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28 21:32:01 1

本發明屬於陶瓷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
背景技術:
陶瓷粉末成型工藝生產過程中通常需要多種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比進行混合來製作陶瓷,不同的配比和原料可以達到不同的性能。但是,目前通常是由人工稱重再將各個原料進行混合,配料較繁瑣,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以解決上述配料繁瑣、效率低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包括:
集料鬥,所述集料鬥為中空的錐形結構,所述集料鬥的上部設置有第一進料口和第二進料口,下部連接有一出料管;
第一料倉,所述第一料倉的底部設置有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料倉與所述集料鬥連接且所述第一出料口與第一進料口連通;
第二料倉,所述第二料倉的底部設置有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料倉與所述集料鬥連接且所述第二出料口與所述第二進料口連通;
混料機構,所述混料機構包括殼體、第一鞣料單元、第二鞣料單元和驅動機構;
所述殼體為橫向設置的長條形殼體,所述殼體設置於所述集料鬥的下方且與所述出料管連接,所述殼體內設置有一橫向設置的隔板並在所述殼體內形成第一鞣料腔和第二鞣料腔;所述第一鞣料腔和第二鞣料腔相互連通;所述殼體的底部設置有排料口;
所述第一鞣料單元包括第一轉軸和第一螺旋葉片,所述第一轉軸轉動安裝於所述第一鞣料腔;所述第二鞣料單元包括第二轉軸和第二螺旋葉片,所述第一轉軸轉動安裝於所述第二鞣料腔;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用於驅動所述第一轉軸和所述第二轉軸轉動,以使所述殼體內的物料從所述第一鞣料腔運動至所述第二鞣料腔並從所述排料口排出。
優選的,所述殼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內側壁和第二內側壁,所述第一內側壁靠近所述殼體的入口;所述隔板沿殼體的長度方向有兩個端部,其中一端與所述第一內側壁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內側壁間隔設置;
所述隔板的一端與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一內側壁連接,所述隔板的另一端與所述殼體第二內側壁,所述第一鞣料腔位於所述第二鞣料腔的上方,所述第一鞣料腔與所述集料鬥的內腔連通,所述排料口設置於所述殼體的靠近所述第一內側壁的底部,所述排料口與所述第二鞣料腔連通。
優選的,所述第一螺旋葉片與所述第一轉軸的外周壁連接且沿著所述第一轉軸的軸向延伸;所述第一轉軸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內側壁和所述第二內側壁轉動連接;所述第一轉軸的靠近所述第二內側壁的一端穿過所述第二內側壁並延伸至所述殼體外;
所述第二螺旋葉片與所述第二轉軸的外周壁連接且沿著所述第二轉軸的軸向延伸;所述第二轉軸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內側壁和所述第二內側壁轉動連接;所述第二轉軸的靠近所述第二內側壁的一端穿過所述第二內側壁並延伸至所述殼體外。
優選的,所述驅動機構包括第一電機、主動輪、第一從動輪和第二從動輪;所述第一從動輪固定安裝於所述第一轉軸的位於所述殼體外的端部;所述第二從動輪固定安裝於所述第二轉軸的位於所述殼體外的端部;所述主動輪固定安裝於所述第一電機的主軸上,所述主動輪同時與所述第一從動輪以及所述第二從動輪外嚙合;
還包括趕料機構,所述趕料機構包括第二電機、第三轉軸和趕料板;所述第三轉軸橫向設置於所述出料管內且與所述出料管轉動連接,所述第三轉軸的一端伸出所述出料管並與所述第二電機傳動連接;所述趕料板連接於所述第二轉軸的周壁。
優選的,所述第一內側壁的底端向外延伸並與由所述殼體的向下延伸的底壁圍成所述排料口。
優選的,所述出料管還包括設置於所述出料管並用於控制所述出料管內的通道大小的流量調節開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結構簡單,在達到相同的混合效果的前提下,體積更好,換句話說,在等同大小的設備中,其混合效果更佳。不僅可以實現自動配料和混料,而且配料和混料都在密閉的環境下進行,不會產生揚塵,有利於解決由於混料產生的揚塵汙染工廠環境。本發明的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是解決以上綜合問題的最優方案,值得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主動輪、第一從動輪和第二從動輪的轉動示意圖。
圖中:1-集料鬥;2-出料管;3-第一料倉;4-第二料倉;5-混料機構;6-殼體;7-第一鞣料單元;8-第二鞣料單元;9-驅動機構;10-隔板;11-第一鞣料腔;12-第二鞣料腔;15-排料口;16-第一轉軸;17-第一螺旋葉片;18-第二轉軸;19-第二螺旋葉片;21-第一內側壁;22-第二內側壁;23-第一電機;24-主動輪;25-第一從動輪;26-第二從動輪;27-第二電機;28-第三轉軸;29-趕料板;30-流量調節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圖2,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一種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包括:
集料鬥1,集料鬥1為中空的錐形結構,集料鬥1的上部設置有第一進料口和第二進料口,下部連接有一出料管2;
第一料倉3,第一料倉3的底部設置有第一出料口,第一料倉3與集料鬥1連接且第一出料口與第一進料口連通;
第二料倉4,第二料倉4的底部設置有第二出料口,第二料倉4與集料鬥1連接且第二出料口與第二進料口連通;
混料機構5,混料機構5包括殼體6、第一鞣料單元7、第二鞣料單元8和驅動機構9;
殼體6為橫向設置的長條形殼體6,殼體6設置於集料鬥1的下方且與出料管2連接,殼體6內設置有一橫向設置的隔板10並在殼體6內形成第一鞣料腔11和第二鞣料腔12;第一鞣料腔11和第二鞣料腔12相互連通;殼體6的底部設置有排料口15;
第一鞣料單元7包括第一轉軸16和第一螺旋葉片17,第一轉軸16轉動安裝於第一鞣料腔11;第二鞣料單元8包括第二轉軸18和第二螺旋葉片19,第一轉軸16轉動安裝於第二鞣料腔12;驅動機構9,驅動機構9用於驅動第一轉軸16和第二轉軸18轉動,以使殼體6內的物料從第一鞣料腔11運動至第二鞣料腔12並從排料口15排出。
為了使本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可以達到更好的混料效果,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殼體6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內側壁21和第二內側壁22,第一內側壁21靠近殼體6的入口;隔板10沿殼體6的長度方向有兩個端部,其中一端與第一內側壁21連接,另一端與第二內側壁22間隔設置;
隔板10的一端與殼體6的第一內側壁21連接,隔板10的另一端與殼體6第二內側壁22,第一鞣料腔11位於第二鞣料腔12的上方,第一鞣料腔11與集料鬥1的內腔連通,排料口15設置於殼體6的靠近第一內側壁21的底部,排料口15與第二鞣料腔12連通。
為了使本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可以達到更好的混料效果,本實施例中,優選的,第一螺旋葉片17與第一轉軸16的外周壁連接且沿著第一轉軸16的軸向延伸;第一轉軸16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內側壁21和第二內側壁22轉動連接;第一轉軸16的靠近第二內側壁22的一端穿過第二內側壁22並延伸至殼體6外;
第二螺旋葉片19與第二轉軸18的外周壁連接且沿著第二轉軸18的軸向延伸;第二轉軸18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內側壁21和第二內側壁22轉動連接;第二轉軸18的靠近第二內側壁22的一端穿過第二內側壁22並延伸至殼體6外。
為了使本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可以正常工作的同時設置更少的結構,本實施例中,優選的,驅動機構9包括第一電機23、主動輪24、第一從動輪25和第二從動輪26;第一從動輪25固定安裝於第一轉軸16的位於殼體6外的端部;第二從動輪26固定安裝於第二轉軸18的位於殼體6外的端部;主動輪24固定安裝於第一電機23的主軸上,主動輪24同時與第一從動輪25以及第二從動輪26外嚙合;
還包括趕料機構,趕料機構包括第二電機27、第三轉軸28和趕料板29;第三轉軸28橫向設置於出料管2內且與出料管2轉動連接,第三轉軸28的一端伸出出料管2並與第二電機27傳動連接;趕料板29連接於第二轉軸18的周壁。設置趕料機構可以防止原料堵塞於出料管2,強迫原料進入客體內。
為了使本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可以在較小的體積的基礎上形成更長的混料通道,本實施例中,優選的,第一內側壁21的底端向外延伸並與由殼體6的向下延伸的底壁圍成排料口15。
為了使本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可以適應多種工藝要求,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出料管2還包括設置於出料管2並用於控制出料管2內的通道大小的流量調節開關30。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兩種不同的原料分別從第一料倉3和第二料倉4對應的加料口加入第一料倉3和第二料倉4;第一料倉3和第二料倉4的排料的速度以及多少可以分別控制,以使原料按照設定的比例進入集料鬥1;集料鬥1可以對兩種原料進行初步混合;集料鬥1呈錐形結構,原料在重力作用下匯集於排出管處,並從排料管進入殼體6;設置趕料機構時,效果更佳,可以幫助原料從排料管進入殼體6,防止堵塞。殼體6在隔板10的作用下,在其內部形成了一個迂迴的混合通道,可以減小殼體6的長度,同時增加混合通道的長度。殼體6的進料口和排料口15均為靠近第一內側壁21,在圖中為左側,但是由於設置有隔板10,他們不能直接連通,必須先沿著第一鞣料腔11向右移動至隔板10和第二內側壁22的間隙處,才能夠從第一鞣料腔11進入位於第一鞣料腔11下方的第二鞣料腔12,然後沿著第一鞣料腔11向左移動,直至從左邊的排料口15排出。
設置在第一鞣料腔11的第一螺旋葉片17以及設置在第二鞣料腔12的第一螺旋葉片17的盤繞方向是相反。同時第一電機23驅動他們沿同一方向旋轉,可使他們在混料的同時,沿不同的方向輸送原料。例如第一螺旋葉向右輸送原料,而第二螺旋葉片19向左輸送原料。
本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結構簡單,在達到相同的混合效果的前提下,體積更好,換句話說,在等同大小的設備中,其混合效果更佳。不僅可以實現自動配料和混料,而且配料和混料都在密閉的環境下進行,不會產生揚塵,有利於解決由於混料產生的揚塵汙染工廠環境。本發明的陶瓷配料和混料一體裝置是解決以上綜合問題的最優方案,值得推廣應用。
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