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的製作方法
2023-06-28 20:31:01 2
專利名稱: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於ー種全包覆成型或一體發泡成型的幼兒安全座椅結構;特別是指一種在發泡緩衝材料的內端面和外端面布置有膠殼或硬質層等組織設計,而使該發泡緩衝材料和膠殼或硬質層一體複合成型的技術手段。
技術背景應用聚苯こ烯、胺基鉀酸酯等泡沫塑料或發泡材料組合軟墊、硬質底盤等部分來構成幼兒安全座椅,以防止撞擊對嬰、幼兒產生的危險,已為已知技術。例如,美國7726734B2 「Juvenile Seating With Resilient Side Impact Protection」、US 5615927 號「SeatFor Child-care Implement」、US 53853851^11:11(1,8 Automotive Safety Booster SeatWith A View」專利案等,提供了典型的實施例。一個有關製作這類嬰兒安全座椅的課題是,為了達到這類安全座椅的結構強度與吸震或緩衝效果;該發泡緩衝(或膨脹)材料構成的嬰兒座椅的厚度,通常會變得很厚,也使得它的製造作業變得比較麻煩。例如,US 5615927號專利案掲示了ー個使用三層發泡材料的技術;US 5385385號專利案掲示了ー個具有很厚的坐墊部分的安全座椅。為了改善上述的情形,舊法中也已揭露了ー種應用發泡緩衝材料組合或被覆硬質底盤(或塑料殼體)的手段。不過,這類實施例因為發泡緩衝材料曝露在外表,(在使用期間)比較容易讓該發泡緩衝材料受到損壞。為了降低這種情形,因此它在該發泡緩衝材料外表也會配裝軟墊組件;不過,就像那些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知悉,其相対的也増加了製造成本和配裝作業的麻煩性。並且,對於使用者來說,該安全座椅的重量也因此而無法有效減輕,攜帯使用過程,造成較大的負擔,也大大的影響了它的實用性,而這種情形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代表性的來說,這些參考數據顯示了在有關幼兒安全座椅結構設計方面的技術;它們也反映出在安全座椅結構的設計和製作的考慮上,仍不夠理想。如果重行設計考慮該安全座椅的組織結構,使其構造更堅實且輕量而不同於現有技術,將可改變它的製作及加エ型態,而有別於舊法;實質上,也會改善已知技術所存在的缺點。而這些課題包括了下列的幾個考慮I.在具備有足夠的抗衝擊強度(或緩衝作用)的條件下,該發泡緩衝(或膨脹)材料構成的安全座椅或本體的總體厚度不能太厚,以避免造成該安全座椅太重或體積太大,而不利於攜帶或提取。2.在具備有舒適性的條件下,該軟墊或其相關組件和安全座椅的配裝作業,應儘可能的被減到最少;才能降低安全座椅的製造、配裝成本。特別是在ー個有大量エ件的情形中,那些明顯延緩了安全座椅的製作效率的情形,將獲得明顯的改善。3.必須使該發泡緩衝材料構成的安全座椅或本體受到較理想的保護;特別是在使用期間,受到損害或傷害的情形被儘可能的降到最低,才能使影響發泡緩衝材料的吸震或緩衝作用的情形被減到最小。[0010]也就是說,如果能提供一體成型該安全座椅的手段,並且使它具有完整包覆該發泡緩衝材料的組織結構,將可解決已知技術不理想的情形和上述的考慮;而這些課題在上述的專利案中均未被教示或揭露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可改善已知技術製作控制不易、配裝麻煩、及重量無法有效降低等情形。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定義有背部區、坐部區、和橫向參考軸;其特點是該安全座椅的兩側邊分別形成有一高度至少等於該安全座椅寬度三分之一以上的牆;該安全座椅還包括第一硬質層、第二硬質層、及發泡材料所形成的本體,該第一硬質層和第二硬質層分別有上表面和下表面;該本體被完全包覆在該第一硬質層和第二硬質層之間;該本體界定有內端面和外端面;該第一硬質層披覆在該本體內端面上;該第二硬質層包覆在該本體外端面,而使該本體與該第一、ニ硬質層結合成整體。所述安全座椅的周邊區域形成有邊緣部分。所述安全座椅的邊緣部分是由第一硬質層和第二硬質層的邊緣部分包覆連接該本體的邊緣部分所構成。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該第一硬質層及/或本體及/或第二硬質層系布置有導槽,以輔助増加安全座椅或本體的抗壓或負載強度。以及,該第一硬質層及/或本體及/或第二硬質層,在該導槽的路徑上布置有至少ー氣孔,以輔助増加安全座椅承載嬰幼兒的透氣性。實質上,上述的導槽和氣孔建立了一個導引空氣流動或排除的路徑和機制。也就是說,該本體和第一、ニ硬質層共同被配置在一模塊裡面,執行加熱一體成型的作業時,該發泡膨脹(或緩衝)材料會迫使模塊內的空氣沿導槽流動,然後從氣孔排出模塊。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該形成在本體周邊區域的牆的高度,至少等於該本體寬度的三分之一;以建立該牆的保護作用,使該牆可輔助包覆承載在本體上的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該第一硬質層定義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該下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助部。所述肋部組裝有ー錨件,在本體和第一硬質層共同被配置在模塊裡面,執行加熱一體成型的作業時,輔助錨合該發泡膨脹材料(或本體),使本體和第一硬質層形成更穩固的結合狀態;並且,増加該第一硬質層和本體的結構強度。如此,該本體結合了兩層硬質層的結構型態,在具備了足夠的抗衝擊強度(或緩衝作用)的條件下,使該發泡緩衝材料構成的安全座椅或本體的厚度可製作得比已知更薄的型態,且比已知技術更具舒適性、製造及配裝成本也降至最低、緩衝被減到最小、更利於實施清洗或清潔作業,可保護承載人員的安全。
圖1是本實用新型安全座椅的外觀示意圖;圖中虛線描繪了該安全座椅組合一提把的情形。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顯示了該第一、ニ硬質層和本體的情形。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剖視示意圖;圖中也描繪了該第一硬質層固定部和本體嵌合部的結合情形。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另ー結構剖視示意圖;顯示了該第一、ニ硬質層包覆本體的情形。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又ー結構剖視示意圖;描繪了該第一硬質層組合錨件,和本體結合成一整體狀態的情形。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再ー結構剖視示意圖;描繪了該第一硬質層的突部組合錨件,和本體結合成一整體狀態的情形。
·[0025]標號說明10第一硬質層11、21上表面12、22下表面13、23固定部14肋部20第二硬質層30本體31內端面32外端面40導槽40』突部45氣孔50錨件60提把100安全座椅101背部區102坐部區103牆104邊緣部分105通孔106樞接部X橫向參考軸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I、圖2及圖3,本實用新型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概以參考編號100表不。這安全座椅100包括第一硬質層10和第二硬質層20,以及被包覆在該第一硬質層10和第二硬質層20之間的本體(或緩衝部)30。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第一硬質層10和第二硬質層20傾向於選擇ー塑料殼體的型態。以及,該本體30由發泡緩衝(吸震)材料所形成,而具有一緩衝作用;例如,EPS、EPO、EPP、EPU或其類似材料。原則上,該安全座椅100依據承載人員的位置,區分有背部區101和坐部區102 ;並且,該安全座椅100 (或本體30)的兩側邊或周邊(區域)分別形成有牆103和邊緣部分104。該牆103用來保護承載在安全座椅100裡面的人員,例如,嬰、幼兒。圖I的虛線(假想線)部分顯示了該安全座椅100在牆103的位置設置有樞接部106,用來樞接提把60,形成可轉動自如的型態。圖2特別顯示了該本體30界定有內端面31和外端面32 ;該第一硬質層10披覆在該本體內端面31上;該第二硬質層20包覆在該本體外端面32 ;而使該發泡緩衝材料(或本體30)與該第一、ニ硬質層10、20形成ー緊密的複合狀態,以改善已知安全座椅重量較重、不易攜帯等情形。[0042]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安全座椅100的邊緣部分104是第一硬質層10(及/或第ニ硬質層20)的邊緣部分104包覆連接該本體30的邊緣部分104所構成。因此,該邊緣部分104也提供了應用鬆緊帶固定軟墊的作用。請參考圖2,在一個較佳的實施例中,至少該第一硬質層10及/或本體30及/或第二硬質層20布置有導槽40,以輔助増加安全座椅100 (或本體30)的抗壓或負載強度。以及,該第一硬質層10及/或本體30及/或第二硬質層20,在該導槽40的路徑上布置有數個氣孔45,以輔助增加安全座椅100承載嬰、幼兒的透氣性。實質上,上述的導槽40和氣孔45建立了一個導引空氣流動或排除的路徑和機制。也就是說,該本體30和第一、ニ硬質層10、20共同被配置在ー模塊(圖未顯示)裡面,執行加熱一體成型的作業時,該發泡緩衝(或膨脹)材料會迫使模塊內的空氣沿導槽40流動,然後從氣孔45排出模塊。也就是說,該本體30和第一、ニ硬質層10、20之間,系使該發泡 材料直接在該第一、ニ硬質層10、20內產生發泡而形成該本體30,以複合成一整體。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導槽40在該安全座椅100 (或本體30或第一硬質層10或第二硬質層20)上的布置型態,是數條淺槽以局部平行和相交的組織方式組成ー類似Y和X字形的組合型態,並且延伸布置到該牆103的區域。在一個衍生的實施例中,該第一、ニ硬質層10、20可經黏合方式和該本體30結合成一整體狀態。在一個較佳的考慮中,該安全座椅100定義有一橫向參考軸X ;假設以該橫向參考軸X為參考基準線,該形成在安全座椅100 (或本體30)周邊區域的牆103的高度,至少等於該安全座椅100 (或本體30)寬度的三分之一;以建立該牆103的保護作用,使該牆103可輔助包覆承載在安全座椅100(或本體30)上的嬰、幼兒。請參閱圖2、圖3及圖4,該第一硬質層10 (或第二硬質層20)定義有一上表面11 (或21)和一下表面12 (或22);所述的下表面12 (或第二硬質層20的上表面21)設有數個固定部13 (或23)。對應所述的固定部13 (或23),該本體30相對形成有數個嵌合部33。因此,當第一硬質層10 (或第二硬質層20)和本體30複合或結合時,固定部13 (或23)會和嵌合部33組合固定,用以輔助固定該第一硬質層10 (或第二硬質層20)和本體30的結合型態。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固定部13 (或23)形成類似凸部或錨釘的型態;因此,該本體30的嵌合部33形成凹洞的型態,或該本體30在模塊裡面發泡膨脹時,使本體30發泡材料包覆該固定部13 (或23)而相對形成嵌合部33的型態。可了解的是,該固定部13 (或23)和嵌合部33配置在安全座椅背部區101的位置;它們也可以配置在坐部區102或牆103的區域上。在一個衍生的實施例中,該固定部13 (或23)系可形成類似凹洞的型態;相対的,該本體30的嵌合部33可形成類似凸部或錨釘的型態。為了增加該安全座椅100承載人員時的通氣效果,安全座椅100在背部區102的區域也設置有通孔105。在一個可行的實施例中,該第一硬質層10及/或第二硬質層20的通孔105為類似柱孔的型態,使它們可包覆該形成在本體30上的通孔105 ;所述的包覆型態相對的也增加了該第一、ニ硬質層10、20和本體30結合的固定效果和穩定性。請參考圖5,在一個衍生的實施例中,該第一硬質層10的下表面12(或第二硬質層20的上表面21)形成有至少一助部14。所述的肋部14組裝有ー錨件50,在本體30和第一硬質層10(及/或第二硬質層20)共同被配置在模塊裡面,執行加熱一體成型的作業時,該發泡緩衝材料在發泡膨脹而形成本體30的過程,不僅可使本體30和錨件50形成緊密結合;並且,更進一歩利用其發泡膨脹所自然形成的內壓力,促使錨件50和第一硬質層10之間形成極佳的結合力,使該本體30和第一硬質層10之間達到更穩固的結合狀態。同時,增加該第一、ニ硬質層10、20和本體30結合後的整體結構強度。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錨件50形成ー類似n的型態。請參閱圖6,描繪了該導槽40組合錨件50的實施例;該導槽40形成在第一硬質層10的上表面11,並且相對使對應該導槽40部位朝下表面12形成一類似肋或突部40』的型態(或使第二硬質層20的上表面21對應導槽40的位置形成肋或突部的型態)。因此,該錨件50可組合在該肋或突部40』上;除了可達到如上述輔助錨合該發泡緩衝材料(或本體30),使本體30和第一硬質層10 (或第二硬質層20)形成更穩固的結合狀態;並且,増加該第一硬質層10(或第二硬質層20)和本體30的結構強度。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錨件50 也可形成ー類似n (—邊開ロ的方形)的型態。須加以說明的是,初始該錨件50和肋部14(或突部40』)組合後,配合發泡緩衝材料的加熱膨脹成型,該發泡緩衝材料會產生ー膨脹擠壓的力量(或壓力)咬住錨件50和肋部14 (或突部40』),使發泡緩衝材料(或本體30)和第一硬質層10 (或第二硬質層20)形成穩固的結合狀態;並且,増加該第一硬質層10 (或第二硬質層20)和本體30的整體結構強度,相対的也可使本體30的製作厚度被儘可能的減小,而使安全座椅100的整體體積和重量被減到最小。同吋,隨著結合的錨件50的結構型態或材料的變化調整,可達到不相同的結構強度需求,以適應不同使用場合的條件應用,讓安全座椅100的製造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代表性地來說,這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在相較於舊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慮條件和優點I.該安全座椅100的組織結構已被重行設計考慮,使其構造不同於現有技術;並且,也改變了它的製作及加工型態,而有別於舊法。例如,該安全座椅100包括第一硬質層10和第二硬質層20,以及使該第一、ニ硬質層10、20共同包覆或一體成型複合該發泡緩衝(或吸震)材料形成的本體30。2.該本體30結合了兩層硬質層(即,第一、ニ硬質層10、20包覆本體30)的結構型態,在具備了足夠的抗衝擊強度(或緩衝作用)的條件下,使該發泡緩衝材料構成的安全座椅100或本體30的厚度可製作得比已知更薄的型態。因此,像舊法為了提供充分強度而造成安全座椅太厚、太重或體積太大而不利於攜帶或提取的情形,獲得明顯地改善。3.該第一、ニ硬質層10、20包覆本體30的結構型態,以及該邊緣部分104提供應用鬆緊帶的軟墊或其相關組件直接套合的作用,在具備有舒適性的條件下,這安全座椅100的配裝作業,被儘可能的減到最少;同時,也改善了已知技術以塑膠鉤片車縫軟墊,使軟墊固定在安全座椅上的情形。4.並且,該第一、ニ硬質層10、20和本體30在模塊內一體發泡成型的手段,相較於舊法而言,使安全座椅的製造、配裝成本被儘可能的降到最低。特別是在ー個有大量エ件的情形中,那些明顯延緩了安全座椅的製作效率、質量的情形,也獲得明顯地改善。[0060]5.該第一、ニ硬質層10、20包覆本體30的結構型態,使該發泡膨脹材料構成的安全座椅100或本體30整體受到較已知技術理想的保護。特別是在使用期間,該被第一、ニ硬質層10、20包覆的本體30受到損害或傷害的情形被儘可能的降到最低;同時,也使那些影響發泡膨脹材料的吸震或緩衝作用的情形被減到最小。6.該本體30被第一、ニ硬質層10、20包覆或一體發泡成型的組織結構,提供了一完整包覆該發泡緩衝材料的技木;像舊法中的安全座椅具有較多的接縫或縫隙,而容易積聚髒汙的情形被儘可能地減到最少。並且,該本體30被第一、ニ硬質層10、20完整包覆的結構型態,更利於實施清洗或清潔作業。7.該第一、ニ硬質層10、20包覆本體30的結構型態,系容許應用印刷、黏貼、共押等方式,結合各種面材(例如,布、膠皮等)或圖案,來增加該安全座椅100的層次作用或設計效果。8.假設該安全座椅100因意外事件落水時,該安全座椅100設置的數個氣孔45, 系容許部份水量進入安全座椅100內,而使安全座椅100形成平衡,不會造成翻覆的情形;提供保護承載人員的安全。故,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有效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構造、組織較現有技術理想,且具有舊法中所未有的機能和無法比擬的優點,展現了相當大的進歩。惟,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可行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範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實用新型專利範圍所含蓋。
權利要求1.一種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定義有背部區、坐部區、和橫向參考軸;其特徵在於該安全座椅的兩側邊分別形成有一高度至少等於該安全座椅寬度三分之一以上的牆;該安全座椅還包括第一硬質層、第二硬質層、及發泡材料所形成的本體,該第一硬質層和第二硬質層分別有上表面和下表面;該本體被完全包覆在該第一硬質層和第二硬質層之間;該本體界定有內端面和外端面;該第一硬質層披覆在該本體內端面上;該第二硬質層包覆在該本體外端面,而使該本體與該第一、ニ硬質層結合成整體。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安全座椅的周邊區域形成有邊緣部分。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安全座椅的邊緣部分是由第一硬質層和第二硬質層的邊緣部分包覆連接該本體的邊緣部分所構成。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硬質層、第二硬質層或本體的至少其中之一上布置有導槽。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槽的路徑上布置有至少ー氣孔。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槽以數條淺槽以局部平行和相交布置,並組成一 Y和X字形的組合型態,且延伸布置到該牆的區域。
7.如權利要求I或3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本體和第一、ニ硬質層之間是直接以該發泡材料在該第一、ニ硬質層內產生發泡,使該本體與該第一、ニ硬質層複合成整體。
8.如權利要求I或3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ニ硬質層和該本體之間黏合成整體。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安全座椅在牆的位置設置有樞接部,以樞接提把。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硬質層的下表面設有數個固定部;該本體相對形成有數個嵌合部。
11.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硬質層的上表面設有數個固定部;該本體相對形成有數個嵌合部。
12.如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部和嵌合部形成凸部與凹洞的型態。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部和嵌合部配置在安全座椅背部區的位置。
1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安全座椅在背部區的區域設置有通孔。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硬質層及/或第二硬質層以及該本體設置有所述通孔;該通孔為柱孔。
16.如權利要求I或3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硬質層或第二硬質層的至少其中之一形成有至少一助部。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肋部組裝有ー錨件。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錨件形成一 π的型態。
19.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部和嵌合部配置在安全座椅坐部區的位置。
20.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部和嵌合部配置在安全座椅的牆的位置。
21..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槽形成在第一硬質層的上表面,並且相對使下表面形成一突部的型態。
22.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硬質層 的上表面對應導槽的位置形成一突部的型態。
23.如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突部組合有ー錨件。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其特徵在於所述錨件為ー邊開ロ的方形。
專利摘要一種全包覆輕量型的幼兒安全座椅,可改善已知技術製作、配裝麻煩等情形。包括發泡膨脹材料形成的本體(或緩衝部)和本體周邊的牆;本體界定有內端面和外端面;第一硬質層披覆在該本體內端面上;第二硬質層包覆在該本體外端面;而使該發泡膨脹材料(或本體)與該第一、二硬質層形成緊密而堅實的複合狀態,以改善已知安全座椅為維持充分強度,而使得整體重量無法降低、攜帶使用負荷較大等情形。
文檔編號B60N2/28GK202413486SQ20112033243
公開日2012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6日
發明者何昌憲 申請人:何昌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