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兒所有圖集(允兒憑共助2入選青龍獎影后)
2023-06-29 14:06:12 2
牛哇牛哇牛哇!
允兒憑藉《共助2》竟然入選韓國青龍電影節的影后了???
要知道在韓國,青龍獎屬於最受行業認可、含金量最高的三大電影獎項之一,歷屆影后都是全度妍、金敏喜、李英愛、這種級別的演員。
從女團成員到演員,再到入圍專業電影節影后和湯唯競爭,允兒已經在愛豆裡站到了「頂層」。
羊說這句話不是在誇張哈,因為各國娛樂產業其實存在著一條隱形的鄙視鏈:電影是食物鏈上的絕對頂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不是賺錢心切,電影演員一般很少接劇,而電視劇演員一旦出演大導電影,咖位會自然提升一度。
比如章子怡如何變成的「國際章」?
因為李安的《臥虎藏龍》。
據王晶透露,這部電影其實是因為原定女主舒淇沒來,因此定下章子怡出演。
而章子怡當時也因擔心會被其他人替代,努力的同時每天也處於崩潰邊緣…
另外在娛樂圈,因為爭電影角色撕逼的人也不在少數。
這就是電影的吸引力。
它之所以特殊就是因為格調更高,連帶著演員也會隨之一起上升「檔次」。
比如羊今天想說的「配色美學」,除了電影,你幾乎很難從電視劇或者綜藝裡找到這樣一種元素。
電影色調,到底是什麼色調?
寶子們在網上衝浪的時候,有沒有常見一個詞:電影感。
特別是在攝影攝像等領域,「電影感」通常都是人們的最終追求。
比如有人執著於巖井俊二式的日系唯美風
有人專注於北歐式的清冷感性冷淡風
有人鍾愛於法式的浪漫復古風
但不論大家更愛哪種風格,打造「電影感」所必備的三要素就是:光影,構圖,配色。
光影和構圖羊之前已經講過了,之所以把配色放在最後來說,是因為它最直接,卻也最深刻。
「直接」的意思很好理解——
色彩就是視覺,在電影剛剛放映,觀眾還沒開始理解劇情時,畫面中的色彩就是我們能接收的第一手信息。
我們常說的電影色調,其實就是電影的色彩基礎——
這不是對色彩的簡單複製,而是通過攝影、光線、服裝、道具等手段共同營造出一種視覺氛圍,由此來確立整部電影的色彩傾向。
色調有很多分類。
如果按照明度分,電影色調可以分為亮調和暗調,按照色性分的話,電影色調又可分為暖調和冷調。
暗調和亮調其實比較好理解,大體上和顏色與光線有關。
在色彩分類上,暗色系的代表有黑、灰、深藍、藏青、墨綠、棗紅等。
通常來說,以這些色係為主,同時畫面亮度很低的電影往往會被認為是暗調風格的影片。
一般來說,暗調會在恐怖片、懸疑片,以及一些悲傷、沉重的場景中運用,突出人物心理以及所處環境的壓抑。
反之,亮調則會更多地出現在青春片、愛情片以及喜劇片當中——
溫暖的配色 充足的光線,影片的整體基調看上去會清新很多,觀眾也會覺得舒適、積極。
暗調和亮調是電影的一種風格傾向,但它不是固定的,很少有哪部電影可以做到全片暗或全片亮。
電影裡的所有元素其實都是為了劇情服務。
比如《尋夢環遊記》,雖然通篇都在描述「死亡」,但因為主題是溫暖的,所以色調也並不完全是暗調,相反片中有很多明暗交錯的「中間色調」
《愛樂之城》同樣如此——
明明是溫馨的歌舞愛情片,可色彩並不全是明色系,光線也沒有非常強烈。
但類似這樣的色彩搭配卻主次分明且很有設計感:亮色在暗色背景下就是場景裡的「突出點」,且後面的星光也讓「暗調」並不完全是「暗調」
明暗結合交錯,有種古歐洲油畫感的浪漫
而「冷調暖調」則和「暗調亮調」不同:後者是色彩和光線的結合,前者則更依靠於調色。
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冷暖調是一種感覺。
就像冬天的時候人們會覺得冷,夏天會覺得熱,電影則是把這種體感視覺化地呈現在屏幕裡。
上圖的冷調有「撞到冰山」的環境加成。
但如果把概念再簡化一下,大家完全可以把色彩、環境、打光這些因素都拋開。
比如羊在影片《寂靜人生》裡隨便截了幾張圖
大家看完是什麼感覺?
是一種內斂的冷靜感。
明明不是寒冬,也沒有阻擋光線,但就是莫名讓人覺得「寒冷」,有距離感。
烈日炎炎下,畫面也可以顯得「冷靜」
相反,冬天拍攝的電影場景卻可以顯得溫馨柔和,呈暖調
也許有人會說這和環境的色系有關。
比如上文場景中,男女周身的環境被燈光暈染成亮黃色,而這種顏色本身就不會顯「冷」。
其實並不完全是哈。
羊拿暖調電影《月升王國》舉例,下圖同樣是顏色偏黃的原片場景
但只要稍微調整一下飽和度,冷調感一下就出來了
同理,暖調也能更「暖」
羊不是專業調色師,但僅從調整飽和度這一點來看就能看出冷暖調的區別:
運用工具「提升暖色的冷感」或「降低冷色的冷感」,以此營造畫面的冷暖趨向
當然,絕大部分的電影其實都是冷暖調的結合。
除了電影本身的整體色調傾向外,什麼時候使用冷調以及什麼時候使用暖調,需要根本劇情以及主人公的心理變化來決定。
比如《猜火車》,當人物內心迷茫,對未來感到不安及不確定時,畫面的整體色調偏冷
而當主人公選擇與自己和解,重新回歸生活時,色調一下子「暖」了不少
電影的主題色,比你想像中複雜
分析完色調,羊再來說下色系。
其實如果單從顏色來區分的話,電影其實也有自己的主題色,比如紅、藍、綠等。
史匹柏說過一句話:我不懂中文,但通過色彩我看懂了《英雄》
紅色代表什麼?
是血液、玫瑰、火焰,同時也是激情、熱情、危險和反抗。
以《英雄》為例,電影主打色之一紅色,不僅能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中國,更和「反抗」這個電影主題相貼合。
在片中,紅色時而是詩情畫意,時而又是欲望和纏綿
張藝謀是國內最喜歡運用紅色的導演,看他的電影就能讀懂紅色所代表的影視意義。
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紅色就格外觸目。
這種喜慶的顏色不僅代表著「老爺」對頌蓮的寵愛
同時也代表著被限制在封建禮教下,頌蓮想逃卻逃不出的宿命般的悲哀
同時,紅色調具有極其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多運用在恐怖片中。
比如《閃靈》裡噴薄而出的血液及走廊裡的紅色地毯,處處透著詭異和迷幻
和紅色相比,藍色則更加冷靜。
紅藍色有點像羊之前說的冷暖色調,越偏「藍」的畫面其實就越「冷」。
所以以藍色調主打的電影,一般要更寬廣,更冷漠,更深邃,更孤獨,同時也更有科技感
在正常情況下,愛情的顏色是紅色或粉色,但在《阿黛爾的生活》裡,藍色卻貫穿始終——
特殊的顏色,是因為「特殊」的愛情。
在這段同性之愛裡,藍色起初代表著一份與眾不同的浪漫。
正如「blue」在英語中也有「憂鬱」的意思——
在最後,重回單身的阿黛爾也讓藍色重新變回了孤獨
藍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所以它更孤獨但也更包容——
人的痛苦、難過、壓抑都可以用藍色表達,它也可以是奇幻、愉悅,甚至是平靜。
比如影史經典「紅白藍三部曲」中的《藍》,當丈夫和女兒因車禍去世後,女主角的悲傷情感就被房間中的藍色元素代替
但每每回憶起丈夫生前婚姻不忠的事實時,寬廣的藍色泳池又給了她最大的放鬆和自由
藍色就是這樣一種具有思辨性的色彩,而同為三元色之一的綠色則顯得更為「簡單」。
綠色象徵草木和樹葉。
所以主打綠色調的電影給人的感覺一般是清新明亮。
深綠色一般更貼近自然,比如越南電影《青木瓜之味》裡的「綠」其實沒那麼小清新,但卻更加真實
這樣的「綠」非常沉著,靜謐。
《小森林·夏秋篇》就是如此,鏡頭甚至不需要過多渲染,越真實,越動人
深綠色會讓人沉下心來。
相反,顏色再「淺」一些的綠一般會和愛情、青春、友誼、成長等關鍵詞貼近。
這種綠調子通常需要其他元素的配合,比如自然光線的渲染,抑或是後期調色增強飽和度。
這是愛情
這是成長與陪伴
但綠色的意義並不總是積極的。
比如奧斯卡影片《水形物語》的海報就是紅與綠的結合,雖然不是完全的消極,但唯美中又透著一絲怪異
在電影裡,綠色也經常和貪婪、慾念、怪誕聯繫起來。
比如動畫電影裡的毒藥
各種電影裡的「外星人」也和綠色相關
這其實也和歐洲的歷史有關。
在15、16世紀的時候染色技術還不成熟,特別是綠色總是不能保持穩定,所以當時的人們視綠色為善變、欺詐的象徵。
在當時歐洲油畫裡,綠色就是地獄使者的代表色
所以在電影中,綠色在清新自然的治癒系意義以外,更是陰暗、腐朽以及嫉妒。
比如《小公主》裡的綠色,就有壓抑與貪婪之意。
當然,紅藍綠並不是電影的全部主題色,不同的顏色放在電影都有不同的意義——
比如黃色可以是土地也可以是皇權,白色可以是空洞也可以是聖潔,紫色可以是神秘也可以是優雅。
顏色是一種工具,具體怎麼運用需要各個元素的配合。
比如冷調綠和暖調綠所表達的情緒完全不同,在自然光和人造光下的表現形式也會有差別。
正如光影和構圖的千變萬化一樣,同一種顏色也可以有無數種表達方式。
於是,電影便可以講述無數種故事和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