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輪車用充氣輪胎胎面花紋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18:28:1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充氣輪胎,特別涉及一種兩輪車用充氣輪胎胎面花紋結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兩輪車輛的車型不斷更新換代,車輛的外觀樣式及性能也不斷變換,考慮地球環境問題,已逐漸往綠色節能型轉變,訴求所搭配的輪胎滾動阻力低,可降低耗電量和油耗,因此降低車輛耗電量和油耗而減少滾動阻力性能的輪胎備受關注。為降低耗電量和油耗而減少滾動阻力性能,一般會減少胎面花紋溝,確保接地連續性,但減少胎面花紋溝設計,其排水性能不佳,抓地性能也不佳,當車輛在行駛時,輪胎易因抓地性能不佳而出現打滑現象,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兩輪車用充氣輪胎胎面花紋結構,可確保輪胎滾動阻力性能,有效破除水膜,提高直行轉過彎抓地性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兩輪車用充氣輪胎胎面花紋結構,其胎面是由若干花紋溝單元沿輪胎周向均勻、間隔分布且以胎面中心為對稱交錯設置;每個花紋溝單元包括花紋主溝和花紋副溝,花紋主溝從靠近胎面中心沿軸嚮往胎肩處傾斜延伸,其中朝向輪胎旋轉方向的花紋主溝的前端與輪胎周向的夾角為0°~15°;花紋副溝由第一花紋副溝和第二花紋副溝環扣形成「S」型,第一花紋副溝的彎折位置設置在靠近中心接地區域,第二花紋副溝的彎折位置設置在靠近胎肩處,第一花紋副溝和第二花紋副溝的彎折位置採用重疊設置。
所述輪胎胎面分為中心接地區域和兩個胎肩區域,中心接地區域的軸向寬度設置為胎面寬度的1/3。
所述花紋主溝在中心接地區域中的周向長度設置為花紋主溝的周向長度的65%~80%。
所述第一花紋副溝和第二花紋副溝重疊的周向長度為花紋副溝的周向長度的15%~35%。
所述花紋主溝的尾端與相鄰花紋溝單元中的花紋主溝前端重疊設置,其重疊的周向長度為花紋主溝周向長度的10%~20%。
所述花紋主溝在胎肩區域沿輪胎旋轉方向前側設置沿花紋主溝邊緣延伸的第一細凹溝,第一花紋副溝沿輪胎旋轉方向後側的中部往第二花紋副溝的前端延伸設置第二細凹溝。
所述第一細凹溝、第二細凹溝的寬度為0.35mm~1.5mm。
所述第一細凹溝和第二細凹溝上設置多個多邊形凹鑽槽。
所述在第二花紋副溝沿輪胎旋轉方向前側的中部往第一花紋副溝的尾端延伸到花紋主溝的尾端設置有多條凹凸落差的波浪紋細凹槽。
所述各細凹槽的寬度為0.35mm~1.5mm。
採用上述方案後,本實用新型通過輪胎胎面花紋結構優化設計來改善,輪胎胎面由花紋主溝和花紋副溝組成,花紋主溝從靠近胎面中心沿軸向外側往胎肩處傾斜延伸形成大跨距花紋主溝,花紋主溝的尾端與相鄰花紋溝單元中的花紋主溝的前端重疊設置,花紋副溝由兩個花紋副溝環扣設計形成類「S」型的花紋溝,第一花紋副溝的彎折位置設置在靠近中心接地區域,第二花紋副溝的彎折位置設置在靠近胎肩處,兩個花紋副溝的彎折位置採用重疊設置,採用大跨距花紋主溝,可確保輪胎中心接地區域的滾動阻力性能和排水性能,利用主副花紋溝重疊設計,可有效破除水膜,增加花紋溝與地面的抓著力,提高直行轉過彎抓地性能。
另外通過細凹溝、多邊形凹鑽槽和波浪紋細凹槽的銜接設計,可進一步增加多個花紋溝排水通道,有效破除水膜,提高與路面的抓著力,提升輪胎直行轉過彎的抓地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輪胎胎面花紋主副溝配置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輪胎胎面花紋配置示意圖;
圖3為圖2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兩輪車用充氣輪胎胎面花紋結構,如圖1中,橫向方向為輪胎軸向,豎直方向為輪胎周向,CL為胎面中心線,箭頭指向為輪胎的行駛方向。
首先,圖1所示為輪胎胎面花紋溝,其是由若干花紋溝單元沿輪胎周向均勻、間隔分布且以胎面中心為對稱交錯設置,輪胎胎面1分為中心接地區域Cr和兩個胎肩區域S,中心接地區域Cr的軸向寬度設置為胎面寬度TW的1/3,每個花紋溝單元包括花紋主溝10和花紋副溝20,花紋主溝10從靠近胎面中心沿軸嚮往胎肩處傾斜延伸形成大跨距花紋主溝,其中朝向輪胎旋轉方向的花紋主溝10的前端與輪胎周向的夾角α設置為0°~15°,花紋主溝10在中心接地區域Cr中的周向長度L1設置為花紋主溝10的周向長度L的65%~80%,由於中心接地區域Cr中的花紋主溝採用高縱向、大跨距花紋溝設計,可確保中心接地區域的輪胎滾動阻力性能和排水性能。
為提高直行轉過彎的抓地性能,花紋主溝10的尾端與相鄰花紋溝單元中的花紋主溝10的前端重疊設置,其重疊的周向長度L2設置為花紋主溝10的周向長度L的10%~20%。
花紋副溝20由第一花紋副溝20a和第二花紋副溝20b環扣形成「S」型,第一花紋副溝20a的彎折位置設置在靠近中心接地區域Cr,第二花紋副溝20b的彎折位置設置在靠近胎肩處,第一花紋副溝20a和第二花紋副溝20b的彎折位置採用重疊設置,其重疊的周向長度L4設置為花紋副溝20的周向長度L3的15%~35%。如此設置,利用第一、第二花紋副溝重疊且交錯設計,可有效破除水膜,增加胎肩處花紋溝與地面的抓著力,提高直行轉過彎抓地性能。
配合圖2所示,為進一步提高過彎抓地性能,在胎肩區域S中的花紋主溝10沿輪胎旋轉方向前側設置沿花紋主溝10邊緣延伸的第一細凹溝30,第一花紋副溝20a沿輪胎旋轉方向後側的中部往第二花紋副溝20b的前端延伸設置第二細凹溝40,第一細凹溝30和第二細凹溝40上設置多個多邊形凹鑽槽30a、40a,第一細凹溝30、第二細凹溝40的寬度W1設置為0.35mm~1.5mm,在第二花紋副溝20b沿輪胎旋轉方向前側的中部往第一花紋副溝20a的尾端延伸到花紋主溝10的尾端設置有多條凹凸落差的波浪紋細凹槽50,各細凹槽50的寬度W2設置為0.35mm~1.5mm(如圖3所示),利用第一細凹溝30、第二細凹溝40、多邊形凹鑽槽30a、40a和波浪紋細凹槽50的銜接設計,可增加多個花紋溝排水通道,利用多邊形凹鑽槽30a、40a和波浪紋細凹槽50設計,可進一步破除水膜,提高與路面的抓著力,提升過彎抓地性能。
使用本實用新型技術以後,本實施例之輪胎的過彎抓地性能均比以往例優異。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範圍作任何限制,故但凡依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所做的變化或修飾,皆應屬於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