菌菌絲生長和蘋果炭疽病菌孢子萌發的抑制作用較強,抑制效果均在80%以上。於平儒等(於平儒,邵紅軍,馮俊濤,等.62種植物樣品對菌絲活性的測定[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9(6):65-69)以灰葡萄孢、禾穀鐮刀菌、辣椒疫黴、盤長孢狀刺盤孢、凸臍蠕孢為供試真菌,植物提取物樣品供試質量濃度為0.1g/ml,用瓊膠平板法對62種植物樣品的丙酮提取物進行了離體生物活性測定。結果表明,有39種提取物樣品至少對5種供試真菌中的1種真菌的抑制率大於60%,其中多線柳(莖、葉)、野核桃(莖、葉)等23種提取物樣品至少對1種供試真菌的抑制率大於80%,野核桃(莖)、枸樹(根)、齒果酸模(莖)、甘草(全株)、苦豆子(根)、狼毒(根)、石榴(果皮)7種植物提取物樣品對其中4種供試真菌均表現很強的抑制作用。王樹桐等(王樹桐,張鳳巧,高瑞平,等.126種中草藥提取物對2種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j].河南農業科學,2006(10):62-65)以禾穀鐮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和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為供試菌種,中草藥提取物樣品供試質量濃度為0.01g/ml,用生長速率法對126種中草藥的乙醇提取物進行了室內抑菌活性測試。結果表明,在供試的126種中草藥提取物中,16種提取物對禾穀鐮刀菌菌絲生長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且抑菌作用大於50%,甘草提取物的抑菌活性達86.99%。將這16種抑菌活性較好的提取物稀釋200倍進一步測試,有7種提取物抑菌作用大於50%。供試的126種中草藥提取物中有23種提取物對立枯絲核菌菌絲生長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且抑菌作用大於50%,雞冠花提取物的抑菌率達到100%。二次篩選後仍有8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大於60%,其中雞冠花提取物的抑菌率為100%。周燚等(周燚,劉暑豔,鄒麗芳.幾種野生植物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4,23(2):30-32,38)以乙醇為溶劑,分別提取了瓦松、澤漆及一組中草藥配方的有效成分;室內測定了三種提取液對5種植物病原菌(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小麥赤黴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niveum;仙人掌軟腐病菌erwiniachrysanthemipv.chrysanthemi;魔芋軟腐病菌erwiniacarotovorapv.carotovora)的抑菌作用。結果表明:三種提取物對鐮刀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三種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差異顯著,其中瓦松的抑菌效果最強。當在50ml培養基中加入5ml不同提取液時,瓦松對不同鐮刀菌的相對抑制率為91.39%~100%;中草藥配方提取液對不同鐮刀菌的相對抑制率分別為41.11%~85.37%;而澤漆提取液對鐮刀菌的相對抑制率僅為12.86%~21.23%;當在50ml培養基中加入提取液體積降低為2ml、1ml、0.5ml時,三種提取液對三種鐮刀菌的抑制效果驟然下降,但下降的梯度不一。對大白菜軟腐病菌與魔芋軟腐病菌而言也是瓦松的抑菌效果最強,中草藥配方次之,澤漆的抑制效果最差。胡林峰等(胡林峰,韓會娟,侯建虎.六種植物的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4):2880-2881)採用生長速率法測定醉魚草、葛藤、雞血藤、狼毒、洋金花、野麻6種植物的7種樣品提取物對小麥赤黴病菌(gibberellazeae)、棉花黃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小麥紋枯病菌(rhizoctoniacerealis)、蘋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cingulata)、水稻紋枯病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5種植物病原菌的離體抑菌活性,結果表明,狼毒根提取物對水稻紋枯病菌、小麥紋枯病菌和小麥赤黴病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72h的抑制率分別為97.82%、94.29%和85.96%;洋金花種子提取物對小麥赤黴病菌的抑制率達到100%;醉魚草花序提取物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抑制率為61.26%。李永剛等(李永剛,宋興舜,趙雪,等.生防枯草芽孢桿菌l1特性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護,2008,34(1):57-61)通過對峙培養,測定出枯草芽孢桿菌l1的抑菌譜較寬,特別是對水稻紋枯病菌、大豆菌核病菌、禾穀鐮孢菌、辣椒灰黴病菌、玉米小斑病菌抑菌效果明顯。李永剛等(李永剛,文景芝.中、草藥水提取物抑菌活性的測定[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3,34(4):368-371)以辣椒疫黴菌、立枯絲核菌、番茄枯萎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禾穀鐮刀菌、大豆疫黴菌、番茄葉黴菌、菸草赤星病菌及玉米小斑病菌為供試菌種,用30種中、草藥的水提取物對其進行了抑菌活性測定。結果表明,大蒜提取液對立枯絲核菌、辣椒疫黴菌絲生長抑制率達100%;豬膽汁對辣椒疫黴菌絲生長抑制率達93.22%,對大豆疫黴菌絲生長抑制率達80.94%;金銀花提取液對大豆疫黴菌絲生長抑制率達100%;連翹提取液對大豆疫黴菌絲生長抑制率達76.10%;由苦參、黃柏、蛇床子等10餘種中藥組成的ls-1對番茄早疫病菌、禾穀鐮刀菌及大豆疫黴菌絲生長抑制率為100%,對辣椒疫黴菌絲生長抑制率達81.46%以上,在病菌孢子萌發的抑制作

用中對番茄枯萎病菌、番茄葉黴及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發抑制率分別達到90.71%,85.71%和77.14%。喻大昭(喻大昭,楊小軍,楊立軍,等.植物提取物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01(5):49-51)以32種植物提取物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對18種植物病原真菌進行了抑菌活性測定,篩選出一批具抑菌活性的植物;其中歐時蘿、白香、滇香、兩面針、土荊芥、香茅、萵縷子、窄葉陰香、九裡香、肉桂等植物提取物具有較強的廣譜抑菌活性。吳傳萬等申請「牛心樸子殺菌劑乳油和微乳劑」(申請號為200810018683.8),公開了牛心樸子殺菌劑乳油和微乳劑,該殺菌劑乳油和微乳劑可以防治水稻立枯病、小麥赤黴病、番茄和黃瓜灰黴病、棉花黃萎病等。

以上研究說明:選擇合適的植物,通過乙醇等物質提取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病菌生長或殺死病菌,達到防治某些病害的目的;某些植物的提取物還具有殺蟲的效果。

一些專家也在實驗室內研究了苦豆子、牛心樸子在農業生產上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如蔣雙林等(姜雙林,趙國林,薛林貴.苦豆子總生物鹼的殺蟲活性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3):52-54)用從苦豆子提取的總生物鹼,對8種農業害蟲生物測定的結果表明:苦豆子生物鹼對3種葉滿和3種蚜蟲均有較強的觸殺作用;對菜青蟲和粘蟲有顯著的拒食作用和一定的胃毒作用;對菜青蟲的生長發育抑制作用明顯。杜小鳳等(杜小鳳,吳傳萬,楊文飛,等.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對南方根結線蟲的生物活性[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11):88~90)以苦豆子甲醇提取物為研究對象,發現,其對南方根結線蟲具有很好的防效。羅萬春等(羅萬春,李雲壽,慕立義,等.苦豆子生物鹼對蘿蔔蚜的毒力及其對幾種酯酶的影響[j].昆蟲學報,1997,40(4):358-365)以苦豆子提取物為亞牛對象,發現其提取物對蘿蔔蚜有很高的毒殺作用。霍鑫等(霍鑫,穆榮娟,何軍,等.苦豆子鹼和菸鹼的聯合殺蚜作用[j].昆蟲學報,2014,57(5):557-563)以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為試蟲,對苦豆子鹼和菸鹼的聯合殺蚜活性進行了測定,苦豆子鹼和菸鹼混用具有顯著的殺蚜相互增效作用。劉軍鋒等(劉軍鋒,丁澤,歐陽豔,等.苦豆子生物鹼抗菌活性的測定[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8(2):84-88)採用抑菌圈法測定了槐定鹼、苦參鹼、氧化苦參鹼、氧化槐果鹼、苦豆子總鹼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番茄早疫、番茄灰黴和辣椒炭疽的抗菌活性。試驗結果表明,5種生物鹼對3種細菌生長均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槐定鹼和苦參鹼對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番茄早疫的抗菌效果明顯優於其他3種生物鹼。姬進波等(姬進波,楊志祥,曲玲.牛心樸子抽取物對菜青蟲的活性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1998(2):26-28)研究發現,牛心樸子抽取物對菜青蟲具有較好的拒食效果和生長抑制效果。姚宇澄等(姚宇澄,楊炤,高俊,等.牛心樸子草植物農藥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2001,20(1):1-5)研究發現,牛心樸子草提取物具有抑制異類植草生長、刺激典型植物特徵器官生長、抗植物病害等效果。張曦燕等(張曦燕,米海莉,李越鯤,等.牛心樸子復配藥液殺蟲活性的初步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28(4):521-524,558)以牛心樸子提取的3種生物鹼水溶液單劑及復配方藥液為試藥,在6種經濟作物,2種害蟲上進行毒殺效果研究。結果表明:3種單劑對蚜蟲均有生物活性,其復配方藥液對害蟲的毒殺增效作用顯著。郭成瑾等(郭成瑾,沈瑞清,楊晉,等.牛心樸子提取物抑菌效果研究[j].北方園藝,2012(6):175-177)採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了3種牛心樸子提取物對番茄早疫病菌和番茄灰黴病菌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當供試濃度為500mg/l時,牛心樸子總生物鹼、牛心樸子甾體皂苷和牛心樸子總黃酮對番茄病原菌菌絲生長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牛心樸子總生物鹼的抑菌活性最高,抑制率可達85%以上。張曦燕等(張曦燕,米海莉,曹有龍,等.牛心樸子總生物鹼對稻瘟病和灰黴病菌的抑制作用[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252-254)等採用pda平板生長速率法,測定了牛心樸子提取液對稻瘟病、灰黴病的抑制作用和毒力。結果表明:提取液對兩種病菌均有抑制作用,並隨著提取液濃度的升高,對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也隨之增強。添加附著劑的牛心樸子提取液無明顯增強其抑制稻瘟病菌生長的作用,附著劑對低濃度牛心樸子提取液有增強其抑制灰黴菌生長的作用,對高濃度牛心樸子提取液則無明顯增強其抑制灰黴菌生長的作用。該研究未明確採用何種物質進行浸提,也未提及使用濃度。

但是這些研究都未涉及以「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乙醇提取物」作為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黴病的內容,而且利用植物的提取物防治作物病害大多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沒有在田間進行試驗也沒有轉化應用到水稻生產上。同時也未見到以「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乙醇提取物」為殺菌劑小麥赤黴病的研究報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治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在小麥破口期和開花期均勻噴施於小麥葉面,殺死赤黴病病菌或抑制赤黴病病菌的侵染與生長,預防和減少小麥赤黴病的發生,避免和減輕赤黴病對小麥的危害。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該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組分中包括苦豆子粉、牛心樸子粉的乙醇提取物;該提取物是粉碎細度均為80目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按照重量份數比1~9:9~1進行配比,攪拌均勻,通過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兩次浸提混合而成。

上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依重量份數分別取粉碎細度均為80目的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

(2)將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依重量份數比1~9:9~1充分攪拌均勻;

(3)將攪拌均勻的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的混合粉裝入塑料桶中,依質量體積比1:35加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

(4)25℃浸泡12小時,通過100目濾網過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a;

(5)再依質量體積比1:35向步驟(4)濾出提取液a的濾渣中加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25℃浸泡12小時,通過100目濾網過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b;

(6)將提取液a和提取液b進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上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麥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殺菌劑對水30kg,攪勻後均勻噴施於小麥葉片表面,在小麥開花期再噴施一次,用量相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明顯優點:

一、本發明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噴施於小麥葉片後,殺死小麥赤黴病病菌或抑制赤黴病病菌侵染和生長,從而預防和減少小麥赤黴病的發生,減輕赤黴病對小麥的危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人類身體健康。

二、本發明中的苦豆子粉乙醇提取物含有生物總鹼,具有抑制病菌生長、殺死病菌的作用,可以殺死赤黴病病菌或抑制赤黴病病菌的生長,防止赤黴病病菌的侵入和抑制病斑擴展的效果,從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證糧食的使用安全。

三、本發明中的牛心樸子乙醇提取物含有生物鹼、黃醇酮類、糖類、脂肪酸和甾醇類等成分,具有抑制病菌菌絲生長的效果,防止赤黴病病菌菌絲擴展,減少赤黴病對小麥的危害,與苦豆子粉乙醇提取物配伍,達到相互增效、減少用量的目的。

四、本發明中的溶劑為乙醇,噴施到小麥上不會在籽粒中產生殘留,也不會對人產生危害,且具有促進小麥生長和光合作用的效果,而甲醇、丙酮等在小麥籽粒中的殘留量達到一定標準易對人體產生危害。

五、用本發明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在小麥破口期及開花期噴施於小麥葉片,小麥赤黴病抑制率高達83.04%,本發明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六、本發明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是一類新型的防治赤黴病的產品,可以有效防治小麥赤黴病,預防和減少赤黴病的發生,使小麥的高產優質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保障小麥的生產和食用安全,保護人類身體健康,同時通過該產品的使用,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汙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這些實施例不能理解為是對技術方案的限制。

實施例1:依以下步驟製備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1)取粉碎細度為80目的苦豆子粉10kg,粉碎細度為80目的牛心樸子粉90kg,混合攪拌均勻;

(2)將攪拌均勻的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的混合粉裝入容積為1000l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氣溫25℃浸泡12小時後,經過100目的濾網,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驟(4)濾出提取液a的濾渣中加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時,通過100目濾網,過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b;

(6)將提取液a和提取液b進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上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麥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殺菌劑對水30kg,攪勻後均勻噴施於小麥葉片表面,開花期再噴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試驗,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為水稻,試驗設處理為:本實施例1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噴施處理及對照(未噴施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三重複,小區面積為20m2,小麥品種為淮麥33,2015年10月25日播種,行距25cm,田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葉面噴施一次,5月5日再噴一次。於小麥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調查各處理小區赤黴病的發生情況,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取60穗,樣品總數300穗;進行病情分級調查,統計病情指數;根據各處理小區與不施藥對照小區的病情指數計算各處理對赤黴病的相對抑制效果;病情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參照gb/t15796-2011麥類赤黴病測報調查規範;病情分級:0級,無病;ⅰ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1/2;ⅲ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2~3/4;ⅳ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該級別數)×100/(調查總穗數×4)

病情抑制率=(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

試驗結果表明:在小麥破口期和開花期噴施本實施例1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達59.82%(見下表)。

實施例2:依以下步驟製備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1)取粉碎細度為80目的苦豆子粉20kg,粉碎細度為80目的牛心樸子粉80kg,混合攪拌均勻;

(2)將攪拌均勻的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的混合粉裝入容積為1000l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氣溫25℃浸泡12小時後,經過100目的濾網,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驟(4)濾出提取液a的濾渣中加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時,通過100目濾網過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b;

(6)將提取液a和提取液b進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上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麥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殺菌劑對水30kg,攪勻後均勻噴施於小麥葉片表面,開花期再噴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試驗,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為水稻,試驗設處理為:本實施例2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噴施處理及對照(未噴施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三重複,小區面積為20m2,小麥品種為淮麥33,2015年10月25日播種,行距25cm,田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葉面噴施一次,5月5日再噴一次。於小麥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調查各處理小區赤黴病的發生情況,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取60穗,樣品總數300穗;進行病情分級調查,統計病情指數;根據各處理小區與不施藥對照小區的病情指數計算各處理對赤黴病的相對抑制效果;病情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參照gb/t15796-2011麥類赤黴病測報調查規範;病情分級:0級,無病;ⅰ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1/2;ⅲ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2~3/4;ⅳ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該級別數)×100/(調查總穗數×4)

病情抑制率=(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

試驗結果表明:在小麥破口期和開花期噴施本實施例2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達66.07%(見下表)。

實施例3:依以下步驟製備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1)取粉碎細度為80目的苦豆子粉30kg,粉碎細度為80目的牛心樸子粉70kg,混合攪拌均勻;

(2)將攪拌均勻的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的混合粉裝入容積為1000l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氣溫25℃浸泡12小時後,經過100目的濾網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驟(4)濾出提取液a的濾渣中加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時,通過100目濾網過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b;

(6)將提取液a和提取液b進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上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麥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殺菌劑對水30kg,攪勻後均勻噴施於小麥葉片表面,開花期再噴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試驗,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為水稻,試驗設處理為:本實施例3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噴施處理及對照(未噴施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三重複,小區面積為20m2,小麥品種為淮麥33,2015年10月25日播種,行距25cm,田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葉面噴施一次,5月5日再噴一次。於小麥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調查各處理小區赤黴病的發生情況,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取60穗,樣品總數300穗;進行病情分級調查,統計病情指數;根據各處理小區與不施藥對照小區的病情指數計算各處理對赤黴病的相對抑制效果;病情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參照gb/t15796-2011麥類赤黴病測報調查規範;病情分級:0級,無病;ⅰ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1/2;ⅲ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2~3/4;ⅳ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該級別數)×100/(調查總穗數×4)

病情抑制率=(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

試驗結果表明:在小麥破口期和開花期噴施本實施例3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達71.13%(見下表)。

實施例4:依以下步驟製備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1)取粉碎細度為80目的苦豆子粉40kg,粉碎細度為80目的牛心樸子粉60kg,混合攪拌均勻;

(2)將攪拌均勻的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的混合粉裝入容積為1000l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氣溫25℃浸泡12小時後,經過100目的濾網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驟(4)濾出提取液a的濾渣中加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時,通過100目濾網過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b;

(6)將提取液a和提取液b進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上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麥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殺菌劑對水30kg,攪勻後均勻噴施於小麥葉片表面,開花期再噴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試驗,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為水稻,試驗設處理為:本實施例4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噴施處理及對照(未噴施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三重複,小區面積為20m2,小麥品種為淮麥33,2015年10月25日播種,行距25cm,田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葉面噴施一次,5月5日再噴一次。於小麥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調查各處理小區赤黴病的發生情況,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取60穗,樣品總數300穗;進行病情分級調查,統計病情指數;根據各處理小區與不施藥對照小區的病情指數計算各處理對赤黴病的相對抑制效果;病情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參照gb/t15796-2011麥類赤黴病測報調查規範;病情分級:0級,無病;ⅰ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1/2;ⅲ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2~3/4;ⅳ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該級別數)×100/(調查總穗數×4)

病情抑制率=(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

試驗結果表明:在小麥破口期和開花期噴施本實施例4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達80.21%(見下表)。

實施例5:依以下步驟製備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1)取粉碎細度為80目的苦豆子粉50kg,粉碎細度為80目的牛心樸子粉50kg,混合攪拌均勻;

(2)將攪拌均勻的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的混合粉裝入容積為1000l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氣溫25℃浸泡12小時後,經過100目的濾網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驟(4)濾出提取液a的濾渣中加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時,通過100目濾網過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b;

(6)將提取液a和提取液b進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上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麥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殺菌劑對水30kg,攪勻後均勻噴施於小麥葉片表面,開花期再噴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試驗,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為水稻,試驗設處理為:本實施例5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噴施處理及對照(未噴施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三重複,小區面積為20m2,小麥品種為淮麥33,2015年10月25日播種,行距25cm,田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葉面噴施一次,5月5日再噴一次。於小麥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調查各處理小區赤黴病的發生情況,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取60穗,樣品總數300穗;進行病情分級調查,統計病情指數;根據各處理小區與不施藥對照小區的病情指數計算各處理對赤黴病的相對抑制效果;病情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參照gb/t15796-2011麥類赤黴病測報調查規範;病情分級:0級,無病;ⅰ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1/2;ⅲ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2~3/4;ⅳ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該級別數)×100/(調查總穗數×4)

病情抑制率=(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

試驗結果表明:在小麥破口期和開花期噴施本實施例5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達83.04%(見下表)。

實施例6:依以下步驟製備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1)取粉碎細度為80目的苦豆子粉60kg,粉碎細度為80目的牛心樸子粉40kg,混合攪拌均勻;

(2)將攪拌均勻的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的混合粉裝入容積為1000l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氣溫25℃浸泡12小時後,經過100目的濾網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驟(4)濾出提取液a的濾渣中加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時,通過100目濾網過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b;

(6)將提取液a和提取液b進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上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麥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殺菌劑對水30kg,攪勻後均勻噴施於小麥葉片表面,開花期再噴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試驗,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為水稻,試驗設處理為:本實施例6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噴施處理及對照(未噴施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三重複,小區面積為20m2,小麥品種為淮麥33,2015年10月25日播種,行距25cm,田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葉面噴施一次,5月5日再噴一次。於小麥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調查各處理小區赤黴病的發生情況,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取60穗,樣品總數300穗;進行病情分級調查,統計病情指數;根據各處理小區與不施藥對照小區的病情指數計算各處理對赤黴病的相對抑制效果;病情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參照gb/t15796-2011麥類赤黴病測報調查規範;病情分級:0級,無病;ⅰ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1/2;ⅲ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2~3/4;ⅳ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該級別數)×100/(調查總穗數×4)

病情抑制率=(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

試驗結果表明:在小麥破口期和開花期噴施本實施例6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達79.32%(見下表)。

實施例7:依以下步驟製備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1)取粉碎細度為80目的苦豆子粉70kg,粉碎細度為80目的牛心樸子粉30kg,混合攪拌均勻;

(2)將攪拌均勻的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的混合粉裝入容積為1000l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氣溫25℃浸泡12小時後,經過100目的濾網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驟(4)濾出提取液a的濾渣中加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時,通過100目濾網過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b;

(6)將提取液a和提取液b進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上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麥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殺菌劑對水30kg,攪勻後均勻噴施於小麥葉片表面,開花期再噴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試驗,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為水稻,試驗設處理為:本實施例7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噴施處理及對照(未噴施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三重複,小區面積為20m2,小麥品種為淮麥33,2015年10月25日播種,行距25cm,田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葉面噴施一次,5月5日再噴一次。於小麥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調查各處理小區赤黴病的發生情況,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取60穗,樣品總數300穗;進行病情分級調查,統計病情指數;根據各處理小區與不施藥對照小區的病情指數計算各處理對赤黴病的相對抑制效果;病情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參照gb/t15796-2011麥類赤黴病測報調查規範;病情分級:0級,無病;ⅰ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1/2;ⅲ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2~3/4;ⅳ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該級別數)×100/(調查總穗數×4)

病情抑制率=(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

試驗結果表明:在小麥破口期和開花期噴施本實施例7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達76.29%(見下表)。

實施例8:依以下步驟製備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1)取粉碎細度為80目的苦豆子粉80kg,粉碎細度為80目的牛心樸子粉20kg,混合攪拌均勻;

(2)將攪拌均勻的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的混合粉裝入容積為1000l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氣溫25℃浸泡12小時後,經過100目的濾網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驟(4)濾出提取液a的濾渣中加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時,通過100目濾網過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b;

(6)將提取液a和提取液b進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上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麥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殺菌劑對水30kg,攪勻後均勻噴施於小麥葉片表面,開花期再噴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試驗,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為水稻,試驗設處理為:本實施例8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噴施處理及對照(未噴施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三重複,小區面積為20m2,小麥品種為淮麥33,2015年10月25日播種,行距25cm,田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葉面噴施一次,5月5日再噴一次。於小麥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調查各處理小區赤黴病的發生情況,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取60穗,樣品總數300穗;進行病情分級調查,統計病情指數;根據各處理小區與不施藥對照小區的病情指數計算各處理對赤黴病的相對抑制效果;病情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參照gb/t15796-2011麥類赤黴病測報調查規範;病情分級:0級,無病;ⅰ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1/2;ⅲ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2~3/4;ⅳ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該級別數)×100/(調查總穗數×4)

病情抑制率=(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

試驗結果表明:在小麥破口期和開花期噴施本實施例8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達66.07%(見下表)。

實施例9:依以下步驟製備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1)取粉碎細度為80目的苦豆子粉90kg,粉碎細度為80目的牛心樸子粉10kg,混合攪拌均勻;

(2)將攪拌均勻的苦豆子粉與牛心樸子粉的混合粉裝入容積為1000l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氣溫25℃浸泡12小時後,經過100目的濾網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驟(4)濾出提取液a的濾渣中加入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時,通過100目濾網過濾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樸子的提取液b;

(6)將提取液a和提取液b進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

上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麥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殺菌劑對水30kg,攪勻後均勻噴施於小麥葉片表面,開花期再噴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試驗,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為水稻,試驗設處理為:本實施例9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噴施處理及對照(未噴施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三重複,小區面積為20m2,小麥品種為淮麥33,2015年10月25日播種,行距25cm,田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葉面噴施一次,5月5日再噴一次。於小麥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調查各處理小區赤黴病的發生情況,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取60穗,樣品總數300穗;進行病情分級調查,統計病情指數;根據各處理小區與不施藥對照小區的病情指數計算各處理對赤黴病的相對抑制效果;病情分級標準及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參照gb/t15796-2011麥類赤黴病測報調查規範;病情分級:0級,無病;ⅰ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1/2;ⅲ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2~3/4;ⅳ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該級別數)×100/(調查總穗數×4)

病情抑制率=(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

試驗結果表明:在小麥破口期和開花期噴施本實施例9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植物源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達61.16%(見下表)。

表不同植物源殺菌劑對赤黴病防治效果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