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電影大結局(80後電影洶洶歸來)
2023-06-29 01:35:02
第一製片人獨家撰稿 文/嬋言嬋語
《後會無期》票房大賣,很多人認為是粉絲經濟的大行其道,這似乎掩蓋了電影本身的光環。它打著「公路片」的旗號,透出文藝片的氣質,卻取得商業大片的票房勝利。與同期段上映的電影相比,它是否只在智商上勝過「小時代3」?,或是僅僅在粉絲上超過了「歸來」?除了被網友炒熱的那些「韓寒式」走心的臺詞,這部電影還有何可圈可點之處?前段時間某大報發表的那篇猶如眾明星中的「芙蓉姐姐」般顯眼的討伐文章,為何招來無數網民本能性的憤怒與鄙視?
現在,該電影在各院線已基本下架,炒作與營銷不再必要,劇透也不會招來嫌棄,是時候對它進行客觀地的評價,這或許能對未來哪類電影更受市場期許提供某種視角。
讓公路片「飛一會兒」
當影片開頭打出東極島那裸露的赤褐色崖石與湧向天際的湛藍海面,再配以「第一縷陽光照到的地方」、「棄島遷移」「家鄉不復存在」之類的旁白,便沒來由地想起姜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這些聲畫的組合模糊地藏有某些隱喻,需要接下來的情節一一解開。
影片很快證明,它不是要做成「太陽」那般深奧晦澀的藝術片。「家鄉」即將成為被廢棄的荒島,三個男人因為某種契機,要駕車開啟一段由東到西、貫穿全中國的旅程。公路片是我國電影市場中稀缺的類型,我們熟知了濃墨重彩的歷史大片、華麗的視覺大片、奢華炫麗的都市片以及近兩年來興起的以懷舊為底色的青春片,但將鏡頭拉到人群之外,舞臺鋪在從煢煢海島到莽莽森林、再到茫茫荒漠的廣闊曠野之間,還未有進入大眾的視野。
從美國好萊塢的「公路電影」類型來看,仍是商業性元素佔主導地位,但它常與西部片相提並論,相對於西部片著重表現對疆土的開拓、人與自然、與西部蠻荒環境的搏鬥,以及展現美國西部的異族風情,公路片常常表現從現實生活中跳脫出來,帶著對自由的追求踏上旅程。不難想見,在這一類型下,擅長寫現實的麻辣諷刺小說的韓寒,可以怎樣地摻入文藝元素。
而橫跨東西的旅程,也為影片提供了地理與人文風貌上的巨大的表現空間。當浩漢、江河與胡生三個男人開車上路,你幾乎可以想像他們一路上任何奇幻的遭遇。
事實上,觀影的第一體驗是,在這一帶有自我放逐意味的旅程中,主角所遭遇形形色色的世態百相十分接「地氣」,其中主要的三個故事體現出劇情急轉直下的張力,令人情緒緊張而刺激。臺詞給力,有一種馮小剛式的「痞子式」詼諧--有人以此認為,影片情節拍成了一個個段子。從影片的結構來看,旅途的每一站都是一個單獨的不同的故事,除了江河與浩漢這兩個絕對主角,每段路程遇到的人物依次出場退場,但相互間仍是銜接自然、連成一體,兩人在長長的旅途中不斷發現更飽滿的人物「自我」,這豈是單純設置「段子」可以達到的效果?
而傳說中好聽得可作單曲循環播放的配樂,確實對影片情感流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可以看出韓寒在這一點上所用的心力。試想下,車行於粗曠的原野、穿過遼闊的沙漠與沉沉的夜色,讓人視覺與心界同時變得開闊的畫面,再搭配上或飄邈曠達、或明媚詼諧、或悠遠傷感的配樂插曲,所帶來的視聽刺激並不亞於那些濃墨重彩的宏大場面或是奢華炫麗的都市片場景,不同之處在於這是一種遼遠廣闊的感覺--你可以決定更偏愛哪一種。
不過,影片當然不會僅僅停留於此。一開頭奠定的意象「隱喻」的調子,在後面的情節中得以沿襲,可以看出電影在以商業性元素吊住大眾觀影趣味與體現背後的情感內涵之間維持著平衡,這一點更像姜文的「讓子彈飛」,各種人物、臺詞、情景能夠激起觀者的解讀欲望。
看望浩漢的「青梅竹馬」周沫,是對「家鄉」的最後一次緬懷。同時,在大城市作替身演員的周沫,身上有著千千萬萬離鄉到大城市打拼、渴望有朝一日出人投地的「京漂」、「海漂」的投影。與周沫揮別時,浩漢鼻子一酸、眼中湧起澀澀而未掉下來的淚,是與兒時夥伴告別時本能的留戀。
蘇米算是影片中商業性元素最多的一段,也因此在電影各種宣傳和預告片中出現。其中囊括了屌絲旅途上可能碰到一切:落宿低檔破爛的旅館,半夜有賣春女敲門。急劇轉折點在於這其實是一場設局「碰瓷」的鬧劇,背後牽出的是「被遺棄的女子」、海外生子等深層次緣由。我們平常散亂地感覺到的種種社會性「現象」,在這裡都露了一次臉。當大家還在猜測憨厚知識分子範兒的江河所遇到的一次愛情會有何結果時,蘇米真實身份的揭露將緊張感引向高潮。
劉鶯鶯的一段旨在講一幕荒誕的生活悲喜劇。與浩漢通信了十年--浩漢深信是她是自己魅力的俘獲品而洋洋自得,實際上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而心目中以一種英雄的方式離世的父親,竟然在很長一時間內活在世上的另一個地方、對別人盡著父親的責任。生活的荒誕就在於,它常常是現實中可能發生的。在這樣一個農民工遍布城市,億萬人在遷徙中討生活的熱氣騰騰的時代,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父慈母孝、雙親穩定的家庭。在堆滿了菸頭、簡陋的小鎮桌球室裡,浩漢從劉鶯鶯冷靜得有些殘酷的語調裡得知了真相,但也沒有多少時間來消化,至多臉上帶著一絲並不明顯的苦澀笑意,拍拍褲腿上的灰塵,接著上路。屌絲們面對生活的無奈時,常常沒有更多的辦法。
阿呂以一個「同道中人」的面目出現,就像你在艱辛而寂寞的旅程上,突然遇到一個與你一樣孤獨而心無羈絆的行者,他有著比你還悲催的過去,卻仍心懷最初的夢想,豪情滿懷,使你不得不把他視為同類而惺惺相惜。但阿呂最終騙走了浩漢與江河惟一的旅途工具--汽車,猶如一曲清越激昂的音樂中突然弦斷而嘎然而止,給聽者留下無數的想像空間--如此滄桑得令人疼痛的人生經歷竟然可以編排出來?如果不是,阿呂最後的舉動又意味著什麼?Anyway,信任不常在,忽悠卻是人人熟知的,不用擔心觀眾無法接受。實情也許是江河所說,「再爛的人,也可以局部信任」。
阿呂出現的作用還在於激發了浩漢與江河在「世界觀」上的矛盾:江河將青蛙放在一鍋水中慢慢加熱--如果青蛙夠聰明,還可以先跳出來;而浩漢猛地將鍋蓋蓋上,截斷了青蛙們所有的去路--這才是我們生存的大環境。不得不說,這一情境,與《讓子彈飛》中的「跪著掙錢還是站著把錢掙了」有異曲同工之效,其中蘊含哪些現實真諦就不深究了,你懂的。
韓寒的「蛻變」
韓寒在接受一次有關該電影的採訪時,曾經很優柔地提到,希望做出一部當國際電影界把目光投向中國時、能拿得出手的那種牛逼的電影--以前有《霸王別姬》,今後便是《後會無期》。不去評判這番話是否是狂言,《後會無期》是否算得上一部優秀的電影,與美國一些經典的公路電影作比較會是一個好的視角。
好萊塢一些賣座的公路片,例如《邦妮和克萊德》,《我心狂野》,《末路狂花》等,其中大多充滿了暴力、追捕及其情愛的內容。相比之下,「後會無期」的情節則是中國當下撲面而來的現實生活--小人物可以感到的各種日常,尤其是80後的屌絲們可找到對應感的生活,流動著底層的無奈,但仍懷有通過努力去戰勝困境的希望與豪情。從這個意義上看,影片借了美國公路片的「形」,「神」上則堅持了自身的特點。此外還展露了一把「中國式風情」:畢竟出現在鏡頭裡的,是廣袤東方國土上綠茫茫的林海山巒與遼闊沉鬱的丘陵沙漠。
不過,對於一段「什麼都可能發生」的旅程,地理上從最東邊的海島穿越到最西的邊疆,經過那麼多地貌風情不同的省份,或許還可以安插更多具地域人文風情的場景?比如,轟鬧的美食夜市、迷離的小鎮酒吧、西部民族風情的歌舞等。而如果要加強商業性,故事還可增補更具「懸疑性」、感官刺激性的情節。
當然,這些元素的加入或許是畫蛇添足,破壞影片總的基調。選擇什麼樣的「符號組合」來呈現影片,取決於製作者對世界的自身體悟。就像村上春樹形容自己寫小說:先將各種各樣的現實性一古腦兒扔進大鍋裡煮,煮到面目全非,再切分成適當的形式加以使用。所以最後出來的「成品」,一定是作者將自己所感受到的現實碾成麵粉,再適當地加水、發酵粉等等,揉成自己想要的麵包的形狀。
《一代宗師》拍了5年,上映時王家衛在一次宣傳時說還想一直拍下去,沉迷得難以自拔。對於一個真正的手藝師來說,將手中的麵粉捏成千百萬種情狀,總在期待將它做成最完美的情狀,因此不斷地精雕細琢、細細研磨。這確實是一種外人難以體會的巨大樂趣。
另外體現出這部公路片的「中國式」的特點在於,影片中主人公開啟這段旅程的緣由。美國的公路片大多是主人公受到某種意外,往往是出現暴力事件,觸犯了法律而倉惶出逃--只有在這種處境下才能開啟一段足夠長的脫離人群的旅程。而「後會無期」中,踏上旅途的緣由,是在東極島任教多年的江河被調配到祖國最西部的沙漠地區做老師,浩漢自告奮勇送他去赴職。這理由看起來更「溫和」,實際上卻另有一番悲愴在裡頭。
筆者碰巧對教師這一行業有所了解,在大城市裡懷著夢想與激情的師範學校大學生,畢業後將被調配到偏遠落後的山村小學任教--這種調配完全不由自己主宰,也顯然難以公平。統計部門漂亮的就業數字,內裡是許多的大好青春在荒僻落後的鄉村凋落。生命往往被宏大的外力所操控,滿腹才學而性格單純木訥的江河便是其中一個縮影。
不過,不管是悲愴還是無奈,酸楚還是憤懣,影片以一種冷靜、帶點黑色幽默的方式來處理,它並不想區分對與錯,也不想發洩不滿與抱怨,而是充滿對不同處境中的人們的悲憫--就算在賣春與盜車背後,都有一個個無比辛酸的故事吶!從這個意義上看,「後會無期」可以說是標誌著韓寒的一次大的蛻變:從此以後,他不再是只會說諷刺俏皮段子的暢銷書作家,而成為能拍出當下此地文化情緒的導演。
「後會無期」與「小時代」各自說了什麼?
更清楚地看懂《後會無期》,免不了要與同期段上演的其他電影相比較,首當其衝便是《小時代3》了。
先說「小時代」系列。筆者對它並不反感,平心而論,它們體現出郭敬明對當下社會潮流的精準把握。每一個時代都有最理想化最閃光的偶像,它是萬千青少年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夢想的寄託,某種程度下,可幫助他們超越平凡乏味的生活,激發追求未來的動力。
在一個邁向高度發達商業化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對奉獻、艱苦奮鬥等宏大的話題無感,他們更注重作為「微個體」的個人感受,這一點也與西方的注重個人自我發展相調和。富二代的奢華生活、閃耀炫目的時尚界與社交場所,無不是各大電視與網絡節目中的常有景象,也正是這一代人心目中「閃閃發光的舞臺」。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華麗不過是一場虛幻,可誰能阻止他們借電影做自己的美夢呢?也因此,平凡女逆襲搭上高富帥、通過個人努力成功進駐上流社會,對抗家族聯姻、閨蜜之間互助的友情等等,便是這個時代中的「正能量」。
「小時代」將這些元素結合到電影中,受到90、80後的追捧也是順勢而上。坦率地說,在情節結構相對完整合理的第一部中,當「小時代」幾個巨型大字從城市層疊的樓房與喧囂的高架橋上升起,你不能說心中沒有任何的感動。
而處於社會中堅位置的60、70後大叔大伯們指責電影的膚淺、低智商,以及奢華場面會給青年一代樹起不良價值觀時,體現的只是他們與當下青少年之間的「代溝」。他們們忘了自己的青春期,也曾狂熱切地追捧革命與抗戰的電影;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更多是當時的社會現實--你不見「高富帥」、「白富美」早已是社會熱詞,「王子」與「格格「、「總裁」與「逆襲女」的電視劇是拍一部火一部。
就如郭敬明自己所言:我非常清楚大眾的審美是什麼。這裡的「大眾」主要是指向於90後的一代,跟他的小說所瞄準的目標群體一樣。他親手操刀劇本與影片營銷宣傳,提供所需要的美味佳餚去餵養他們。
但即便如此,許多人忽視的一點是,無論怎樣的時代,都有這樣一幫「壞孩子」,他們像《麥田的守望者》中的小霍爾頓一樣,執拗地站在世人眼中的中心舞臺之外,說著各種事物的諷刺話,拆穿華麗外表下庸常的內裡,嘲笑財富背後的粗陋,看穿虛飾的高尚與被操控的繁榮;他們本能地維護真正美好的品質,如真誠的友情、奉獻、溫暖的善意或是那些原真的本心。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壞孩子」,他們或是初涉人世,對目光所及的做作與虛偽不屑一顧;或是經歷了世事,知道陽光常伴有陰影,美好並不是全然一塊。而《後會無期》正是對了這類人的胃口,說出他們所想而未說出,拍出他們沉在心底的粗放的夢想。
這兩部電影,說哪一部更優秀都會引起另一大群體的反對與抗議。就如韓寒所說,「兩種完全不一樣的事物」,其實並不適合放在一起來比較。郭敬明是奢華,韓寒卻是遼闊;一個拿現有材料來調色,一個反叛出時代的狂想;而電影最終映射的,是兩人內心截然不同的洪流。
「小時代」可以一部接一部不停地拍下去,因為閃耀的舞臺從不退場;而「後會無期」只此一部,即便重新再來,也將是另一個「壞孩子」的故事。
不過,如美國小說家阿蘭·德波頓所說,閱看文學作品,至少要從中獲得對自身生活的環境真實的了解。這樣才不至於在跨入成年人的門檻時,才突然發現世界和自己的真相,而此時青春已逝,欲改變已是無力。
一大波80後影片襲來
儘管《後會無期》與《小時代》有諸多的不同,但它們還有惟一的相同點--都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更清楚地說,是80、90後一代的「痛」與「快感」。
這裡容我來一次思維的跳躍:近兩年來一批由新晉導演或是跨界導演推出的青春電影作品,如趙薇的《致青春》、《同桌的你》,均在票房與口碑上令人大跌眼鏡,甚至超過同時期上映的第五代「大師級」導演作品。《致青春》與《同桌的你》與《那些年》一樣,都是以懷舊為底色的校園青春片,只不過,它們的視角都是生於80年代的人的青春--他們已經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在物慾盛行的當下,是時候懷念那純純的學生時代了。「小時代」則直接將鏡頭對準了85-90後的一代人--他們已成為電影的主流消費群。
如果說《後會無期》和《讓子彈飛》有同樣的讓人對照現實進行解讀的欲望,那麼「子彈」勾起的更多是50-60後一代--即所謂「中年老男人」經歷過生活鮮辣淋漓的浸蝕後的體悟,比如「吃著火鍋還唱著歌」,比如「跪著掙錢還是站著掙錢」;而「後會無期」則對應了80後生人經歷的離開家鄉加入造城運動與商業化大潮的時代,他們體驗了一定的生存的「痛感」,但夢想的翅膀還未完全折翼、對未來豪情尚存但又極度迷茫,「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便是他們的語言。姜文的新作《一步之遙》定檔今年12月份,這種「老舊」混搭的時代還將繼續。
夾雜在「新生代」嶄露頭角的時期,張藝謀時隔兩年後的重磅作品《歸來》就顯得有些尷尬。儘管有張藝謀本身這一「金字招牌」,以及文革親歷者們的追捧,但筆者個人認為,該片反映文革時期的一代,與同期上映的當代青春片相比並無太多亮點。
影片開頭不合理的情節設置是一大敗筆,比如馮婉瑜本可以開門讓陸焉識進來相見,看到女兒告發也可以進行一些防範措施,這樣就不會引發第二天冒險到火車站相見被抓個正著,馮婉瑜也在爭執中頭部猛烈撞地,造成後來的失憶。讓後續據此而展開的劇情顯得有點「故意而為之」,悲劇顯得更多是因個人的不當選擇而造成,時代大環境的因素反倒退居其後。除了開頭有標準的張藝謀式「少女大腿」吸引一些觀眾的眼球,但這種刻意的民族苦難還能賺取多少的感動與眼淚,筆者持強烈疑問。或許正如電影結局一樣,「歸來」之後,故人已不識。
無可否認,第五代「大師」導演在藝術手法上的純熟與傑出,但譜寫新一代人的故事,恐怕他們的觸角難有新生代導演們的直接與生猛--歷史大片可能是更適合他們的素材。隨著80後一代不斷成長,諸如韓寒一代的跨界及新生代電影導演也能將一個時代的情緒與藝術表現技巧完美結合,那麼,單純以強烈視覺刺激、中國元素的提煉,以及女人**與大腿體現的壓抑民族性,是否會隨時代變遷而終結,從此與觀眾「後會無期」?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第一製片人(zhipianquan) 微信公共平臺 原創首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