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沈騰笑趴(想讓我笑哭在電影院)
2023-06-28 23:39:29 3
江湖傳聞,凡喜劇演員中實力與流量兼得者,必得修煉點穴神功。
點什麼穴?
觀眾的笑穴。
提起功力滿級的人,院長眼前立刻閃過兩張臉:
男沈騰,人稱「長在我笑點上的男人」。
看他蔫壞想樂,看他倒黴想樂,看他一本正經胡扯想樂。
甚至,看他動動手指頭都想樂!
騰之樂,外星猴都抵擋不住。
一句「毀滅吧,趕緊的,累了」,在上映一年之後又火遍大江南北網絡內外,成為2020年很多人的個性籤名。
人家頂多出口成章,但沈騰出口成金(句),句句洗腦耳膜。
女賈玲,自帶搞笑細胞的女人。
有天賦且科班出身,說相聲、演小品都在行,出演綜藝節目也閃閃發光。
從永遠滴神《百變大咖秀》:
我們玲,委實太敬業了
到在各大喜劇綜藝節目裡帶來不少精彩作品,再到全家老少都愛看的《王牌對王牌》。
賈玲仿佛是我家電視機的「定機神針」。
只要看到她的一對小梨渦,跟著樂就完事了。
轉臺是什麼?不存在的。
「騰雲賈霧」表演的項羽虞姬,你能get到嗎?
大過年的,一想到能在大銀幕上看到賈玲和沈騰,院長一顆心早就支稜起來了。
電影《你好,李煥英》,貓眼超過70萬人次的「想看」裡,自然有我一票。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賈玲第一次執導電影,融入了她自己的故事和回憶,也傾注無盡深情。
我不僅打算大年初一去看,而且要帶上全家人一起去看。不為別的,就為「笑順」爸媽。
不要低估賈玲和沈騰對爸媽的吸引力。
這兩位春晚常客一登場,瓜子、果盤、蜜三刀都沒他們香。
滄海桑田,尖臉變圓。
一年又一年,爸媽們從小熒幕上收穫了無數的歡樂。今年,終於可以走進電影院,通過大銀幕感受「騰雲賈霧」組合的風採。
他們也許和你一樣,早就聽過《你好,李煥英》這個名字。
那是2016年賈玲表演過的同名小品。講述賈玲穿越到上世紀80年代,和當時青春年少的母親李煥英,相遇、相識、相處的故事。
小品包袱多、笑點密,觀眾反響十分強烈。
比如這個伴著魯冰花的感人bgm,上來就認錯媽的梗:
電影延續了小品的喜劇風格,但在製作上有了質的飛躍。時長放開,劇情更完整豐滿,笑點也更突出了。
比如小品裡被一筆帶過的穿越,擱電影裡,就是一出大戲。
送命題:穿越時把親媽拍身下了,是一種什麼體驗?
加試題:剛想冒充表妹認親,一張口就被人拆穿,怎麼辦?
光刷預告片,已經get到許多身份錯位帶來的笑點。
穿越到1981年的賈曉玲(賈玲 飾),認識了還是少女、在工廠工作的媽媽李煥英(張小斐 飾)。
她一心想為親媽做紅娘,讓她和「廠二代」沈光林(沈騰 飾)約會。
那麼官方吐槽就來了:
這一會認媽,一會認姐;一會認姐夫,一會叫小姨子。
這是什麼樣的家庭啊?!
年代感十足的服化道、流行符號,和21世紀穿越過去的賈曉玲也碰撞出火花。
比如廠長兒子沈光林,年輕帥氣,位高權重。
上臺主持,大臉蛋比誰都紅:
一聽表妹是來介紹對象的,第一反應:
在婦聯工作?
別看外形不突出,但人家天生撩王。
諧音梗自組CP「歡迎光臨」 :
還有四字箴言「陷進去了」,真·行走的土味情話製造機。
在當下與過去的對比和複雜的人物關係發展下,喜劇色彩已經拉滿。
而且,這片還有個最終謎題懸而未解:
賈曉玲的親爹究竟是誰?如果她真把「歡迎光臨」撮合成了,她自己會消失嗎?
我把物料翻來覆去看了幾遍,答案只有一個:
劇組捂得太嚴實了,真的猜不到啊!
一切都等著我們帶上爸媽走進電影院,笑完再揭曉了。
如果說小品的前半截,賈曉玲與李煥英的相處讓人笑得合不攏嘴;那麼,到了尾聲,真相揭開,這母女倆說完「再見」之後,剛才大笑的觀眾又紛紛哭倒在電視機前。
因為,賈曉玲與李煥英的故事源自賈玲的真實經歷。
她在小品中、在電影裡說的每一句「再見」,都意味著再也不見、只能懷念。
19歲那年,賈玲隻身來到北京求學。
生活挺新鮮,也挺苦,但這種苦比起心裡的苦,實在算不得什麼。
在大學生活剛開始一個月的時候,她接到了母親意外身亡的噩耗。
她匆匆往家趕,甚至為了跟媽媽通個話,在車上給有手機的人下跪……可終究,還是沒能見到媽媽最後一面。
悔恨、遺憾、思念……種種情緒釀成刻在賈玲心口的一塊疤。
時至今日,一提起來,她還會淚流滿面。
她總忍不住去想,「哪怕有一次,為她花過錢也好,因為自己的努力讓她感到開心,都會讓我覺得很欣慰。」
媽媽在的時候,生活再苦也有甜味;媽媽不在了,生活再豐富,也有裝不滿的空洞。
賈玲把自己的眼淚凝結成了劇本。
把它搬上小品舞臺後,她發現,在作品裡釋放之後,悲觀的情緒會淡化一點。
她又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去打造《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
現實不可以穿越,但拍電影本來就是造夢。
在自己的電影裡,賈玲可以回到1981年,看看那時還是小姑娘的媽媽,和她一起笑一起鬧,甚至反過來為她擋風遮雨。
這真是世界上最暖最美的夢了。
小品裡有很多細節,每次看都能感覺到扎心的疼。
以前家裡買不起電冰箱,冰棍來了只能你一口我一口趕緊「趁冷吃」。工作後掙了錢的賈玲,為媽媽買來了雙開門的大冰箱,但她用不上了。
還有節目尾聲,賈玲看著「媽媽」離開,終於忍不住喊出一句「媽,我好想你」。燈光變暗,她獨自站在臺上哭泣了很久,很久……
舞臺上扎心的話語和細節,都曾真實地發生在賈玲和媽媽的生活中,久久縈繞,難以釋懷。
要拍電影,就要重新梳理回憶,把最真實也最痛苦的情感投入其中,還要用喜劇的方式去呈現。
這個過程自然充滿了折磨。
就像賈玲說的,到各個地方去看景的時候,才明白一個成語說得太正確了:觸景生情。
但折磨終究是有意義的。
一方面,賈玲可以用作品告慰天上的媽媽。讓她知道,自己成為了一名喜劇演員,這些年來受到了觀眾的喜歡和照顧。
另一方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她生命裡最大的疼,「我是真的想用我的疼來告訴你們,你們千萬不要像我一樣疼。」
我非常喜歡電影現在的slogan:大年初一,笑順爸媽。
所謂「笑順」,其實是提醒作為孩子的我們,既要抓住有限的時間多陪陪父母,為他們帶來快樂;也要順應內心多多表達對父母的愛,不要讓一時猶豫釀成一生的遺憾。
高分神劇《請回答1988》有句流傳甚廣的臺詞:
「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
簡單的一句話,卻給曾經追劇的我會心一擊。
是啊,我們總以為父母生來就能遮風擋雨、做兒女的依靠,卻看不到他們脆弱無奈的時刻,也忽視了他們曾經青春美好的歲月。
長大後的賈玲,意識到這一點。
「媽媽不僅僅是我的媽媽,她也是她自己。」
她把媽媽的名字「李煥英」直接放到片名裡。
希望用電影向全國的觀眾介紹李煥英,這個漂亮、愛笑、個性爽朗大方、以讓周圍的人開心為己任的姑娘。
你看,每次提到媽媽的樣子,賈玲都特別驕傲。
母女倆長得可像了,但媽媽偏瘦,一米六六的個頭只有一百一十五斤,笑起來有一個小梨渦。
媽媽的笑容,一定每天都溫暖賈玲的心。
《你好,李煥英》的英文片名同樣簡短有力:《Hi,Mom》。
最早看到時,我只當是普通的直譯,多念了幾遍後,突然品出其中的溫度。
其實,這一聲「hi」,不僅串起賈玲與媽媽李煥英的回憶,也足以喚醒我們父母那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電影裡李煥英扎著的兩根麻花辮,穿著的白襯衫、碎花裙;沈光林一口一個「表妹同志」;休閒時嗑瓜子,喝汽水,廠裡舉辦文藝匯演時人人都特別積極……
每個場景,每個細節,在我們看來有趣傳神,看在爸媽眼裡,卻是那麼親切而懷念。
還有之前曝光的「1981留念」版海報,感受一下:
鉤花桌布、紅梅影集、母女倆合照的姿勢……不就是家裡老照片的同款?
照片上,母女倆的笑臉被定格,但那股濃濃的幸福感卻足以穿越時空,溫暖人心。
誰不想穿越到過去,和年輕的爸媽合張影,再用鋼筆記錄下那奇蹟般的時刻呢。
現實生活沒有時光機,但還好有電影。
大年初一,我們可以帶上爸媽走進影院,看完《你好,李煥英》歡笑一場後,再聽聽爸媽嘴裡的「憶當年」,一起回味他們鑲著金邊的青春歲月。
大過年的,沒什麼比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樂樂呵呵更重要。
尤其在度過2020這麼艱難的一年,一句「我想讓你更高興」,是我們平凡生活中最該抓住的小確幸,也是我們借著電影給爸媽的一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