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島簡介(富饒的西沙群島改)
2023-06-29 14:17:26 1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經典的課文,目前在統編版教材裡,放在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之中。
這篇課文什麼時候出現在教科書中的?
有的老師在分析的時候,說這篇課文,是七十年代出現在教科書中的。
其實這是錯的。
《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最早出現在教科書裡,是在1961年版的《十年制學校小學課本(試用本)語文第6冊》中。
現行統編本裡,在《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的左下角,註明「本文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十年制學校小學課本(試用本)語文第6冊》」中,也印證了1961年版,是這篇課文的最早出處。
《富饒的西沙群島》沒有註明作者,按照業內的通常的叫法,稱這類文章屬於「教材體」類文章。
網絡上也有稱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褚嬌娜」,這是網絡上的以訛傳訛,沒有任何的正規媒體證明這個叫「褚嬌娜」的沒有任何一點背景資料的名字,是《富饒的西沙群島》的作者。
這正像《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網絡上註明作者是董玲秋,也是一種誤傳。筆者已經考證出《美麗的小興安嶺》的原著作者是誰,等日後有暇揭秘。
《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也應該有它的出處,只是未曾找到而已。
《富饒的西沙群島》自從橫空出世之後,受到了各個版本教科書的青睞。
這篇課文的好處是時效性不強,突出了「富饒」與「美麗」,內容偏中性。因此,在各個時代,稍作改動,仍然具有傳授的價值。
《富饒的西沙群島》在描寫西沙群島的生物群落的時候,也寫得頗為生動,在以往的時代,對海洋生物不像現在這樣,有著眾多紀錄片作了拉網式的全程展現,《富饒的西沙群島》裡的描寫,相當具有吸引力。即使現在看來,《富饒的西沙群島》裡的生物多樣性,也被作者用不厭其詳的文筆,作了多層次的描寫。這在小學課文裡並不多見。
即使在2010年版的人教版教科書中,撤出了像《朱德的扁擔》這樣的經典文章,也沒有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拿下。
雖然《富饒的西沙群島》裡,沒有介紹西沙群島的歷史與圍繞著它的時代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文章的一種欠缺,但從另一個角度,也讓《富饒的西沙群島》能夠安然無恙地度波歷劫,堅守在現行的教科書中。
但是,《富饒的西沙群島》裡並不是沒有時代的影痕。
這種烙印上時代特徵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最後一段。
實際上,從1961年的初版,到現在2022年的版本,這之間相隔了六十多年,中國語文的用語,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富饒的西沙群島》不作修訂,也是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的。這種修訂是能夠理解,也是必要的。
但問題是,現行的統編本卻將上一版、也就是受到詬病的2010年人教版教科書裡的最後一段話,作了修改,卻違背事實,悖離常識,沒有時代敏感。
這一問題,我們留待最後細說。
我們先看一下,《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各個版本最後一段的變化情況。
1961年版
1961年初版:過去,西沙群島很荒涼,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派了許多科學家和工人到島上去工作。經過他們的辛勤勞動,西沙群島變成生氣勃勃的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了。
1961年,離解放不過十多年,這裡強調了這個時間點的西沙群島的變遷特點,具有強烈的時代性。
這一段文字也很樸實,沒有什麼花花綠綠的修飾詞語,實際上與全文的華彩語句有一點偏離,但也可以看出,六十年代的文風,還是講究以樸質為主的。
1988年版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的課本:島上的英雄兒女日夜守衛著祖國的南大門。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可愛的西沙群島,必將變得更加美麗富饒。
這一課文裡的開首一段,也強調了西沙群島的戰略地位:「祖國的西沙群島,是南海上的一群島嶼,是我國的海防前哨。」
這一個版本,首尾呼應,自成體系,「前哨」與「英雄兒女」、「守衛」等關鍵詞,符合語文裡對文章要求的前後對應這一耳提面命規律。
注意一下,這裡出現的關鍵詞「英雄兒女」不能不說受到了浩然的《西沙兒女》的影響。
可以說,如果提及「西沙群島」,最知名的書,應該就是浩然的《西沙兒女》。
這也是中國唯一一部描寫中國南端海域——南海也自然地包括西沙群島海疆的小說。
如果論「唯二」的描寫西沙群島的小說,那麼還包括浩然的另一部小說《歡樂的海》。
浩然即使憑著一本《西沙兒女》這部小說,也能夠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一席之地。
「西沙」與「兒女」兩個詞組的結合,也使得這個概念裡,具有了英雄的氣息。
《富饒的西沙群島》重新返回七十年代末的小學課本,西沙保衛戰的光圈尚在南海的天空裡熠熠生輝,《西沙兒女》的巨大影響力,尚未淡出人們的記憶,所以最後一段裡,強調了西沙群島剛剛在一場硝煙褪盡的南海風雲裡凸顯出的英雄氣概,而這種氣概裡,更有著「兒女情愫」,可以說在這個概念裡,也移用了浩然小說《西沙兒女》裡的男女主人公「生長在這塊南海之南的神奇水域」、用他們的愛情支撐著的熱血保衛家鄉、保衛西沙、保衛南海的那種精神含量。
《西沙兒女》這部長篇小說,歷經時間的考驗,又於今天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它被收入到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百部紅色經典》中,也正說明它的「英雄兒女」主題,永遠不會被時代拋棄,永遠具有激勵我們迎接任何挑戰的巨大力量。
由此看出,七、八十年代版的《富饒的西沙群島》裡突出了西沙群島的雄奇性、戰鬥性、英雄性。
1995年版
九十年代的課文(1995年版):島上的英雄兒女日夜守衛著祖國的南大門。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可愛的西沙群島必將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
這一版本基本雷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的版本,稍有字句的變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比較一下。
2010年版
2010年版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是我們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隨著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可愛的西沙群島必將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
這一版的課文,刪除了「英雄兒女」的概念,突出了歷史感。關鍵語詞,無疑是「我們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
這裡實際上強調的是之前版本裡的「英雄兒女」們之所以能夠體現出他們的英雄氣質的原因,因為這裡是「我們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正因為這裡是家鄉,是生長之地,所以保衛自己的家鄉,才會英雄輩出,兒女志高。
然後,就到了我們現在的統編本,最後一段,發生了一字之改,卻令人如骨梗喉,渾身不快:
現行的統編版
統編本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隨著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可愛的西沙群島,必將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
這裡,將上一版的「生長」置換成了「生活」。
為什麼要這樣改?
早就有論者不同意將「生長」改成「生活」。
我們找到一篇「也說《富饒的西沙群島》」(任永剛)的文章:
——筆者以為,這裡的「生長」比「生活」含義更深遠。「生活」的意思是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生長」的意思是出生和成長。島上生、島上長的人對海島的感情到底有多深?筆者思來想去沒找出一個好詞兒來形容,便聯想到了自己。離鄉從教三十多年,就是忘不了那片有鹽鹼味的出生地(故鄉近海),忘不了村北街旁那眼用石頭壘成的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和島上的兒女一樣,誰也搶不走對出生地的那份情。課文中的這句話是一位編者編課本時改上去的,有利於引發孩子們的愛島、愛鄉、愛國情,故「生長」不宜用「生活」替代。——
可以看出,「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僅僅是「生活之地」,包含著一種可能,就是外來者遷到這裡「生活」的,沒有生長的根。
而「我們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意味著一個生命,從一出生就烙印上了故土的印痕,生於斯、長於斯,是這裡的原住居民,用在西沙群島這個地域裡,說明我們的祖輩,世世代代地居於此處,而不是僅僅到這裡短瞬地「生活」過。用「生長」,才能更準確地宣示著我們對西沙群島勿疑置疑的主權。
想想浩然的《西沙兒女》,他的構思是相當的精妙的。他寫到的男孩與女孩,從小就生長在西沙群島,他們在西沙群島的島嶼上成長,建立起自己的愛情,生兒育女,培養了西沙的下一代。浩然用小說的人物形象,說明他們是「生長在西沙群島」的一代,而不是「生活的一代」,這才是他們日後才義不容辭地投身到保衛西沙、保衛自己的家鄉、保衛自己生長的地方的原因。
現在統編本課文裡擅自將「我們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改動成「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對照浩然在《西沙兒女》中的人物形象定位,高下立判,站位頓分,覺悟亟顯。
一字之謬,事關國家利益,絕不可掉以輕心。
回想《我的祖國》的詠唱:「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如果這句話改成「是我生活的地方」,還有原來的「是我生長的地方」那般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動情點,那麼讓我們熱淚盈眶嗎?
相關連結:
《朱德的扁擔》重新回歸教材可喜可賀,但亂改文字卻造成語義模糊
小學課文《一封信》作者鮑圭埃特的另一個作品《秋天的樹葉》欣賞
小學課文《朱德的扁擔》的來源之謎,至今仍然沒有澄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