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電影最後有沒有送走弟弟(電影版我的姐姐結局圓滿)
2023-06-28 23:12:53 1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 ——王爾德
由殷若昕執導的電影《我的姐姐》,在清明檔期引發了一陣熱潮。
全片圍繞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對追求獨立生活還是帶著弟弟一起生活的這個問題上展開了一段細膩的親情故事,票房衝向五億,票房不錯,但評價卻有些差強人意。
對於多數人來說,也許在買票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知道了電影的最終走向:一個看似美好,可為標榜的人性真善美結局。
可悲的是,電影終究是電影,雖然這部影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卻沒有真正的還原真實的結局,因為那樣的結局,太自私了!
《我的姐姐》的原型來自2013年天涯論壇的一個真實發帖。
故事的主人公原本是家裡的獨生女,讀大學期間,父母想再生個兒子,她極力反對,要父母在自己和胎兒之間做個選擇,父母毫無猶豫的選擇了胎兒,因為,那是個男孩兒。
雖然在她名下有家裡的兩套房,沒什麼經濟壓力,但她早已在父母的相處中傷透了心,上天總是喜歡捉弄本就快支離破碎的家庭,後來她的父母意外去世, 她不幸地成為了唯一的直系親屬。
然而,她並不願意撫養這個只有血緣卻毫無親情的弟弟。
於是,她把房子賣了,弟弟送人了,從此一生,再未謀面。
發帖時,她已經讀完大學,結了婚,有了一個女兒,生活還算美滿,談到當年對弟弟的處置,她沒有一絲後悔。
看到這個帖子,很多人口誅筆伐,認為她太過於冷血,賣的房子錢一分沒給弟弟,但也有人說法無禁止,為啥要道德綁架?
在大家爭吵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卻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在人云亦云的仁義道德中,為自己而活?真的是一種罪嗎?
姑姑的存在就像是一面鏡子,無時不刻不在提醒女主,不為自己而活,日後就會活成我這個樣子。
姑姑本想著去俄羅斯創業,但是為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女主的父親,只能放棄,電影中有一個很好地隱喻:姑姑當初想做的生意就是俄羅斯的套娃。
是啊,她的人生就像是被塞進了這個套娃裡面,套娃代表著傳統女性的命運,沒出嫁的時候 一照顧弟弟,出嫁了照顧丈夫,有了孩子,又要照顧孩子,一個套一個,不斷地重複、循環、嵌套。
也許,姑媽是心疼女主,也許,姑媽是心疼自己,於是她說出了這麼一句話:
「其實套娃也並不是非要套進同一個套子裡頭」
姑媽這是讓女主擺脫這樣的命運,自己走自己的路,不要被傳統的東西再套住。
她為了弟弟的人生,放棄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她不像安然那樣敢於抗爭敢於吶喊,她屈服於傳統觀念,一生無奈與遺憾相隨,她是一個「爛好人」在得知女主想要把弟弟送人的時候,大鬧圖書館,可是她畢竟也是人,也是自私的想要過自己的一生,在最後妥協中我們就能知道。姑媽,同樣把安然當成了她的鏡子。
近日,在杭州打工的20歲雲南宣威女孩,父母雙亡命,需要打工養育三個弟妹,因壓力太大不堪重負選擇跳河輕生,話題還上了熱搜。
這個女孩也才20歲,正值人生中最燦爛的時光,她像花兒一樣,需要愛情的滋潤,需要事業的供給,然而,命運總是無情,她曾多次選擇自殺,有吃瓜群眾評論:誰活得容易呢?
未經他人之苦,莫勸他人向善,只有刀子扎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才會感到疼痛。
劇中的另一面鏡子就是女主的舅舅,由肖央飾演,整日遊手好閒,好吃懶做,他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瀟灑,不用擔父母之憂,沒有供養子女之愁,他只為自己而活的背後,其實也滿是心酸。
當得知自己的女兒要結婚的時候,他連婚禮都不好意思去,因為什麼?
因為他沒有盡到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這點他自己也是明白的。
這樣的「舒服」,是拋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而換來的。
女主為了甩掉這個拖油瓶,甚至在地鐵站故意讓弟弟走丟,只是後來良心發現,對弟弟謊稱說是自己上衛生間了。
也許在決定弄丟弟弟的那一刻起:女主也只是想為自己而活。
只是在後來姐姐的一句吶喊:我的人生不只有你一個人啊!
弟弟可憐巴巴地說道:「可是姐姐,我只有你啊。」
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說:
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然而我們也會看到,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拋開道德一說,人類的自私,也許就是天性。
為自己而活並沒錯,為別人而活同樣值得尊敬,但是這裡要有個前提,那就是度的問題。
哲學裡有這麼一個概念:叫量變產生質變,這個從量變突破到質變的臨界點:就是度。
只圖自己享樂,全然不顧他人感受,甚至給他人帶來麻煩,這是自私過度。
一心只為別人活,全然沒有自己的生活,當感覺對方的回饋≠自己的付出時,便會心生怨恨,那是愛護過度。
我們都是凡人,如何能在其中找到合適的度,值得我們用一生探索。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的主要思想便是:重男輕女。
但是仔細思考,我們也許就會發現,於父母而言:為了要二胎,將女主謊報成瘸子是自私的,為了讓女主早日貼補家用,偷改了她的志願是自私的,意外去世,讓剛成年的女主撫養弟弟同樣是自私的。
於是電影中的姐姐,用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德報怨,獨自撫養未成年的弟弟,皆大歡喜。
只是怕在多年之後的某個深夜,她會不會在夢中驚醒,報以僥倖地想著:倘若我當初一狠心,把弟弟送人,我的人生又會是什麼樣子?
人性是經不起試探的,如果想要得到美好,那就要竭盡全力地讓任何關係都處於自適的狀態下。
她本可以是何以為家,最終她選擇了以家人之名,幸哉悲哉,正如女主的名字一樣:安然...
我是@李大頭先生,本篇文章的原創作者,專注分享成長知識,思維認知,咱們一起成長,歡迎關注點讚轉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