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的製作方法
2023-06-08 08:24:41 2
專利名稱: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多種運動機械用封閉環如油泵活塞環、氣泵活塞環、內燃機活塞環、封閉用漲圈等。
目前,機械用封閉環都是對口式結構,受材料本身的冷熱變化影響,新成品本身存在著開口間隙,機械環在缸套內運動,環平面上下直接串氣或串油。為解決上下串氣串油問題,目前多採用多道環的迷宮式封閉。缸環經過磨合期後,開口間隙增加很大,即缸套內園和環外園直徑每磨損一絲,開口增加3.14絲。開口間隙增大,形成大量串氣和串油,壓縮比變小,機械性能迅速衰減,這是環報廢的主要原因,封閉環是運動機械的核心部分,更換工作非常麻煩。
而當前解決的辦法A、選用耐磨材料,延長環的使用壽命。B增加氣環數,採用迷宮式封閉,增加氣密性。C、增加塞環運動速度,相對增加氣密性。D、更換新環和新缸體,解決封閉性。以上辦法沒有解決開口間隙問題,B、C辦法又增加了很多磨損因素。磨損增加,開口間隙增大更快。封閉性和耐用性是衡量機械環的重要指標。
本實用新型的目地,是提供一種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在同等材料下,有效地使環在整個使用期中,處於全封閉狀態,節約能源,提高機械的工作效率,成倍延長環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目地是這樣實現的,該環採用對插式環口結構,其主要特點是有一對插重合面,由對插重合面的重合部分,阻止了通過環口而形成的上下直接串氣、串油。把環與缸體磨合面的上下兩角做成園弧形。減少了磨損,提高機械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由附圖給出。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的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的剖視圖。
本實用新型如附圖結構該環有一對插式環口[1],其特點在於對插重合面[2],環外園上下兩角為園弧形[4]。其對插式環口的對插重合面[2]阻止了環口的上下直接串氣和串油,適應了機械部件的冷熱狀態變化,隨著環和缸的工作磨損,環在自身張力的作用下,對插重合面部分越來越少,直至不重合。該環即告報廢。對插口的重合長度[L]受材料性能和工作環境影響。和對口式環相比,其開口極限可成倍增長。即做到成倍延長有效工作時間。使用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的漏氣,主要存在於環的側隙、背隙和對插口不重合部分[3],漏氣通道也是積炭和餘油的通道。在汽車上的實驗結果表明由於內燃機的高溫、高壓作用,在環槽上,即環的側隙和背隙形成了積炭薄膜,在不重合對插面上[3]形成了較大的牢固的積炭塊,這些積炭薄膜和積炭塊的形成又阻止了漏氣通道。形成了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的「自我修補」的特殊功能,使漏氣減少到最小值。同時,積炭薄膜,還具有良好的潤滑特性,減少了環與環槽的磨損,在對現用環的理論分析中,存在的開口間隙、側隙、背隙等主要漏氣通道,採用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側隙和背隙基本上是必須活動間隙或稱為理想活動間隙。把環外園的上下兩角做成園弧形,避免了稜緣負荷。有效地防止拉缸,園弧角上的潤滑油液能均勻分配,增加了環缸間磨損面的氣密性,起到了雙向油楔作用,減少了磨損。由於對插重合面的伸展性,加上該環的「自身修補功能」。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在整個工作期內氣密性得到保證。這樣就可把多道氣環的迷宮式封閉結構機械,改為單道環結構,從而減少了多個缸環磨損面,缸環磨損減少,使用壽命得到延長,還可以做到減少機械體積的積極作用。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能在全封閉狀態下,高效工作,使用壽命成倍延長,減少大中修次數,節約維修費,節約能源和原材料,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可觀。
採用以上發明,可在不改動原有使用機械的前提下進行,特殊情況只需改動環槽就可以了,如需定位,可在任一合適的位置挖一定位槽。採用本實用新型技術上不存在問題,調整目前的生產工藝十分簡單,所以就技術和推廣使用都不存在問題。
權利要求1.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其特徵是對插式環口[1],環的外園上下兩角是一弧形[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其特徵在於對插式環口[1],它有一對插重合面[2]。
專利摘要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涉及多種運動機械的封閉環。
本實用新型有一對插式環(1),其特點在於對插重合面(2)環外圓上下兩角為圓弧形。其對插式環口的對插重合面(2)阻止了環口上下直接串氣和串油。對插口重合面的伸延性,保證了環的封閉性,使對插式全封閉機械環的使用壽命成倍延長。機械工作時產生的積炭、餘油,對環的漏氣通道,形成了「自我修補」的功能,環外圓磨損面上下兩角做成弧形角,避免了稜緣負荷,有效地防止拉缸,並能均勻地分配缸壁機油,增加環缸面的氣密性,起到了雙向油楔作用,減少了磨損。從而保證了環的高效工作,節約能源、節約原材料、節約維修費用。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由於結構簡單,生產技術和推廣使用都不存在問題。
文檔編號F16J9/00GK2143694SQ9120499
公開日1993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1991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1991年3月29日
發明者辛繼東 申請人:辛繼東